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阳楼初中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实效性》若干小问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 问题的由来或背景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受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试图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高效性都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实效性侧重于实际的效果;有效性侧重于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高效性侧重于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高低和效力的大小。
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包括传统的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包括教师本人)的知识得以丰富,视野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升华。它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它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努力减少无用功,提高教学的效率。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是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收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标准,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是以教促学:以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通过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的教师?主要研究可能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
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可以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4.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为核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过程,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益,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形成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也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坚持“教学相长”,倡导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既解放学生,也解放我们的老师。
(2)将“三维目标”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还要求让学生掌握为什么或怎么办(即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求不失时机的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坚持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可以说,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实效性教学。
(4)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理论依据
1. 教育部关于新课改的文件精神; 2. 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思想; 3. 当今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理论;
4. 建构主义理论。 三、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1. 研究的目标
(1) 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行为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服务。
(2)关注教学预设,更关注教学生成。
(3)关注学生的“教学思考”,更关注学生的“生活思考”。
(4)关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 (5)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研究内容
(1) 教学目标:为了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2) 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 Ⅰ. 从教师的角度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研究; ②课堂提问的实效性研究。
Ⅱ. 从学生的角度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 课堂小结实效性研究;
② “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实效性研究; ③ “合作学习”(课堂内外,小组合作,结对帮扶)的实效性研究。
(3)学习评价:评价的针对性、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全体代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他们任教的七、八、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方法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 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3. 行动研究方法
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
申报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提出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组织代课教师开展理论、技术培训,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7月
指导、督查课题组开展研究,组织交流、研讨,校内推广课题组的先进经验,组织示范课,探讨此课题的教学策略,展示中期研究成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指导及中期评估,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7月-2012年1月
课题结题,展示研究成果,学校课题总结,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指导和结题鉴定。推广课题经验与实施过程。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 教学实践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形成优质教学的校本文化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教学新局面,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① 编订相关研究的优秀课例教案集; ② 编订学科教学案;
③ 制作一批体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2. 理论研究成果
① 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② 编订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集;
③ 形成学校“初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3. 队伍建设成果
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
阶段成果
最终成果
中阳楼初中
中阳楼初中关于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实效性》若干小问题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1. 问题的由来或背景
《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受流、评价反思等重要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所处的具体情况和后面的过程都不相同,每节课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再上一遍。为此,很多专家学者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试图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 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效性、高效性都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实效性侧重于实际的效果;有效性侧重于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高效性侧重于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高低和效力的大小。
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手段(包括传统的教学原则与方式方法,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包括教师本人)的知识得以丰富,视野得以拓展,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升华。它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效性;它关心的主题就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努力减少无用功,提高教学的效率。从教与学的关系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方面是以学论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收获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标准,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是以教促学:以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通过教师教学态度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的教师?主要研究可能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
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可以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研究“只是将教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忽视了课堂实际”,但却为后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的研究中,对教师特征的研究更加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教师人格特征来看问题。国内外有识人士认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主要研究环境变量(学习活动的环境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与否有一定影响的特征)、过程变量(师生的课堂行为,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所具有的对学习活动的成果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结果变量(教师所期望的及教师拟定教学活动计划所依据的、可用有效教学的目标和标准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4.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行为主义为核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过程,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益,关注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从而形成课堂的有效教学评价,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也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坚持“教学相长”,倡导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既解放学生,也解放我们的老师。
(2)将“三维目标”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不仅重结果,更重过程。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求让学生明确是什么,还要求让学生掌握为什么或怎么办(即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求不失时机的利用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坚持反思性教学。有效教学迫切地需要老师自觉养成经常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可以说,没有反思性教学,便没有实效性教学。
(4)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二、理论依据
1. 教育部关于新课改的文件精神; 2. 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思想; 3. 当今教育领域先进的教学理论;
4. 建构主义理论。 三、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1. 研究的目标
(1) 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行为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服务。
(2)关注教学预设,更关注教学生成。
(3)关注学生的“教学思考”,更关注学生的“生活思考”。
(4)关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及合作学习和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 (5)重视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研究内容
(1) 教学目标:为了达到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2) 教的方式与学的方式: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展开研究: Ⅰ. 从教师的角度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实效性研究; ②课堂提问的实效性研究。
Ⅱ. 从学生的角度看,有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内容: ① 课堂小结实效性研究;
② “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的实效性研究; ③ “合作学习”(课堂内外,小组合作,结对帮扶)的实效性研究。
(3)学习评价:评价的针对性、及时性、客观性、公正性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研究对象与范围
全体代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及他们任教的七、八、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方法
(1)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关理论以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关理论。
(2)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学思路。
2. 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学习的素质状况,发现问题。
(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拓展的新思路、运用的新方法、形成的新思想、取得的新经验。
(3)调查有效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发展情况,为有效教学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3. 行动研究方法
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9月
申报课题,制订研究方案,提出研究计划和管理办法,组织代课教师开展理论、技术培训,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7月
指导、督查课题组开展研究,组织交流、研讨,校内推广课题组的先进经验,组织示范课,探讨此课题的教学策略,展示中期研究成果,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指导及中期评估,不断深化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7月-2012年1月
课题结题,展示研究成果,学校课题总结,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指导和结题鉴定。推广课题经验与实施过程。
(七)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 教学实践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形成优质教学的校本文化氛围和欣欣向荣的教学新局面,使学校可持续发展。
① 编订相关研究的优秀课例教案集; ② 编订学科教学案;
③ 制作一批体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2. 理论研究成果
① 撰写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② 编订发表的相关科研论文集;
③ 形成学校“初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3. 队伍建设成果
增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
阶段成果
最终成果
中阳楼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