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呢,下面仅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情境导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强化思维训练, 建构数学模型思想,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比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验证。

小轿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大客车7时行驶了420千米,谁跑的快呢?学生们用210÷3=70(千米),求出小轿车1时行的路程,再用420÷7=60(千米),求出大卡车1时行的路程。最后用70和60相比较,得出小轿车跑的快。有的学生也可能计算小轿车7小时行的路程是70×7=490(千米),而490千米>420千米,得出小轿车

跑得快。或者用60×3=180(千米)求出大客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80千米

然后,教师指出:1小时走的路程叫做速度。我们比较谁跑得快就是比较它们的速度。谁能说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呢?于是学生们便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三个计算方法,即公式。

在学生发现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后,就可以利用这三个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数量关系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武器,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思维模式,并且强化建立模型思想的意识。

在教学一年级减法时,我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从第一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接着问: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继续追问: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 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 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

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 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小数时主要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意义上的关联,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按照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原则,上述内容大多分解在三、四年级分两次学完,三年级先认识一位小数。如何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就体现出“建模”的思想呢,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课始,教师出示到超市购买的一些物品和相应的价钱: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元。当“0.4元”出现后,教师提问:

师:知道“0.4元”到底是多少钱吗?

生:0.4元就是4角钱。

(板书4角=0.4元)

师:4角钱有没有1元多?

生:没有。

师:看来,和1元相比,0.4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将0.4

元表示出来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画画涂涂,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交流时,寻找共性特点: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4份)

师:为什么这样就将“0.4元”表示出来了呢?

生:因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4份就是4角。

师:看着大家画出的图示,让我想起以前咱们学什么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

生:分数!

师:那0.4元如果用分数表示,如何表示呢?

生:十分之四元。

师:数学真是有趣,原来0.4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 师:老师购买了一块橡皮,它的价钱是多少呢?(出示:0.8元)0.8元是多少钱?

生:0.8元就是8角

师:又是一个不足1元的零头,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那0.8元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模仿者刚才的方式表示出“0.8元也就是十分之八元”。接着,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平均分成10份的长方形,任意涂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几个学生自由展示后,组织梳理,0.1就是十分之一,0.2就是十分之二„„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笔记本的价格,我给你一个图示(见

下图),你知道它的价钱了吗?

生:笔记本的价格是1.2

师:刚才的小数都是“零点几”,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了? 生:现在有两个长方形了,第一个涂满了颜色,表示整1元。第二个平均分成了10份,涂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2角钱,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了。

师:我买的钢笔的价钱是8.6元,如果让你画一幅图来表示它的价钱,你准备怎样画呢?

生:我准备先画9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然后把前面8个涂满颜色,第9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

„„

上述教学过程抓住了知识间的联系(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系)而展开,但又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借助于直观图示的形象支撑,建立起了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长方形等分、涂色)。这种形象的“直观模型”既搭起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桥梁,也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对后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同样的长方形,只是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以及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具有统摄作用。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统摄性、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的具有“模型”功能的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当

然,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年级而有层次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恰到好处地结合日常实例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点化,高年级则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呢,下面仅浅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情境导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强化思维训练, 建构数学模型思想,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比如,在教学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验证。

小轿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大客车7时行驶了420千米,谁跑的快呢?学生们用210÷3=70(千米),求出小轿车1时行的路程,再用420÷7=60(千米),求出大卡车1时行的路程。最后用70和60相比较,得出小轿车跑的快。有的学生也可能计算小轿车7小时行的路程是70×7=490(千米),而490千米>420千米,得出小轿车

跑得快。或者用60×3=180(千米)求出大客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80千米

然后,教师指出:1小时走的路程叫做速度。我们比较谁跑得快就是比较它们的速度。谁能说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呢?于是学生们便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时间×速度,时间=路程÷速度”三个计算方法,即公式。

在学生发现了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后,就可以利用这三个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得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数量关系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武器,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思维模式,并且强化建立模型思想的意识。

在教学一年级减法时,我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然后问学生从第一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接着问:第二幅图呢?( 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继续追问: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几个? 生(齐):3个。 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 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

可以用同一个算式来表示。(在圆片下板书:5-2=3) 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小数时主要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意义上的关联,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按照螺旋上升的教材编排原则,上述内容大多分解在三、四年级分两次学完,三年级先认识一位小数。如何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就体现出“建模”的思想呢,我进行了如下教学:

课始,教师出示到超市购买的一些物品和相应的价钱: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元。当“0.4元”出现后,教师提问:

师:知道“0.4元”到底是多少钱吗?

