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巡洋舰到导弹巡洋舰

  舰只选择与改装准备   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改装工作始于1958年6月。第一艘接受改装的,是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奥尔巴尼”号(CA-123 USS Albany)。   俄勒冈城级是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改进型,这级重巡洋舰在“科技树”上的位置处在巴尔的摩级与得梅因级之间。其设计目的是改进巴尔的摩级不够理想的航行性能,具体来说就是降低巴尔的摩级的重心。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从俄勒冈城级与巴尔的摩级间显著的外观差异不难看出:重新设计烟道从而将双烟囱合并为单烟囱,上层建筑后移,修改上层建筑的外形并且降低射击指挥装置安装的高度。   虽然优化了外形,但俄勒冈城级与巴尔的摩级的尺寸差异不大。武备和航速性能也未见明显差异。由于10艘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的建造计划直到1942年才被排上日程,所以首批开工的时间已经是1944年了。直到二战结束该级舰仅有三艘下水。随着战争的结束,除了完成度相对较高的4号舰之外,其余全部未下水舰的建造都被取消。   连同数艘已经处于封存状态的巴尔的摩级在内,两级重巡洋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刚刚入役十年,舰况都还不错。1958年下半年,当最后的巡洋舰改装工程开始时,“奥尔巴尼”号正好因为修理周期等缘故被选中,成为了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后的改装导弹巡洋舰级别的首舰。这级导弹巡洋舰也因此被称作奥尔巴尼级。共有五艘来自巴尔的摩级和俄勒冈城级的重巡洋舰被计划接受这一轮“全导弹化”改装。然而由于经济因素只有三艘最终接受了改装。他们分别是“奥尔巴尼”号(原俄勒冈城级),“芝加哥”号(CA-136 原巴尔的摩级),“哥伦布”号(CA-74原巴尔的摩级)。   “奥尔巴尼”号的改装地是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海军船厂。“芝加哥”号的改装地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海军船厂。“哥伦布”号的改装地是美国西海岸北部华盛顿州的普吉特湾海军船厂。这三个不同的地点相隔数千千米,甚至不在大陆的同一侧。   由于改装方案已经决定将彻底抛弃火炮武备(在设计之初确实是这么想的),所以奥尔巴尼级三艘舰被划分为了不带有重巡洋舰遗留元素的全新舰种“CG”,也就是彻底的导弹巡洋舰。由于在它们之前,美国海军已经有了包括长滩级在内的9艘搭载导弹作为主要武备的巡洋舰入役或在建,所以奥尔巴尼级的编号便被排在了长滩级之后。根据改装(包括开工和驶往改装地)起始先后顺序,依次为“CG-10”(“奥尔巴尼”号),“CG-11”(“芝加哥”号)“CG-12”(“哥伦布”号)。   大动干戈的改装   为了安装用于发射三种导弹的五座发射装置和其它各种全新装备,奥尔巴尼级拆除了主甲板以上所有的上层建筑和设备。从炮塔到舰桥再到烟囱,仅拆除工作就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全舰被拆的只剩主甲板以下的舰体和动力设备之后,改装才算是进入了往船上“添加东西”的阶段。由于“黄铜骑士”导弹的发射装置和配套的火控雷达体积巨大,重量过大,其对军舰的稳性影响也尤为显著。为了改善这几艘舰自重巡洋舰时代就存在的“头重脚轻”问题,全舰新设备里最重的“黄铜骑士”系统,被安排在了全舰首尾两端高度最低的位置。   奥尔巴尼级所安装的用于发射“黄铜骑士”导弹的发射系统,是与稍早前开工的长滩级相同的MK12型。这个系统的发射架虽与之前加尔维斯顿级上安装的MK7型相同,但是为了进一步优化结构并改善搭载舰的稳性,所以MK12型特意将弹鼓由“导弹检测/待发弹区”(这个区域在“黄铜骑士”导弹的发射系统中也常被称为“2区”)的水平后方,挪至其下方的主甲板以下。   为了构建全面的防御火力体系,奥尔巴尼级还要安装近程舰空导弹,以弥补“黄铜骑士”不能拦截距离14.5千米以内目标的不足。好在“小猎犬”的轻量化版本――“鞑坦人”导弹在1958年正好达到了可以上舰的状态。有了“鞑坦人”,在巡洋舰尺度级别上安装两套“黄铜骑士”与至少一套“鞑坦人”近程舰空导弹,就终于变得可能。   相对于之前的“小猎犬”,成功完成“瘦身与智能”两项改进的“鞑坦人”导弹,其使用的MK11发射装置虽比起MK10系列小了很多,但要在205米长的舰身上安装至少一座发射架依旧困难。此时整个甲板建筑的纵向长度里至少二分之一(包括甲板建筑顶上也已被占)都已经被“黄铜骑士”系统占领了。所以“鞑坦人”只好去中间的区域找地方。好在刚刚研制成功的MK11发射架宽度不大,通过使用横向并列布置的设计,该级舰最终在桥楼下方的02甲板处,左右各布置了一套MK11。这个紧凑的设计奇迹般的帮奥尔巴尼级实现了比长滩级“吨位更小,导弹发射架更多”。   武备占据甲板建筑的纵向空间也就罢了,要想在原先重巡洋舰200米长、20米宽级别的甲板面积上,通过“向上发展”搭建新上层建筑,以安装数量繁多的电子设备天线,同时保证航海舰桥的�t望性能,还得有地方安装烟囱,这无疑才是最有难度的任务。   为实现这些目标,设计人员可谓绞尽脑汁,最终的方案外形也很“极限”。奥尔巴尼级的正面剪影不再具有火炮军舰的那种“由甲板以上逐渐向中心收束”外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摩天大楼般的高耸怪异的造型。   附带说一下,奥尔巴尼级的改装费用,无论是在国会山议员们的眼中,还是60多年后军迷的眼中,也绝对算的上“刺眼”。平均每艘改装花费了1.75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约等于一艘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的造价;可以购买70多架F-4“鬼怪”式战斗机,相当于美国海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年均总支出的百分之一左右。   结构布局   改进完成后的奥尔巴尼级,基本继承了其改装前的尺度指标。全舰长205.3米,宽21.6米。最大吃水深度达到了8.2米。