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林静

中国教师 2014年01期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专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教师》主编。

  林静:郑教授,您好!关于语文课程改革,首先想请您谈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理念和新目标。

  郑国民:对于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改十余年,综合性学习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地各校语文教师探索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后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文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

  在课程理念方面,2011年版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传统就是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同时,语文学习强调与生活的结合,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不难发现,这样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学习理念也是一致的。基于此,课标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希望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语文课堂,局限于学校,禁锢于语文学科内,必须要打破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

  在教学建议方面,我们倡导听说读写的实践,提倡学生多读多写,改变那种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另外,综合性学习大多以专题的形式或者以问题方式来呈现。这样,就能打通课堂内外,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例如,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既要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又要查阅资料,还要把这些材料写成报告。毫无疑问,这样的活动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完成,不仅仅在课堂,还扩展到课外;不仅包含学校内的学习,还实现了学校内外的联系。所以,在教学建议中,我们提出要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另外,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强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有所体会,学生更是如此。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自主活动的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设计这些活动,学生的兴趣就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能调动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特别要关注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体现出的特征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书本学习和生活的结合。教学建议部分明确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活动。

  我们希望教师能够从学生活动的设计、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加以指导,以使综合性学习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我们提倡综合性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一些跨领域的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倡导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各个学科所学内容充分地综合运用起来。同时,综合性学习要积极利用网络背景下学习平台,网络发展给综合性学习带来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在综合性学习评价方面,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很多内容。例如,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语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是单一的、个体的学习,而是两个人、四个人等组成一个小组来学习。我们要重点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以及参与程度,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综合性学习评价,每个学段的关注点应有所不同。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因此,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学习策略、方法的形成与改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等各方面表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是孕育创造性学习结果的土壤。因此,综合性学习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通过展示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和方面,可以开拓其他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有新意的思路、方法、表达和有创意的展示,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给学生更多的鼓励。

  综合性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建议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评价,特别是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借鉴、提升。

  林静:语文教学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写作是很多学生头疼的事。写作教学改革也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请问,当今的写作教学已有哪些可贵的经验可供大家学习借鉴?

  郑国民:2011年版课标对写作教学做了一些修订。在总目标部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学习并运用“表达方式”,而不是强调三大文体教学,这也是课标一直强调的理念。

  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与自信心。课标对一至四年级的写作教学都强调写话兴趣的培养。希望学生自主表达、自由表达,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不写空话、假话和套话。在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希望学生体验到写话的乐趣,使学生的写话以及将来的写作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或者不得不完成的作业。

  对于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教学,课标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倡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只有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有自己的感受、理解与体验,才能有创意性地表达。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感受生活,感受、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第二,不强调文体特征,而强调学生学习和运用常见的表述方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有十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许还记得,原来的写作教学有非常明确的、系统的训练体系:一、二年级组词造句,三、四年级写片断,五、六年级连段成篇,初一写简单的记叙文,初二写简单的说明文,初三写简单的议论文,高一写复杂的记叙文,高二写复杂的说明文,高三写复杂的议论文。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这种系统的、可操作化的、烦琐的写作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自由表达,特别是很难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课标倡导写作教学要“先放后收”,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倡导学生自主写作,放飞心灵,放开手脚。尽量淡化文体的严格要求,而强调体验常见表述方式的不同价值与效果。

  写作教学建议强调以下几方面。第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引导学生表达“积极向上”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积极要素,而不只是那些阴暗、灰暗的事情与现象。

  第二,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如果说写作是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理解,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第三,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写作的过程成为练字的过程。原来的写作教学更加强调写作的单独训练,实际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紧密相关。阅读时,某些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就可能成为写作的动力,从而使写作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鼓励学生多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写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评价。如果学生拿起笔开始端起架子、装腔作势,按照训练的套路而写,是不可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另外,写作教学应与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例如,班级组织活动,要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要写调查报告,而这些都为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如学生把同学呈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形成活动报告,这也是写作。

  第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例如以前学生之间如果要相互看作文的话,非常困难。而现在如果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网络后,学生之间就可以相互参阅、批改。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发布到网络上,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延伸、丰富了写作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展示、多交流、多互相评改,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表达、互相借鉴、相互评改的机会。

  林静:如何在评价上引导写作教学改革,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写作教学理念与要求?

