文章编号:
1000 3711(2007) 04 0047 01
2004年乌鲁木齐某煤矿手臂振动病调查
李新风, 路宝利
(新疆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乌鲁木齐830002)
*
摘要: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煤矿手臂振动病的情况。方法 对245名从事风动工具作业的劳动者和258名不使用风动工具的井下作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和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 接振组的手部症状手僵、手痛、手颤、手无力、手
麻明显高于对照组; 接振组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T 波改变、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肢体导联低电压) 高于对照组, 尤其以窦性心动过缓明显。接振组水复温试验、痛觉检查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从事风动工具作业的劳动者临床症状以手部症状明显, 长期接触风动工具的劳动者末梢循环、末梢神经障碍的发生明显。
关键词:手臂振动病; 调查; 矿工; 乌鲁木齐中图分类号:R 135. 2
文献标识码:A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表现为振动性白指(GB27-2002) 。为调查局部振动对矿工健康的影响, 我们于2004年12月对六道湾煤矿井下从事风动工具(G-7型风镐) 作业的掘进工进行了调查。
表1
组别接振组对照组
25(%) 13(5. 3) 21(8. 1)
1 内容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选择井下使用风动工具作业掘进工245人为接振组, 年龄为19~55岁, 平均38. 47岁, 接触振动工龄平均为18. 5年; 另选本矿不使用风动工具的工人258名, 作为对照组, 年龄为20~57岁, 平均36. 84岁, 平均工龄17. 3年, 见表1。
接振组与对照组年龄构成情况(年龄:岁)
25~30(%) 26(10. 6) 29(11. 2)
30~35(%) 37(15. 1) 29(11. 2)
35~40(%) 53(21. 6) 43(16. 7)
40~45(%) 61(24. 9) 54(20. 9)
45~50(%) 35(14. 3) 47(18. 2)
>50(%) 20(8. 2) 35(12. 1)
1. 2 检查内容:对检查者进行常规内科、心电图、手部
皮肤温度测量和冷水复温实验、指端痛觉阈值检查。1. 3 检查方法:依据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GBZ7-2002) 中手部皮肤温度测量和冷水复温实验方法、指端痛觉阈值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2
1. 4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 检验比较指标。2 结果2. 1 劳动卫生学调查:245名接振组工人, 每天井下工
表2 组别接振组对照组
头晕39. 421. 0
耳鸣63. 330. 4
乏力27. 019. 1
作6h , 接振时间为2. 5~3. 0h, 均为站立操作, 双手夹
持风动工具受柄, 每打一个风眼(用于放炮) 大约需要8~10m in 。
2. 2 一般临床症状:由医生询问接振组和对照组工人的自觉症状, 结果见表2。2. 3 心电图检查:接振组心电图改变的有84人(34. 3%), 而对照组为19人(74. %); 窦性心动过缓振动组31人(12. 6%), 对照组为5人(1. 9%), 余者心电图基本正常。经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一般症状统计表(%) 关节痛80. 143. 2
手无力11. 34. 11
手颤18. 44. 31
手僵250
手痛18. 13. 21
手麻37. 620. 1
*收稿日期:2006-11-10; 修回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李新风(1951-), 男, 主管医师, 劳动卫生职业病
明显高于对照组; 接振组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T 波改变、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肢体导联低电压) 高于对照组, 尤其以窦性心动过缓明显。接振组冷水复温试验、痛觉检查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说明长期接触风动工具的劳动者末梢循环、末梢神经障碍的发生明显。手臂振动病一旦发生, 其恢复较为困难, 有些病例即使脱离了振动作业, 某些临床表现(如振动性白指) 仍可加重
[1]
2. 4 冷水复温试验:用丹麦产皮温计, 先测量双手无名指第二指节背部的皮肤温度, 后将双手放在4~5#水中浸至腕部3m i n , 手取出擦干, 立即测定出水双手局部指温, 以后分别在5, 10, 15, 20, 25, 30m in 各测一次, 观察指温恢复情况(恢复到试验前所需时间), 结果振动组和对照组异常者分别为43人和12人。经 检验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2
52人和14人。经 检验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2
。因此建议, 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消除或减少振
动源的震动,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限制作业时间, 制
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工间休息; 合理个人有效防护用品; 尽可能做到定期体检, 如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 应将工龄10年作为一个警示限, 必要时考虑调换工种,
[2]
减少局部振动病的发生。参考文献:
3 讨论
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对手臂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井下使用风动工具作业掘进工调查结果显示, 接振组的手部症状手僵、手痛、手颤、手无力、手麻
[1] 林立, 张强, 张春之. 我国手臂振动病防治研究存在的几
个问题[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4, 17(2) :107. [2] 周威. 局部振动作业工人手健康调查[J].航空航天医
药, 2001, 12(1) :51.
