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活动单答案

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

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

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

“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

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 “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

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

“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举文中其他类似的例子)

(二)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拿来主义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3.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对于多数同学来讲。这些概念并不陌生,但还是比较抽象,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

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

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5分钟),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

“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

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批判地吸收)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坚决抛弃)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 “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孱头,“怕被染污徘徊不敢走进门”,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昏蛋,“勃然大怒放把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废物,“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鸦片”,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是通过批判与“拿来主义”相反的“送去主义”来证明必须实行“拿来主义”。)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本段第一句说明“送去主义”的由来,以后语句列举了反动政府一味送去的可耻行为。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因为本文着重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所以作者集中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本段用将“送去主义”与尼采进行比较的方法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这里是对“送去主义”的讽刺,不是“丰富”,而是自欺欺人;不是“大度”,而是媚外求宠。一味地送出去,当然是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抛给”、“送来”是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一句“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把“抛来”和“抛给”之间的善恶分得十分清楚。)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3、4两段通过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来批判“送去主义”,第6段揭示“送来”产生的祸患,说明“拿来”的必要。)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新人指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新文化指无产阶级文艺。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本段总结了全文,指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当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指名回答课文后〔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请1--2名同学到前面面对大家谈谈“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

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

“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

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举文中其他类似的例子)

(二)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本文的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相关文章

  •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答案
  •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单选题 1.为调查恐怖活动嫌疑,经有关机关批准,可以根据其危险程度,责令恐怖活动嫌疑人员遵守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约束措施,其中不包括( ). A.两年内不得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或者从事特定的活动 B.未经公安机 ...查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练习题(正确答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练习题(100分) 1.(单选题)为调查恐怖活动嫌疑,经有关机关批准,可以根据其危险程度,责令恐怖活动嫌疑人员遵守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约束措施,其中不包括( ). ∙ ∙ ∙ ∙ A. 定期向公安机关报告活动情况 B. ...查看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的群众路线考试最佳参考答案
  • 答 题 结 束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网上知识竞赛 您的姓名: 您的成绩:99.0,最好成绩:99.0. 合格分数为80分,您合格了 您的等级:A,最好等级:A 单选题: No 1. 在上海市委常委会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次专题学习会上,韩 ...查看


  • 职业道德与学术规范
  • 第1题 1999年英国出版道德委员会公布了( ),就出版过程中涉及到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了规范. ∙ ∙ ∙ ∙ A.<科学家通用伦理准则> B.<科学家通用伦理准则> C.<科学研究中不端行为的现状与对策报告 ...查看


  • 公共基础知识(多项选择)
  •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下列关系,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 A .思存关系 B .理气关系 C .形神关系 D .心物关系 [答案]A .B .C .D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 A . ...查看


  •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评价 1
  •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评价 单选: 1.活动内容与材料设计要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活动内容要与目标内涵相吻合 2.幼儿园活动设计各环节的主要变化体现在 A.活动目标.准备.过程及延伸的变化 3.活动设计原则是设计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查看


  • 2014-2015辅导员1
  • 2014-2015年度福建省少先队辅导员网络培训在线考试 考试人员:林赛梅/试卷总分: 100/考试总时长: 60分钟 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颁授雏鹰金章的条件有:( ). 本题得 2 分 A.小学阶段 ...查看


  • 河南大学庆祝共青团建团90周年知识竞赛题库
  • 附件一 河南大学庆祝共青团建团90周年知识竞赛题库 第一套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绶带上写着五个字[ A ]. A.中国共青团 B.共青团团徽 C.中国青年团 2.团的领导班子实行的是 [ C ] . A.首长负责制 B.个人分工负责制 ...查看


  • (经典)2015事业单位编制考试-哲学题库汇总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一) 1.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答案:B 2.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 ...查看


  •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读本] 第二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练习答案
  •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读本> 第二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练习答案 成绩:60分 回答正确:30题 回答错误:20题 练习时长:7分钟 1.(单选题)严格执法就是要坚持( ). A.体制改革 B.法制宣传 C.人人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