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十首
1 七步诗【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 )的( )和( )来比喻( ),用( )来比喻(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 )。
2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 )。描写了( )和( )。通过( )的手法突出( )。
3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比喻人“清廉正直”的一句是( )
4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 )小诗。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 )所感受到的( )跃然纸上。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的词是( )。
5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 )作比喻,表达自己( ),( )的意愿和6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 )的品质 ,是赞美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忽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 )”字,表达了( )的( ),抒发了作者( )的心情。
8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用( )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 )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诗中选用“( )”、“( )”、“( )”、“( )”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的词是( )。
9浣溪沙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这首词在( )中表现出一种( )的精神。
上阕写( ),首二句描写( )时节。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写( ),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 ),上片写( ),含蓄地表达了( );下片写( )和( )。在这首词中,作者把水比作( ),把山比作( )。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正月初一。(2)屠苏:美酒名。(3)( ):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4)桃:桃符。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写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 以小见大 )之妙。文中把( )比作( ),写出了( )。
译文: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囚歌》是叶挺将军写于国民党监狱中的一首诗,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诗,蕴含着叶挺将军“( )”。请在书上标注这首诗的停顿处理。
古诗词十首
1 七步诗【三国.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 )的( )和( )来比喻( ),用( )来比喻(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 )。
2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侧重于表现( )。描写了( )和( )。通过( )的手法突出( )。
3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比喻人“清廉正直”的一句是( )
4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 )小诗。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 )所感受到的( )跃然纸上。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的词是( )。
5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 )作比喻,表达自己( ),( )的意愿和6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 )的品质 ,是赞美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7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忽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 )”字,表达了( )的( ),抒发了作者( )的心情。
8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人用( )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 )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诗中选用“( )”、“( )”、“( )”、“( )”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的词是( )。
9浣溪沙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这首词在( )中表现出一种( )的精神。
上阕写( ),首二句描写( )时节。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写( ),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
10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 ),上片写( ),含蓄地表达了( );下片写( )和( )。在这首词中,作者把水比作( ),把山比作( )。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正月初一。(2)屠苏:美酒名。(3)( ):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4)桃:桃符。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写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 以小见大 )之妙。文中把( )比作( ),写出了( )。
译文: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
《囚歌》是叶挺将军写于国民党监狱中的一首诗,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写成的诗,蕴含着叶挺将军“( )”。请在书上标注这首诗的停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