(本文编辑:毕永江)
(上接第46页)
3 讨论施
[1]
此, 我们认为真正落实结核病归口管理的有效机制, 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干预,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对综合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认真的监督检查。不仅要∃疫情归口%, 还要∃治疗归口%, 对违法者进行处罚。(2) 加强综合医院内部的管理制约机制, 应制定详尽的结核病发现、登记, 转诊制度及措施, 真正做到发现一个、登记一个、转诊一个。对违背制度者要严肃处理, 并纳入考评制度。(3)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法制化观念, 把结核病的疫情报告和转诊提高到执行法律法规的高度来约束医务人员, 对漏登、漏报、不报者依法处罚, 增强自觉执法的观念。参考文献:
[1] 邹志艳, 杨光旭, 杨家道, 等. 长春市结核病人归口管理调
查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0, 22(1):30-32. [2] 屠德华. 进一步贯彻和研究控制结核病的策略和措施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2):67-68. [3] 谢红, 冯雪芬. 武汉市结核病控制措施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防痨杂志, 1998, 20(1):5.
(本文编辑:常青)
[3]
结核病归口管理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的一项重要措
[2]
, 是实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 的基础。
肺结核病人早期多数就诊于综合医院, 因此, 综合医院门诊仍是肺结核病人的主要发现场所。
调查显示, 当前新疆尚有30%的综合医院未落实归口管理措施, 北疆片综合医院约50%登记工作不完善。
调查发现, 综合医院发现的肺结核病人丢失严重, 转诊到结防部门接诊的可疑病人仅占医院登记的50%。如果加上综合医院未登记的, 病人丢失率约在65%。地州级医院转诊的病人丢失率明显高于县(市) 级医院( =16. 18, P
接诊者中的活动性病人检出率仅为16. 9%, 南、北疆活动性病人和涂阳病人的检出率分别是11. 24%, 8. 6%和32. 3%, 21. 2%, 北疆的检出显著高于南疆2
( =22. 82, P
通过调查显示, 大量病人丢失的原因与近年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卫生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卫生行政部门对相应的监管措施执行不力, 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法及结核病管理办法的观念淡漠, 认识不够。因
2
文章编号:
1000 3711(2007) 04 0047 01
2004年乌鲁木齐某煤矿手臂振动病调查
李新风, 路宝利
(新疆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乌鲁木齐830002)
*
摘要: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煤矿手臂振动病的情况。方法 对245名从事风动工具作业的劳动者和258名不使用风动工具的井下作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卫生学调查和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 接振组的手部症状手僵、手痛、手颤、手无力、手
麻明显高于对照组; 接振组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T 波改变、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肢体导联低电压) 高于对照组, 尤其以窦性心动过缓明显。接振组水复温试验、痛觉检查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从事风动工具作业的劳动者临床症状以手部症状明显, 长期接触风动工具的劳动者末梢循环、末梢神经障碍的发生明显。
关键词:手臂振动病; 调查; 矿工; 乌鲁木齐中图分类号:R 135. 2
文献标识码:A
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以手部末梢循环和/或手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 并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 表现为振动性白指(GB27-2002) 。为调查局部振动对矿工健康的影响, 我们于2004年12月对六道湾煤矿井下从事风动工具(G-7型风镐) 作业的掘进工进行了调查。
表1
组别接振组对照组
25(%) 13(5. 3) 21(8. 1)
1 内容与方法
1. 1 调查对象:选择井下使用风动工具作业掘进工245人为接振组, 年龄为19~55岁, 平均38. 47岁, 接触振动工龄平均为18. 5年; 另选本矿不使用风动工具的工人258名, 作为对照组, 年龄为20~57岁, 平均36. 84岁, 平均工龄17. 3年, 见表1。
接振组与对照组年龄构成情况(年龄:岁)
25~30(%) 26(10. 6) 29(11. 2)
30~35(%) 37(15. 1) 29(11. 2)
35~40(%) 53(21. 6) 43(16. 7)
40~45(%) 61(24. 9) 54(20. 9)
45~50(%) 35(14. 3) 47(18. 2)
>50(%) 20(8. 2) 35(12. 1)
1. 2 检查内容:对检查者进行常规内科、心电图、手部
皮肤温度测量和冷水复温实验、指端痛觉阈值检查。1. 3 检查方法:依据 职业性手臂振动病诊断标准! (GBZ7-2002) 中手部皮肤温度测量和冷水复温实验方法、指端痛觉阈值的检查方法进行检查。
2
1. 4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 检验比较指标。2 结果2. 1 劳动卫生学调查:245名接振组工人, 每天井下工
表2 组别接振组对照组
头晕39. 421. 0
耳鸣63. 330. 4
乏力27. 019. 1