其标准排水量是13700吨,满载排水量17500吨。由于排水量略有上升,所以最高航速为32节,比起改进前稍有下降。   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保留了其接受改装前的舰身基本形状。从船型上说,依旧为高干舷平甲板型,舰体修长,利于高速航行。舰首依旧为前倾艏结构,舰首甲板上扬,有一段不长的舷墙以改善前甲板作业环境。该级舰配有一对舭龙骨以改善耐波性。   从舰身最前端向舰尾方向观察,舷墙以内一直到锚机所在位置,是锚泊设备的作业甲板。在这个区域接近右舷位置上加装了一座工作在高频的盘锥形通信天线。这个天线也因其突兀的外形常被美国海军的舰员称为“艏桩”天线。   这里需要再说一句,并不是所有安装在这个位置的天线都是“艏桩”。有些国内刊物经常将衣阿华级和莱希级在类似位置安装的通讯天线统称为“伞状天线”或“树桩”天线,“艏桩”特指高频盘锥形天线。安装在这里的天线其实有多种类型,比如盘笼形和倒锥形等。   在锚机后方安装的是MK7导弹发射架。这种巨大的发射架将用于发射“黄铜骑士”舰空导弹。   发射架的巨大,并不是该级舰唯一可以用“巨大”来形容的改变,在拆除甲板上所有的上层建筑后,奥尔巴尼级在船厂建造了全新的上层建筑体系。在主甲板上,超过120米长的甲板建筑可谓是拔地而起。从MK7导弹发射架后的装填舱门开始计算,一直到02甲板上醒目的装弹吊车位置为止,这一段舱室是用于装填“黄铜骑士”的MK11型导弹装弹机的“导弹装配器”与“检测/提弹区”所在区域。在这个舱室上方的02甲板上,坐落有一座两层的甲板室建筑,在这座建筑上以背负式方式安装着两型四座用于“黄铜骑士”舰空导弹制导的雷达。其中处于最低与最高位置的是AN/ SPW-2型火控雷达(体积较小的那个),两部AN/SPW-2之间的有着大型微波透镜设计的家伙,是AN/SPG-49型跟踪/火控雷达。在最靠后的一座AN/SPW-2雷达坐落的平台后方,还有一部呈V字型布置可以放倒的35英尺鞭状天线。这类天线一般用于军舰与岸基设施或其他用途的远距离通信。   在前部导弹装弹机所占据的舱室之后,是高耸的桥楼。这座巨大的桥楼建筑从02甲板开始算起,又有7层。在视觉冲击程度上绝对算得了“空前绝后”。之所以要建设的如此之高,一方面是为了提供更多舱内空间,以安装舱内设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安装在其前方的火控雷达们实在是“太高了”。由于船只的驾驶室应有较好的视野,所以只好将舰桥架的比“障碍物”们更高了。不过这样的设计,倒是为安装警戒雷达提供了比较好的视野条件。   不过有得必有失,这样奇怪的设计,使得巴尔的摩/俄勒冈城级原本就不算良好的横摇稳性进一步恶化了。作为维持航行性能的妥协,这座总共有8层甲板结构、超过30米高的桥楼,不得不采用比钢更轻的合金来建造。在那场“贝尔纳普号的大火”改变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上层建筑材料使用思路之前,这种更轻的合金,显然是当时看来“很好很轻”的铝合金了。   在桥楼顶端的甲板上,主要安装的是三种天线。其中最为醒目的,是有着圆形反射体和长柱状桁架结构的、用于对空警戒与跟踪的AN/ S P S - 3 0测高雷达。根据时期不同,在这部雷达前方还安装有一部小型导航雷达。在测高雷达后方桥楼顶端甲板的两侧,还各垂直安装有一部35或28英尺鞭状天线。   在驾驶室的正面顶端,还安装有一个形似“倒扣水桶”的装置。这个装置并不是用做航行标记的航行灯,而是AN/UKR-10系统的通信天线。这个小玩意在后烟囱桅顶端还有一部。   在桥楼下方两侧的02甲板上,左右各安装有一座不太醒目的MK11型双联装吊臂导弹发射装置。这种日后被认为可靠性不佳的发射装置,负责发射“鞑坦人”近程舰空导弹。其下方露出的圆柱形结构内,是MK11发射系统的弹鼓和装填机构。在发射架后方的03甲板平台上,一高一低安装的抛物面天线就是为“鞑坦人”提供目标照射的AN/SPG-51火控雷达。在这个平台的前方,还安装有一门40毫米口径的礼炮。值得注意的是,在MK11导弹发射装置下后方两舷主甲板上,还各有一座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用于发射轻型自导鱼雷。   于桥楼后方,有着比起桥楼更加高耸的烟囱桅。所谓烟囱桅,顾名思义就是将烟囱与桅杆整合到一起的建筑。在美国海军内部这一设计也常被称为“MACK”,即“桅杆(mast)”与“烟囱(stack)”的混合。之所以要将烟囱与桅杆合一,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甲板的纵向空间,同时可以减轻部分上层建筑的重量。烟囱是将主机燃烧产生的废气引导排出的建筑,其目的在于不让废气干扰其他甲板部门设备作业;而桅杆是用于系挂缆索与观测设备的建筑,目的是保证这些设备有适当的工作环境。当桥楼已经很高,烟囱的烟道应高于桥楼上的驾驶室和�t望位置;而本应安装在桅杆平台上的搜索/警戒雷达更需要获得尽可能好的视野;于此,只好把烟囱桅建得更高了。   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烟囱桅是除了桥楼之外该舰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其高度达到了惊人的38.1米,相当于我国北方普通居民楼的十几层高度。烟囱桅接近顶端的部分被刷成了黑色,但其烟道出口分别被设在接近烟囱桅建筑顶端后方的左右两侧。   奥尔巴尼级共有两根巨大的烟囱桅,其中前部的一根顶端设有面积较大的主平台。并在之上延伸建立了一根圆柱形的单脚主桅。在主平台上,主要安装有电子支援系统的各种接收天线。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安装于靠前桁端位置上的两部特高频接收机天线,和位于稍后靠右支撑平台上的超高频接收机天线。虽然看起来像是今天常见的卫星通讯天线包,但实际上他们隶属于美国海军五六十年代经典的AN/WLR-1电子支援系统。主平台后方单独的桁架平台上安装的是AN/ SPS-39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这部雷达将主要负责为舰空导弹的火控系统提供警戒与目标跟踪信息。   在前烟囱桅顶端的单脚桅柱上,从底端到顶点依次安装着大量的天线。在比电子支援天线稍高位置安装的抛物面天线是AN/SPS-10对海搜索雷达,它主负责40千米以内距离的对海搜索。再往上是单脚桅的顶部平台,其桁梁结构上左右对称安装的“竖棒”,是特高频垂直偶极子天线,它们主要担负特高频频段上的船继通信任务。   再向上的桅柱平台上安装的是AN/SRN-6型战术空中导航系统的主要天线设备。