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7)02.0055.07

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

陈国学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100)

摘要:冯镇峦有两段评论对《聊斋志异》创作手法和思想倾向进行了精到的总结,值得我们今天的入学习。

关键词:冯镇峦;聊斋志异;评论

中图分类号:1207.419文献标识码:A

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并没有失去它的异彩,这说明评判文艺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标准,这种标准大致可如台湾作家罗兰所说,科学成果可能是越新越有价值,关于心灵的产品却可能是越古老越有价值。具体说到《聊》,其精炅古怪的故事可能被现代人认为是不现实的、是幻想的结晶,但却有可能暗合着古今文学艺术共通的理念与规律,所以才能得到现代入的欣赏吧。

在关于《聊》的评价中,应该给予清代人冯镇峦以独特的地位,他自称颇能得聊斋三味,现代人在论述作品时也曾多处提及,但是人们似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意义。本文拟就冯镇峦关于《聊》的两段评论,结合作品进行评价。

收稿日期:200幢08.12

作者简介:陈国学(197l一),男,湖北天门人,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55

试观聊斋说鬼狐,即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说得极团,不出情理之外;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1J(n3)《聊》之人物形象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研究可以发现,这种张力就来自于冯评所说的“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

1、以人事之伦次说之。

袁世硕认为,《聊》的鬼狐花妖不再全是被当作神秘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记载出来,而是依照作者的意愿创造出来的,意趣性、审美性取代了神秘性。这种看法当然是对的,我们要补充的是,神秘性地被取代,正是有赖于“人事之伦次说之”的特点。

举例来说,《青凤》篇写的是人狐之恋,但当耿生闯人青凤叔父的家宴时,其家人慌忙躲避的情状、其后青凤的叔父(其实是狐精)与耿生谈起自家家谱俨然的情形以及呵责青凤与耿生交往表现出的严格的家教,都与常人没有两样,那种古代社会的伦常以及应对礼节,丝毫不使人觉得是有异常之处,相反,还使人充满了秩序感,令人赞叹。事实上,《聊》涉及狐狸的长篇总是用写人的笔法来描写,而作家总能变化笔法,写得篇篇不同。《狐谐》写狐娘子的诙谐,讽刺无聊书生的本领,更令人绝倒。

《婴宁》写的是鬼母养大的狐女的故事,把伦次的感情交织在鬼与狐之间写,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也似乎是作者有意显露笔意痕迹的篇章。文中写到婴宁的后母——已经为鬼——见到婴宁对表兄王子服不能以礼相待时所说的话:

媪嗔目日:“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日:“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日:“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

鬼母责怪婴宁对表兄没礼貌,现在的人也许要说体现了封建礼教56

对人的压制,这恰恰错了。这样写,正是蒲翁的特色所在。

再如婴宁离开之前鬼母的嘱咐:

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冗人。到彼且勿归,小学诗礼,亦好事

翁姑。即烦阿姨,为汝择一良匹与汝。

看得出来,蒲松龄用传统的中国思维与礼教在编织着鬼母的形象,是这样的平常,但正是这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很熟悉的世界。

而当婴宁对王子服以实情相告所表现出的对鬼母的依恋之情,则深深打动了读者: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

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作家还笔意闲闲,兼及婴宁对、r鬟小容的感情日:

是亦狐,最黠。狐母留以视妾,每摄饵相哺,故德之常不

去心。昨问母,云已嫁之。

可以说,这完全是披着狐皮的人,而且是讲究伦常亲情的中国人。这种狐狸,只有中国才有。

通过对《青凤》、《婴宁》两篇的考察,我们看到蒲松龄写鬼狐的过人之处,的确在于以人事之伦次写之。

写到其他物类时也无不如此。《葛巾》里写牡丹精葛巾对老妪的尊敬是因为“此桑姥,妾少时受其露覆,故不与婢辈等”,俨然有报恩之意。《蛇人》写一条蛇二青对主人的眷恋,《小翠》写狐狸的报恩,都是赋予异类以人性或同人性的特点。

