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论文选登
N ATIONAL AWAR D WIN N ER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 06-0044-06
【摘要】从自然界中的边缘效应切入, 以广义生态学为指导, 针对城市建设中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生态问题指出:异质地域间的边缘区因特殊的地缘条件与生态特性, 潜藏源于生态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
联的边缘效应。深入诠释了城市领域中边缘效应的概念及其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要
三等奖
义, 并将理念融入区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与按内缘比需求划分地块等概念与方法, 并运用于规划实践之中。
【关键词】边缘区; 边缘效应; 生态系统; 生态关联EDG E EFFE CT AN D U RBA N E CO -P LAN NING
XING Zhong
ABS TRACT :This paper stresses the potential edge effect of the links betw een the lo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 and urban ec ological nature . It also puts the sense into the areas a s the regional develop -ment , the op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providing w ith the regional edge integrate planning , the c ompatible land distribution , the land division etc . KE Y WO RDS :edge area ; edge effect ; ecological syste m ; ecologic al links 【中图分类号】X321-013:TU984
【文献标识码】A
邢
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
伴随着城市时代的来临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城市生态规划逐渐步入城市规划的操作平台, 挖潜与之对应的规划理念、理论与方法成为规划工作者的探索方向。
1 城市生态规划应重视“边缘效应”
1. 1 “边缘效应”与边缘区
“边缘效应”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在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即所谓边缘效应。”
[1]
[3]
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许多
机会增多。这也是沿海城市发展快于内陆的原因之一。
边缘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 具有垂直结构上的层次性、水平空间上的镶嵌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动态演展性特征。边缘区对应于同级系统的核心区而存在, 边缘区与核心区具有相对性。特定层次的多个相邻地域相互作用, 在共同的边缘叠合区形成新的结构, 发生突现, 进而发展为新系统的上一级区域中心。各分地域中心相对于新的中心而言则成为“边缘区”(图1) 。边缘区对核心区的作用就如同细胞壁对细胞核一样举足轻重。因所处地理区位的不同, 城市中边缘区的生态作用不尽相同, 可分为经济作用型边缘区、环境资源型边缘区、社会职能型边缘区、空间限定型边缘区。
“异质地域”(含地质、地貌等自然属性与用地性质、权属、活动方式等社会属性的区别) 间交界的公共边缘区处, 由于生态因子的互补性会聚, 或地域属性的非线性相干协同作用, 产生超越各地域组分单独功能叠加之和的生态关联增殖效益, 赋予边缘区、相邻腹地、乃至整个区域综
研究表明, 缀块边缘部分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第一性生产力。
城市规划领域中, 本文将相邻地域间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到边缘效应作用的边缘过度地带称为边缘区。边缘区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层次性, 从区域范围的流域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地区、城镇间的分隔带、自然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交接带, 到联结城市中各功能单元的街道、广场、建筑檐廊……, 在地理区位上都属于边缘区。边缘为相邻地域所共有的属性赋予其地域间的关联纽带作用, 区位优势显著, 资源组成更为丰富, 加之多样性生境(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 的复合、延展, 所蕴藏的生态位数量与质量都远高于地域腹心区, 个人及团体社会与经济活动的选择
“由于交错区生境条
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 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 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 ) ”[2]。“边缘效应即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环境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
图1 边缘区与核心区的动态转化及边缘区的发展
合生态效益的现象, 称之为城市
2001年第25卷第6期
44
城市规划
CITY PLAN NING REVIEW Vol . 25N o . 6Jun . 2001
地域中的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心区(细胞核) 建设, 却忽略城生长性质, 并使城市的构成部分依托于核心腹地, 并与相邻地域市边缘区(细胞壁) 的维护, 生相干地生长, 稳定、受控的共
的异质性与边缘形状等因素有态价值极高的城乡交接带沦为存。
关。边缘效应有正负之分, 以下“四不管”地区, 耕地与自然生第二层次, 城市社会经济系边缘效应所指为边缘正效应。态资源被盲目蔓延的城市吞噬; 统与城市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开1. 2 城市生态规划应重视边缘……。
放, 表现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维效应
边缘区如同连接城市新陈代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 吸取负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谢体各组成部分的关节与脉胳, 熵, 排解熵增, 利用自然环境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 有明眼可见的“关节”, 有潜藏源, 同时对自然施加各种影响。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暗存的“脉络”。搁置、埋没边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启示我们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缘效应, 甚至产生边缘负效应, 治理城市必须首先经营好自然环失的情况下, 应用生态学原理, 就会使城市有机体产生种种“病境, 正所谓“体郭经野”。对特计算并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及组症”, 发掘和创造边缘效应, 则定土地资源的外部环境, 优化土织地域的利用(《环境科学词可打通城市有机体的关节、激活地资源利用即与环境间建立良性典》, 曲格平主编, 1994) 。城市其脉络, 促进城市有机代谢, 并关系, 并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边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并遵不断提高其代谢能力。
缘效应。
循城市规划原则, 对城市生态系2 边缘效应是开放的城市生态城市中土地资源利用最好有统的各项用地与建设做出更为合系统健康运行的活力源泉两种系统, 一个是有选择的自然理的安排,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2. 1 边缘效应促进城市生态系生态单元构成的开放空间土地资量, 并能动地调控城市的各种社统的积极开放
源系统, 另一个是城市发展建设会经济活动, 使之和谐相容和可开放性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土地利用系统。这两种系统有机持续发展。美国生态学家麦克哈本特点, 是城市生态系统有序结结合在一起, 就可在发展的同时格(I M c Harg , 1969) 在《设计构产生和维持的基础, 边缘效应为市民提供满意的自然演进的开结合自然》(Design w ith nature ) 的释放有益于城市生态系统各层放空间。“结合”的目的是获取一书中提出:“生态规划是在有次的开放。