  郑国民:关于写作教学评价,我想谈三个方面。第一,写作教学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每个学段应有所侧重,如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多写想象方面的内容;第三、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第二,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新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学生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就不会把写作看作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写作应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学生自由创作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知道,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写作。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生活、自然、社会的体会与认识表达出来。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写作心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交流沟通写作的心得体会,往往比用书面评语沟通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如何把学生的代表性作品当做评价的依据与材料,各地的教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希望更多的教师相互借鉴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大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林静:现在也有人反映,中小学生读书太少,尤其不爱阅读名著。在中小学生的阅读积累方面,您有何建议?

  郑国民: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地区的实践证明,十余年来通过强化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课改的经验也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越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升得越明显。

  2011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特意增加了“教科书编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一篇文章入选到教科书,成为选文,承载着特殊的语文教学目标与任务,反映了教科书编者的选编意图。从一定程度而言,任何一部教科书都是编写者教育理念、思路的物质呈现。课改十余年,我们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走出了唯教科书马首是瞻的“以本为本”泥淖。但是不可否认,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在没有真正理解教科书的前提下,就随意地进行处理,因而引发了一系列误读和困惑。我们知道,教科书的编写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特殊的价值和使命,被赋予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如果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其前提应是能够基本理解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理解教科书编写者的安排与设计。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课改十余年,在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毋庸置疑的是也产生出一些新问题。例如,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上课随意发挥。在实践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还没有读完文本,或者还没有理解文本、读懂文本,就开始了脱离文本的、随意的解释和发挥,因而造成阅读教学出现严重问题。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充分重视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现实教学中这样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教师往往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独特、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对于文章的处理,一些教师还固守着模式化、公式化、程式化的解读。另外,课标还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以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既肯定了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明确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中,各地的学校和教师大胆探索,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讨论、同侪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多,其效果也远远优于原来教师单一讲解、学生单纯记忆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个人阅读留有一定的空间,如果学生对一篇文章还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就要求他们凑到一起讨论,就会出现脱离文本进行随意发挥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要倡导学生先进行个体阅读,对选文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才会产生高效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二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还是习惯像原来那样对每篇文章都从头讲到尾,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逐字逐句地分析文本。虽然有些课文可以这样教,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应该这样教,因为学生并不是对每句话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从而带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师不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并不意味着可远离文本、随意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中小学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如果把学生的美好时光和绚丽青春淹没在无休止的题海中,必然禁锢、窒息学生的心灵和活力,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我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经过十余年课改,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实得到了提高,阅读量有所增加,阅读面也不断拓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另外,2011年版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不再囿于纸介质的出版物,丰富、快捷而便利的电子读物、网络书籍成为学生读物的重要选择。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关注这些新生事物,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领。如何通过互联网,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阅读量大幅度提升,以及如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质的阅读材料,就必然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课文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阅读评价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以及阅读面和阅读品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引导他们选择富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以及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能力也非常重要。另外,有些孩子喜欢阅读某一领域的书,往往就沉浸其中,不太关注其他领域的阅读材料,所以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以提升学生的评价与鉴赏能力。

  加强诵读优秀诗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诗文。课改十余年,大部分学生诵读的内容大都远远超过了这个量,同时在诵读优秀诗文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诵读优秀诗文,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要激发学生诵读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诵读优秀诗文的成功感,进而增加学生的积累。实践证明,优秀诗文的诵读对于学生的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介绍:林静,《中国教师》记者。

作者:林静

中国教师 2014年01期

  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专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教师》主编。

  林静:郑教授,您好!关于语文课程改革,首先想请您谈谈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这一新理念和新目标。

  郑国民:对于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来说,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改十余年,综合性学习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地各校语文教师探索出很多宝贵的经验,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后作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文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修订的重要工作。

  在课程理念方面,2011年版课标强调,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传统就是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同时,语文学习强调与生活的结合,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实践的结合。不难发现,这样的教育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学习理念也是一致的。基于此,课标特别强调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我们希望语文教学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不应仅停留在语文课堂,局限于学校,禁锢于语文学科内,必须要打破课堂内外、学校内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

  在教学建议方面,我们倡导听说读写的实践,提倡学生多读多写,改变那种烦琐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另外,综合性学习大多以专题的形式或者以问题方式来呈现。这样,就能打通课堂内外,实现听说读写的整合。例如,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既要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又要查阅资料,还要把这些材料写成报告。毫无疑问,这样的活动需要学生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完成,不仅仅在课堂,还扩展到课外;不仅包含学校内的学习,还实现了学校内外的联系。所以,在教学建议中,我们提出要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另外,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强调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有所体会,学生更是如此。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只要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自主活动的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设计这些活动,学生的兴趣就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能调动起来。所以,我们应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特别要关注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