总之,以人事之伦次写鬼狐百物,就使这些异类身上体现出人的性情,这就彻底脱离了六朝志怪纯写妖异的特点,使小说成为曲折描写反映人间百态的作品。

2、百物之性情说之。

然而,如果纯粹是写人戴着异类面具活动,那也没有《聊》自57

己的特点与优长了,或者说没有必要了。《聊》人物形象内在的张力,还来自于冯镇峦所谓“百物之性隋说之”的一面。

“百物之性情说之”的人物描写,使这些形象具有了迷离恍惚且又真实的感觉,这是小说艺术真实性的来源。艺术的真实,不在于形象之完全切合实际,而在于合乎情理的真实。

比如《葛巾》写到牡丹精葛巾的特点是:“热香四流……鼻息汗熏,无气不馥……去后,衾枕皆染异香”,合乎牡丹国色天香的特征。《绿衣女》写蜜蜂化成的女子,“绿衣长裙,腰细不盈掬,声细如蝇”,正是蜜蜂的写照。《聊》写狐,往往是聪明的;写鬼,往往是悲伤的。这都与普通人对它们的想象一致。同时,作为精灵,他们都有变幻的本领。

当一个对象既有人的习性,作家又赋予其以物的特点时,这种形象就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了。既熟悉,不令人产生厌恶的感觉;又陌生,给人留下真实而深刻的印象,这就构成了《聊》人物形象内在的张力。

值得指出的是,《西游记》也能以百物性情写精怪,但是那多以嘲笑的笔意写来,《聊》则以尊重的笔调写百物,写得十分美好。这也增加了其魅力。

总之,正如冯镇峦接下来所说,由于按人间伦理道德的规范来说鬼狐精怪的故事,因此“说得极圆,不出情理之外”;同时,又按精灵鬼怪的特征描绘它们的行动,“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比如《席方平》写席方平在鬼王处被锯的情形:

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日:“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差因为席方平之孝而不忍锯开其心,这是以人间讲究孝道的伦理观念写小鬼;却偏偏因此不忍,让席方平更觉得痛苦。这个细节令读者拍案叫绝,遂使小说异彩横生。值得指出的是,以神怪幻化58

为了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蒲松龄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佛教。

。的面方多是却用利的法手教佛对》聊《但

如《三生》描写刘孝廉因为行为有玷而三次转生为马、狗、蛇等畜生例。事故构结来路理的应报果因用采是龄松蒲,言而般一

其在人大公王有乃,俦之角毛“:说论议者作。事故的致细节情的

者贱故。也中其在者角毛无必未原,内之人大公王,者然以所;中

培者,大可者种:可久。不然,且将负盐车,受羁罱,与之为马;不然,且将啖便液,本其培而花已如,善为者贵;树其种而花求如,善为

段这”。蛇为之与,鹳鹤葬,介鳞披将且,然不又;犬为之与,割烹受

化教德道行进以事故思构应报果因用利者作了示显地显明论议

用采现世报的方式。例如短篇《禽侠》篇尾的追加故事,写一个士兵射而,架框的世转教佛用利要需不并应报种这,候时有。的目的

起来挖耳朵,适巧一阵风吹闭营门,营门将箭抵人士兵脑袋致其死亡。这里要表达的是不要轻易杀生的佛教理念,采用的也是佛教的因果报应的结构,只是这个报应是现篱瑟。蓊鐾孕羹斟霎墅;蒌蓁羹羹一萋辛羹薹龃薹薹;粪霎囊纛鹃鬟鬻惹囊鬟蘑一耄黧匐霪霞蓁羹羹羹蓥攀l鎏雌鬟囊羹黧萋喾萋薹ii荫薹曩萋递羹冀薹!一鸣。若被人击者,从此寂然。余叹日:“夫人有灵,为我扑杀此蚊矣?”若今夕不寐,明日必大委顿矣。俄而蚊又集于面,余正无如何,蚊忽嘤然来饮食减少,精神衰茶,惟恃夜枕尚安,故尚可支持,于争薹鋈爨区区百余字,写出一个环境,一种心态,一缕幽思,亲切自然、引人惋叹。这是《右台》文字的优势,多数地方学到了《阅微》叙事简的特点;但又不仅是简,它比《阅微》的文字表达得更尽致,读来感受到的更丰富,这就不是《阅微》之功,只能求于《聊斋》及别的一些优秀的作品。