环境区与建设区间的边缘效应。利于利用的全部或多数因子的集第一层次, 城市生态系统内随着建设区与环境区间相互介入合, 并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开放, 即各子程度加深, 边缘形态显示出一种多数无害的条件下, 对土地的某系统间的交流。就城市中各功能无限“分形”———随着分辨率的种可能用途, 确定其最适宜的地区而言, 它们不是毫无关系地偶提高而呈不断延展的复杂介入趋区。”共生、适应、循环是城市然堆积在一起, 它们是相关社势。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城市与园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运行原则, 其会、经济、环境、人口子系统的林融为一体, 既可理解为城市建核心是生态城市系统内部子系统载体, 用地间的相互作用显现为设区与园林绿地间边缘区不断模间及其与外部系统间和谐、有效载体上各子系统因子之间普遍的糊化, 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的生态关联。边缘区在相邻地区相互作用和多样性联系的网络。你”的融合状态。
间物能流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它们彼此改变对方的状态或状态第三层次指城市生态系统作“媒介和半透膜作用”决定了它空间; 改变对方的行为线路或行为一个整体向外部系统的全方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为方式。这些改变通过不同用地开放。从外部系统输入能量、物在城市土地利用层面上, 贯边缘的侵占、融合或渗透表现出质、资金、信息等, 同时向外部穿于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来, 边缘区呈现为“变革前沿地系统输出产品与转换后的物能各种用地、空间与活动联为一带”。自然属性相同的两块土地, 流。边缘区特殊的地缘优势与生体, 形成有序的城市整体结构, 其价值可能更多的取决于各自边态特性使其在城市全方位对外开并蕴藏着源于相邻地域间生态关缘环境区或更大范围周边地区的放过程中, 始终处于开放的最前联的“边缘效应”。然而, 这在土地性质及使用状况, 由于各类沿, 独具聚居引力:“全世界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尚未引起广泛地块之间边缘效应的强弱程度不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以内关注, 边缘区常被视为不重要区同, 地块间无形的附加值大小及60km 的地方, 到2020年, 这一域:重视对环境区本身的保护却流动的合理性也大相径庭, 并将比例可能提高到3/4”[4]。“根据疏于对其边缘区的整治, 结果影响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道萨迪斯(C . A . Doxiadis ) 在“唇亡齿寒”; 重视功能分区, 却流。功能区间穿插与叠合, 产生人类聚居学中的预测, 分析目前忽视具有“可相容性”功能单元大量相互交流作用的边缘区, 它的聚居区位, 主要受到三种新的之间以边缘区为媒介的相干互们是功能区间有机协同的关键环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自然动, 丧失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激节, 合理发挥其作用, 将促进城景观的吸引力, 第二个因素是交发边缘效应的机会; 重视城市中
市生态系统的整合能力和自促进
通干道的吸引力, 第三个因素是
45 2001年
第25卷第6期
获奖论文选登
N ATIONAL AWAR D WIN N ER
的综合生态质量直接关系到地域间作用的需求频度、作用质量与效率, 最终影响到边缘效应的发挥程度与效果。
(2) 创造边缘效应———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效益
相邻地域间活动的相干作用———创造边缘效应内在的本质要求。疏导作用通道与改善边缘区综合生态质量是为发掘潜在的边缘效应做准备。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边缘效应, 则首先应关注相关地域间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市场条件下, 每个土地使用者只考虑自己土地的最优利用,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考虑对别人的影响, 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失效。规划引导市场, 必须考虑所有用地间的相互影响, 将功能上耦合的功能单位相邻布置, 使之产生交叉催化的整合, 这是创造边缘效应根本途径, 应贯穿城市用地布局中。
(3) 增殖边缘效应———拓展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效益
边缘效应是地域间通过边缘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延展和开拓有益边缘区, 无疑会增加边缘效应总量。可相容性地域间, 可根据需要增加相互介入的边缘长度, 联系到城市生态规划:城市拓展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向绿地空间敞开; 城市绿带的构建形式———最大限度地与建设用地融合; 建筑空间的塑造———最大限度地与户外空间交融……。城市中心区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高度相容并存在利益互补与集约经营效益的用地间, 将不同性质用地穿插布置, 能在各类用地面积不变,
经营内容不变的情况
下, 开辟更多的可相容性异质边缘区, 获得混合利用的新环境, 刺激多种需求的心理倾向, 进而带动经营效益。将上述土地利用方式逆推, 则得到抑制边缘负效应的土地利用方式———尽量减少相互影响的交接边缘区, 从而减轻相互干扰。
边缘区以核心区为依托, 核心区所能支持的边缘区长度及所蕴藏的边缘效应以核心区与外界
间一定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为基础, 拓展边缘介入程度应把握合理的“度”, 按不同性质与规模用地对外开放所需边缘区的长度, 确定恰当的“内缘比”———腹地面积与地块周长的比值。“方块是紧凑、自给自足思想的表现, 它是内含最大面积的最小外露周长”[7]方形适用于危害性边缘区的建立, 如方形城堡。城市道路界定出内缘比不尽相同的建设地块, 开放需求不同折射于内缘比的差异, 城市中心商务区道路网密度远高于其它区域即是例证。按内缘比需求得出的道路网密度较之平均划分的路网更为合理。
(4) 边缘效应“内部化”———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城市中公共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区被周边地区享用而未能在环境区的经营与维护中得到反映的“环境增殖收益”构成环境区的“外泄收益”。城市中公共环境区周边地块以环境损失为代价的土地利用过程中, 本应承担环境损失成本, 却不负责任地推卸, 让公众或后人担当, 成为“额外”的“外摊成本”。“外泄收益”与“外摊成本”是长期困扰城市开发建设的问题。边缘效应内部化即是以市场为杠杆, 回收边缘正效应的外泄收益, 卸载并尽力避免边缘负效应的外摊成本。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制订科学合理的环境区边缘地带用地规划, 借环境创造高价值区位, 对蕴涵环境价值的“环境享用区”, 在功能、项目设置、开发强度与环境有偿享用等方面做出详细控制, 在经济收益与社会、环境效益间建立起“内在化”的联系, 促使环境保护步入可持续经营的良性轨道。
3 展现边缘效应的城市生态规划
3. 1 区域性边缘区整体规划
区域性边缘区指区域空间层面上联系分异地区的各类边缘区。由于行政地域限制, 城镇间边缘地带生态价值极高的环境区
现存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 目前全球的城市人口正在逐步向大城市周边、交通干线周围和自然景观较好的地区, 尤其是海岸线转移”[5]。施比克曼曾指出, 世界主要有三个力量中心, 即北美洲的沿大西洋海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欧亚大陆的远东沿海地区。欧亚大陆的边缘区较之所谓的核心区更为重要。由此, 施比克曼提出“欲控制世界的命运, 必须控制欧亚大陆, 欲控制欧亚大陆, 必须控制边缘区”的著名论断
[6]
。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国家疆域边缘区, 特别是水域边缘区成为“世界棋盘中的金角银
邢
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
边”和经济大格局中的重要生长点。在我国, 沿海边缘区集中了我国几个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即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伴随着世界范围“和平、发展”主题的深入, 国家间双边贸易倍受青睐, 我国内陆沿边8省区因边缘地理区位优势发展迅速。