战术空中导航系统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那就是“塔康”。   塔康天线头顶后方的顶桅柱上,形似东正教十字架般的桁端布置有4部小型偶极子天线。这些天线当然不是什么避雷针,而是美国海军经典的AT-150特高频通信天线。他们常被用于美国海军传统的特高频电台。再往上的整个前桅最顶端安装的是AN/URD-4定位导航系统的天线。这里也是全舰的最高点,其高度达到了惊人的58.7米。   后烟囱桅的造型与前烟囱桅基本一致。不过其顶上的平台并没有延伸搭建的桅杆,而是安装了一部正面投影为长方形的AN/SPS-43型对空搜索雷达。这部十分醒目的雷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美国海军大型军舰上颇为流行,其作用主要是远程对空警戒。另外在平台后部还装有与前烟囱桅相同类型的特高频垂直偶极子天线。在其侧面还安装有AN/ S R W - 4遥测天线,前端下方像风挡一般的结构,是AN/SRC-27通信天线的支架。   奥尔巴尼级一度未安装舰炮,但美国海军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决定并不妥当,而把舰炮“请了回来”。舰炮的安装位置就在后烟囱桅的下方的两舷03甲板上。有资料指出奥尔巴尼安装的是MK24型单管127毫米口径舰炮。推测是从其他退役舰只上拆卸的“零件”。   在127毫米舰炮上方的支撑平台上安装的是供舰炮射击测距的MK35火控雷达。雷达后方向上延伸的大型吊臂,是供吊运烟囱桅后方33英尺交通艇的吊车。   两根巨大的烟囱桅之间,甲板建筑的02甲板上安装的方形装置,是有着“火柴盒”绰号的MK112导弹发射装置。其用于发射同样著名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连同主甲板上的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所发射的MK44/46自导鱼雷,这组“一远一近”的鱼雷武器组合,构成了奥尔巴尼级反潜作战的硬杀伤手段体系。   在两座烟囱桅之间的区域还对向安装了呈V字型布置的28英尺鞭状天线,两座烟囱桅上各有一到两组桁杆,以吊挂各种用途的缆线。   奥尔巴尼级的后部上层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从MK7导弹发射装置到测高雷达后的装弹吊车位置的02甲板以下,都是MK11型导弹装弹机的“导弹装配器”与“点检/提弹区”所在区域,其布局与前部上层建筑完全相同,只不过是方向相反。02甲板以上的三层甲板室与其上布置的两种火控雷达也与舰首方向的那组布置方式类似。只不过后部上层建筑上的AN/SPS-30雷达,不再需要“站到”高耸的桥楼上了。为此,奥尔巴尼级在后部02甲板上搭建了一座桁架平台以安放这部雷达。同时为了安放40英尺交通/工作艇,在后部甲板建筑的主甲板两舷各建有一组颇为复杂的桁架型艇架。   在后甲板上,除安装了另一部巨大的MK7导弹发射装置外,原先埋于甲板之下的水上飞机机库升降机构被改装,以便起降直升机。甲板位置被划设为直升机起降的平台,并铺设了相关的标识。在舰尾旗杆旁边还竖立有一座高高的灯杆以安装航行需要的灯光信标设备。   奥尔巴尼级的战斗情报中心(CIC)位于主甲板下的第四甲板桥楼下方位置,这与美国海军在之前改装建造的导弹舰改造布局相一致。除了安排MK12导弹发射系统的弹鼓、设置CIC以及为新设备连接电源之外,奥尔巴尼级的改装工程对于水线以下的舰体还有一项重要的改造,那就是改装了AN/SQS-23低频主动声纳。这部声纳位于舰底艏部区域。   动力配置与续航力   在动力方面,三艘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均没有换装新型号的动力系统。所以其动力装置依旧为蒸汽轮机,采用四轴推进。具体来说,奥尔巴尼级配备有4台由Babcock Wilcox公司生产的燃油水管锅炉,其为四台通用电力公司生产的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提供蒸汽。四台锅炉总共可产生最大4240千帕的锅炉压力,可以使蒸汽轮机产生88260千瓦的动力输出。遗憾的是,关于该级舰的发电能力情况不明。   奥尔巴尼级的载油量为2500吨,相较于巴尔的摩级和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的2290吨载油量有一定增长。然而由于排水量和供电需求的上升,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燃料消耗能力大幅提高,续航能力比起改装前反而下降了。载有2290吨燃油的巴尔的摩级可以在15节经济航速下实现10000海里的航程,但奥尔巴尼级只能实现15节/7000海里的续航能力。不过这个续航能力对于该级舰是够用的,7000海里约相当于在北京广州两地间跑三个来回,单程约相当于从美国西海岸圣迭戈航行到我国台湾省基隆。   人员编制   人员方面,由于奥尔巴尼级的“底子”依旧是一型蒸汽轮机动力的重巡洋舰,加之改装时所处的时代,电子设备技术水平与今天尚不能相提并论,导致该级舰虽然大量使用电子设备,但自动化程度的“些许上升”,并未使得人员编制量脱离二战时代的水平。每艘舰的人员编制约在1200人水平上下。当然,日后长期承担舰队旗舰职能的奥尔巴尼级,比起自己还是重巡洋舰时代的旗舰人员编制量,还是精简了一些的。巴尔的摩级旗舰状态可以达到1700人。   通信、导航设备   奥尔巴尼级在完成改造之初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通信、导航体系。该级舰的通信系统包括了空地,舰舰、岸舰,卫星通信等多种系统。全舰复杂的通信设备从工作频段观察,涵盖了从低频(LF)到超高频的几乎所有常见军用通信装置的频段。他们中最为醒目的有:“艏桩”高频通信天线。AN/WRT-1高频通信装置(其使用的是前后火控雷达建筑后方V型布置的35英尺鞭状天线)。垂直偶极子天线通信装置。特高频通信天线。还有用于不知名系统的多组28英尺和21英尺鞭状天线。   在导航设备方面,该级舰的导航设备主要有航海导航和航空导航两部分。航海导航设备主要包括了安装在艏艉、桥楼、烟囱桅各处的灯光信标,以及桁端的AN/SAT-2信标与诸如AN/SPS-10雷达在内其它设备的导航功能部分。航空导航部分,该舰主要安装了AN/SRN-6塔康系统,AN/ URD-4与AN/SRW-4等定位/导航系统的各种设备。   敌我识别系统(IFF)   奥尔巴尼级拥有多种敌我识别器。他们主要包括:它安装于前烟囱桅的AN/SPS-39三坐标雷达抛物面反射体下端的长条形天线。安装于后烟囱桅的AN/SPS-43对空警戒雷达空心网状反射体顶端的AN/UPA-22型IFF天线。