“说理透”,也是《阅微》的特点,而且是更为彰著的特点。笔记小说一般并不必有说理,理可以寓于事中。《阅微》则开创了说理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总之是有议。又因纪昀本长于论著,所以《阅微》中的说理也像它的叙事一样,文字简明而有表现力,说它是“说理透”,基本合于实际。《右台》说理的比重小于《阅微》,有些篇结合说理,有些篇说理仅为一句话,往往缀于篇末,

服,幸好被庙中老僧呼唤,才从画中走出回到现实。聊斋先生议论说:“‘幻由人生’,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后人也许以为这是佛家的唯心主义,但我们认为这样写并非没有心理依据,这样,所谓的“幻由人生”的唯心主义也成了小说进行教化的工具,并生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样就不令我们产生什么牵强或生硬的感觉了。

2、《聊》对道教手法的利用。

《聊》也大量利用了道教幻化的情节。从《骂鸭》中的偷邻居鸭子的人身上长鸭毛,被骂过方好,到《彭海秋》中偷偷干坏事的邱生被仙人变为驴子;从《种梨》中吝啬的乡人的梨子被道士变法术到树上,最后送给大家吃掉,到《翩翩》中轻浮的罗子浮在心中有轻薄之想时身上的衣服忽然变为芭蕉叶;从《巩仙》中见钱眼方开的宦官被仙人用草绳吊在半空,摇摇欲坠上下不得,到妙手书生蒲松龄的笔墨之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一则日:“甚矣,……骂者之宜戒也:~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骂鸭》)再则日:“马而人,必其为人而马者也;使为马,正恨其不为人耳。狮象鹤鹏,悉受鞭策,何可谓非神人之仁爱之乎?……”(《彭海秋》)再明白不过地宣示了自己利用幻化的情节进行教化的目的,但我们却丝毫不觉得聒噪。

作者还经常先描写异类之仁爱忠义,然后与人类比较,训示有人“连禽兽都不如”,宜向异类学习。如《蛇人》之:“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辄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亦羞此蛇也已。”又如《小翠》之:“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于破甑,何其鄙哉!”其苦口婆心如此,无怪乎冯镇峦大加赞美。

(下转第78页)61

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陈国学湖北孝感学院 文学院,湖北 孝感 432100蒲松龄研究STUDY ON PU SONGLING QUARTERLY2007(2)1次

参考文献(1条)

1.冯镇峦 读聊斋杂说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张稔穰.ZHANG RENRANG 冯镇峦、但明伦等对《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的评点[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5(4)

2. 杨国强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3. 苗怀明 二十世纪上半期《聊斋志异》文献研究述略[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8(4)

4. 杨广敏.张学艳.YANG GUANGMIN.ZHANG XUEYAN 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9(4)

5. 徐克瑜.XU KEYU 《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9(2)

6. 王阿荣 文化间性视域下典籍译者的文化自觉——以《婴宁》的英译为例[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14)

7. 杨国强.YANG Guo-qiang 从跨文化视角评《聊斋志异选》中姓名文化翻译[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

引证文献(1条)

1.杨广敏.张学艳 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 2009(4)

引用本文格式:陈国学 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 2007(2)

・《聊斋志异》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2007)02.0055.07

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

陈国学

(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100)