2. 2 边缘效应促进城市综合生态效益的实现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生产力和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产生不同的外部效果。外部性经济效果可以分为正效果和负效果, 部门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拓展的动力之一。如何规避外部性经济的负效果, 是城市生态规划着力解决的课题。实现边缘正效应、抑制和削弱边缘负效应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捷径:
(1) 发掘边缘效应———释放城市生态系统的潜在效益
疏导作用通道———发掘边缘效应的外在条件。作用通道不畅, 相邻地域间互动因子被隔离或屏蔽, 地域间物质、能量、信息流就会被切断, 潜在边缘效应因此失效。如城市中公园周边将边缘环境与景观效益隔离而埋置的高大围墙。
改善边缘区综合生态质量———发掘高质量边缘效应的客观需求。地域边缘区乃至整个地域
2001年第25卷第6期
46
城市规划
CITY PLAN NING REVIEW Vol . 25N o . 6Jun . 2001
或沦为“三不管地带”, 或成为生长点。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三个部门。异质性高且可相容性竞相进行资源掠夺的对象。区域高的大城市地带, 城镇间经济、大则意味着生态关联度大, 蕴涵规划的深度与力度尚不能对这些社会、环境关联度高, 城镇间的的边缘效应强度高。
宝贵的环境资源提供可操作的有公共边缘区除具有一般边缘区的(2) 自然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效保护途径。自生态规划的宗旨特征外, 还具有宽度相对较小、环境保护区相对周围建设用出发, 有必要在区域规划的框架与城市关系更加密切的特点, 适地而言是异质性的区域。保护区内补充区域性边缘区整体规划宜组织“大城市地带区域性边缘总是相对于周围的非保护区而存———在区域范围内, 通过各种类区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开在, 城市内的一些自然生态环境型边缘区的规划, 建立地区间协发(保护) 带”(以下简称区域区因特殊的生态价值或地质地貌作及城市与环境间的联动关系, 性复合生态开发带) ———大城市条件而不适于城市建设, 称之为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 发地带的区域性边缘区中适宜地段自然生态敏感区———它们具有抗挥每个地方的最大潜力, 同时为内, 以关联地域环境资源的高效干扰阈值低、生态因子相对脆弱介于地区之间边缘地带的宝贵生共同开发与保护或多个专业部门的特点。在荣县总规中, 按照生态资源给予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的高质经济结合或社会联合为基态价值与地质地貌特性将规划区利用。
础, 以服务广阔的区域市场为特内自然生态敏感区分为四类:自(1) 区域性环境生态型边缘点, 多种生态复合的带状开发然景观性生态敏感区———大佛山区的保护
(保护) 区。
与二佛山, 物种多样性生态敏感区域环境生态型边缘区包括在城镇密集的大城市地区, 区———城市三条河流, 特殊价值穿插于城镇之间的山脉、河川、区域性复合生态开发带的产生与性生态敏感区———双溪水库及具森林、湿地、湖泊等原生与次生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区有防护、隔离与美学价值的城区环境区。按照目前的行政区界划域性复合生态开发带担负区域性内保留山体, 自然灾害性生态敏分, 省市间地域多以自然生态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职能。多感区———库堤及河堤防护区。自理单元的中线为界, 或以山体的种生态职能的叠加, 加之城镇间然生态敏感区与人工绿化区共同分水岭和湖泊、河流、湿地的中环境与市场资源的互补作用, 比组成城市的环境区, 维系着城市心线为界, 或将河流拦腰截断, 单个城市内的“封闭开发区”更的自然生态平衡。
上下游分属不同地区等等。这种具地缘优势与经济活力, 对优化如果有一个性能良好且具有分界法犹如利器砍在生态地理单区域性生产力布局及资源与市场的保护作用的细胞壁的庇护, 自元脆弱的“心脏”, 对于环境生共享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然生态敏感地区就会健康地演态资源、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3. 2 城市用地布局———以荣县进。反之, 如果是一个坏死的甚敏感地段的整体保护是致命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至病变(破坏性) 细胞壁, 则即这也是原始生态资源日益退化, 荣县地处四川南部, 自然环便稳定的非敏感性生态区也会变流域综合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之境资源丰富, 但多山的地貌特征得敏感而脆弱。因此, 规划拟定一, 关联地域协作制定区域性环使城市可建用地相对匮乏, 内涵搬迁自然生态敏感地区边缘地带境生态型边缘区整体规划势在必式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尤为重要。的污染性工矿企业, 进行了环境然。
根据环境资源特点, 规划确定荣区与建设用地间的可相容性分在生态环境渐受重视和旅游县城市建设主题为:集聚生态、析。不同性质建设用地对环境的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根据地区环文化、旅游特色的川南山水城需求及施加于环境的影响有所差境资源条件, 以具有区域性环境市。城市规划人口18万人。
异。可相容性分析就是对需求、保护需求或环境增殖发展潜力的(1) 相邻不同性质建设用地影响、价值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项目间的异质可相容性
不同性质、类型的自然生态敏感为指向, 组建城市间联营的区域在荣县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区的生态特质, 将其边缘地带分性旅游区、生物工业基地、生物中, 为达到功能上的耦合进而产配给那些能够“借用”环境创造基因库与实验区或环境保护区, 生协同关联作用, 规划建立了意最大价值且不会“伤害”环境的不仅能改善城镇群整体生态环在促进地块间互动、互惠的异质用途。如人工绿地、公共设施、境, 同时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可相容性评价体系(在此不作赘居住用地等, 从根本上实现对自力。
述) 。进行了相邻地域间的“异然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2) 建立大城市地带“区域质可相容性”分析———分析一方(3) 不同类型环境区边缘地性边缘区复合生态开发(保护) 地域的性质特点、行为方式等是带的土地使用
带”*
否能被关联地域容纳, 并产生功城市生态规划注重人与自然在城市发展轴上的城市边缘能与利益上的互补。在此, 异质的和谐。完善的开敞空间系统如地带, 受两端城市的双重辐射作性指地块属性的变异程度, 包括果不能被充分利用, 它的价值就
用, 可能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镇
地块性质、空间构型和生态相关
47 2001年
第25卷第6期
获奖论文选登
N ATIONAL AWAR D WIN N ER
———城市中心绿核边缘布置行政中心与商贸中心; 南翼西侧平阔地带安排城市文体中心; 东北翼大佛山古迹保护区北缘设城市文化中心; 西北翼双溪水库下缘规划为城市旅游度假基地; 深入组团内的次级廊道边缘布置学校、商业网点等组团级公建。
如是布局, 网状绿色廊道与沿边公共设施叠合, 绿色廊道内设置连续的林荫步道(green -w ay ) 与无污染的观光公交线, 形成面向步行者与公共交通, 集自然山水与野生动物保护、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商务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的网络。对城市而言, 此公共空间网络构成贯穿于建设用地间的“绿色生态边缘区”, 将荣县城市联为有机整体, 并为城市提供各种生态服务。3. 3 建筑规划布局———以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位处合川市旧城区, 东临嘉陵江, 西倚遂阳山, 总用地约40ha , 滨江路为城市景观与生活性道路, 片区用地性质以居住与商业为主。
(1) 增殖环境区的边缘效应规划过程中, 住户都希冀享受到江面景色; 商家渴望借江畔环境引力扩展经营场地; 开发商盼望得到更多视野环境好的住宅
不同的区位与属性的地块有相应的内缘比需求, 它是确定地域间交接边缘区的依据。内缘比表面上反映地块形状特征, 实质上映显源于内在功能的地块开放要求, 滨江环境决定了地块的高度开放要求。规划摈弃了“沿街一层皮”式高内缘比的建筑布局方式———仅有沿街一排建筑获益, 代之以“锯齿型”建筑布局模式(图3) ; 地块内缘比降低, 滨江边缘区延展。同时, 产生一系列商业门面界定的街边绿化广场(阴角空间) , 街道与购物环境改善, 商业门面增加; 广场后端商业建筑宽大的屋顶平台成为上部住宅使用的休憩观景场所, 发挥出建筑立体布局的“三维边缘效应”;……。上述各利益团体皆因之受益。
(2) 相邻地块间公共边缘区的利用
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多侧重于地块内部的使用效果, 注重开发强度、建筑体量、形式与配套设施等指标的控制, 加之“一刀切”的红线控制法, 内向封闭式建筑布局成为这种控制导向的必然产物:内外环境隔绝, 街道缺乏人情味, 相邻地块间或消极避让建设红线或投机压靠红线, 产生许多“用地死角”, 有碍城市景观、消防、卫生与管理。
