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天堂"里的来信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他一生从教,却很少为家人做些什么。在徐老的孙女徐禹强家中,有着一封未曾寄出的家书。在这封信里,埋藏着一个20多年的秘密……对此,徐特立说,在为人夫、为人父之前,首先是为人师、为革命。   “断指血书”的“教书先生”   长沙县五美乡观音塘,丘陵环绕,有一栋黑瓦白墙的老房子,这里是徐特立的故居。房屋建于1914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故居院子里对称种着4棵树,东北角是一棵柚子树,青色的果实挂满枝头,芳香满院。这棵柚子树,是1924年徐特立带着7岁的儿子徐厚本一起种下的。   1954年12月15日上午,年过古稀的徐特立,收到了老家寄来的包裹,包裹里是几个大柚子。看到从老家寄来的柚子,睹物思人,徐特立的妻子熊立诚想起了久没见面的二儿子徐厚本,想起了此前儿子的来信还没有给他回复,便恳求丈夫,给厚本写封信吧。   厚本吾儿:   11月25日你的来信收到了,你去苏联后只接到你的信两次,又不知道你的住址,很难写信给你,你的母亲和我都将近80岁,你的女儿已18岁,你的妻还望你归家……   写到这里,徐特立已经是心如刀割。因为,他内心十分清楚,11月25日的厚本来信,那是一封“天堂”里的来信。   熊立诚和徐特立共育有9个孩子,前面5个都不幸夭折。成活的4个子女,都是熊立诚一手带大的。大儿子徐笃本,生于1906年。大儿子的出生,给了熊立诚莫大的宽慰。   徐特立20岁时,曾立下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他决定以10年的时间,不惜变卖家产,买书读书。这一年,徐特立的10年读书期即将结束,他开始筹办一所专门招收农民子弟的小学―――梨江高等小学堂。这是他一生中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在徐笃本3岁的时候,小有名气的徐特立受聘到了长沙修业学校。在这里,30岁的徐特立干了一件震惊湖南的大事。徐特立孙女、徐厚本之女徐禹强说:“他给长沙修业学校的学生作时事报告,当他讲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时激愤难平,竟突然冲进厨房,拿起菜刀砍掉左手小指,蘸着鲜血写下8个大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来,毛泽东到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打听这个“断指血书”的人,毛泽东特别敬佩他。   为人师者,却难为人父   1927年,在徐特立领着长沙城里的学生,开展大革命运动时,21岁的儿子徐笃本,也担任了长沙县农民协会主席,带领着乡亲们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徐特立接到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的邀请,他前往武汉。临行前,徐特立特意赶回老家,想与妻儿告别。然而,回到家中,他见到的却是儿子徐笃本的灵堂。就在“马日事变”爆发不久,徐笃本逃离敌人的追捕,在涉水渡江时不幸牺牲。   因为承受不了这个打击,熊立诚几乎精神失常,她不肯将儿子下葬。来不及安葬儿子,徐特立便匆匆离开长沙,奔赴武汉。儿子徐笃本的棺材,就一直停放在徐家祖坟旁边的一间茅屋里,一停就是10年。   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让一心教育救国的徐特立,转而思考其他出路。在学生李维汉的介绍下,徐特立毅然以50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1927年,徐特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第20军第3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徐特立赴苏联学习,回国后担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57岁的徐特立随红军长征,他是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红军。   1947年的延安,曾经举行过一场盛大的祝寿大会――庆祝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写了一封贺信,其中有一句话十分有名: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的学生遍布湖湘,在60岁自传中,徐特立这样写道:“长沙县的教育,民国八年以前,差不多都是我一手办的。”“长沙一共有800个小学校,所有教员是短时间由我一手培训出来的。”