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读本》读书心得
岳春杰
炎炎夏日的午后,手捧一杯绿茶,我自书架上取出了借阅的《中国教师读本》,立刻被书里精彩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吸引住了,不知不觉,日薄西山,随即开窗,迎着挟带草木香气的微风,思绪不由地又回到了书中,好似那一位位名师大家在我面前,侃侃而谈,令我在聆听与反思中缓缓前行,接受着思想的洗礼。
一、解惑人生的认识难题:
时值而立之年,不由地慨叹时间的流逝,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与希冀,也曾困惑、烦恼、焦躁、甚至在心灵失衡时而不知所措。 这些在名家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只关乎你个人对于人生的认识,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让我们听一听他们怎么说。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时间》说,聪明人理解生活,并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思想;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安于现状;两种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在死后却发生了变化,聪明人的观念、意见、风度、文章,却活在人类的记忆中长达许多年。著名散文作家卞毓方在《犹太三星》中,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爱因斯坦在与朋友展开科学争论的间隙,拉小提琴,弹奏钢琴,连专业乐师也欠他几分神韵,艺术与科学之美交相辉映,令我们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身上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自由撰稿人王小波在描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令我忍不住地发笑,这样的特立独行,这样的标新立异,罕见!反观之,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独立精神消失殆尽,缺少的是新的思想,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充斥的是人云亦云。闻名世界的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想中重见光明,看到了美丽的世界,使我的心灵有了不小的震撼,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透过文字表达出对生活、对生命无比的热爱。是啊,我们生活在光明的世界中,难道不应该加倍珍爱吗?伟大的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无比清晰的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对知识的求索,将其引上天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将其带回尘世。我们应怀揣一颗坦诚的心,去追求,去同情,抛却孤独、痛苦,伸出我们的手,握住力量,给予幸福。著名作家林语堂以诙谐轻松的笔调告诉我“人生的乐趣”,他描述了人们在疯狂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所丧失了个人的精神家园。
我们身为中国人,生活情趣来自传统,要逐渐的找回“自我”,慢慢的学会像古人那样欣赏美的事物,颐养心灵,开辟精神空间。
二、点拨为师之道:
《怀念陈垣先生》,王蒙的《橘黄色的梦》,最能打动人的心灵。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许渊冲受教于多位名师,他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悟出文学翻译应该达到“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感悟赵元任的译诗观点,在翻译《诗经》时,传达出“意美、音美、形美”,亲耳听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徐骏斋、刘文典等教授讲解古代诗词文赋,如痴如醉,感
受各位的真知灼见,使其翻译诗词时更贴切、更精准地传达出古典诗词的意韵美。是啊,教师只有不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将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意境、韵味鲜活的再现于学生面前,此为师的责任。
尤为感念的是陈垣教导启功“怎样教书”:①与学生感情不可对立。②万不可有偏爱偏恶。③以鼓励夸赞为主。④不要发脾气。⑤批改作文,要改重要的关键处。⑥要写下教课日记。⑦要经常在课上给予每个学生指点。而王蒙记述的芭尔拜拉,是一位教儿童写诗的诗人,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天真可爱的儿童吟诗、写诗、和他们一起讨论诗,她葆有永不衰竭的诗心和诗情。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力量,去爱工作,欣赏工作,在课堂上领略、创造美好的诗意。
三、启迪阅读的真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指的就是每日读书。读书的态度理应如此,那应该怎样读一本书?美国教育家艾德勒如是说,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仅要理解内容,而且要对内容有进一步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的确是这样。有不少阅读者,在作家看似不经意的笔墨中,于无波澜处发现奥妙、奇崛。就像《红楼梦》,字里行间总有秘密需要探寻。用朱熹的话说,就是“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深情体味,至性至柔,抓住旨趣,必会领略阅读的奥妙。
阅读的真谛,来自心灵的感动与交流,来自心性的沉迷与优雅。难怪有爱书的朋友这样说,读书真不可思议,读得我快落泪了,心中有许多话。一旦把这些话说出来、写下来,心里便有一种无限快感,精神内质突然间丰盈起来。
