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学生作文指导

  摘 要: 对于中学生作文指导,所有的老师都没少下工夫,但实际上,老师即使是把所有的写作理论都教给学生,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还是茫然不知所措。作者从实际出发,建议少谈些“主义”,多给些“方法”,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作手法之后,自然会力图创新,写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指导 “方法”指导   作文训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许多老师的教学盲区,笔者在所在的县区所接触的“三课”活动,极少有人上作文课,一旦有人上作文课,引发的批评也是最多的。作文课的教学,全凭摸石头过河,各趟深浅而已。各人都有一套或许不成系统的办法,至于对或不对,通常认识很模糊。   见过一些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颇高,要求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会联想和想象,会遣词造句,会审题,立意积极,详略得当,结构完整,首尾照应。各方面考虑很周到,学生应该会写作文,而实际上有些学生对这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一头雾水,面对作文题目时还是一筹莫展。笔者觉得这样的作文指导并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把六七百字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起来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并不容易,就像农民积累了许多建筑材料要建房一样,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书读百篇,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已经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所以写作的第一步就是阅读。阅读是以感悟为基础,有助于加深记忆、积累写作材料、并加以理解和运用,是信息输入的有效学习过程。学生如果读书量不足,材料积累不够,语言表达欠佳,会严重制约作文的构思、选材和表达。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上下大力气,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不读书而会写作的方仲永式人物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我真得说那是天才。当然阅读要有目的,因为这里谈的是作文写作,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就应该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构思和练习。名著大多很长,并不适合直接用来指导作文,我们就利用课文、课文附带的阅读材料、校本教材及作文选等进行写作指导。   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经历,先是因为贪玩没考好,然后老师把自己批评了一通,思想就转变过来了,后来通过努力就考好了。有很多学生的经历还真的是这样,没有别的什么特别原因,但这样原原本本地还原生活是写不好作文的。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我们要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构思、剪裁,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虚构。   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就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宗璞心头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原因有两个,一是“文革”期间,全家受迫害;二是弟弟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这样纠结的心情,后来怎么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呢?是不是哪个长辈打骂一通,思想才能转过弯呢?学生通过读书知道,通过“看花”、“忆花”、“悟花”,了解到是一株盛开的、生机勃勃的紫藤萝使作者的情绪缓和下来的。学生明白,可以在一株紫藤萝前完成这一转变,进而明白,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可能成为思想转变的触发点。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让学生想办法把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在文中交代出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一篇习作,效果不敢说非常好,但至少所有学生都能依葫芦画瓢。学生在读作文选的时候,也找到了与之类似的文章,说的是“我”与家长闹矛盾,跑出家门,最后主动地回家跟父母道歉。中间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怎样的呢?从上午到晚上,小作者又累又饿,又没有钱,在接受小吃摊主的帮助施舍时,跟摊主交谈诉苦。这样的经历中,见闻感都一点一滴地深入内心,完成思想变化,认识到父母的伟大和辛苦。   接着,我又让学生课外读杨朔的《荔枝蜜》,看作者由不喜欢蜜蜂到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思想是如何转变过来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转变过程,跟《紫藤萝瀑布》中“看”、“忆”、“悟”又有所不同,它的结构更复杂一些,先是喝到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然后看到蜜蜂辛勤的劳动,不由动了情,再听到养蜂员老梁的介绍,才对蜜蜂的感情完全转变过来。通过例文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类似的文章结构的分析和作文的写作,一举两得。   指导学生写作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写作案例。有学生写《我的妈妈》,大概如下:冬天,夜晚,下雨了,爸爸出差去了,可是“我”又生病了,找不到三轮车,于是妈妈背着“我”到医院,路上妈妈还摔了一跤,摔破了膝盖,到医院后一直守在“我”床前,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直至“我”病好。学生听后哄堂大笑,说是情节太滥了,太假了。然后我让学生谈为什么滥,为什么假,让学生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篇好文章,选材也典型,情节都合情理,感情不能说不真。那为什么又引人发笑,让人觉得假呢?那是因为,一是许多的巧合凑在了一起,就不太合情理了;二是有很多人模仿,泛滥成灾了。   我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材一定要典型。然后让学生看朱自清的《背影》,一个简单的车站送别,如何能打动人心呢?学生很快找到几点:父亲又老又胖,活动不便;父亲刚刚失业,情绪低落;他(指父亲)的母亲刚刚去世,心情悲伤;家境不好。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能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儿子,才真正感人。试想一下,如果父亲年轻力壮,刚刚升官,薪水猛涨,儿子要上学,父亲开车把儿子送到车站,那么,同样的过月台买橘子,同样的细心嘱咐,还会那样感人吗?   大家不再对“妈妈背我到医院”的事发笑,明白了那原来是选择典型事例的结果,而且可以猜测,那样的作文,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第一个人可能写的只是爸爸不在家,妈妈送生病的我上医院,第二个人可能就加入了找不到三轮车妈妈背着我去的内容,第三个人可能就加进了妈妈摔了一跤跌破膝盖的情节,第四个人或许就把事情安排在冬天的夜晚,还下着雨。如果《背影》只是作文选上的一篇普通作文,说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又被加进父亲修屋摔断腿架着双拐来送儿子的情节。到那时,再真的事情也会被批“太假”。想一想前几年高考中,有不少同学为了感人让自己的父母双亡,除却道德滑坡不论,这跟考生选择典型材料走了极端有关。   有人担心这样的指导过于细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有人批评这将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而我并不这样认为。就跟许多行业的学习一样,先把基础的学会,基础扎实了,他自然就不满足于现状,从而想有所突破、创新,不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曾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为例指导学生写作,因为星新一的作品特色就是构思巧妙,特别是本文,结尾跟开头几乎相同,故事仿佛进入轮回。所以我强调了构思的重要,有位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构思出优秀作品来。其构思是小蚂蚁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离开父母闯荡一番。爸爸妈妈很爽快地答应了。小蚂蚁闯荡几天,历经艰险,后来想退缩,但回家后再也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只好自力更生,多年后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一天,儿子跟他说想出去闯荡一番,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出发的第二天,他和妻子就搬家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故事仿佛进入了轮回。这篇习作找不到一点抄袭星新一作品的影子,但不能不说,它的确受星新一作品的影响。这就是扶上路以后,学生的独特构思,这样的结果,也是我所期望的。   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实践证明,学生总会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不会亦步亦趋地踩着老师的脚印走,而且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基本不随大流,总想写出自己的特色。真正思路闭塞的,大多是平时不擅写作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凤头、猪肚、豹尾”的话说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教师应在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时候,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写作指导,最好少谈些“主义”,而要多给些“方法”。这样手把手地细致指导,他们面对作文也就不再抓耳挠腮,假以时日,他们也会有所突破,写出优秀的作文。