美国记者斯诺曾经访问延安,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十分落后的山沟,竟然使用国际化的拼音字母。当时,徐特立正担任中共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   只是,这位为人师者,却难为人父。投身革命的他,从未有机会给自己的儿女讲上哪怕一堂课。   自从“马日事变”离家,徐特立再次回到长沙,已是10年之后。1937年冬,徐特立回到长沙,此时他的身份是八路军高级参议。此时,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得知消息,熊立诚带着子女步行40多里路赶到长沙。   此时,小儿子徐厚本也21岁了,他与妻子刘翠英结婚已经两年,还给徐家添了一个孙女,就是刚满一岁的徐禹强。   全家团聚,徐特立和熊立诚都十分高兴。徐特立告诉家人,这次来长沙要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他提议,让厚本和翠英一起去延安学习。   1938年秋,熊立诚精神有所好转,徐特立决定为死去10多年的大儿子徐笃本下葬。只是,熊立诚并不知道,安葬的那天,棺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徐厚本。   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原来,去延安半年后,徐厚本从陕北公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工作。   在从延安回来的途中,徐厚本得了肠热病,住进了医院。而此刻,徐特立正在组织营救被国民党关押的20多名工农红军。1938年初,这批同志终于获释。当忙完这一切后,徐特立匆匆赶到医院时,儿子徐厚本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早已离开人世。痛失儿子的徐特立,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儿媳刘翠英身上。徐特立给刘翠英改名为徐乾。“乾”,意为独立、顽强。他希望徐乾能不懈努力,继续革命。同时,徐特立压抑住内心的悲痛,和徐乾商量,一起编造了一个谎言:他们告诉熊立诚,徐厚本去延安了,执行秘密任务,不能和家里联系,后来又说他被派到苏联去了,在苏联结婚了,不能回国。   “接了你的信,才知道你已在苏联安了家,并有了儿女,按照苏联的法律,女子和外国人结婚及生的儿女是不能随外国人出国的。我也知道你们是不愿意丢开父母,又不愿意丢开儿女,你的困难只能照顾一面,还是由你自己决定,不过你的母亲天天盼望你们。”   徐特立写信给女儿徐静涵,叮嘱女儿,不要言及厚本去世的消息。徐厚本的离世,成了徐家上下绝口不提的秘密。为了圆谎,徐特立请苏联大使馆编造了徐厚本在苏联的情况,并模仿徐厚本的口吻写信回家。每次写完回信,徐特立都要逐字逐句念给夫人听。   你留在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女儿总是自己生的,也能安慰她,最忧愁的是你的母亲。你的母亲每一天都是苦痛,老年人的心理总是这样的,比不上我们出门在外的人,时间久了,就忘记了家,我是难说服你的母亲,请你多多考虑,话完了,请回信。   父,特立   1954年12月15日   而直到去世,不识字的熊立诚始终不知,这封家书一直保存在徐特立的书房里,从未寄出。直到1960年临终,熊立诚还抱着希望,期待儿子能够回来。   隐藏了长达22年的秘密   2009年8月15日,73岁的徐禹强来到五美乡,这次回家,徐禹强怀着一个心愿,希望来到父亲坟头,为他烧一炷香。徐禹强第一次给父亲扫墓,还是在11岁的时候。   “我姑妈带我去扫墓,一边走一边跟我说,这是你父亲的墓。我11岁半了,到那时我才知道我父亲不在了,在那之前都以为爸爸还在。我们一路走,回来时已经很晚了,我奶奶不知道做什么这么晚了,在家里里挺着急,弄得挺紧张的。”徐禹强说。   为了不让祖母起疑,徐禹强从此再也没有给父亲扫过墓。11岁的她也和家人一起,维持着这个长达22年的秘密。   而在此前,徐家祖坟已经变成了一座茶场,当年的痕迹早已远去,徐禹强托人多方寻找,一直未能找到父亲的墓。直到2008年12月,徐特立两个儿子合葬的墓终于找到了。   2009年8月15日,长沙县文物局已将墓地进行整修。徐禹强亲手为父亲和伯父写下墓志铭:   “两个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献身革命的人。”   如今,已经难以想象,当年徐特立写那封信时的情景。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丈夫,他写下那些虚构的、只有自己阅读的书信时的心情是何种苦楚。正如徐禹强所说,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亲人,而是要将悲痛隐藏。   徐特立很少提及两个儿子,徐禹强唯一一次问起父亲的情况时,徐特立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终生的遗憾,但是我不后悔。