作6h , 接振时间为2. 5~3. 0h, 均为站立操作, 双手夹
持风动工具受柄, 每打一个风眼(用于放炮) 大约需要8~10m in 。
2. 2 一般临床症状:由医生询问接振组和对照组工人的自觉症状, 结果见表2。2. 3 心电图检查:接振组心电图改变的有84人(34. 3%), 而对照组为19人(74. %); 窦性心动过缓振动组31人(12. 6%), 对照组为5人(1. 9%), 余者心电图基本正常。经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一般症状统计表(%) 关节痛80. 143. 2
手无力11. 34. 11
手颤18. 44. 31
手僵250
手痛18. 13. 21
手麻37. 620. 1
*收稿日期:2006-11-10; 修回日期:2006-12-20
作者简介:李新风(1951-), 男, 主管医师, 劳动卫生职业病
明显高于对照组; 接振组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束支传导阻滞、T 波改变、左室高电压、左室肥厚、肢体导联低电压) 高于对照组, 尤其以窦性心动过缓明显。接振组冷水复温试验、痛觉检查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说明长期接触风动工具的劳动者末梢循环、末梢神经障碍的发生明显。手臂振动病一旦发生, 其恢复较为困难, 有些病例即使脱离了振动作业, 某些临床表现(如振动性白指) 仍可加重
[1]
2. 4 冷水复温试验:用丹麦产皮温计, 先测量双手无名指第二指节背部的皮肤温度, 后将双手放在4~5#水中浸至腕部3m i n , 手取出擦干, 立即测定出水双手局部指温, 以后分别在5, 10, 15, 20, 25, 30m in 各测一次, 观察指温恢复情况(恢复到试验前所需时间), 结果振动组和对照组异常者分别为43人和12人。经 检验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2
52人和14人。经 检验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
2
。因此建议, 改革工艺设备和方法消除或减少振
动源的震动,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限制作业时间, 制
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工间休息; 合理个人有效防护用品; 尽可能做到定期体检, 如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 应将工龄10年作为一个警示限, 必要时考虑调换工种,
[2]
减少局部振动病的发生。参考文献:
3 讨论
局部接触强烈振动主要是以手接触振动工具的方式为主的, 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对手臂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井下使用风动工具作业掘进工调查结果显示, 接振组的手部症状手僵、手痛、手颤、手无力、手麻
[1] 林立, 张强, 张春之. 我国手臂振动病防治研究存在的几
个问题[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4, 17(2) :107. [2] 周威. 局部振动作业工人手健康调查[J].航空航天医
药, 2001, 12(1) :51.
(本文编辑:毕永江)
(上接第46页)
3 讨论施
[1]
此, 我们认为真正落实结核病归口管理的有效机制, 应做好以下几点:
(1) 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干预, 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对综合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认真的监督检查。不仅要∃疫情归口%, 还要∃治疗归口%, 对违法者进行处罚。(2) 加强综合医院内部的管理制约机制, 应制定详尽的结核病发现、登记, 转诊制度及措施, 真正做到发现一个、登记一个、转诊一个。对违背制度者要严肃处理, 并纳入考评制度。(3) 加大宣传力度, 不断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的法制化观念, 把结核病的疫情报告和转诊提高到执行法律法规的高度来约束医务人员, 对漏登、漏报、不报者依法处罚, 增强自觉执法的观念。参考文献:
[1] 邹志艳, 杨光旭, 杨家道, 等. 长春市结核病人归口管理调
查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0, 22(1):30-32. [2] 屠德华. 进一步贯彻和研究控制结核病的策略和措施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2):67-68. [3] 谢红, 冯雪芬. 武汉市结核病控制措施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防痨杂志, 1998, 20(1):5.
(本文编辑:常青)
[3]
结核病归口管理是现代结核病控制的一项重要措
[2]
, 是实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 的基础。
肺结核病人早期多数就诊于综合医院, 因此, 综合医院门诊仍是肺结核病人的主要发现场所。
调查显示, 当前新疆尚有30%的综合医院未落实归口管理措施, 北疆片综合医院约50%登记工作不完善。
调查发现, 综合医院发现的肺结核病人丢失严重, 转诊到结防部门接诊的可疑病人仅占医院登记的50%。如果加上综合医院未登记的, 病人丢失率约在65%。地州级医院转诊的病人丢失率明显高于县(市) 级医院( =16. 18, P
接诊者中的活动性病人检出率仅为16. 9%, 南、北疆活动性病人和涂阳病人的检出率分别是11. 24%, 8. 6%和32. 3%, 21. 2%, 北疆的检出显著高于南疆2
( =22. 82, P
通过调查显示, 大量病人丢失的原因与近年市场经济的转变和卫生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卫生行政部门对相应的监管措施执行不力, 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法及结核病管理办法的观念淡漠, 认识不够。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