  摘 要: 对于中学生作文指导,所有的老师都没少下工夫,但实际上,老师即使是把所有的写作理论都教给学生,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还是茫然不知所措。作者从实际出发,建议少谈些“主义”,多给些“方法”,在这个追求个性的时代,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作手法之后,自然会力图创新,写出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指导 “方法”指导   作文训练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许多老师的教学盲区,笔者在所在的县区所接触的“三课”活动,极少有人上作文课,一旦有人上作文课,引发的批评也是最多的。作文课的教学,全凭摸石头过河,各趟深浅而已。各人都有一套或许不成系统的办法,至于对或不对,通常认识很模糊。   见过一些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颇高,要求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会联想和想象,会遣词造句,会审题,立意积极,详略得当,结构完整,首尾照应。各方面考虑很周到,学生应该会写作文,而实际上有些学生对这些高深的理论知识一头雾水,面对作文题目时还是一筹莫展。笔者觉得这样的作文指导并没有实际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把六七百字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起来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并不容易,就像农民积累了许多建筑材料要建房一样,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书读百篇,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已经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所以写作的第一步就是阅读。阅读是以感悟为基础,有助于加深记忆、积累写作材料、并加以理解和运用,是信息输入的有效学习过程。学生如果读书量不足,材料积累不够,语言表达欠佳,会严重制约作文的构思、选材和表达。所以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上下大力气,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库。不读书而会写作的方仲永式人物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人,我真得说那是天才。当然阅读要有目的,因为这里谈的是作文写作,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就应该有意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构思和练习。名著大多很长,并不适合直接用来指导作文,我们就利用课文、课文附带的阅读材料、校本教材及作文选等进行写作指导。   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经历,先是因为贪玩没考好,然后老师把自己批评了一通,思想就转变过来了,后来通过努力就考好了。有很多学生的经历还真的是这样,没有别的什么特别原因,但这样原原本本地还原生活是写不好作文的。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方面我们要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构思、剪裁,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虚构。   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就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宗璞心头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原因有两个,一是“文革”期间,全家受迫害;二是弟弟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这样纠结的心情,后来怎么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的呢?是不是哪个长辈打骂一通,思想才能转过弯呢?学生通过读书知道,通过“看花”、“忆花”、“悟花”,了解到是一株盛开的、生机勃勃的紫藤萝使作者的情绪缓和下来的。学生明白,可以在一株紫藤萝前完成这一转变,进而明白,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可能成为思想转变的触发点。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让学生想办法把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在文中交代出来。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一篇习作,效果不敢说非常好,但至少所有学生都能依葫芦画瓢。学生在读作文选的时候,也找到了与之类似的文章,说的是“我”与家长闹矛盾,跑出家门,最后主动地回家跟父母道歉。中间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怎样的呢?从上午到晚上,小作者又累又饿,又没有钱,在接受小吃摊主的帮助施舍时,跟摊主交谈诉苦。