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敌我识别功能部分。在大功率雷达天线组中安排IFF天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利用雷达天线位置和功率。   电子战装备   奥尔巴尼级安装的是A N / WLR-1型电子支援(ESM)系统。所谓ESM,是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的缩写。与如今广大读者提到电子战常常想起的电子对抗(ECM)系统相比,ESM系统内没有针对敌方电子威胁的干扰手段。也就是说,ESM系统里往往没有执行欺骗与压制任务的干扰机。   AN/WLR-1型电子支援系统是美国海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装备的舰载电子战装备。它由包括一种甚高频接收机天线;三种特高频接收机天线、一种超高频接收机天线在内的5种接收机天线和舱内设备组成。舱外安装的天线用于收集不同频段的电子信号,进而用于分析测量这些信号。   AN/WLR-1系统可以实现针对数十个到上百个不同信号进行预警与分析,并得出大致方位。当然了,这需要系统的数据库里“备案”过这种威胁的信号特征。所以不同时代的该系统,可以区分的信号数量是不同的;而随着自动化数字化的程度上升,该系统的信号处理速度也发生过很大变化。   雷达与声纳设备   奥尔巴尼级装备了如下的雷达设备:AN/SPW-2火控雷达4部;AN/ SPG-49火控雷达4部;AN/SPG-51火控雷达4部;MK35火控雷达2部;AN/SPS-10对海搜索雷达1部;AN/ SPS-39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1部。AN/SPS-43对空搜索雷达1部。AN/ SPS-30测高雷达2部。   本级舰安装的是由圣加莫公司生产的AN/SQS-23低频主动声纳。   武 备   作为美军最早的实战型导弹巡洋舰之一,奥尔巴尼级拥有着绝对“厚重”的武备。舰体前后各有一具MK12导弹发射系统,用于发射“黄铜骑士”远程舰空导弹。并共有“黄铜骑士”备弹104枚!在桥楼下方左右各有一套MK11型导弹发射系统,用于发射“鞑坦人”近程舰空导弹。这个系统的总备弹也到了84枚!(也就是说舰空导弹备弹量达到了188枚,是当今宙斯盾系统搭载舰的两倍之多)   除了舰空导弹,奥尔巴尼还有一座MK112八联装发射装置,用于发射RUR-5系列“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主甲板上还有两座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用于发射324毫米轻型自导鱼雷。关于该级舰的鱼雷携带能力不详。   该级舰在完成导弹化改装后不久就加装了舰炮。为127毫米MK24型,备弹量不明。该炮在奥尔巴尼级服役的时代已经严重落伍,但仍可以执行廉价的近距对海对空射击任务。   指挥控制系统   奥尔巴尼虽改装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它的指控作战体系已经十分接近现代水平。虽然只有庞大的模拟计算机和外形夸张磁带存储设备,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海军就已经在驱逐领舰以上级别的舰只中实现了战斗情报中心的普及,奥尔巴尼级也不例外。在所有雷达和声纳传感器发现的目标信息,汇同卫星通信和其他无线电手段带来的情报综合于一间房间之后,C3I系统硬件层面的重要雏形――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也在六十年代初陆续上舰。至此,奥尔巴尼级便初步实现了指控流程的自动化。   具体来说,该级舰在改装完成之初装备了美国海军著名的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另外还装备了MK77,MK74, MK111与MK56四套火控系统,分别负责“黄铜骑士”、“鞑坦人”、“阿斯洛克”和127毫米舰炮的火控任务。   航空能力   在改装完成后,奥尔巴尼级在后甲板开辟了直升机起降区域,并涂设了供起降的标识。这个面积不大的区域可供起降gyrodyne公司生产的QH-50 DASH无人反潜直升机和卡曼公司生产的SH-2“海妖”系列直升机。   有相当多的资料都指出,奥尔巴尼级在改装中拆除了后甲板的机库升降机。经过多方查证,笔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奥尔巴尼级实际保留了升降机和机库,并且为之安排了储存航空耗材的舱室。但由于体积较小的DASH无人机很快就被撤装,这个位于主甲板下第三甲板的机库,要想真的容纳一架SH-2“海妖”直升机,其实是十分困难的。

  舰只选择与改装准备   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改装工作始于1958年6月。第一艘接受改装的,是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奥尔巴尼”号(CA-123 USS Albany)。   俄勒冈城级是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改进型,这级重巡洋舰在“科技树”上的位置处在巴尔的摩级与得梅因级之间。其设计目的是改进巴尔的摩级不够理想的航行性能,具体来说就是降低巴尔的摩级的重心。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从俄勒冈城级与巴尔的摩级间显著的外观差异不难看出:重新设计烟道从而将双烟囱合并为单烟囱,上层建筑后移,修改上层建筑的外形并且降低射击指挥装置安装的高度。   虽然优化了外形,但俄勒冈城级与巴尔的摩级的尺寸差异不大。武备和航速性能也未见明显差异。由于10艘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的建造计划直到1942年才被排上日程,所以首批开工的时间已经是1944年了。直到二战结束该级舰仅有三艘下水。随着战争的结束,除了完成度相对较高的4号舰之外,其余全部未下水舰的建造都被取消。   连同数艘已经处于封存状态的巴尔的摩级在内,两级重巡洋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刚刚入役十年,舰况都还不错。1958年下半年,当最后的巡洋舰改装工程开始时,“奥尔巴尼”号正好因为修理周期等缘故被选中,成为了美国海军历史上最后的改装导弹巡洋舰级别的首舰。