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情感表达差异

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心直口快,富于表现。电视节目“大鸟在中国”的作者犯了严重的社会语言学错误,他让大鸟反复用普通话说“我爱你”。一个中国观众说当她听到那里的时候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即使是父母通常也不会那样和孩子说话。相反,爱是由行动表达的。朱自清在《背影》中写到对父亲的爱。他描写了在火车站的离别,其间,父亲走过铁轨爬过站台去买橘子给他路上吃。这是一篇十分动人的文章,但是“爱”字从未出现过。

中国人十分在意“面子”。自己丢脸是十分糟糕的。同样地,也要竭力避免鲁莽的话和行为伤到别人的面子。不然他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和谐的气氛也突然消失了。由于中国人一出生就开始熟悉这种思维的训练,所以他会几乎本能地预计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在他人身上的反应。例如一个礼貌的中国人从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能帮我个忙吗?”“你介意„„吗”“我是否打扰到您了?" 这类问题回答起来不那么愉快。如果一个美国吸烟者问一个中国人“我吸烟打扰到您了吗?”他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哪里,不。”如果这个中国人回答说:“是的”,那么这个吸烟者会感到丢脸,而且会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善交际。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 和 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 (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令人发指≠to make one ’s hair stand on end 前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的场合,后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场合,相当于“令人毛骨惊然。”例如:The sight made his hair stand on end —he thought it was his dead brother's ghost. ( 这个景象使他毛骨谏然,他以为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现

了.)英语中有 to bristle with anger 一语,表示“气得毛发竖起来”,但多用于动物,不用干人,除非用作比喻。

自食其言≠to eat one ’s own words 前者指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后者指收回自己说的话,一般多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他丢脸。例如:He told everyon e he was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his article would be published by the Times ,but w hen the letter of rejection came , he had to eat his own words.(他逢人就说《泰晤士报》必将发表他的文章。退稿之后,他只好收回自己的话。)

to get a kick out of something ≠被踢出去 前者是非常道地的英语成语,多用于口语,意思是“欣赏„或从„中得到极大愉快”。如:I got a kick out of watching those kids p erform; their play made me realize how strange and funny we grown -ups must se em to them .(我非常欣赏孩子们的表演。他们演的戏使我意识到。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些成人多么古怪和可笑。)这与“踢”这一动作本身毫无关系。

To blow one's own horn (or trumpet) ≠各吹各的号 前者是个成语,表示“自吹自擂”,一般用来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技能、智力等。很象汉语中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如: If he ’s so successful ,why does he have to keep blowing his own trumpet ?(既然他干得很出色,干吗要整天自我吹嘘呢?)汉语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号”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于各的事或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中的 each d oing his own thing 相近。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 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 ?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 ?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 ere are you going ?和 Where have you been ?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 。而 Good night(晚安; 明天见;再会) 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 ’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 ’s ni ce meeting you 或It ’s nice to have met you (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 ,Bye -bye ,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 -bye 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 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 或Ride slowly ,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祝贺和赞扬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关于这种差别,可以再多谈几句。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她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青年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2.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到一所大学去参加招待。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两个人正在谈话,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她对那个人说:“罗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先生,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看看女主人,笑着说:“叫我脸红呢,还是跟他说您只是开个玩笑呢?”

在这两个例子里,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如果不是带着笑,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你这么说,不过是表示客气,不是真心话。”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

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学习成绩怎样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其他社交礼节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 , I ’m sorry , Excuse me 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 和 Please 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 u 和 Please ,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 Thank you 或“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Not at all , Don ’t mention it 或Y ou ’re welcome ;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 you 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 ’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 ’m glad to be of help 或It ’s a pleasure 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 ,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 ,一般都说 After you 。(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 ou go first ,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 yo urself (to something ),也不用Please 。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Excuse me (对不起)。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 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或“请让一让”;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You ’ve had a ha rd time 或You ’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 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 ney 或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 (You ’ve got )a hard job .(干得不错,你辛苦了。)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 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心直口快,富于表现。电视节目“大鸟在中国”的作者犯了严重的社会语言学错误,他让大鸟反复用普通话说“我爱你”。一个中国观众说当她听到那里的时候浑身都起了鸡皮疙瘩。即使是父母通常也不会那样和孩子说话。相反,爱是由行动表达的。朱自清在《背影》中写到对父亲的爱。他描写了在火车站的离别,其间,父亲走过铁轨爬过站台去买橘子给他路上吃。这是一篇十分动人的文章,但是“爱”字从未出现过。

中国人十分在意“面子”。自己丢脸是十分糟糕的。同样地,也要竭力避免鲁莽的话和行为伤到别人的面子。不然他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和谐的气氛也突然消失了。由于中国人一出生就开始熟悉这种思维的训练,所以他会几乎本能地预计自己的话语和行为在他人身上的反应。例如一个礼貌的中国人从不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能帮我个忙吗?”“你介意„„吗”“我是否打扰到您了?" 这类问题回答起来不那么愉快。如果一个美国吸烟者问一个中国人“我吸烟打扰到您了吗?”他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哪里,不。”如果这个中国人回答说:“是的”,那么这个吸烟者会感到丢脸,而且会觉得自己表现得不善交际。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 和 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就可以了。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 (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紧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令人发指≠to make one ’s hair stand on end 前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暴行等而十分“气愤”的场合,后者用于看到或听到某种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的场合,相当于“令人毛骨惊然。”例如:The sight made his hair stand on end —he thought it was his dead brother's ghost. ( 这个景象使他毛骨谏然,他以为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现