这样的经历中,见闻感都一点一滴地深入内心,完成思想变化,认识到父母的伟大和辛苦。   接着,我又让学生课外读杨朔的《荔枝蜜》,看作者由不喜欢蜜蜂到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思想是如何转变过来的。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转变过程,跟《紫藤萝瀑布》中“看”、“忆”、“悟”又有所不同,它的结构更复杂一些,先是喝到荔枝蜜,想去看看蜜蜂,然后看到蜜蜂辛勤的劳动,不由动了情,再听到养蜂员老梁的介绍,才对蜜蜂的感情完全转变过来。通过例文引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类似的文章结构的分析和作文的写作,一举两得。   指导学生写作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写作案例。有学生写《我的妈妈》,大概如下:冬天,夜晚,下雨了,爸爸出差去了,可是“我”又生病了,找不到三轮车,于是妈妈背着“我”到医院,路上妈妈还摔了一跤,摔破了膝盖,到医院后一直守在“我”床前,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直至“我”病好。学生听后哄堂大笑,说是情节太滥了,太假了。然后我让学生谈为什么滥,为什么假,让学生认识到这其实是一篇好文章,选材也典型,情节都合情理,感情不能说不真。那为什么又引人发笑,让人觉得假呢?那是因为,一是许多的巧合凑在了一起,就不太合情理了;二是有很多人模仿,泛滥成灾了。   我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选材一定要典型。然后让学生看朱自清的《背影》,一个简单的车站送别,如何能打动人心呢?学生很快找到几点:父亲又老又胖,活动不便;父亲刚刚失业,情绪低落;他(指父亲)的母亲刚刚去世,心情悲伤;家境不好。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能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儿子,才真正感人。试想一下,如果父亲年轻力壮,刚刚升官,薪水猛涨,儿子要上学,父亲开车把儿子送到车站,那么,同样的过月台买橘子,同样的细心嘱咐,还会那样感人吗?   大家不再对“妈妈背我到医院”的事发笑,明白了那原来是选择典型事例的结果,而且可以猜测,那样的作文,是很多人智慧的结晶。第一个人可能写的只是爸爸不在家,妈妈送生病的我上医院,第二个人可能就加入了找不到三轮车妈妈背着我去的内容,第三个人可能就加进了妈妈摔了一跤跌破膝盖的情节,第四个人或许就把事情安排在冬天的夜晚,还下着雨。如果《背影》只是作文选上的一篇普通作文,说不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加工,又被加进父亲修屋摔断腿架着双拐来送儿子的情节。到那时,再真的事情也会被批“太假”。想一想前几年高考中,有不少同学为了感人让自己的父母双亡,除却道德滑坡不论,这跟考生选择典型材料走了极端有关。   有人担心这样的指导过于细致,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有人批评这将导致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而我并不这样认为。就跟许多行业的学习一样,先把基础的学会,基础扎实了,他自然就不满足于现状,从而想有所突破、创新,不要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曾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日本科幻小说家星新一的《喂——出来》为例指导学生写作,因为星新一的作品特色就是构思巧妙,特别是本文,结尾跟开头几乎相同,故事仿佛进入轮回。所以我强调了构思的重要,有位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构思出优秀作品来。其构思是小蚂蚁觉得自己长大了,决定离开父母闯荡一番。爸爸妈妈很爽快地答应了。小蚂蚁闯荡几天,历经艰险,后来想退缩,但回家后再也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只好自力更生,多年后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一天,儿子跟他说想出去闯荡一番,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儿子出发的第二天,他和妻子就搬家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故事仿佛进入了轮回。这篇习作找不到一点抄袭星新一作品的影子,但不能不说,它的确受星新一作品的影响。这就是扶上路以后,学生的独特构思,这样的结果,也是我所期望的。   例子很多,不再一一列举。实践证明,学生总会在老师指导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不会亦步亦趋地踩着老师的脚印走,而且写作水平高的学生,基本不随大流,总想写出自己的特色。真正思路闭塞的,大多是平时不擅写作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凤头、猪肚、豹尾”的话说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教师应在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时候,对他们及时地进行写作指导,最好少谈些“主义”,而要多给些“方法”。这样手把手地细致指导,他们面对作文也就不再抓耳挠腮,假以时日,他们也会有所突破,写出优秀的作文。