这级导弹巡洋舰也因此被称作奥尔巴尼级。共有五艘来自巴尔的摩级和俄勒冈城级的重巡洋舰被计划接受这一轮“全导弹化”改装。然而由于经济因素只有三艘最终接受了改装。他们分别是“奥尔巴尼”号(原俄勒冈城级),“芝加哥”号(CA-136 原巴尔的摩级),“哥伦布”号(CA-74原巴尔的摩级)。   “奥尔巴尼”号的改装地是美国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海军船厂。“芝加哥”号的改装地是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海军船厂。“哥伦布”号的改装地是美国西海岸北部华盛顿州的普吉特湾海军船厂。这三个不同的地点相隔数千千米,甚至不在大陆的同一侧。   由于改装方案已经决定将彻底抛弃火炮武备(在设计之初确实是这么想的),所以奥尔巴尼级三艘舰被划分为了不带有重巡洋舰遗留元素的全新舰种“CG”,也就是彻底的导弹巡洋舰。由于在它们之前,美国海军已经有了包括长滩级在内的9艘搭载导弹作为主要武备的巡洋舰入役或在建,所以奥尔巴尼级的编号便被排在了长滩级之后。根据改装(包括开工和驶往改装地)起始先后顺序,依次为“CG-10”(“奥尔巴尼”号),“CG-11”(“芝加哥”号)“CG-12”(“哥伦布”号)。   大动干戈的改装   为了安装用于发射三种导弹的五座发射装置和其它各种全新装备,奥尔巴尼级拆除了主甲板以上所有的上层建筑和设备。从炮塔到舰桥再到烟囱,仅拆除工作就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全舰被拆的只剩主甲板以下的舰体和动力设备之后,改装才算是进入了往船上“添加东西”的阶段。由于“黄铜骑士”导弹的发射装置和配套的火控雷达体积巨大,重量过大,其对军舰的稳性影响也尤为显著。为了改善这几艘舰自重巡洋舰时代就存在的“头重脚轻”问题,全舰新设备里最重的“黄铜骑士”系统,被安排在了全舰首尾两端高度最低的位置。   奥尔巴尼级所安装的用于发射“黄铜骑士”导弹的发射系统,是与稍早前开工的长滩级相同的MK12型。这个系统的发射架虽与之前加尔维斯顿级上安装的MK7型相同,但是为了进一步优化结构并改善搭载舰的稳性,所以MK12型特意将弹鼓由“导弹检测/待发弹区”(这个区域在“黄铜骑士”导弹的发射系统中也常被称为“2区”)的水平后方,挪至其下方的主甲板以下。   为了构建全面的防御火力体系,奥尔巴尼级还要安装近程舰空导弹,以弥补“黄铜骑士”不能拦截距离14.5千米以内目标的不足。好在“小猎犬”的轻量化版本――“鞑坦人”导弹在1958年正好达到了可以上舰的状态。有了“鞑坦人”,在巡洋舰尺度级别上安装两套“黄铜骑士”与至少一套“鞑坦人”近程舰空导弹,就终于变得可能。   相对于之前的“小猎犬”,成功完成“瘦身与智能”两项改进的“鞑坦人”导弹,其使用的MK11发射装置虽比起MK10系列小了很多,但要在205米长的舰身上安装至少一座发射架依旧困难。此时整个甲板建筑的纵向长度里至少二分之一(包括甲板建筑顶上也已被占)都已经被“黄铜骑士”系统占领了。所以“鞑坦人”只好去中间的区域找地方。好在刚刚研制成功的MK11发射架宽度不大,通过使用横向并列布置的设计,该级舰最终在桥楼下方的02甲板处,左右各布置了一套MK11。这个紧凑的设计奇迹般的帮奥尔巴尼级实现了比长滩级“吨位更小,导弹发射架更多”。   武备占据甲板建筑的纵向空间也就罢了,要想在原先重巡洋舰200米长、20米宽级别的甲板面积上,通过“向上发展”搭建新上层建筑,以安装数量繁多的电子设备天线,同时保证航海舰桥的�t望性能,还得有地方安装烟囱,这无疑才是最有难度的任务。   为实现这些目标,设计人员可谓绞尽脑汁,最终的方案外形也很“极限”。奥尔巴尼级的正面剪影不再具有火炮军舰的那种“由甲板以上逐渐向中心收束”外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摩天大楼般的高耸怪异的造型。   附带说一下,奥尔巴尼级的改装费用,无论是在国会山议员们的眼中,还是60多年后军迷的眼中,也绝对算的上“刺眼”。平均每艘改装花费了1.75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约等于一艘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的造价;可以购买70多架F-4“鬼怪”式战斗机,相当于美国海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年均总支出的百分之一左右。   结构布局   改进完成后的奥尔巴尼级,基本继承了其改装前的尺度指标。全舰长205.3米,宽21.6米。最大吃水深度达到了8.2米。其标准排水量是13700吨,满载排水量17500吨。由于排水量略有上升,所以最高航速为32节,比起改进前稍有下降。   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保留了其接受改装前的舰身基本形状。从船型上说,依旧为高干舷平甲板型,舰体修长,利于高速航行。舰首依旧为前倾艏结构,舰首甲板上扬,有一段不长的舷墙以改善前甲板作业环境。该级舰配有一对舭龙骨以改善耐波性。   从舰身最前端向舰尾方向观察,舷墙以内一直到锚机所在位置,是锚泊设备的作业甲板。在这个区域接近右舷位置上加装了一座工作在高频的盘锥形通信天线。这个天线也因其突兀的外形常被美国海军的舰员称为“艏桩”天线。   这里需要再说一句,并不是所有安装在这个位置的天线都是“艏桩”。有些国内刊物经常将衣阿华级和莱希级在类似位置安装的通讯天线统称为“伞状天线”或“树桩”天线,“艏桩”特指高频盘锥形天线。安装在这里的天线其实有多种类型,比如盘笼形和倒锥形等。   在锚机后方安装的是MK7导弹发射架。这种巨大的发射架将用于发射“黄铜骑士”舰空导弹。   发射架的巨大,并不是该级舰唯一可以用“巨大”来形容的改变,在拆除甲板上所有的上层建筑后,奥尔巴尼级在船厂建造了全新的上层建筑体系。在主甲板上,超过120米长的甲板建筑可谓是拔地而起。从MK7导弹发射架后的装填舱门开始计算,一直到02甲板上醒目的装弹吊车位置为止,这一段舱室是用于装填“黄铜骑士”的MK11型导弹装弹机的“导弹装配器”与“检测/提弹区”所在区域。在这个舱室上方的02甲板上,坐落有一座两层的甲板室建筑,在这座建筑上以背负式方式安装着两型四座用于“黄铜骑士”舰空导弹制导的雷达。其中处于最低与最高位置的是AN/ SPW-2型火控雷达(体积较小的那个),两部AN/SPW-2之间的有着大型微波透镜设计的家伙,是AN/SPG-49型跟踪/火控雷达。在最靠后的一座AN/SPW-2雷达坐落的平台后方,还有一部呈V字型布置可以放倒的35英尺鞭状天线。这类天线一般用于军舰与岸基设施或其他用途的远距离通信。   