了.)英语中有 to bristle with anger 一语,表示“气得毛发竖起来”,但多用于动物,不用干人,除非用作比喻。

自食其言≠to eat one ’s own words 前者指说了话不算数,答应了的事不去做。后者指收回自己说的话,一般多用于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他丢脸。例如:He told everyon e he was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his article would be published by the Times ,but w hen the letter of rejection came , he had to eat his own words.(他逢人就说《泰晤士报》必将发表他的文章。退稿之后,他只好收回自己的话。)

to get a kick out of something ≠被踢出去 前者是非常道地的英语成语,多用于口语,意思是“欣赏„或从„中得到极大愉快”。如:I got a kick out of watching those kids p erform; their play made me realize how strange and funny we grown -ups must se em to them .(我非常欣赏孩子们的表演。他们演的戏使我意识到。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些成人多么古怪和可笑。)这与“踢”这一动作本身毫无关系。

To blow one's own horn (or trumpet) ≠各吹各的号 前者是个成语,表示“自吹自擂”,一般用来形容某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技能、智力等。很象汉语中的“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如: If he ’s so successful ,why does he have to keep blowing his own trumpet ?(既然他干得很出色,干吗要整天自我吹嘘呢?)汉语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号”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于各的事或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中的 each d oing his own thing 相近。

打招呼和告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友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 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 ?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 ?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问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 ere are you going ?和 Where have you been ?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你管得着吗!) 幸好,打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时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 。而 Good night(晚安; 明天见;再会) 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语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 ’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 ’s ni ce meeting you 或It ’s nice to have met you (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 ,Bye -bye ,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 -bye 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 听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 或Ride slowly ,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祝贺和赞扬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关于这种差别,可以再多谈几句。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她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国青年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2.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到一所大学去参加招待。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两个人正在谈话,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她对那个人说:“罗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陈先生,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看看女主人,笑着说:“叫我脸红呢,还是跟他说您只是开个玩笑呢?”

在这两个例子里,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如果不是带着笑,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你这么说,不过是表示客气,不是真心话。”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

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干得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学习成绩怎样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的音乐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其他社交礼节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 , I ’m sorry , Excuse me 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 和 Please 比汉语的“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话,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 u 和 Please ,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相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 Thank you 或“谢谢”之后,英语的回答是Not at all , Don ’t mention it 或Y ou ’re welcome ;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 you 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 ’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 ’m glad to be of help 或It ’s a pleasure 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 ,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 ,一般都说 After you 。(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 ou go first ,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 yo urself (to something ),也不用Please 。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Excuse me (对不起)。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 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或“请让一让”;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对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辛苦了”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You ’ve had a ha rd time 或You ’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hardships 都是不贴切的,有时还会引起误解。对一个经过长途旅行后刚刚到达中国的外国人,可以说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 ney 或 You must be tired from such a long trip 或Did you have a good trip ?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在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 (You ’ve got )a hard job .(干得不错,你辛苦了。)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 God bless you (上帝保佑你)。


相关文章

  • 中西文化比较结课论文
  • 中西文化比较结课论文 中西方爱情观 --从文学作品中解析其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的差异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牧丹亭>为例 摘 要: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l ...查看


  • 从爱情观看中西爱情诗歌的差异
  • 第14卷第4期2009年8月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CYSoCIALSClENcEEDlTloN v01.14N..4 Aug.2009 从爱情观看中西爱情诗歌的 ...查看


  • 中西方绘画异同.txt
  • 论文关键词:形式:内容:真实:理念:超越 论文摘要: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的传统观念有所不同, ...查看


  • 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方法浅谈
  • 2007年第5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52007 中国特色词汇英译方法浅谈 ...查看


  • 当代中西方幼儿教育观念的比较
  • 摘要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看,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构建和发展的世纪,而今天的幼儿将是承担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因此,引进生态观以深化幼儿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生态观,形成生态意识,并落实到我们的幼儿教育行动中去. ...查看


  • _红楼梦_中爱情隐喻的英译探析
  • 第30卷第5期2011年10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摘 要 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语文学科的独特任务是进行母语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语言基础,并担负着传承祖国文化的重任.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变的更为重要,本文主要是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查看


  •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 山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 JournalofShanxiEducationalCollege (No.4,2002) ・17・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 孙爱珍 (东南大学 外语系, 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 礼仪是 ...查看


  • 粗论中西方诗歌之比较
  • 粗论中西方诗歌之比较 --荒洪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习惯于把它同那些人的劳动成果联系起来,他们戴着厚厚的眼镜,拖着羸弱的身躯,在满是书籍的书房里埋头苦干的人.算了吧!让他们象母鸡般紧贴着地面忙碌地觅食去吧,不!我要的不是这些,我要的是那些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