相关文章

  • 郑州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体育节
  • 郑州市第五届中小学生体育节 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 先进集体名单 一.优秀组织奖 市直初中组 郑州市第三中学 郑州市第八中学 郑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郑州市第四十二中学 郑州市第五十二中学 郑州市第六十中学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 市直高中组 郑州 ...查看


  • 让"多元评价"融入中学作文教学
  • [摘要]学生作文题材狭隘,缺乏创意,作文水平低,学生缺乏写作的动力和兴趣,这些都是传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除了作文教学重形式而轻内容.重思想而轻学生生活体验之外,作文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写作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中学作文教学中 ...查看


  • 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
  • 浅谈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思练镇宿邓小学 韦加茂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个字.针对这些 ...查看


  •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三年级起步作文
  • 东禅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料 --------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学策略 -------- 刘廷军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对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乃至初中.高中的作文教学都有着奠定基础的作用.三年级起步作文是在一.二年级看图写话基础上的作 ...查看


  • 让生活进入作文 让作文进入生活
  •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在研究文章作法,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对儿童已有的认识向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对儿童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系统的把握,小学作文教学存在 ...查看


  •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依然是投入多,见效慢.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要抓手,向兴趣要作文,向生活要作文,向阅读要作文,向评价 ...查看


  • 日本作文评价给我国作文评价的启示
  • 日本作文评价给我国作文评价的启示 作者:朱文秀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2) 点击数: 717 更新时间:3/25/2007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 ...查看


  • 作文讲评课常用的讲评方法
  • 作文讲评课常用的讲评方法 作文讲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作文讲评,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评议.修改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作文讲评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和学 ...查看


  • 从"碎片化"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
  • 从"碎片化"走向课程化的作文备课 --以东营市实验中学"生活化作文实践与研究"为例 文|于保东(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倡导生活化作文,现任教于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昵称:教书先生) [摘要]作文教学的课程 ...查看


  • 我谈指导农村中学生作文的粗浅看法
  • 我谈指导农村中学生作文的粗浅看法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操, 陶冶性情,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一种重要途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