  综合性学习体现出的特征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书本学习和生活的结合。教学建议部分明确强调,综合性学习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活动。

  我们希望教师能够从学生活动的设计、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加以指导,以使综合性学习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我们提倡综合性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一些跨领域的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交流。倡导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各个学科所学内容充分地综合运用起来。同时,综合性学习要积极利用网络背景下学习平台,网络发展给综合性学习带来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在综合性学习评价方面,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很多内容。例如,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语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是单一的、个体的学习,而是两个人、四个人等组成一个小组来学习。我们要重点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以及参与程度,如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主动提出问题,还有搜集整理材料、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综合性学习评价,每个学段的关注点应有所不同。第一、第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第三、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因此,各个学段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都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并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学习策略、方法的形成与改善。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创造性等各方面表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是孕育创造性学习结果的土壤。因此,综合性学习必须充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学生通过展示问题解决的不同思路和方面,可以开拓其他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有新意的思路、方法、表达和有创意的展示,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给学生更多的鼓励。

  综合性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应该鼓励学生多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建议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评价,特别是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借鉴、提升。

  林静:语文教学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学生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写作是很多学生头疼的事。写作教学改革也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请问,当今的写作教学已有哪些可贵的经验可供大家学习借鉴?

  郑国民:2011年版课标对写作教学做了一些修订。在总目标部分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强调学生学习并运用“表达方式”,而不是强调三大文体教学,这也是课标一直强调的理念。

  在学习写作的起始阶段,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与自信心。课标对一至四年级的写作教学都强调写话兴趣的培养。希望学生自主表达、自由表达,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不写空话、假话和套话。在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希望学生体验到写话的乐趣,使学生的写话以及将来的写作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而不是一种负担或者不得不完成的作业。

  对于第四学段(7~9年级)的写作教学,课标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倡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新意。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只有学生对人生、社会、自然有自己的感受、理解与体验,才能有创意性地表达。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感受生活,感受、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第二,不强调文体特征,而强调学生学习和运用常见的表述方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有十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也许还记得,原来的写作教学有非常明确的、系统的训练体系:一、二年级组词造句,三、四年级写片断,五、六年级连段成篇,初一写简单的记叙文,初二写简单的说明文,初三写简单的议论文,高一写复杂的记叙文,高二写复杂的说明文,高三写复杂的议论文。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这种系统的、可操作化的、烦琐的写作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自由表达,特别是很难让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课标倡导写作教学要“先放后收”,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倡导学生自主写作,放飞心灵,放开手脚。尽量淡化文体的严格要求,而强调体验常见表述方式的不同价值与效果。

  写作教学建议强调以下几方面。第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强调引导学生表达“积极向上”的内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积极要素,而不只是那些阴暗、灰暗的事情与现象。

  第二,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如果说写作是一个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与理解,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第三,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写作的过程成为练字的过程。原来的写作教学更加强调写作的单独训练,实际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等紧密相关。阅读时,某些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就可能成为写作的动力,从而使写作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鼓励学生多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写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评价。如果学生拿起笔开始端起架子、装腔作势,按照训练的套路而写,是不可能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另外,写作教学应与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例如,班级组织活动,要进行调查、参观、访问,要写调查报告,而这些都为写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如学生把同学呈现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和概括,形成活动报告,这也是写作。

  第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例如以前学生之间如果要相互看作文的话,非常困难。而现在如果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上传网络后,学生之间就可以相互参阅、批改。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发布到网络上,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延伸、丰富了写作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展示、多交流、多互相评改,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表达、互相借鉴、相互评改的机会。

  林静:如何在评价上引导写作教学改革,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写作教学理念与要求?

  郑国民:关于写作教学评价,我想谈三个方面。第一,写作教学评价应按照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综合考查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状况。每个学段应有所侧重,如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的写话兴趣;第二学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多写想象方面的内容;第三、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第二,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新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学生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就不会把写作看作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写作应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成为学生自由创作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知道,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写作。鼓励学生将自己对生活、自然、社会的体会与认识表达出来。

  第三,根据实际需要,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种方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写作心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交流沟通写作的心得体会,往往比用书面评语沟通的效果更为明显。另外,提倡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存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和有价值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反映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如何把学生的代表性作品当做评价的依据与材料,各地的教师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希望更多的教师相互借鉴学习这些宝贵的经验,大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林静:现在也有人反映,中小学生读书太少,尤其不爱阅读名著。在中小学生的阅读积累方面,您有何建议?

