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6子曰:“君子⑴喻于义,小人⑴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注释】⑴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这一语的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此处以“义”与“利”对举,“义”指“正当”。

⏹ 所谓“义”,在《论语》中皆指“正当”或“道理”。偶尔因语脉影响,意义稍有变化,可能衍生出“公正”、“责任”的意思,但终究也不离“正当”或“道理”的意义。如:

《为政》:

⏹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按此“义”字显然是指“正当”而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按此处“义”与“适、莫”对扬,“适、莫”二词之确切意义,旧日注《里仁》:

疏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此二词指赞成与反对,则无可疑。“义”指“道理”而言,“适、莫”指态度而言。君子没有特殊的态度,唯理是从,所以说“义之与比”。 比——去声,b ì,

《宪问》: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按此为答子路问“成人”之言。此处“义”与“利”字对举,“利”指挨着,靠拢,为邻。

收获问题或效果问题,“义”涉及道理问题或正当问题,亦显而易见。

⏹ ⏹

⏹ ⏹ 与 内在:自觉、良知 外在:律令 收获与是否正当;收获与管制; 儒家 法家 (注:利与义;利与弊;义与弊)

⏹ 。

⏹ ⏹ 所以,君子——有仁有义——重“义”

⏹ 小人——不仁不义——重“利”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并为一章,故作二十

八章。)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

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正义曰:《韩诗外传》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 (《正义》解——)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〇《注》:“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〇《正义》曰:

《韩诗外传》:“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极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予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此《注》言“乐如山”者,言仁者愿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注》:“日进故动。”〇《正义》曰:“水运行不已,有进之象。君子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日有孳孳而莫之止,其进也,即其动也。”

〇《注》“无欲故静。”〇《正义》曰:“欲即声、色、味、臭、安、佚之欲,仁者所不能无。而云 无欲 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复礼。凡视听言动,自能以礼制心,而不稍过乎欲,故曰无欲。无欲者,无非礼之欲也。”

〇《注》:“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〇《正义》曰:“知者能国世用,不嫌自役,知有成功得志,故乐。”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 《集注》 把第九、 第十两章并作一章, 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

7.2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⑴识——音志,zh ì,记住。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

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章(朱熹《集注》把第六、第七两章合并为一章,所以作三十章。)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⑴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注释】⑴雕——同凋、凋零,零落。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 《集注》 把第九、 第十两章并作一章, 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⑴。”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注释】⑴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见 19.22),意

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和这章可以互相证明,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未尝不是这个道理。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6子曰:“君子⑴喻于义,小人⑴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注释】⑴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这一语的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此处以“义”与“利”对举,“义”指“正当”。

⏹ 所谓“义”,在《论语》中皆指“正当”或“道理”。偶尔因语脉影响,意义稍有变化,可能衍生出“公正”、“责任”的意思,但终究也不离“正当”或“道理”的意义。如:

《为政》:

⏹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按此“义”字显然是指“正当”而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按此处“义”与“适、莫”对扬,“适、莫”二词之确切意义,旧日注《里仁》:

疏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此二词指赞成与反对,则无可疑。“义”指“道理”而言,“适、莫”指态度而言。君子没有特殊的态度,唯理是从,所以说“义之与比”。 比——去声,b ì,

《宪问》:

⏹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按此为答子路问“成人”之言。此处“义”与“利”字对举,“利”指挨着,靠拢,为邻。

收获问题或效果问题,“义”涉及道理问题或正当问题,亦显而易见。

⏹ ⏹

⏹ ⏹ 与 内在:自觉、良知 外在:律令 收获与是否正当;收获与管制; 儒家 法家 (注:利与义;利与弊;义与弊)

⏹ 。

⏹ ⏹ 所以,君子——有仁有义——重“义”

⏹ 小人——不仁不义——重“利”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并为一章,故作二十

八章。)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

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正义曰:《韩诗外传》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 (《正义》解——)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〇《注》:“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〇《正义》曰:

《韩诗外传》:“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极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予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此《注》言“乐如山”者,言仁者愿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注》:“日进故动。”〇《正义》曰:“水运行不已,有进之象。君子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日有孳孳而莫之止,其进也,即其动也。”

〇《注》“无欲故静。”〇《正义》曰:“欲即声、色、味、臭、安、佚之欲,仁者所不能无。而云 无欲 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复礼。凡视听言动,自能以礼制心,而不稍过乎欲,故曰无欲。无欲者,无非礼之欲也。”

〇《注》:“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〇《正义》曰:“知者能国世用,不嫌自役,知有成功得志,故乐。”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 《集注》 把第九、 第十两章并作一章, 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

7.2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⑴识——音志,zh ì,记住。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

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章(朱熹《集注》把第六、第七两章合并为一章,所以作三十章。)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⑴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注释】⑴雕——同凋、凋零,零落。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 《集注》 把第九、 第十两章并作一章, 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⑴。”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注释】⑴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见 19.22),意

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和这章可以互相证明,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未尝不是这个道理。


相关文章

  • 微生物群关于废水深度处理的讨论记录
  • 以下是微生物群关于2016年5月20日(星期五)晚8点举行的在线专题讨论--废水深度处理讨论记录. 微信"水处理微生物群"上的聊天记录如下: 苏州谭飞  20:19 微电解,铁炭,铁絮凝,炭吸附.完了. 高频美特利魏总  ...查看


  • 龙南县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人选任前公示
  • 根据中央组织部<关于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的意见>(中组发[2000]18号)的规定,现将县委常委会研究确定的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拟任人选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名单如下: 龙南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成员拟任人选名单: ...查看


  • [经][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
  • 里仁篇·第二十章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 [注释] (1)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译文] 里仁篇·第二十二章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quo ...查看


  • [里仁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模板
  •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学院(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 二.研究主要成果 ----------- ...查看


  • [论语]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 我们要解释的虚字,计有二十个,即之.其.所.者.何.孰.於.与.以.為.则.而.斯.虽.然.且.也.矣.焉.乎.现在将上列各虚字加以解释如下: 之 「之」的应用,其法有二:一是称代,一是连接.我们不妨说有两个「之」字,一个相当於白话的「他」 ...查看


  • 里仁阅读题答案
  • 高二<论语>(里仁)阅读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1. C C项中"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表述有误,其错误点有二,一是错误理解了"知"的含义,文中"知"应当是通假字& ...查看


  • 论语译文.里仁第四
  •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 ...查看


  • 毕业晚会主题
  • 晚会主题(选一个) 1.青春拂晓 圆梦今朝 2.青春绽放 梦想起航 3.梦系青春 情遗(忆)里仁 4.青春无悔 行且珍惜 5.舞动青春 梦想启航 6.畅想青春 舞动里仁 7.我是毕业生,我为自己代言 8.青春作伴 木兰花开(青春作伴好还乡, ...查看


  • 普及十五年方案
  • 关于成立里仁小学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 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为配合上级部门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经校长室研究,同意成立里仁小学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