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第二集:正风肃纪
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将于12月15日至18日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每天一集。
这部专题片共分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 民风淳》。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该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这意味着,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
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请问杜教授,作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您如何理解这一提法的丰富内涵?
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历经一年多时间,硕果累累。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强调了作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需要我们认真领悟和践行。我认为,习总书记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其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意味着,党的作风建设为新中国的建立,乃至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准备,意义重大。事实上,我们党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把党的作风建设视为党的生命。在历史的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始终自我创新,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正因为如此,作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作风建设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创新。众所周知,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文化称为“软实力”。作风建设在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作风建设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要言之,不断地根除代表落后、腐朽、狭隘、愚昧的旧文化,建构面向时代、面向未来,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文化,是作风建设的应有之义。从根本上说,先进文化创新就是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吸收新鲜健康的血液。第三,作风建设也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员党性修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换言之,作风建设使党的思想理论、党性修养和制度内化为习惯、自我意识,形成党员干部自觉信仰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刘少奇同志曾指出:“慎独就是一个人即使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仍然信守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做任何坏事。”很显然,习总书记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需要我们不断地领悟和践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地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辩证精神
提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把作风建设融入历史不断发展中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神。您如何理解这句话蕴含的辩证精神?
回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辩证精神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涉及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与作风建设相关的诸多问题。全面理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认识到作风建设不光关涉到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党的生机与活力问题,而且还关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这就深刻地启发我们,作风建设是关系到党全局性、根本性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作风建设,而要认识到,作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作风建设的内涵正是在反思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这启示着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神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诸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
强化约束 坚定信念
提问:习总书记强调,要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对此应作何理解?
回答:习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精神。我想,只有把作风建设建立在牢固的体制机制之上,我们党才能始终怀有忧患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命意识、人民意识,才能真正站在时代的前列,永保生机和活力。有学者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关键在于掌握“看家本领”。所谓“看家本领”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看家本领。我们都知道,体制机制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尤其是当人们的欲望膨胀时,牢固的体制机制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成了制约欲望的前提,自然也就成了作风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前提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也就成了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坚强堡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奠基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上,这是筑牢“看住自己”的之本,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作风建设的时代意义
提问: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这次活动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重要准备,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显现出来。如何结合实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意义?
回答:习总书记的上述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这里,仅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加以说明。我们都知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新时代的治国理念。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着辩证的张力。一方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准备,夯实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真正实现,取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果能否真正巩固和发扬光大,换言之,只有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始终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第二集:正风肃纪
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将于12月15日至18日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每天一集。
这部专题片共分四集:《承诺与期盼》、《正风肃纪》、《狠抓节点》、《党风正 民风淳》。该片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倾听专家学者,洞察作风之变后的深层律动。近百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全景式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该片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展现了中央坚决整肃“四风”,推进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严格监督执纪的坚决行动,展现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了,但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历史进程永远不会结束。这意味着,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深刻内涵
提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请问杜教授,作为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您如何理解这一提法的丰富内涵?
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历经一年多时间,硕果累累。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强调了作风建设的重大历史意义,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需要我们认真领悟和践行。我认为,习总书记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其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重要内容。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意味着,党的作风建设为新中国的建立,乃至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准备,意义重大。事实上,我们党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把党的作风建设视为党的生命。在历史的新时代,我们党肩负着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始终自我创新,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正因为如此,作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第二,作风建设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创新。众所周知,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文化称为“软实力”。作风建设在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作风建设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要言之,不断地根除代表落后、腐朽、狭隘、愚昧的旧文化,建构面向时代、面向未来,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新文化,是作风建设的应有之义。从根本上说,先进文化创新就是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不断吸收新鲜健康的血液。第三,作风建设也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党员党性修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根本保证。换言之,作风建设使党的思想理论、党性修养和制度内化为习惯、自我意识,形成党员干部自觉信仰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刘少奇同志曾指出:“慎独就是一个人即使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可能的时候,仍然信守道德信念,自觉地按照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做任何坏事。”很显然,习总书记强调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需要我们不断地领悟和践行。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活动收尾绝不是作风建设收场,必须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把作风建设不断地引向深入,把目前作风转变的好势头保持下去,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辩证精神
提问:“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把作风建设融入历史不断发展中认识,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精神。您如何理解这句话蕴含的辩证精神?
回答: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辩证精神主要体现在,它不仅涉及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与作风建设相关的诸多问题。全面理解“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认识到作风建设不光关涉到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党的生机与活力问题,而且还关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的形象和威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仅直接关系党的命运,而且直接关系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这就深刻地启发我们,作风建设是关系到党全局性、根本性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作风建设,而要认识到,作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作风建设的内涵正是在反思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这启示着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神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诸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等。
强化约束 坚定信念
提问:习总书记强调,要建立抓作风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管用的体制机制。对此应作何理解?
回答:习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精神。我想,只有把作风建设建立在牢固的体制机制之上,我们党才能始终怀有忧患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命意识、人民意识,才能真正站在时代的前列,永保生机和活力。有学者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关键在于掌握“看家本领”。所谓“看家本领”就是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看家本领。我们都知道,体制机制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尤其是当人们的欲望膨胀时,牢固的体制机制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成了制约欲望的前提,自然也就成了作风建设的基础性、根本性、前提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也就成了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坚强堡垒”。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奠基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上,这是筑牢“看住自己”的之本,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关键。
作风建设的时代意义
提问: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这次活动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作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重要准备,其重大意义必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显现出来。如何结合实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意义?
回答:习总书记的上述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这里,仅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加以说明。我们都知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新时代的治国理念。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存在着辩证的张力。一方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准备,夯实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真正实现,取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成果能否真正巩固和发扬光大,换言之,只有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始终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