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平凉市灵台县幼儿园 郭琳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培养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为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但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性、教育价值依托于材料的操作性、情境相应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再加之,区域活动的组织比较复杂,尤其是全员参与式的区域活动,更需要幼儿形成“规则意识”,是他们知道如何选择区域,如何取放材料,如何和同伴协商使用材料,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向老师求救,如何保持专注的学习态度等。这就要求老师有目的的培养。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幼儿进行“规则培养”呢?
一、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活动,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
(一)在讨论中共同商订
讨论往往是围绕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措施和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地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订相应的活动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二)在失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不是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失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
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二、区域活动规则意识的培养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必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一)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性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项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挂牌、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工角,我们
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如果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理角,我们投放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二)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除外,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子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
(三)提醒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当幼儿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
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同区域活动的幼儿。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完全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我们认为,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区域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灵活而综合地运用。我相信,随着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肯定还能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平凉市灵台县幼儿园 郭琳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培养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而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为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但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性、教育价值依托于材料的操作性、情境相应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再加之,区域活动的组织比较复杂,尤其是全员参与式的区域活动,更需要幼儿形成“规则意识”,是他们知道如何选择区域,如何取放材料,如何和同伴协商使用材料,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如何向老师求救,如何保持专注的学习态度等。这就要求老师有目的的培养。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幼儿进行“规则培养”呢?
一、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游戏活动,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
(一)在讨论中共同商订
讨论往往是围绕区域活动中所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相应的措施和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地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订相应的活动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又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二)在失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我不是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可以让幼儿在失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
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活动前明确规则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提出来。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二、区域活动规则意识的培养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必依”,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一)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性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项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挂牌、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类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工角,我们
通过投放适量的椅子,要求幼儿如果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理角,我们投放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二)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除外,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子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
(三)提醒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像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提醒,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语言提醒和动作提醒。当幼儿由于不懂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
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说:“呀,娃娃怎么发烧了?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的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同区域活动的幼儿。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完全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往往更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我们认为,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区域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还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在不同的情况下应灵活而综合地运用。我相信,随着探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肯定还能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