在前部导弹装弹机所占据的舱室之后,是高耸的桥楼。这座巨大的桥楼建筑从02甲板开始算起,又有7层。在视觉冲击程度上绝对算得了“空前绝后”。之所以要建设的如此之高,一方面是为了提供更多舱内空间,以安装舱内设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安装在其前方的火控雷达们实在是“太高了”。由于船只的驾驶室应有较好的视野,所以只好将舰桥架的比“障碍物”们更高了。不过这样的设计,倒是为安装警戒雷达提供了比较好的视野条件。   不过有得必有失,这样奇怪的设计,使得巴尔的摩/俄勒冈城级原本就不算良好的横摇稳性进一步恶化了。作为维持航行性能的妥协,这座总共有8层甲板结构、超过30米高的桥楼,不得不采用比钢更轻的合金来建造。在那场“贝尔纳普号的大火”改变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上层建筑材料使用思路之前,这种更轻的合金,显然是当时看来“很好很轻”的铝合金了。   在桥楼顶端的甲板上,主要安装的是三种天线。其中最为醒目的,是有着圆形反射体和长柱状桁架结构的、用于对空警戒与跟踪的AN/ S P S - 3 0测高雷达。根据时期不同,在这部雷达前方还安装有一部小型导航雷达。在测高雷达后方桥楼顶端甲板的两侧,还各垂直安装有一部35或28英尺鞭状天线。   在驾驶室的正面顶端,还安装有一个形似“倒扣水桶”的装置。这个装置并不是用做航行标记的航行灯,而是AN/UKR-10系统的通信天线。这个小玩意在后烟囱桅顶端还有一部。   在桥楼下方两侧的02甲板上,左右各安装有一座不太醒目的MK11型双联装吊臂导弹发射装置。这种日后被认为可靠性不佳的发射装置,负责发射“鞑坦人”近程舰空导弹。其下方露出的圆柱形结构内,是MK11发射系统的弹鼓和装填机构。在发射架后方的03甲板平台上,一高一低安装的抛物面天线就是为“鞑坦人”提供目标照射的AN/SPG-51火控雷达。在这个平台的前方,还安装有一门40毫米口径的礼炮。值得注意的是,在MK11导弹发射装置下后方两舷主甲板上,还各有一座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用于发射轻型自导鱼雷。   于桥楼后方,有着比起桥楼更加高耸的烟囱桅。所谓烟囱桅,顾名思义就是将烟囱与桅杆整合到一起的建筑。在美国海军内部这一设计也常被称为“MACK”,即“桅杆(mast)”与“烟囱(stack)”的混合。之所以要将烟囱与桅杆合一,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甲板的纵向空间,同时可以减轻部分上层建筑的重量。烟囱是将主机燃烧产生的废气引导排出的建筑,其目的在于不让废气干扰其他甲板部门设备作业;而桅杆是用于系挂缆索与观测设备的建筑,目的是保证这些设备有适当的工作环境。当桥楼已经很高,烟囱的烟道应高于桥楼上的驾驶室和�t望位置;而本应安装在桅杆平台上的搜索/警戒雷达更需要获得尽可能好的视野;于此,只好把烟囱桅建得更高了。   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烟囱桅是除了桥楼之外该舰最显著的外观特征。其高度达到了惊人的38.1米,相当于我国北方普通居民楼的十几层高度。烟囱桅接近顶端的部分被刷成了黑色,但其烟道出口分别被设在接近烟囱桅建筑顶端后方的左右两侧。   奥尔巴尼级共有两根巨大的烟囱桅,其中前部的一根顶端设有面积较大的主平台。并在之上延伸建立了一根圆柱形的单脚主桅。在主平台上,主要安装有电子支援系统的各种接收天线。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安装于靠前桁端位置上的两部特高频接收机天线,和位于稍后靠右支撑平台上的超高频接收机天线。虽然看起来像是今天常见的卫星通讯天线包,但实际上他们隶属于美国海军五六十年代经典的AN/WLR-1电子支援系统。主平台后方单独的桁架平台上安装的是AN/ SPS-39型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这部雷达将主要负责为舰空导弹的火控系统提供警戒与目标跟踪信息。   在前烟囱桅顶端的单脚桅柱上,从底端到顶点依次安装着大量的天线。在比电子支援天线稍高位置安装的抛物面天线是AN/SPS-10对海搜索雷达,它主负责40千米以内距离的对海搜索。再往上是单脚桅的顶部平台,其桁梁结构上左右对称安装的“竖棒”,是特高频垂直偶极子天线,它们主要担负特高频频段上的船继通信任务。   再向上的桅柱平台上安装的是AN/SRN-6型战术空中导航系统的主要天线设备。战术空中导航系统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那就是“塔康”。   塔康天线头顶后方的顶桅柱上,形似东正教十字架般的桁端布置有4部小型偶极子天线。这些天线当然不是什么避雷针,而是美国海军经典的AT-150特高频通信天线。他们常被用于美国海军传统的特高频电台。再往上的整个前桅最顶端安装的是AN/URD-4定位导航系统的天线。这里也是全舰的最高点,其高度达到了惊人的58.7米。   后烟囱桅的造型与前烟囱桅基本一致。不过其顶上的平台并没有延伸搭建的桅杆,而是安装了一部正面投影为长方形的AN/SPS-43型对空搜索雷达。这部十分醒目的雷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美国海军大型军舰上颇为流行,其作用主要是远程对空警戒。另外在平台后部还装有与前烟囱桅相同类型的特高频垂直偶极子天线。在其侧面还安装有AN/ S R W - 4遥测天线,前端下方像风挡一般的结构,是AN/SRC-27通信天线的支架。   奥尔巴尼级一度未安装舰炮,但美国海军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决定并不妥当,而把舰炮“请了回来”。舰炮的安装位置就在后烟囱桅的下方的两舷03甲板上。有资料指出奥尔巴尼安装的是MK24型单管127毫米口径舰炮。推测是从其他退役舰只上拆卸的“零件”。   在127毫米舰炮上方的支撑平台上安装的是供舰炮射击测距的MK35火控雷达。雷达后方向上延伸的大型吊臂,是供吊运烟囱桅后方33英尺交通艇的吊车。   两根巨大的烟囱桅之间,甲板建筑的02甲板上安装的方形装置,是有着“火柴盒”绰号的MK112导弹发射装置。其用于发射同样著名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连同主甲板上的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所发射的MK44/46自导鱼雷,这组“一远一近”的鱼雷武器组合,构成了奥尔巴尼级反潜作战的硬杀伤手段体系。   