摘要:冯镇峦有两段评论对《聊斋志异》创作手法和思想倾向进行了精到的总结,值得我们今天的入学习。

关键词:冯镇峦;聊斋志异;评论

中图分类号:1207.419文献标识码:A

在科学昌明的时代,《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并没有失去它的异彩,这说明评判文艺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标准,这种标准大致可如台湾作家罗兰所说,科学成果可能是越新越有价值,关于心灵的产品却可能是越古老越有价值。具体说到《聊》,其精炅古怪的故事可能被现代人认为是不现实的、是幻想的结晶,但却有可能暗合着古今文学艺术共通的理念与规律,所以才能得到现代入的欣赏吧。

在关于《聊》的评价中,应该给予清代人冯镇峦以独特的地位,他自称颇能得聊斋三味,现代人在论述作品时也曾多处提及,但是人们似乎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其意义。本文拟就冯镇峦关于《聊》的两段评论,结合作品进行评价。

收稿日期:200幢08.12

作者简介:陈国学(197l一),男,湖北天门人,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55

试观聊斋说鬼狐,即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说得极团,不出情理之外;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1J(n3)《聊》之人物形象具有一种内在的张力,研究可以发现,这种张力就来自于冯评所说的“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

1、以人事之伦次说之。

袁世硕认为,《聊》的鬼狐花妖不再全是被当作神秘意义上的客观事物记载出来,而是依照作者的意愿创造出来的,意趣性、审美性取代了神秘性。这种看法当然是对的,我们要补充的是,神秘性地被取代,正是有赖于“人事之伦次说之”的特点。

举例来说,《青凤》篇写的是人狐之恋,但当耿生闯人青凤叔父的家宴时,其家人慌忙躲避的情状、其后青凤的叔父(其实是狐精)与耿生谈起自家家谱俨然的情形以及呵责青凤与耿生交往表现出的严格的家教,都与常人没有两样,那种古代社会的伦常以及应对礼节,丝毫不使人觉得是有异常之处,相反,还使人充满了秩序感,令人赞叹。事实上,《聊》涉及狐狸的长篇总是用写人的笔法来描写,而作家总能变化笔法,写得篇篇不同。《狐谐》写狐娘子的诙谐,讽刺无聊书生的本领,更令人绝倒。

《婴宁》写的是鬼母养大的狐女的故事,把伦次的感情交织在鬼与狐之间写,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也似乎是作者有意显露笔意痕迹的篇章。文中写到婴宁的后母——已经为鬼——见到婴宁对表兄王子服不能以礼相待时所说的话:

媪嗔目日:“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日:“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日:“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裁如婴儿。”

鬼母责怪婴宁对表兄没礼貌,现在的人也许要说体现了封建礼教56

对人的压制,这恰恰错了。这样写,正是蒲翁的特色所在。

再如婴宁离开之前鬼母的嘱咐:

姨家田产丰裕,能养冗人。到彼且勿归,小学诗礼,亦好事

翁姑。即烦阿姨,为汝择一良匹与汝。

看得出来,蒲松龄用传统的中国思维与礼教在编织着鬼母的形象,是这样的平常,但正是这样,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很熟悉的世界。

而当婴宁对王子服以实情相告所表现出的对鬼母的依恋之情,则深深打动了读者:

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

有异心,直告或无妨乎?妾本狐产。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作家还笔意闲闲,兼及婴宁对、r鬟小容的感情日:

是亦狐,最黠。狐母留以视妾,每摄饵相哺,故德之常不

去心。昨问母,云已嫁之。

可以说,这完全是披着狐皮的人,而且是讲究伦常亲情的中国人。这种狐狸,只有中国才有。

通过对《青凤》、《婴宁》两篇的考察,我们看到蒲松龄写鬼狐的过人之处,的确在于以人事之伦次写之。

写到其他物类时也无不如此。《葛巾》里写牡丹精葛巾对老妪的尊敬是因为“此桑姥,妾少时受其露覆,故不与婢辈等”,俨然有报恩之意。《蛇人》写一条蛇二青对主人的眷恋,《小翠》写狐狸的报恩,都是赋予异类以人性或同人性的特点。