  郑国民: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地区的实践证明,十余年来通过强化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课改的经验也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实践,越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学生的语言素养提升得越明显。

  2011版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特意增加了“教科书编者”,其原因主要有以下考虑。首先,一篇文章入选到教科书,成为选文,承载着特殊的语文教学目标与任务,反映了教科书编者的选编意图。从一定程度而言,任何一部教科书都是编写者教育理念、思路的物质呈现。课改十余年,我们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走出了唯教科书马首是瞻的“以本为本”泥淖。但是不可否认,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师在没有真正理解教科书的前提下,就随意地进行处理,因而引发了一系列误读和困惑。我们知道,教科书的编写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篇选文都承载着特殊的价值和使命,被赋予特定的目标和任务。如果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其前提应是能够基本理解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理解教科书编写者的安排与设计。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课改十余年,在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毋庸置疑的是也产生出一些新问题。例如,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上课随意发挥。在实践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还没有读完文本,或者还没有理解文本、读懂文本,就开始了脱离文本的、随意的解释和发挥,因而造成阅读教学出现严重问题。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也充分重视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现实教学中这样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教师往往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独特、个性化的体验与思考。对于文章的处理,一些教师还固守着模式化、公式化、程式化的解读。另外,课标还强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以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既肯定了语文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明确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中,各地的学校和教师大胆探索,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小组讨论、同侪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多,其效果也远远优于原来教师单一讲解、学生单纯记忆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时候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个人阅读留有一定的空间,如果学生对一篇文章还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就要求他们凑到一起讨论,就会出现脱离文本进行随意发挥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要倡导学生先进行个体阅读,对选文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后,再进行小组讨论,才会产生高效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二要防止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不难发现,有些教师还是习惯像原来那样对每篇文章都从头讲到尾,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逐字逐句地分析文本。虽然有些课文可以这样教,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应该这样教,因为学生并不是对每句话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可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从而带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另外,教师不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并不意味着可远离文本、随意发挥。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中小学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如果把学生的美好时光和绚丽青春淹没在无休止的题海中,必然禁锢、窒息学生的心灵和活力,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我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经过十余年课改,学生的阅读兴趣确实得到了提高,阅读量有所增加,阅读面也不断拓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另外,2011年版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不再囿于纸介质的出版物,丰富、快捷而便利的电子读物、网络书籍成为学生读物的重要选择。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关注这些新生事物,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领。如何通过互联网,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阅读量大幅度提升,以及如何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质的阅读材料,就必然成为教师指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课文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阅读评价应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以及阅读面和阅读品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引导他们选择富有价值的阅读内容以及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能力也非常重要。另外,有些孩子喜欢阅读某一领域的书,往往就沉浸其中,不太关注其他领域的阅读材料,所以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以提升学生的评价与鉴赏能力。

  加强诵读优秀诗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标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诗文。课改十余年,大部分学生诵读的内容大都远远超过了这个量,同时在诵读优秀诗文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诵读优秀诗文,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要激发学生诵读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诵读优秀诗文的成功感,进而增加学生的积累。实践证明,优秀诗文的诵读对于学生的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介绍:林静,《中国教师》记者。


相关文章

  •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查看


  •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三个新理念的认识
  • 作者:章潼生 学语文 2003年07期 <语文课程标准>和以往的大纲相比较,其最大的特征在于"新".这个"新"不是一般的新,而是以全方位的崭新的面貌出现.从它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到语文任务的分 ...查看


  • 浅谈如何提升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 摘 要:乡村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素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 ...查看


  • 语文教学论考试重点
  •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而设计的教育性经验.具体理解: 其实质是解决语文教育的内容的:学校教育中涉及到经验:为特定目标服务的经验:经验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存在于不同实体中的经验:不同级别的经验. 语文教学:学校 ...查看


  • 语文新课标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探讨
  • 内容摘要: 吴炜旻(以下简称"吴"):巢老师您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使用了十年之后,终于得到了修订,教育部于近日公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 ...查看


  • 语文教学研究
  • 语文教学研究 第一编 语文教育发展论 导言 研究语文学科教育史所具有的三方面价值(B)答:首先是认识价值:其次是借鉴价值:再次是发展价值 第一章 古代语文教育 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育概述 1.言文教育:"言"就是言语,即说 ...查看


  • 上海市莘庄DIY特色课程群建设纪实
  •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15年09月23日09:07????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上海市莘庄中学创建于1957年,是闵行区重点高中,闵行区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确立了"和合共生,守正出新& ...查看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4
  • 201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2. 工具性 与 ...查看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doc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2. 工具性 与人文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