在两座烟囱桅之间的区域还对向安装了呈V字型布置的28英尺鞭状天线,两座烟囱桅上各有一到两组桁杆,以吊挂各种用途的缆线。   奥尔巴尼级的后部上层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从MK7导弹发射装置到测高雷达后的装弹吊车位置的02甲板以下,都是MK11型导弹装弹机的“导弹装配器”与“点检/提弹区”所在区域,其布局与前部上层建筑完全相同,只不过是方向相反。02甲板以上的三层甲板室与其上布置的两种火控雷达也与舰首方向的那组布置方式类似。只不过后部上层建筑上的AN/SPS-30雷达,不再需要“站到”高耸的桥楼上了。为此,奥尔巴尼级在后部02甲板上搭建了一座桁架平台以安放这部雷达。同时为了安放40英尺交通/工作艇,在后部甲板建筑的主甲板两舷各建有一组颇为复杂的桁架型艇架。   在后甲板上,除安装了另一部巨大的MK7导弹发射装置外,原先埋于甲板之下的水上飞机机库升降机构被改装,以便起降直升机。甲板位置被划设为直升机起降的平台,并铺设了相关的标识。在舰尾旗杆旁边还竖立有一座高高的灯杆以安装航行需要的灯光信标设备。   奥尔巴尼级的战斗情报中心(CIC)位于主甲板下的第四甲板桥楼下方位置,这与美国海军在之前改装建造的导弹舰改造布局相一致。除了安排MK12导弹发射系统的弹鼓、设置CIC以及为新设备连接电源之外,奥尔巴尼级的改装工程对于水线以下的舰体还有一项重要的改造,那就是改装了AN/SQS-23低频主动声纳。这部声纳位于舰底艏部区域。   动力配置与续航力   在动力方面,三艘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均没有换装新型号的动力系统。所以其动力装置依旧为蒸汽轮机,采用四轴推进。具体来说,奥尔巴尼级配备有4台由Babcock Wilcox公司生产的燃油水管锅炉,其为四台通用电力公司生产的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提供蒸汽。四台锅炉总共可产生最大4240千帕的锅炉压力,可以使蒸汽轮机产生88260千瓦的动力输出。遗憾的是,关于该级舰的发电能力情况不明。   奥尔巴尼级的载油量为2500吨,相较于巴尔的摩级和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的2290吨载油量有一定增长。然而由于排水量和供电需求的上升,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燃料消耗能力大幅提高,续航能力比起改装前反而下降了。载有2290吨燃油的巴尔的摩级可以在15节经济航速下实现10000海里的航程,但奥尔巴尼级只能实现15节/7000海里的续航能力。不过这个续航能力对于该级舰是够用的,7000海里约相当于在北京广州两地间跑三个来回,单程约相当于从美国西海岸圣迭戈航行到我国台湾省基隆。   人员编制   人员方面,由于奥尔巴尼级的“底子”依旧是一型蒸汽轮机动力的重巡洋舰,加之改装时所处的时代,电子设备技术水平与今天尚不能相提并论,导致该级舰虽然大量使用电子设备,但自动化程度的“些许上升”,并未使得人员编制量脱离二战时代的水平。每艘舰的人员编制约在1200人水平上下。当然,日后长期承担舰队旗舰职能的奥尔巴尼级,比起自己还是重巡洋舰时代的旗舰人员编制量,还是精简了一些的。巴尔的摩级旗舰状态可以达到1700人。   通信、导航设备   奥尔巴尼级在完成改造之初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通信、导航体系。该级舰的通信系统包括了空地,舰舰、岸舰,卫星通信等多种系统。全舰复杂的通信设备从工作频段观察,涵盖了从低频(LF)到超高频的几乎所有常见军用通信装置的频段。他们中最为醒目的有:“艏桩”高频通信天线。AN/WRT-1高频通信装置(其使用的是前后火控雷达建筑后方V型布置的35英尺鞭状天线)。垂直偶极子天线通信装置。特高频通信天线。还有用于不知名系统的多组28英尺和21英尺鞭状天线。   在导航设备方面,该级舰的导航设备主要有航海导航和航空导航两部分。航海导航设备主要包括了安装在艏艉、桥楼、烟囱桅各处的灯光信标,以及桁端的AN/SAT-2信标与诸如AN/SPS-10雷达在内其它设备的导航功能部分。航空导航部分,该舰主要安装了AN/SRN-6塔康系统,AN/ URD-4与AN/SRW-4等定位/导航系统的各种设备。   敌我识别系统(IFF)   奥尔巴尼级拥有多种敌我识别器。他们主要包括:它安装于前烟囱桅的AN/SPS-39三坐标雷达抛物面反射体下端的长条形天线。安装于后烟囱桅的AN/SPS-43对空警戒雷达空心网状反射体顶端的AN/UPA-22型IFF天线。以及其他电子设备的敌我识别功能部分。在大功率雷达天线组中安排IFF天线,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利用雷达天线位置和功率。   电子战装备   奥尔巴尼级安装的是A N / WLR-1型电子支援(ESM)系统。所谓ESM,是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的缩写。与如今广大读者提到电子战常常想起的电子对抗(ECM)系统相比,ESM系统内没有针对敌方电子威胁的干扰手段。也就是说,ESM系统里往往没有执行欺骗与压制任务的干扰机。   AN/WLR-1型电子支援系统是美国海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泛装备的舰载电子战装备。它由包括一种甚高频接收机天线;三种特高频接收机天线、一种超高频接收机天线在内的5种接收机天线和舱内设备组成。舱外安装的天线用于收集不同频段的电子信号,进而用于分析测量这些信号。   AN/WLR-1系统可以实现针对数十个到上百个不同信号进行预警与分析,并得出大致方位。当然了,这需要系统的数据库里“备案”过这种威胁的信号特征。所以不同时代的该系统,可以区分的信号数量是不同的;而随着自动化数字化的程度上升,该系统的信号处理速度也发生过很大变化。   雷达与声纳设备   奥尔巴尼级装备了如下的雷达设备:AN/SPW-2火控雷达4部;AN/ SPG-49火控雷达4部;AN/SPG-51火控雷达4部;MK35火控雷达2部;AN/SPS-10对海搜索雷达1部;AN/ SPS-39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1部。AN/SPS-43对空搜索雷达1部。AN/ SPS-30测高雷达2部。   本级舰安装的是由圣加莫公司生产的AN/SQS-23低频主动声纳。   武 备   作为美军最早的实战型导弹巡洋舰之一,奥尔巴尼级拥有着绝对“厚重”的武备。舰体前后各有一具MK12导弹发射系统,用于发射“黄铜骑士”远程舰空导弹。