总之,以人事之伦次写鬼狐百物,就使这些异类身上体现出人的性情,这就彻底脱离了六朝志怪纯写妖异的特点,使小说成为曲折描写反映人间百态的作品。

2、百物之性情说之。

然而,如果纯粹是写人戴着异类面具活动,那也没有《聊》自57

己的特点与优长了,或者说没有必要了。《聊》人物形象内在的张力,还来自于冯镇峦所谓“百物之性隋说之”的一面。

“百物之性情说之”的人物描写,使这些形象具有了迷离恍惚且又真实的感觉,这是小说艺术真实性的来源。艺术的真实,不在于形象之完全切合实际,而在于合乎情理的真实。

比如《葛巾》写到牡丹精葛巾的特点是:“热香四流……鼻息汗熏,无气不馥……去后,衾枕皆染异香”,合乎牡丹国色天香的特征。《绿衣女》写蜜蜂化成的女子,“绿衣长裙,腰细不盈掬,声细如蝇”,正是蜜蜂的写照。《聊》写狐,往往是聪明的;写鬼,往往是悲伤的。这都与普通人对它们的想象一致。同时,作为精灵,他们都有变幻的本领。

当一个对象既有人的习性,作家又赋予其以物的特点时,这种形象就成为了“熟悉的陌生人”了。既熟悉,不令人产生厌恶的感觉;又陌生,给人留下真实而深刻的印象,这就构成了《聊》人物形象内在的张力。

值得指出的是,《西游记》也能以百物性情写精怪,但是那多以嘲笑的笔意写来,《聊》则以尊重的笔调写百物,写得十分美好。这也增加了其魅力。

总之,正如冯镇峦接下来所说,由于按人间伦理道德的规范来说鬼狐精怪的故事,因此“说得极圆,不出情理之外”;同时,又按精灵鬼怪的特征描绘它们的行动,“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比如《席方平》写席方平在鬼王处被锯的情形:

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日:“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差因为席方平之孝而不忍锯开其心,这是以人间讲究孝道的伦理观念写小鬼;却偏偏因此不忍,让席方平更觉得痛苦。这个细节令读者拍案叫绝,遂使小说异彩横生。值得指出的是,以神怪幻化58

为了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蒲松龄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佛教。

。的面方多是却用利的法手教佛对》聊《但

如《三生》描写刘孝廉因为行为有玷而三次转生为马、狗、蛇等畜生例。事故构结来路理的应报果因用采是龄松蒲,言而般一

其在人大公王有乃,俦之角毛“:说论议者作。事故的致细节情的

者贱故。也中其在者角毛无必未原,内之人大公王,者然以所;中

培者,大可者种:可久。不然,且将负盐车,受羁罱,与之为马;不然,且将啖便液,本其培而花已如,善为者贵;树其种而花求如,善为

段这”。蛇为之与,鹳鹤葬,介鳞披将且,然不又;犬为之与,割烹受

化教德道行进以事故思构应报果因用利者作了示显地显明论议

用采现世报的方式。例如短篇《禽侠》篇尾的追加故事,写一个士兵射而,架框的世转教佛用利要需不并应报种这,候时有。的目的

起来挖耳朵,适巧一阵风吹闭营门,营门将箭抵人士兵脑袋致其死亡。这里要表达的是不要轻易杀生的佛教理念,采用的也是佛教的因果报应的结构,只是这个报应是现篱瑟。蓊鐾孕羹斟霎墅;蒌蓁羹羹一萋辛羹薹龃薹薹;粪霎囊纛鹃鬟鬻惹囊鬟蘑一耄黧匐霪霞蓁羹羹羹蓥攀l鎏雌鬟囊羹黧萋喾萋薹ii荫薹曩萋递羹冀薹!一鸣。若被人击者,从此寂然。余叹日:“夫人有灵,为我扑杀此蚊矣?”若今夕不寐,明日必大委顿矣。俄而蚊又集于面,余正无如何,蚊忽嘤然来饮食减少,精神衰茶,惟恃夜枕尚安,故尚可支持,于争薹鋈爨区区百余字,写出一个环境,一种心态,一缕幽思,亲切自然、引人惋叹。这是《右台》文字的优势,多数地方学到了《阅微》叙事简的特点;但又不仅是简,它比《阅微》的文字表达得更尽致,读来感受到的更丰富,这就不是《阅微》之功,只能求于《聊斋》及别的一些优秀的作品。