规划中, 将地块间边缘区视为展现和带动地块腹地开发的“黄金通道”:相邻地块内建筑后退, 造就30m 宽的公共绿带, 自嘉陵江畔延伸至片区后缘山麓(图4) , 绿带沿线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公共商业街”、共用通道、林荫步道、景观轴、通风口、广场等公共空间。边缘区从地块背面变为“脸面”, 土地使用更趋合理。
城市生态规划的要义在于规划观念的转变, 文章的深层天平更倾向树立正确的边缘价值观。城市领域中, 成功的关键。
边缘效应无所不
在, 精神装备与度的把握是迈向参考文献
1 福尔曼, 戈德罗恩, 著. 肖笃宁,
不能得到体现与认可, 就会丧失保护和存在的可能性。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环境绿地边缘地块的用地布局与使用。规划首先结合河道、水库、林地、山体等自然环境区, 建立连续的(平均宽度350m ) Y 字型绿色生态廊道(将城区自然分为三个组团) , 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内河道支流、保留山体等次一级放射状绿色廊道, 沟通城区周边生态条件良好的山峦, 形成网状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图2) 。规划在明确界定绿色廊道高价值边缘区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区位、类型环境区边缘地带对不同性质城市用地的价值差异, 分析土地有偿
邢
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
使用的地价级差, 进行了相应的规划控制:Y 字型主廊道交叉点
图2 荣县城市Y 字型绿色生态廊
道结构示意
和有效商业门面; 政府希望获得土地增殖综合效益。
图3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北部平面布局与结构示意
2001年第25卷第6期
48
城市规划
CITY PLAN NING REVIEW Vol . 25N o . 6Jun . 2001
张启德, 赵羿, 等, 译. 景观生态
学. 科学出版社, 1990. 58. 2 赵志模, 郭依泉. 群落生态学原理
与方法.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 9.
3 Dramstad W E , et al . Land scap e Ecology
Princi pl es in l ands cap e Arch itect u re an d Land -Use Pl ann ing . Wash ington D C :Islan d Press , 1996.
4 国家环境保护局, 译. 21世纪议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158. 5 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
(1986—1995年)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36.
6 王正毅. 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
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0
7 培根, 等, 著. 黄富厢, 朱琪, 编
译.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55.
*为笔者自定义概念。【作者简介】
图4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南部平面布局与结构示意
邢忠, 男, 重庆大学博士,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6 M okhtarian P . Relationships b etw een
telecommunicat ions and transporta -tion . Transpo r tat i on 24A , 1990.
7 Cast ells M , Hall P . Technop oles of
t he Worl d :The making of 21s t cen -t ury i ndust urial c omp lexes . Rout -ledge , 1994.
8 Rhei n gold H . The Virt ual Commun i -ty :In trod uction , well .
h tt p ://w w w .
c om /us er /hlr /vcbo o k /vc -Res earch ,
(上接第33页)
得多。信息技术与城市几乎在所有方面相互影响———加强了世界性城市的中心性、促进一部分城市功能的相对分散、将部分物质流转化为电子流、在物质空间提供媒介入口(如道路和建筑) 、并促进城市增长。
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 也在城市社会公平和人口就业等方面引起新的问题。信息化的都市优势使中小城市不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造成地域间差别的扩大, 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在人口就业方面, 有专家预言, 在未来使用有劳动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 1/5有技术和能力的劳动者就能够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将带来价值观念、分配制度、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的全球化与社会的全球化之间将产生严重的错位(杨帆, 2000) 。
改革开放20年来, 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 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仍然不
能适应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完善国内城市的产业结构, 特别是在新的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中抢得一席之地, 也要全力培育自己的世界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 充分考虑信息化城市的特点,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战略, 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和通讯设施。正视现实, 扬长避短, 积极参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 是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 G raham S . Planning
TPR , 1999.
2 G raham S , M arvin S . Telec om mu -ni cations and the Ci ty :Electronic S pac es ,
Urban
Pl a ces . London :
Routled ge , 1996.
3 Cast ells M . Th e Ri s e of the Netw o rk
Societ y . O xford :Blackw ell , 1996. 4 Longcore T ,
Rees P . Inf ormation
s
technol ogy and dow nt ow n restruct ur -i ng :t he case of N ew York Cit y ' financial d i strict . U rb an phy , 17, 1996. 5 Got tmann
Th e
J . S ince
megalo polis :of
Jean
Urban
Wri ti ng
Ge ogra -Cybercities .
b o okint ro . h tm l . 2000.
9 威廉·J ·米切尔(美) , 著. 范海
燕, 等, 译. 比特之城. 三联书店, 1999.
10王颖. 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
市. 城市规划, 1999.
11李晓东.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
发展出版社, 2000.
12黄顺基, 主编. 走向知识经济时
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3杨家文. 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
思考. 城市发展研究, 1999(3) . 14林炳耀. 知识园区. 城市规划汇
刊, 1998(4) .
15杨帆. 全球化中城市的困境及对
策. 城市问题, 2000(1) .
【作者简介】
孙世界, 男, 东南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97级在读博士生。
Got tma nn . Bal timore :Johns Hop -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90.
