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父母的心》。板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文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 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伟大的爱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本文被选入其中一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二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本文作者用一波三折的写法把一对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亲割舍一个孩子时心灵遭受地艰难地抉择和巨大的悲怆有力的表现了出来,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所以) 我将目标一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三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节课要解决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有效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需要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文中蕴含的情感世界。
导学点拨法: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分析文中父母的心理活动,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才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制定了如下学法
1、品读感悟法,“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会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学会在读中体会并有所领悟
2、圈点勾画法,圈点出文中优美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合作探究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学习,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程序来实现。我的教学程序是
(一)、情境导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导入新课 (课标中“语文教学建议”一部分中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此运用轻缓、抒情的音乐配合传说创设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关于“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从而在一开始就架起文本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二)学习新课
我运用四步导读法和点拨法来解决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设计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获得整体感知,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使学生从理性角度把握文章情节的变化,并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写作特点“一波三折” 用板书变得直观简单,易于理解,达到教学中化难为易的目的。
3、三读课文,感悟真情
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之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父母那浓浓的爱,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故事情节部分。首先,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语言的词语。并追问:你认为父母要回孩子时的理由是真的吗?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从中你体会到了父母什么样的心情?
解决这些问题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在合作探究中走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体会父母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的至爱真情”
4. 再次品读体会深情
学生阅读课文应该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所以我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段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尝试向大家阐述你对此的理解。
四步导读法的运用让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初步的统一,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孩子,面对眼前的状况你选择去还是不去?为什么?
(五)结束语 我会在聆听同学的回答之后总结说:同学们,你们说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够体谅和理解父母。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
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六)作业
(学生在我动情又带有号召力的话语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恩思想,至此教育学生理解父母,珍视亲情水到渠成。所以趁着学生的这股热情就布置了以下作业)
1、拟一条感恩父母的短信。
2﹑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一方面是对本节课情感教育的检验,另一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在积累)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图示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科学,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好的板书是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最后补充呈现我的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首先送大儿子 眼含热泪,难舍难分
用二儿子换大儿子 无精打采
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 失魂落魄
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痛哭失声
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父母的心》。板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说板书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文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课文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贵夫人, 又索回来的至亲至爱的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伟大的爱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本文被选入其中一是想让学生通过情感升华获得新的感悟;二是想让学生学习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现人物内心情感。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写法;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小说表现的深刻主题,即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至爱亲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理解父母和珍视亲情。 (本文作者用一波三折的写法把一对深爱着孩子的父母亲割舍一个孩子时心灵遭受地艰难地抉择和巨大的悲怆有力的表现了出来,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对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刻画。所以) 我将目标一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三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节课要解决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有效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需要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文中蕴含的情感世界。
导学点拨法: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段分析文中父母的心理活动,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才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制定了如下学法
1、品读感悟法,“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会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学会在读中体会并有所领悟
2、圈点勾画法,圈点出文中优美语句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更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合作探究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学习,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程序来实现。我的教学程序是
(一)、情境导入 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伟大、博爱。导入新课 (课标中“语文教学建议”一部分中指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此运用轻缓、抒情的音乐配合传说创设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关于“父母之爱”的亲身体验,从而在一开始就架起文本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二)学习新课
我运用四步导读法和点拨法来解决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默读课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设计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获得整体感知,同时锻炼了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故事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情节来表现这一主题的?这些情节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使学生从理性角度把握文章情节的变化,并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写作特点“一波三折” 用板书变得直观简单,易于理解,达到教学中化难为易的目的。
3、三读课文,感悟真情
在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之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父母那浓浓的爱,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精读故事情节部分。首先,找出文中在送、换孩子时描写父母神态,语言的词语。并追问:你认为父母要回孩子时的理由是真的吗?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从中你体会到了父母什么样的心情?
解决这些问题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并在合作探究中走进这对父母深沉的内心,体会父母对子女那难以割舍的的至爱真情”
4. 再次品读体会深情
学生阅读课文应该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所以我要求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你感触最深的语段有感情的读一读,并尝试向大家阐述你对此的理解。
四步导读法的运用让学生的知情意行达到初步的统一,为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就是文中的孩子,面对眼前的状况你选择去还是不去?为什么?
(五)结束语 我会在聆听同学的回答之后总结说:同学们,你们说的多好啊,可以看出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都能够体谅和理解父母。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
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论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都要对父母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六)作业
(学生在我动情又带有号召力的话语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恩思想,至此教育学生理解父母,珍视亲情水到渠成。所以趁着学生的这股热情就布置了以下作业)
1、拟一条感恩父母的短信。
2﹑课后收集一些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谚语、格言、民谣、诗歌。
(一方面是对本节课情感教育的检验,另一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的在积累)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图示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科学,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好的板书是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我最后补充呈现我的板书设计。
父母的心
首先送大儿子 眼含热泪,难舍难分
用二儿子换大儿子 无精打采
用三岁的女儿换二儿子 失魂落魄
最后请求归还女儿 痛哭失声
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