对他来说,在为人夫、为人父之前,首先是为人师、为革命。   (摘自《共和国历史深处的记忆》,吕焕斌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徐特立是毛泽东的老师,他一生从教,却很少为家人做些什么。在徐老的孙女徐禹强家中,有着一封未曾寄出的家书。在这封信里,埋藏着一个20多年的秘密……对此,徐特立说,在为人夫、为人父之前,首先是为人师、为革命。   “断指血书”的“教书先生”   长沙县五美乡观音塘,丘陵环绕,有一栋黑瓦白墙的老房子,这里是徐特立的故居。房屋建于1914年,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故居院子里对称种着4棵树,东北角是一棵柚子树,青色的果实挂满枝头,芳香满院。这棵柚子树,是1924年徐特立带着7岁的儿子徐厚本一起种下的。   1954年12月15日上午,年过古稀的徐特立,收到了老家寄来的包裹,包裹里是几个大柚子。看到从老家寄来的柚子,睹物思人,徐特立的妻子熊立诚想起了久没见面的二儿子徐厚本,想起了此前儿子的来信还没有给他回复,便恳求丈夫,给厚本写封信吧。   厚本吾儿:   11月25日你的来信收到了,你去苏联后只接到你的信两次,又不知道你的住址,很难写信给你,你的母亲和我都将近80岁,你的女儿已18岁,你的妻还望你归家……   写到这里,徐特立已经是心如刀割。因为,他内心十分清楚,11月25日的厚本来信,那是一封“天堂”里的来信。   熊立诚和徐特立共育有9个孩子,前面5个都不幸夭折。成活的4个子女,都是熊立诚一手带大的。大儿子徐笃本,生于1906年。大儿子的出生,给了熊立诚莫大的宽慰。   徐特立20岁时,曾立下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他决定以10年的时间,不惜变卖家产,买书读书。这一年,徐特立的10年读书期即将结束,他开始筹办一所专门招收农民子弟的小学―――梨江高等小学堂。这是他一生中创办的第一所学校。   在徐笃本3岁的时候,小有名气的徐特立受聘到了长沙修业学校。在这里,30岁的徐特立干了一件震惊湖南的大事。徐特立孙女、徐厚本之女徐禹强说:“他给长沙修业学校的学生作时事报告,当他讲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时激愤难平,竟突然冲进厨房,拿起菜刀砍掉左手小指,蘸着鲜血写下8个大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后来,毛泽东到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打听这个“断指血书”的人,毛泽东特别敬佩他。   为人师者,却难为人父   1927年,在徐特立领着长沙城里的学生,开展大革命运动时,21岁的儿子徐笃本,也担任了长沙县农民协会主席,带领着乡亲们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徐特立接到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的邀请,他前往武汉。临行前,徐特立特意赶回老家,想与妻儿告别。然而,回到家中,他见到的却是儿子徐笃本的灵堂。就在“马日事变”爆发不久,徐笃本逃离敌人的追捕,在涉水渡江时不幸牺牲。   因为承受不了这个打击,熊立诚几乎精神失常,她不肯将儿子下葬。来不及安葬儿子,徐特立便匆匆离开长沙,奔赴武汉。儿子徐笃本的棺材,就一直停放在徐家祖坟旁边的一间茅屋里,一停就是10年。   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让一心教育救国的徐特立,转而思考其他出路。在学生李维汉的介绍下,徐特立毅然以50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   1927年,徐特立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第20军第3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徐特立赴苏联学习,回国后担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34年,57岁的徐特立随红军长征,他是长征中年纪最大的红军。   1947年的延安,曾经举行过一场盛大的祝寿大会――庆祝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写了一封贺信,其中有一句话十分有名: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的学生遍布湖湘,在60岁自传中,徐特立这样写道:“长沙县的教育,民国八年以前,差不多都是我一手办的。”“长沙一共有800个小学校,所有教员是短时间由我一手培训出来的。”美国记者斯诺曾经访问延安,他惊讶地发现这个十分落后的山沟,竟然使用国际化的拼音字母。