49 2001年
第25卷第6期
获奖论文选登
N ATIONAL AWAR D WIN N ER
【文章编号】1002-1329(2001) 06-0044-06
【摘要】从自然界中的边缘效应切入, 以广义生态学为指导, 针对城市建设中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生态问题指出:异质地域间的边缘区因特殊的地缘条件与生态特性, 潜藏源于生态关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
联的边缘效应。深入诠释了城市领域中边缘效应的概念及其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要
三等奖
义, 并将理念融入区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优化利用与按内缘比需求划分地块等概念与方法, 并运用于规划实践之中。
【关键词】边缘区; 边缘效应; 生态系统; 生态关联EDG E EFFE CT AN D U RBA N E CO -P LAN NING
XING Zhong
ABS TRACT :This paper stresses the potential edge effect of the links betw een the lo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 and urban ec ological nature . It also puts the sense into the areas a s the regional develop -ment , the option of the land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 providing w ith the regional edge integrate planning , the c ompatible land distribution , the land division etc . KE Y WO RDS :edge area ; edge effect ; ecological syste m ; ecologic al links 【中图分类号】X321-013:TU984
【文献标识码】A
邢
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
伴随着城市时代的来临与生态意识的觉醒, 城市生态规划逐渐步入城市规划的操作平台, 挖潜与之对应的规划理念、理论与方法成为规划工作者的探索方向。
1 城市生态规划应重视“边缘效应”
1. 1 “边缘效应”与边缘区
“边缘效应”的概念源于生态学:“在边缘地带可能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度, 即所谓边缘效应。”
[1]
[3]
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许多
机会增多。这也是沿海城市发展快于内陆的原因之一。
边缘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 具有垂直结构上的层次性、水平空间上的镶嵌性和时间分布上的动态演展性特征。边缘区对应于同级系统的核心区而存在, 边缘区与核心区具有相对性。特定层次的多个相邻地域相互作用, 在共同的边缘叠合区形成新的结构, 发生突现, 进而发展为新系统的上一级区域中心。各分地域中心相对于新的中心而言则成为“边缘区”(图1) 。边缘区对核心区的作用就如同细胞壁对细胞核一样举足轻重。因所处地理区位的不同, 城市中边缘区的生态作用不尽相同, 可分为经济作用型边缘区、环境资源型边缘区、社会职能型边缘区、空间限定型边缘区。
“异质地域”(含地质、地貌等自然属性与用地性质、权属、活动方式等社会属性的区别) 间交界的公共边缘区处, 由于生态因子的互补性会聚, 或地域属性的非线性相干协同作用, 产生超越各地域组分单独功能叠加之和的生态关联增殖效益, 赋予边缘区、相邻腹地、乃至整个区域综
研究表明, 缀块边缘部分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度和第一性生产力。
城市规划领域中, 本文将相邻地域间具有一定宽度而直接受到边缘效应作用的边缘过度地带称为边缘区。边缘区具有空间尺度上的层次性, 从区域范围的流域沿边地带、国家的沿海与沿边地区、城镇间的分隔带、自然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用地间的绿色交接带, 到联结城市中各功能单元的街道、广场、建筑檐廊……, 在地理区位上都属于边缘区。边缘为相邻地域所共有的属性赋予其地域间的关联纽带作用, 区位优势显著, 资源组成更为丰富, 加之多样性生境(包括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 的复合、延展, 所蕴藏的生态位数量与质量都远高于地域腹心区, 个人及团体社会与经济活动的选择
“由于交错区生境条
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 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 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 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edge effect ) ”[2]。“边缘效应即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环境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
图1 边缘区与核心区的动态转化及边缘区的发展
合生态效益的现象, 称之为城市
2001年第25卷第6期
44
城市规划
CITY PLAN NING REVIEW Vol . 25N o . 6Jun . 2001
地域中的边缘效应。”*边缘效应心区(细胞核) 建设, 却忽略城生长性质, 并使城市的构成部分依托于核心腹地, 并与相邻地域市边缘区(细胞壁) 的维护, 生相干地生长, 稳定、受控的共
的异质性与边缘形状等因素有态价值极高的城乡交接带沦为存。
关。边缘效应有正负之分, 以下“四不管”地区, 耕地与自然生第二层次, 城市社会经济系边缘效应所指为边缘正效应。态资源被盲目蔓延的城市吞噬; 统与城市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开1. 2 城市生态规划应重视边缘……。
放, 表现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维效应
边缘区如同连接城市新陈代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 吸取负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谢体各组成部分的关节与脉胳, 熵, 排解熵增, 利用自然环境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 有明眼可见的“关节”, 有潜藏源, 同时对自然施加各种影响。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暗存的“脉络”。搁置、埋没边城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启示我们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缘效应, 甚至产生边缘负效应, 治理城市必须首先经营好自然环失的情况下, 应用生态学原理, 就会使城市有机体产生种种“病境, 正所谓“体郭经野”。对特计算并合理安排资源的利用及组症”, 发掘和创造边缘效应, 则定土地资源的外部环境, 优化土织地域的利用(《环境科学词可打通城市有机体的关节、激活地资源利用即与环境间建立良性典》, 曲格平主编, 1994) 。城市其脉络, 促进城市有机代谢, 并关系, 并从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边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并遵不断提高其代谢能力。
缘效应。
循城市规划原则, 对城市生态系2 边缘效应是开放的城市生态城市中土地资源利用最好有统的各项用地与建设做出更为合系统健康运行的活力源泉两种系统, 一个是有选择的自然理的安排,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2. 1 边缘效应促进城市生态系生态单元构成的开放空间土地资量, 并能动地调控城市的各种社统的积极开放
源系统, 另一个是城市发展建设会经济活动, 使之和谐相容和可开放性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土地利用系统。这两种系统有机持续发展。美国生态学家麦克哈本特点, 是城市生态系统有序结结合在一起, 就可在发展的同时格(I M c Harg , 1969) 在《设计构产生和维持的基础, 边缘效应为市民提供满意的自然演进的开结合自然》(Design w ith nature ) 的释放有益于城市生态系统各层放空间。“结合”的目的是获取一书中提出:“生态规划是在有次的开放。