阅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个个高尚的心灵对话,在这里,我的思想经受了文化的洗礼,结识了文中的人与文后的作者,又一次提升了思想的境界。
《中国教师读本》读书心得
岳春杰
炎炎夏日的午后,手捧一杯绿茶,我自书架上取出了借阅的《中国教师读本》,立刻被书里精彩的观点,独到的见解吸引住了,不知不觉,日薄西山,随即开窗,迎着挟带草木香气的微风,思绪不由地又回到了书中,好似那一位位名师大家在我面前,侃侃而谈,令我在聆听与反思中缓缓前行,接受着思想的洗礼。
一、解惑人生的认识难题:
时值而立之年,不由地慨叹时间的流逝,在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与希冀,也曾困惑、烦恼、焦躁、甚至在心灵失衡时而不知所措。 这些在名家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只关乎你个人对于人生的认识,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让我们听一听他们怎么说。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时间》说,聪明人理解生活,并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思想;愚蠢人要习惯生活,安于现状;两种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在死后却发生了变化,聪明人的观念、意见、风度、文章,却活在人类的记忆中长达许多年。著名散文作家卞毓方在《犹太三星》中,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爱因斯坦在与朋友展开科学争论的间隙,拉小提琴,弹奏钢琴,连专业乐师也欠他几分神韵,艺术与科学之美交相辉映,令我们为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身上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自由撰稿人王小波在描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时,令我忍不住地发笑,这样的特立独行,这样的标新立异,罕见!反观之,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独立精神消失殆尽,缺少的是新的思想,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充斥的是人云亦云。闻名世界的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想中重见光明,看到了美丽的世界,使我的心灵有了不小的震撼,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透过文字表达出对生活、对生命无比的热爱。是啊,我们生活在光明的世界中,难道不应该加倍珍爱吗?伟大的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罗素在《我为什么而活着》,无比清晰的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对知识的求索,将其引上天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将其带回尘世。我们应怀揣一颗坦诚的心,去追求,去同情,抛却孤独、痛苦,伸出我们的手,握住力量,给予幸福。著名作家林语堂以诙谐轻松的笔调告诉我“人生的乐趣”,他描述了人们在疯狂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所丧失了个人的精神家园。
我们身为中国人,生活情趣来自传统,要逐渐的找回“自我”,慢慢的学会像古人那样欣赏美的事物,颐养心灵,开辟精神空间。
二、点拨为师之道:
《怀念陈垣先生》,王蒙的《橘黄色的梦》,最能打动人的心灵。专门从事翻译工作的许渊冲受教于多位名师,他应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悟出文学翻译应该达到“知之、好之、乐之”三种境界;感悟赵元任的译诗观点,在翻译《诗经》时,传达出“意美、音美、形美”,亲耳听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徐骏斋、刘文典等教授讲解古代诗词文赋,如痴如醉,感
受各位的真知灼见,使其翻译诗词时更贴切、更精准地传达出古典诗词的意韵美。是啊,教师只有不再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将语言文字传达出的意境、韵味鲜活的再现于学生面前,此为师的责任。
尤为感念的是陈垣教导启功“怎样教书”:①与学生感情不可对立。②万不可有偏爱偏恶。③以鼓励夸赞为主。④不要发脾气。⑤批改作文,要改重要的关键处。⑥要写下教课日记。⑦要经常在课上给予每个学生指点。而王蒙记述的芭尔拜拉,是一位教儿童写诗的诗人,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教天真可爱的儿童吟诗、写诗、和他们一起讨论诗,她葆有永不衰竭的诗心和诗情。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力量,去爱工作,欣赏工作,在课堂上领略、创造美好的诗意。
三、启迪阅读的真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指的就是每日读书。读书的态度理应如此,那应该怎样读一本书?美国教育家艾德勒如是说,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仅要理解内容,而且要对内容有进一步的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的确是这样。有不少阅读者,在作家看似不经意的笔墨中,于无波澜处发现奥妙、奇崛。就像《红楼梦》,字里行间总有秘密需要探寻。用朱熹的话说,就是“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深情体味,至性至柔,抓住旨趣,必会领略阅读的奥妙。
阅读的真谛,来自心灵的感动与交流,来自心性的沉迷与优雅。难怪有爱书的朋友这样说,读书真不可思议,读得我快落泪了,心中有许多话。一旦把这些话说出来、写下来,心里便有一种无限快感,精神内质突然间丰盈起来。
阅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个个高尚的心灵对话,在这里,我的思想经受了文化的洗礼,结识了文中的人与文后的作者,又一次提升了思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