当时,徐特立正担任中共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   只是,这位为人师者,却难为人父。投身革命的他,从未有机会给自己的儿女讲上哪怕一堂课。   自从“马日事变”离家,徐特立再次回到长沙,已是10年之后。1937年冬,徐特立回到长沙,此时他的身份是八路军高级参议。此时,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得知消息,熊立诚带着子女步行40多里路赶到长沙。   此时,小儿子徐厚本也21岁了,他与妻子刘翠英结婚已经两年,还给徐家添了一个孙女,就是刚满一岁的徐禹强。   全家团聚,徐特立和熊立诚都十分高兴。徐特立告诉家人,这次来长沙要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参加革命。他提议,让厚本和翠英一起去延安学习。   1938年秋,熊立诚精神有所好转,徐特立决定为死去10多年的大儿子徐笃本下葬。只是,熊立诚并不知道,安葬的那天,棺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徐厚本。   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原来,去延安半年后,徐厚本从陕北公学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工作。   在从延安回来的途中,徐厚本得了肠热病,住进了医院。而此刻,徐特立正在组织营救被国民党关押的20多名工农红军。1938年初,这批同志终于获释。当忙完这一切后,徐特立匆匆赶到医院时,儿子徐厚本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早已离开人世。痛失儿子的徐特立,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儿媳刘翠英身上。徐特立给刘翠英改名为徐乾。“乾”,意为独立、顽强。他希望徐乾能不懈努力,继续革命。同时,徐特立压抑住内心的悲痛,和徐乾商量,一起编造了一个谎言:他们告诉熊立诚,徐厚本去延安了,执行秘密任务,不能和家里联系,后来又说他被派到苏联去了,在苏联结婚了,不能回国。   “接了你的信,才知道你已在苏联安了家,并有了儿女,按照苏联的法律,女子和外国人结婚及生的儿女是不能随外国人出国的。我也知道你们是不愿意丢开父母,又不愿意丢开儿女,你的困难只能照顾一面,还是由你自己决定,不过你的母亲天天盼望你们。”   徐特立写信给女儿徐静涵,叮嘱女儿,不要言及厚本去世的消息。徐厚本的离世,成了徐家上下绝口不提的秘密。为了圆谎,徐特立请苏联大使馆编造了徐厚本在苏联的情况,并模仿徐厚本的口吻写信回家。每次写完回信,徐特立都要逐字逐句念给夫人听。   你留在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女儿总是自己生的,也能安慰她,最忧愁的是你的母亲。你的母亲每一天都是苦痛,老年人的心理总是这样的,比不上我们出门在外的人,时间久了,就忘记了家,我是难说服你的母亲,请你多多考虑,话完了,请回信。   父,特立   1954年12月15日   而直到去世,不识字的熊立诚始终不知,这封家书一直保存在徐特立的书房里,从未寄出。直到1960年临终,熊立诚还抱着希望,期待儿子能够回来。   隐藏了长达22年的秘密   2009年8月15日,73岁的徐禹强来到五美乡,这次回家,徐禹强怀着一个心愿,希望来到父亲坟头,为他烧一炷香。徐禹强第一次给父亲扫墓,还是在11岁的时候。   “我姑妈带我去扫墓,一边走一边跟我说,这是你父亲的墓。我11岁半了,到那时我才知道我父亲不在了,在那之前都以为爸爸还在。我们一路走,回来时已经很晚了,我奶奶不知道做什么这么晚了,在家里里挺着急,弄得挺紧张的。”徐禹强说。   为了不让祖母起疑,徐禹强从此再也没有给父亲扫过墓。11岁的她也和家人一起,维持着这个长达22年的秘密。   而在此前,徐家祖坟已经变成了一座茶场,当年的痕迹早已远去,徐禹强托人多方寻找,一直未能找到父亲的墓。直到2008年12月,徐特立两个儿子合葬的墓终于找到了。   2009年8月15日,长沙县文物局已将墓地进行整修。徐禹强亲手为父亲和伯父写下墓志铭:   “两个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献身革命的人。”   如今,已经难以想象,当年徐特立写那封信时的情景。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丈夫,他写下那些虚构的、只有自己阅读的书信时的心情是何种苦楚。正如徐禹强所说,最痛苦的不是失去亲人,而是要将悲痛隐藏。   徐特立很少提及两个儿子,徐禹强唯一一次问起父亲的情况时,徐特立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终生的遗憾,但是我不后悔。对他来说,在为人夫、为人父之前,首先是为人师、为革命。   (摘自《共和国历史深处的记忆》,吕焕斌著,湖南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章