环境区与建设区间的边缘效应。利于利用的全部或多数因子的集第一层次, 城市生态系统内随着建设区与环境区间相互介入合, 并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开放, 即各子程度加深, 边缘形态显示出一种多数无害的条件下, 对土地的某系统间的交流。就城市中各功能无限“分形”———随着分辨率的种可能用途, 确定其最适宜的地区而言, 它们不是毫无关系地偶提高而呈不断延展的复杂介入趋区。”共生、适应、循环是城市然堆积在一起, 它们是相关社势。我们通常所说的将城市与园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运行原则, 其会、经济、环境、人口子系统的林融为一体, 既可理解为城市建核心是生态城市系统内部子系统载体, 用地间的相互作用显现为设区与园林绿地间边缘区不断模间及其与外部系统间和谐、有效载体上各子系统因子之间普遍的糊化, 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的生态关联。边缘区在相邻地区相互作用和多样性联系的网络。你”的融合状态。
间物能流作用过程中所具有的它们彼此改变对方的状态或状态第三层次指城市生态系统作“媒介和半透膜作用”决定了它空间; 改变对方的行为线路或行为一个整体向外部系统的全方位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为方式。这些改变通过不同用地开放。从外部系统输入能量、物在城市土地利用层面上, 贯边缘的侵占、融合或渗透表现出质、资金、信息等, 同时向外部穿于城市各层级空间的边缘区将来, 边缘区呈现为“变革前沿地系统输出产品与转换后的物能各种用地、空间与活动联为一带”。自然属性相同的两块土地, 流。边缘区特殊的地缘优势与生体, 形成有序的城市整体结构, 其价值可能更多的取决于各自边态特性使其在城市全方位对外开并蕴藏着源于相邻地域间生态关缘环境区或更大范围周边地区的放过程中, 始终处于开放的最前联的“边缘效应”。然而, 这在土地性质及使用状况, 由于各类沿, 独具聚居引力:“全世界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尚未引起广泛地块之间边缘效应的强弱程度不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线以内关注, 边缘区常被视为不重要区同, 地块间无形的附加值大小及60km 的地方, 到2020年, 这一域:重视对环境区本身的保护却流动的合理性也大相径庭, 并将比例可能提高到3/4”[4]。“根据疏于对其边缘区的整治, 结果影响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价值道萨迪斯(C . A . Doxiadis ) 在“唇亡齿寒”; 重视功能分区, 却流。功能区间穿插与叠合, 产生人类聚居学中的预测, 分析目前忽视具有“可相容性”功能单元大量相互交流作用的边缘区, 它的聚居区位, 主要受到三种新的之间以边缘区为媒介的相干互们是功能区间有机协同的关键环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因素是自然动, 丧失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和激节, 合理发挥其作用, 将促进城景观的吸引力, 第二个因素是交发边缘效应的机会; 重视城市中
市生态系统的整合能力和自促进
通干道的吸引力, 第三个因素是
45 2001年
第25卷第6期
获奖论文选登
N ATIONAL AWAR D WIN N ER
的综合生态质量直接关系到地域间作用的需求频度、作用质量与效率, 最终影响到边缘效应的发挥程度与效果。
(2) 创造边缘效应———激发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效益
相邻地域间活动的相干作用———创造边缘效应内在的本质要求。疏导作用通道与改善边缘区综合生态质量是为发掘潜在的边缘效应做准备。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边缘效应, 则首先应关注相关地域间的非线性相干作用。市场条件下, 每个土地使用者只考虑自己土地的最优利用, 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考虑对别人的影响, 容易引起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失效。规划引导市场, 必须考虑所有用地间的相互影响, 将功能上耦合的功能单位相邻布置, 使之产生交叉催化的整合, 这是创造边缘效应根本途径, 应贯穿城市用地布局中。
(3) 增殖边缘效应———拓展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效益
边缘效应是地域间通过边缘区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延展和开拓有益边缘区, 无疑会增加边缘效应总量。可相容性地域间, 可根据需要增加相互介入的边缘长度, 联系到城市生态规划:城市拓展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向绿地空间敞开; 城市绿带的构建形式———最大限度地与建设用地融合; 建筑空间的塑造———最大限度地与户外空间交融……。城市中心区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高度相容并存在利益互补与集约经营效益的用地间, 将不同性质用地穿插布置, 能在各类用地面积不变,
经营内容不变的情况
下, 开辟更多的可相容性异质边缘区, 获得混合利用的新环境, 刺激多种需求的心理倾向, 进而带动经营效益。将上述土地利用方式逆推, 则得到抑制边缘负效应的土地利用方式———尽量减少相互影响的交接边缘区, 从而减轻相互干扰。
边缘区以核心区为依托, 核心区所能支持的边缘区长度及所蕴藏的边缘效应以核心区与外界
间一定的需求与供给关系为基础, 拓展边缘介入程度应把握合理的“度”, 按不同性质与规模用地对外开放所需边缘区的长度, 确定恰当的“内缘比”———腹地面积与地块周长的比值。“方块是紧凑、自给自足思想的表现, 它是内含最大面积的最小外露周长”[7]方形适用于危害性边缘区的建立, 如方形城堡。城市道路界定出内缘比不尽相同的建设地块, 开放需求不同折射于内缘比的差异, 城市中心商务区道路网密度远高于其它区域即是例证。按内缘比需求得出的道路网密度较之平均划分的路网更为合理。
(4) 边缘效应“内部化”———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
城市中公共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环境区被周边地区享用而未能在环境区的经营与维护中得到反映的“环境增殖收益”构成环境区的“外泄收益”。城市中公共环境区周边地块以环境损失为代价的土地利用过程中, 本应承担环境损失成本, 却不负责任地推卸, 让公众或后人担当, 成为“额外”的“外摊成本”。“外泄收益”与“外摊成本”是长期困扰城市开发建设的问题。边缘效应内部化即是以市场为杠杆, 回收边缘正效应的外泄收益, 卸载并尽力避免边缘负效应的外摊成本。城市生态规划应致力于制订科学合理的环境区边缘地带用地规划, 借环境创造高价值区位, 对蕴涵环境价值的“环境享用区”, 在功能、项目设置、开发强度与环境有偿享用等方面做出详细控制, 在经济收益与社会、环境效益间建立起“内在化”的联系, 促使环境保护步入可持续经营的良性轨道。
3 展现边缘效应的城市生态规划
3. 1 区域性边缘区整体规划
区域性边缘区指区域空间层面上联系分异地区的各类边缘区。由于行政地域限制, 城镇间边缘地带生态价值极高的环境区
现存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 目前全球的城市人口正在逐步向大城市周边、交通干线周围和自然景观较好的地区, 尤其是海岸线转移”[5]。施比克曼曾指出, 世界主要有三个力量中心, 即北美洲的沿大西洋海岸地区、欧洲沿海地区和欧亚大陆的远东沿海地区。欧亚大陆的边缘区较之所谓的核心区更为重要。由此, 施比克曼提出“欲控制世界的命运, 必须控制欧亚大陆, 欲控制欧亚大陆, 必须控制边缘区”的著名论断
[6]
。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 国家疆域边缘区, 特别是水域边缘区成为“世界棋盘中的金角银
邢
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
边”和经济大格局中的重要生长点。在我国, 沿海边缘区集中了我国几个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即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伴随着世界范围“和平、发展”主题的深入, 国家间双边贸易倍受青睐, 我国内陆沿边8省区因边缘地理区位优势发展迅速。