生:0.4元就是4角钱。

(板书4角=0.4元)

师:4角钱有没有1元多?

生:没有。

师:看来,和1元相比,0.4元只能算是一个“零头”了。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你能把它分一分、涂一涂,将0.4

元表示出来吗?

(学生拿出练习纸画画涂涂,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交流时,寻找共性特点: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4份)

师:为什么这样就将“0.4元”表示出来了呢?

生:因为1元等于10角,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角,4份就是4角。

师:看着大家画出的图示,让我想起以前咱们学什么时,也是这样子平均分一分、涂一涂?

生:分数!

师:那0.4元如果用分数表示,如何表示呢?

生:十分之四元。

师:数学真是有趣,原来0.4元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十分之四元。 师:老师购买了一块橡皮,它的价钱是多少呢?(出示:0.8元)0.8元是多少钱?

生:0.8元就是8角

师:又是一个不足1元的零头,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那0.8元又该怎么表示呢?

学生模仿者刚才的方式表示出“0.8元也就是十分之八元”。接着,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空白的平均分成10份的长方形,任意涂出其中一部分,表示出一个小数和相应的分数。几个学生自由展示后,组织梳理,0.1就是十分之一,0.2就是十分之二„„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笔记本的价格,我给你一个图示(见

下图),你知道它的价钱了吗?

生:笔记本的价格是1.2

师:刚才的小数都是“零点几”,现在怎么变成“一点几”了? 生:现在有两个长方形了,第一个涂满了颜色,表示整1元。第二个平均分成了10份,涂了其中的2份,也就是2角钱,0.2元,合起来就是1.2元了。

师:我买的钢笔的价钱是8.6元,如果让你画一幅图来表示它的价钱,你准备怎样画呢?

生:我准备先画9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然后把前面8个涂满颜色,第9个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的6份。

„„

上述教学过程抓住了知识间的联系(小数和十进分数的关系)而展开,但又不是停留在教师直接的讲解和“告诉”,而是让学生充分展开探索过程,借助于直观图示的形象支撑,建立起了一位小数的“直观模型”(长方形等分、涂色)。这种形象的“直观模型”既搭起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桥梁,也具有强大的“扩展”功能,对后面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同样的长方形,只是平均分成100份、1000份)以及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具有统摄作用。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运用建模思想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统摄性、符号化的具有数学结构特征的“模型”载体,通过这样的具有“模型”功能的载体,帮助学生实现数学抽象,为后续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当

然,对学生“模型”意识的培养和“建模”方法的指导,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具体年级而有层次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恰到好处地结合日常实例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进行“模型”及“模型意识”的渗透、点化,高年级则可以更明确地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模型”的存在,培养初步的建模能力。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


相关文章

  • 如何培养模型思想
  •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中阐述"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在小学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 ...查看


  • 小学数学课程简报
  • 2012年山东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 数学(第一批) 小学数学课程简报 第二期 主编:吴正宪 郑庆全 朱良才 责编:陆泽贵 李秋焕 吕洪芹 滕云 魏淑霞 卷首寄语 体验·感悟·反思 省专家 郑庆全 2012年暑期的小学数学教师远程研修是教师专业 ...查看


  •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 2015年下半年国家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小学) 注意事项: 1.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 请按照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 ...查看


  • 小学数学数学素养培养
  •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送教下乡"学习心得 2015年10月22日, 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举办的"送教下乡"活动,会上聆听了渭南市教育专家王丽珍老师的关于"小学数学素养&qu ...查看


  •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渗透的介绍与说明
  • 一.小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内涵 1.数学思想.所谓数学思想是指人们从某些具体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本质认识, 对所使用的方法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相对稳定的特征, 是研究数学理论和运用 ...查看


  • 如何让知识更富有教育价值--特级教师吴向东科学教育_烈文胡客
  • 如何让知识更富有教育价值 --特级教师吴向东科学教育思想访谈 文/ 胡继飞 等 初识吴向东,因他是省教师工作室挂牌名师候选人,我是该项目的评委,作为华南师大附小科学课的特级教师,他的申报材料让我印象深刻:再识吴向东,是半年之后在汉博科学教育 ...查看


  • 浅谈小学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作者:林明全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5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查看


  • 培养小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及思考
  • 培养小学生模型思想的策略及思考 岳口小学 蔡加晓 摘要:数学模型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是数学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协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模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进而对数 ...查看


  • 数学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 数学(shuxue)建模论文范文--利用数学(shuxue)建模解数学应用题 数学建模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数字化,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人们身边的数学内容越来越丰富. 强调数学应用及培养应用数学意识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意义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