并共有“黄铜骑士”备弹104枚!在桥楼下方左右各有一套MK11型导弹发射系统,用于发射“鞑坦人”近程舰空导弹。这个系统的总备弹也到了84枚!(也就是说舰空导弹备弹量达到了188枚,是当今宙斯盾系统搭载舰的两倍之多)   除了舰空导弹,奥尔巴尼还有一座MK112八联装发射装置,用于发射RUR-5系列“阿斯洛克”反潜导弹。主甲板上还有两座MK32三联装鱼雷发射装置,用于发射324毫米轻型自导鱼雷。关于该级舰的鱼雷携带能力不详。   该级舰在完成导弹化改装后不久就加装了舰炮。为127毫米MK24型,备弹量不明。该炮在奥尔巴尼级服役的时代已经严重落伍,但仍可以执行廉价的近距对海对空射击任务。   指挥控制系统   奥尔巴尼虽改装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但它的指控作战体系已经十分接近现代水平。虽然只有庞大的模拟计算机和外形夸张磁带存储设备,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海军就已经在驱逐领舰以上级别的舰只中实现了战斗情报中心的普及,奥尔巴尼级也不例外。在所有雷达和声纳传感器发现的目标信息,汇同卫星通信和其他无线电手段带来的情报综合于一间房间之后,C3I系统硬件层面的重要雏形――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也在六十年代初陆续上舰。至此,奥尔巴尼级便初步实现了指控流程的自动化。   具体来说,该级舰在改装完成之初装备了美国海军著名的海军战术数据系统,另外还装备了MK77,MK74, MK111与MK56四套火控系统,分别负责“黄铜骑士”、“鞑坦人”、“阿斯洛克”和127毫米舰炮的火控任务。   航空能力   在改装完成后,奥尔巴尼级在后甲板开辟了直升机起降区域,并涂设了供起降的标识。这个面积不大的区域可供起降gyrodyne公司生产的QH-50 DASH无人反潜直升机和卡曼公司生产的SH-2“海妖”系列直升机。   有相当多的资料都指出,奥尔巴尼级在改装中拆除了后甲板的机库升降机。经过多方查证,笔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奥尔巴尼级实际保留了升降机和机库,并且为之安排了储存航空耗材的舱室。但由于体积较小的DASH无人机很快就被撤装,这个位于主甲板下第三甲板的机库,要想真的容纳一架SH-2“海妖”直升机,其实是十分困难的。


相关文章

  • 夭折的光荣Ⅱ-夏伯阳级导弹巡洋舰
  • 夭折的光荣Ⅱ-夏伯阳级导弹巡洋舰 苏联的解体使其包括航母在内的169艘各型舰艇被迫停止建造,许多为海军研制的项目也因此半途而废,其中便包括用来取代"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新一代巡洋舰一"夏伯阳"级. ◆发展原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 ...查看


  • "彼得大帝"号巡洋舰
  • "彼得大帝"号巡洋舰 310年前,当俄罗斯还是一个内陆国家时,彼得大帝率先创建了海军,取得了出海口进而走向大海,"没有强大的海军,就没有强大的俄罗斯",至今依然是俄罗斯人的至理名言.以他名字命名的&q ...查看


  • 夭折的巨舰:光荣Ⅱ-夏伯阳级导弹巡洋舰
  • "夏伯阳"级结构图 苏联的解体使其包括航母在内的169艘各型舰艇被迫停止建造,许多为海军研制的项目也因此半途而废,其中便包括用来取代"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新一代巡洋舰一"夏伯阳"级. 发展原因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里根上台,美国提 ...查看


  • 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旗舰的区别
  • 战列舰用于在海战中进行对轰战斗,以强大的巨炮火力压制对方,也为己方舰队提供火力支援,当在有航母的时候也兼防空,也可用于远洋破交战[德国]. 巡洋舰是一种辅助舰只,为航母和战列舰提供防空火力和外层对中小型舰艇的防护,亦可作为主战舰只参加小规模 ...查看


  • 冷战时期的苏联海军对外行动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结束,两大阵营的对抗局面就已经显现.这种情况迫切要求刚刚取得战争胜利的红海军能够降低来自西方世界的海上威胁.应该说,与其他军种相比,海军有自身的独到优势:高机动性,可以长时间停留在可能(或实际)的军事行动区域,同时不 ...查看


  • 十大战舰排名
  • •世界著名十大战舰 第一位依阿华级战列舰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成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 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45,000吨.满载59,300吨(1981年-1989年满载57,2 ...查看


  • 俄罗斯四大舰队
  • 俄罗斯四大舰队(2006-12-24 16:36:50) 俄罗斯的4大舰队中,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黑海舰队了.黑海是暖海之一,一年四季皆可通航.相比之下,白海及波罗的海一年有9个月的冰冻期,北方舰队及波罗的海舰队只有3个月时间可以从北边进入大洋 ...查看


  • [我]二十年后的我
  • 二十年后,我毕业于中国军事大学海军分校,被调到西沙群岛边防海军的第一巡逻队去当上尉. 后来,我经过克苦训练和努力,我参加了2018.2020年的国际海.陆.空大规模演习.到2023年,我已经成为中国西沙群岛边防海军第一巡逻队?四艘3500吨 ...查看


  • 国产护卫舰发动机也是国产吗?我国军舰发动机现状
  • 中国的军事工业起步较晚,所以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军事发动机方面,一直是中国军事工业的短板,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中国军方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有了现在的成绩,那么中国国产发动机的现状如何? 国产护卫舰发动机也是国产吗? 在发动机制造方面,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