  • 作文 读[天堂来信]有感
  • [作文 读<天堂来信>有感] 前几天,我读完了<天堂来信>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已深深被这本书所打动,小美,木子,紫霞,那完不成的诺言,一遍一遍在我脑海中萦绕,生命也许总是如此,当你可以看待自己美好的生活和事物时,那美 ...查看


  • 春风扑面惠书来
  • 收到一个包,打开一本书,还有一封信,是匡计洪老师寄过来的.我立马挺身坐起,以示敬意.对于匡老,老家监利县的很多干部和民众,都有如此恭敬的"下意识反应". 匡老是一位备受乡亲尊敬和喜爱的长者.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是国 ...查看


  • 陌生的来信
  • 陌生的来信 云: 很久没有见面了吧.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给你写信,刚刚结束了考试,现在开始的七天我是自由而飘渺的,就象你一样. 学校的长廊与操场上都散落着纸张,黄昏中飞扬的样子,让我想起你的安静而微微冷漠的侧脸,眼睛无处的游移,被弯下的睫毛 ...查看


  • 面对困难的名言
  • 面对困难的名言,战胜困难不怕困难的名言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2.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 4.能克服困难的人,可 ...查看


  • [原创][百姓家史]父亲经历的思想改造运动 [猫眼看人]
  • 作者:陈立 常州解放以后父亲能够从事他向往的师范教育与专区文教处秦和鸣处长是分不开的.秦处长是武进魏村人,1939年十四岁入党,1947年上海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父亲留有1951年12月常州专署文化教育干部学校全全体人员的 ...查看


  • 著名女作家谢冰莹的三次婚姻
  • 1983年春末,<湖南日报>给家父严怪愚转来一封信,信是侨居美国的著名女作家谢冰莹从美国旧金山寄来的.她在打听挚友严怪愚的消息.父亲当即给她回了一封信 ,并热情地约她为大陆的报刊写稿,因为大陆很多她往日热心的读者十分希望读到她的 ...查看


  • 面对挫折.克服战胜困难的名言
  • 1.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贝克2.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3.凡事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赛勒斯4.必须体验过痛苦,才体会到生的快乐.--大仲马5.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希尔蒂6. ...查看


  • 感恩名言警句
  • 感恩的名言警句 1.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 ...查看


  • 公务员面试可以用到的名言警句
  • 公务员面试可以用到的名言警句 (江苏公务员考试网整理) 公务员考试面试备考:名言警句之修身篇 1.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量!--罗曼·罗兰 2.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歌德 3.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4.从来治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