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的实质是民生财政

黄洪雷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而言,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财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国家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对民生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与传统社会忽视个人幸福和福利不同,现代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或者说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已成为社会制度体系的最高目标,有关民生的制度安排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民生问题只有在现代社会体系中才有根本解决的可能。

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并非简单地认为某些民生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稳定才去加以解决,而是强调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脚点,把民生问题当作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并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把民生问题的解决当作建设现代社会的根本要求。如果仅从暂时的维持稳定的需要出发,民生问题的改善能够很快获得成效,但无法获得根本的解决。我们必须将有关民生的制度安排纳入社会制度体系的结构之中,如此,民生问题才能获得根本、可持续地解决。

将有关民生的制度安排纳入社会制度体系的结构之中,其中一项带有基础性的就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一种活动。公共财政的实质是民生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虽然我国一直对财政收支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但长期以来的财政观念基本上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财政支出给经济建设的份额越大越好”。事实上,公共财政的基本特性是公共性,即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介入,凡属于或可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盈利,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

公共财政是法制化财政,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财政,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民生性,这是由我国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决定的。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民生问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民生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基础上的民生问题,是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民生问题。现在,短缺主要发生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这个变化内在地要求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二是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改革的取向是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现在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已转变为收入差距过大,这引发人们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重新思考。建设公共财政,政府才能从再分配领域着手,更加注重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原因固然复杂,但改革不到位、市场体制不完善是根本原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来看,公共财政是与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类型,与原来的财政制度相比,其核心是政府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更注重分配过程中的公共性、市场性和法制化,体现了财政的目的开始向公共性转移,体现了面向平民纳税人的一种民主化财政。只有不断完善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公共财政实质是民生财政,并不是把民生公共财政变成“吃饭财政”和“福利财政”。当前,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点开始发生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利润最丰厚的产业已从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医药、医疗设备、环保、文化等产业,恰好是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文化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在我国,东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朝阳产业也在发生变化,旅游业、文化产业、妇幼保健业、老年服务业等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投资于社会建设,恰恰是产业升级的要求、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恰恰能够防止财政变成“吃饭财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必须让大多数人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获益者,都能够从发展中获得好处。今后,我国比较迫切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的生活品质,使大多数人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可以不断增加人们的社会认同感,调动人们的发展积极性,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黄洪雷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当前及未来发展中的民生问题而言,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财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民生问题既是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又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国家的发展进步。随着人们对民生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民生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与传统社会忽视个人幸福和福利不同,现代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或者说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已成为社会制度体系的最高目标,有关民生的制度安排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民生问题只有在现代社会体系中才有根本解决的可能。

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并非简单地认为某些民生问题影响到了社会稳定才去加以解决,而是强调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落脚点,把民生问题当作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指向,并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把民生问题的解决当作建设现代社会的根本要求。如果仅从暂时的维持稳定的需要出发,民生问题的改善能够很快获得成效,但无法获得根本的解决。我们必须将有关民生的制度安排纳入社会制度体系的结构之中,如此,民生问题才能获得根本、可持续地解决。

将有关民生的制度安排纳入社会制度体系的结构之中,其中一项带有基础性的就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一种活动。公共财政的实质是民生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虽然我国一直对财政收支秉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但长期以来的财政观念基本上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财政支出给经济建设的份额越大越好”。事实上,公共财政的基本特性是公共性,即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其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介入,凡属于或可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公共财政是非盈利性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盈利,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

公共财政是法制化财政,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财政,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民生性,这是由我国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决定的。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民生问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民生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温饱基础上的民生问题,是短缺经济和卖方市场条件下的民生问题。现在,短缺主要发生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这个变化内在地要求财政体制改革必须加快建设公共财政。二是收入分配格局的深刻变化。过去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改革的取向是打破平均主义、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现在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问题已转变为收入差距过大,这引发人们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重新思考。建设公共财政,政府才能从再分配领域着手,更加注重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原因固然复杂,但改革不到位、市场体制不完善是根本原因。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来看,公共财政是与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类型,与原来的财政制度相比,其核心是政府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更注重分配过程中的公共性、市场性和法制化,体现了财政的目的开始向公共性转移,体现了面向平民纳税人的一种民主化财政。只有不断完善和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才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公共财政实质是民生财政,并不是把民生公共财政变成“吃饭财政”和“福利财政”。当前,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点开始发生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利润最丰厚的产业已从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医药、医疗设备、环保、文化等产业,恰好是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文化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在我国,东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朝阳产业也在发生变化,旅游业、文化产业、妇幼保健业、老年服务业等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投资于社会建设,恰恰是产业升级的要求、消费结构变化的要求,恰恰能够防止财政变成“吃饭财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必须让大多数人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获益者,都能够从发展中获得好处。今后,我国比较迫切的需要是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的生活品质,使大多数人能够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样,可以不断增加人们的社会认同感,调动人们的发展积极性,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 王占阳:广东民生建设的先进经验
  • 发布时间:2011-09-14 10:41 作者:王占阳 字号:大中小 点击:140次 [建设"惠民之州"是汪洋同志对惠州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2008年11月6日,为贯彻汪洋书记 ...查看


  • 在学习七一讲话理论务虚会议上的发言(定稿)
  • 在市委中心组理论务虚会上的发言 按照市委的安排部署,我就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委强卫书记在青海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和市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体会议精 ...查看


  • 2011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增长三成医院加价售药最高达12倍·都市快报
  • 财政部和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2011年中央财政民生支出增长三成医院加价售药最高达12倍 2012-06-2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向全国人大常委 ...查看


  • 国企:全民所有本质与全民所有制实质辨析
  • --社会经济学系统论之国企系列谈之六 近半个月来,我发布的两篇关于中国国企改革的博客文章引起草根网网友与网络网民的广泛性关注,不到一个星期时间,我的个人博客点击率直线上升了近20万,评论.发言的帖子增加近 2000条,说明中国现实性的全面深 ...查看


  • 解决民生重在改革
  • 为贯彻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精神,2007年3月18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与<中国改革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民生与改革――中国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发展 ...查看


  • 申论范文: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及总体思路
  • 申论范文: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及总体思路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 ...查看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地方机构编制工作
  • 摘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局限于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概念,而是涉及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一系列上层建筑的制度安排: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不是局限于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发红包",而是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转变职能.整合资 ...查看


  •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1
  • 浅析中国税收制度演变及启示 前言:我国有四千多年的赋税发展史,古代先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税思想.中国税收原则从古至今的演变对税制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税收原则遵从"轻徭薄赋和公平税负",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发展,西方财政思想 ...查看


  • 关于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与使用方向的理性思考
  • 2011年9月 第24卷第3期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GuizhouCommercialCollegeSep.2011Vol.24No.3 关于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与使用方向的理性思考 林裕宏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