2. 2 边缘效应促进城市综合生态效益的实现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生产力和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产生不同的外部效果。外部性经济效果可以分为正效果和负效果, 部门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正效果是城市产生、拓展的动力之一。如何规避外部性经济的负效果, 是城市生态规划着力解决的课题。实现边缘正效应、抑制和削弱边缘负效应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捷径:
(1) 发掘边缘效应———释放城市生态系统的潜在效益
疏导作用通道———发掘边缘效应的外在条件。作用通道不畅, 相邻地域间互动因子被隔离或屏蔽, 地域间物质、能量、信息流就会被切断, 潜在边缘效应因此失效。如城市中公园周边将边缘环境与景观效益隔离而埋置的高大围墙。
改善边缘区综合生态质量———发掘高质量边缘效应的客观需求。地域边缘区乃至整个地域
2001年第25卷第6期
46
城市规划
CITY PLAN NING REVIEW Vol . 25N o . 6Jun . 2001
或沦为“三不管地带”, 或成为生长点。城镇密集、城市化水平三个部门。异质性高且可相容性竞相进行资源掠夺的对象。区域高的大城市地带, 城镇间经济、大则意味着生态关联度大, 蕴涵规划的深度与力度尚不能对这些社会、环境关联度高, 城镇间的的边缘效应强度高。
宝贵的环境资源提供可操作的有公共边缘区除具有一般边缘区的(2) 自然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效保护途径。自生态规划的宗旨特征外, 还具有宽度相对较小、环境保护区相对周围建设用出发, 有必要在区域规划的框架与城市关系更加密切的特点, 适地而言是异质性的区域。保护区内补充区域性边缘区整体规划宜组织“大城市地带区域性边缘总是相对于周围的非保护区而存———在区域范围内, 通过各种类区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开在, 城市内的一些自然生态环境型边缘区的规划, 建立地区间协发(保护) 带”(以下简称区域区因特殊的生态价值或地质地貌作及城市与环境间的联动关系, 性复合生态开发带) ———大城市条件而不适于城市建设, 称之为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同时, 发地带的区域性边缘区中适宜地段自然生态敏感区———它们具有抗挥每个地方的最大潜力, 同时为内, 以关联地域环境资源的高效干扰阈值低、生态因子相对脆弱介于地区之间边缘地带的宝贵生共同开发与保护或多个专业部门的特点。在荣县总规中, 按照生态资源给予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的高质经济结合或社会联合为基态价值与地质地貌特性将规划区利用。
础, 以服务广阔的区域市场为特内自然生态敏感区分为四类:自(1) 区域性环境生态型边缘点, 多种生态复合的带状开发然景观性生态敏感区———大佛山区的保护
(保护) 区。
与二佛山, 物种多样性生态敏感区域环境生态型边缘区包括在城镇密集的大城市地区, 区———城市三条河流, 特殊价值穿插于城镇之间的山脉、河川、区域性复合生态开发带的产生与性生态敏感区———双溪水库及具森林、湿地、湖泊等原生与次生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区有防护、隔离与美学价值的城区环境区。按照目前的行政区界划域性复合生态开发带担负区域性内保留山体, 自然灾害性生态敏分, 省市间地域多以自然生态地社会、经济、环境生态职能。多感区———库堤及河堤防护区。自理单元的中线为界, 或以山体的种生态职能的叠加, 加之城镇间然生态敏感区与人工绿化区共同分水岭和湖泊、河流、湿地的中环境与市场资源的互补作用, 比组成城市的环境区, 维系着城市心线为界, 或将河流拦腰截断, 单个城市内的“封闭开发区”更的自然生态平衡。
上下游分属不同地区等等。这种具地缘优势与经济活力, 对优化如果有一个性能良好且具有分界法犹如利器砍在生态地理单区域性生产力布局及资源与市场的保护作用的细胞壁的庇护, 自元脆弱的“心脏”, 对于环境生共享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然生态敏感地区就会健康地演态资源、生物物种多样性、生态3. 2 城市用地布局———以荣县进。反之, 如果是一个坏死的甚敏感地段的整体保护是致命的。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至病变(破坏性) 细胞壁, 则即这也是原始生态资源日益退化, 荣县地处四川南部, 自然环便稳定的非敏感性生态区也会变流域综合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之境资源丰富, 但多山的地貌特征得敏感而脆弱。因此, 规划拟定一, 关联地域协作制定区域性环使城市可建用地相对匮乏, 内涵搬迁自然生态敏感地区边缘地带境生态型边缘区整体规划势在必式集约使用土地资源尤为重要。的污染性工矿企业, 进行了环境然。
根据环境资源特点, 规划确定荣区与建设用地间的可相容性分在生态环境渐受重视和旅游县城市建设主题为:集聚生态、析。不同性质建设用地对环境的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根据地区环文化、旅游特色的川南山水城需求及施加于环境的影响有所差境资源条件, 以具有区域性环境市。城市规划人口18万人。
异。可相容性分析就是对需求、保护需求或环境增殖发展潜力的(1) 相邻不同性质建设用地影响、价值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项目间的异质可相容性
不同性质、类型的自然生态敏感为指向, 组建城市间联营的区域在荣县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区的生态特质, 将其边缘地带分性旅游区、生物工业基地、生物中, 为达到功能上的耦合进而产配给那些能够“借用”环境创造基因库与实验区或环境保护区, 生协同关联作用, 规划建立了意最大价值且不会“伤害”环境的不仅能改善城镇群整体生态环在促进地块间互动、互惠的异质用途。如人工绿地、公共设施、境, 同时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可相容性评价体系(在此不作赘居住用地等, 从根本上实现对自力。
述) 。进行了相邻地域间的“异然生态敏感区的保护。
(2) 建立大城市地带“区域质可相容性”分析———分析一方(3) 不同类型环境区边缘地性边缘区复合生态开发(保护) 地域的性质特点、行为方式等是带的土地使用
带”*
否能被关联地域容纳, 并产生功城市生态规划注重人与自然在城市发展轴上的城市边缘能与利益上的互补。在此, 异质的和谐。完善的开敞空间系统如地带, 受两端城市的双重辐射作性指地块属性的变异程度, 包括果不能被充分利用, 它的价值就
用, 可能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城镇
地块性质、空间构型和生态相关
47 2001年
第25卷第6期
获奖论文选登
N ATIONAL AWAR D WIN N ER
———城市中心绿核边缘布置行政中心与商贸中心; 南翼西侧平阔地带安排城市文体中心; 东北翼大佛山古迹保护区北缘设城市文化中心; 西北翼双溪水库下缘规划为城市旅游度假基地; 深入组团内的次级廊道边缘布置学校、商业网点等组团级公建。
如是布局, 网状绿色廊道与沿边公共设施叠合, 绿色廊道内设置连续的林荫步道(green -w ay ) 与无污染的观光公交线, 形成面向步行者与公共交通, 集自然山水与野生动物保护、文化娱乐、旅游度假、商务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的网络。对城市而言, 此公共空间网络构成贯穿于建设用地间的“绿色生态边缘区”, 将荣县城市联为有机整体, 并为城市提供各种生态服务。3. 3 建筑规划布局———以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位处合川市旧城区, 东临嘉陵江, 西倚遂阳山, 总用地约40ha , 滨江路为城市景观与生活性道路, 片区用地性质以居住与商业为主。
(1) 增殖环境区的边缘效应规划过程中, 住户都希冀享受到江面景色; 商家渴望借江畔环境引力扩展经营场地; 开发商盼望得到更多视野环境好的住宅
不同的区位与属性的地块有相应的内缘比需求, 它是确定地域间交接边缘区的依据。内缘比表面上反映地块形状特征, 实质上映显源于内在功能的地块开放要求, 滨江环境决定了地块的高度开放要求。规划摈弃了“沿街一层皮”式高内缘比的建筑布局方式———仅有沿街一排建筑获益, 代之以“锯齿型”建筑布局模式(图3) ; 地块内缘比降低, 滨江边缘区延展。同时, 产生一系列商业门面界定的街边绿化广场(阴角空间) , 街道与购物环境改善, 商业门面增加; 广场后端商业建筑宽大的屋顶平台成为上部住宅使用的休憩观景场所, 发挥出建筑立体布局的“三维边缘效应”;……。上述各利益团体皆因之受益。
(2) 相邻地块间公共边缘区的利用
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 多侧重于地块内部的使用效果, 注重开发强度、建筑体量、形式与配套设施等指标的控制, 加之“一刀切”的红线控制法, 内向封闭式建筑布局成为这种控制导向的必然产物:内外环境隔绝, 街道缺乏人情味, 相邻地块间或消极避让建设红线或投机压靠红线, 产生许多“用地死角”, 有碍城市景观、消防、卫生与管理。
规划中, 将地块间边缘区视为展现和带动地块腹地开发的“黄金通道”:相邻地块内建筑后退, 造就30m 宽的公共绿带, 自嘉陵江畔延伸至片区后缘山麓(图4) , 绿带沿线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公共商业街”、共用通道、林荫步道、景观轴、通风口、广场等公共空间。边缘区从地块背面变为“脸面”, 土地使用更趋合理。
城市生态规划的要义在于规划观念的转变, 文章的深层天平更倾向树立正确的边缘价值观。城市领域中, 成功的关键。
边缘效应无所不
在, 精神装备与度的把握是迈向参考文献
1 福尔曼, 戈德罗恩, 著. 肖笃宁,
不能得到体现与认可, 就会丧失保护和存在的可能性。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环境绿地边缘地块的用地布局与使用。规划首先结合河道、水库、林地、山体等自然环境区, 建立连续的(平均宽度350m ) Y 字型绿色生态廊道(将城区自然分为三个组团) , 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内河道支流、保留山体等次一级放射状绿色廊道, 沟通城区周边生态条件良好的山峦, 形成网状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图2) 。规划在明确界定绿色廊道高价值边缘区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区位、类型环境区边缘地带对不同性质城市用地的价值差异, 分析土地有偿
邢
忠 ﹃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
使用的地价级差, 进行了相应的规划控制:Y 字型主廊道交叉点
图2 荣县城市Y 字型绿色生态廊
道结构示意
和有效商业门面; 政府希望获得土地增殖综合效益。
图3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北部平面布局与结构示意
2001年第25卷第6期
48
城市规划
CITY PLAN NING REVIEW Vol . 25N o . 6Jun . 2001
张启德, 赵羿, 等, 译. 景观生态
学. 科学出版社, 1990. 58. 2 赵志模, 郭依泉. 群落生态学原理
与方法.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90. 9.
3 Dramstad W E , et al . Land scap e Ecology
Princi pl es in l ands cap e Arch itect u re an d Land -Use Pl ann ing . Wash ington D C :Islan d Press , 1996.
4 国家环境保护局, 译. 21世纪议程.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 158. 5 吴良镛. 吴良镛城市研究论文集
(1986—1995年)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36.
6 王正毅. 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
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0
7 培根, 等, 著. 黄富厢, 朱琪, 编
译.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55.
*为笔者自定义概念。【作者简介】
图4 合川滨江北路片区南部平面布局与结构示意
邢忠, 男, 重庆大学博士,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6 M okhtarian P . Relationships b etw een
telecommunicat ions and transporta -tion . Transpo r tat i on 24A , 1990.
7 Cast ells M , Hall P . Technop oles of
t he Worl d :The making of 21s t cen -t ury i ndust urial c omp lexes . Rout -ledge , 1994.
8 Rhei n gold H . The Virt ual Commun i -ty :In trod uction , well .
h tt p ://w w w .
c om /us er /hlr /vcbo o k /vc -Res earch ,
(上接第33页)
得多。信息技术与城市几乎在所有方面相互影响———加强了世界性城市的中心性、促进一部分城市功能的相对分散、将部分物质流转化为电子流、在物质空间提供媒介入口(如道路和建筑) 、并促进城市增长。
信息技术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 也在城市社会公平和人口就业等方面引起新的问题。信息化的都市优势使中小城市不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造成地域间差别的扩大, 特别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在人口就业方面, 有专家预言, 在未来使用有劳动能力居民的20%就足以维持世界经济的繁荣, 1/5有技术和能力的劳动者就能够支撑整个社会的发展。这将带来价值观念、分配制度、社会福利等一系列问题。经济的全球化与社会的全球化之间将产生严重的错位(杨帆, 2000) 。
改革开放20年来, 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过程, 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仍然不
能适应全球化进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完善国内城市的产业结构, 特别是在新的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中抢得一席之地, 也要全力培育自己的世界性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 充分考虑信息化城市的特点,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战略, 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包括交通和通讯设施。正视现实, 扬长避短, 积极参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 是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 G raham S . Planning
TPR , 1999.
2 G raham S , M arvin S . Telec om mu -ni cations and the Ci ty :Electronic S pac es ,
Urban
Pl a ces . London :
Routled ge , 1996.
3 Cast ells M . Th e Ri s e of the Netw o rk
Societ y . O xford :Blackw ell , 1996. 4 Longcore T ,
Rees P . Inf ormation
s
technol ogy and dow nt ow n restruct ur -i ng :t he case of N ew York Cit y ' financial d i strict . U rb an phy , 17, 1996. 5 Got tmann
Th e
J . S ince
megalo polis :of
Jean
Urban
Wri ti ng
Ge ogra -Cybercities .
b o okint ro . h tm l . 2000.
9 威廉·J ·米切尔(美) , 著. 范海
燕, 等, 译. 比特之城. 三联书店, 1999.
10王颖. 信息网络革命影响下的城
市. 城市规划, 1999.
11李晓东. 信息化与经济发展. 中国
发展出版社, 2000.
12黄顺基, 主编. 走向知识经济时
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13杨家文. 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
思考. 城市发展研究, 1999(3) . 14林炳耀. 知识园区. 城市规划汇
刊, 1998(4) .
15杨帆. 全球化中城市的困境及对
策. 城市问题, 2000(1) .
【作者简介】
孙世界, 男, 东南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97级在读博士生。
Got tma nn . Bal timore :Johns Hop -kins University Press , 1990.
49 2001年
第25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