“说理透”,也是《阅微》的特点,而且是更为彰著的特点。笔记小说一般并不必有说理,理可以寓于事中。《阅微》则开创了说理体,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总之是有议。又因纪昀本长于论著,所以《阅微》中的说理也像它的叙事一样,文字简明而有表现力,说它是“说理透”,基本合于实际。《右台》说理的比重小于《阅微》,有些篇结合说理,有些篇说理仅为一句话,往往缀于篇末,

服,幸好被庙中老僧呼唤,才从画中走出回到现实。聊斋先生议论说:“‘幻由人生’,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后人也许以为这是佛家的唯心主义,但我们认为这样写并非没有心理依据,这样,所谓的“幻由人生”的唯心主义也成了小说进行教化的工具,并生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样就不令我们产生什么牵强或生硬的感觉了。

2、《聊》对道教手法的利用。

《聊》也大量利用了道教幻化的情节。从《骂鸭》中的偷邻居鸭子的人身上长鸭毛,被骂过方好,到《彭海秋》中偷偷干坏事的邱生被仙人变为驴子;从《种梨》中吝啬的乡人的梨子被道士变法术到树上,最后送给大家吃掉,到《翩翩》中轻浮的罗子浮在心中有轻薄之想时身上的衣服忽然变为芭蕉叶;从《巩仙》中见钱眼方开的宦官被仙人用草绳吊在半空,摇摇欲坠上下不得,到妙手书生蒲松龄的笔墨之变化多端,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一则日:“甚矣,……骂者之宜戒也:~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骂鸭》)再则日:“马而人,必其为人而马者也;使为马,正恨其不为人耳。狮象鹤鹏,悉受鞭策,何可谓非神人之仁爱之乎?……”(《彭海秋》)再明白不过地宣示了自己利用幻化的情节进行教化的目的,但我们却丝毫不觉得聒噪。

作者还经常先描写异类之仁爱忠义,然后与人类比较,训示有人“连禽兽都不如”,宜向异类学习。如《蛇人》之:“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辄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亦羞此蛇也已。”又如《小翠》之:“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于破甑,何其鄙哉!”其苦口婆心如此,无怪乎冯镇峦大加赞美。

(下转第78页)61

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陈国学湖北孝感学院 文学院,湖北 孝感 432100蒲松龄研究STUDY ON PU SONGLING QUARTERLY2007(2)1次

参考文献(1条)

1.冯镇峦 读聊斋杂说 1998

本文读者也读过(7条)

1. 张稔穰.ZHANG RENRANG 冯镇峦、但明伦等对《聊斋志异》思想内容的评点[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5(4)

2. 杨国强 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期刊论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3. 苗怀明 二十世纪上半期《聊斋志异》文献研究述略[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8(4)

4. 杨广敏.张学艳.YANG GUANGMIN.ZHANG XUEYAN 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9(4)

5. 徐克瑜.XU KEYU 《聊斋志异》与清初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思潮的关系[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2009(2)

6. 王阿荣 文化间性视域下典籍译者的文化自觉——以《婴宁》的英译为例[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14)

7. 杨国强.YANG Guo-qiang 从跨文化视角评《聊斋志异选》中姓名文化翻译[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

引证文献(1条)

1.杨广敏.张学艳 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 2009(4)

引用本文格式:陈国学 论冯镇峦的两段《聊斋志异》评论[期刊论文]-蒲松龄研究 2007(2)


相关文章

  • 论_聊斋志异_对小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 第23卷第4期 .23 No.4Vol长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angChunTeachersCollege2004年7月Jul 2004论<聊斋志异>对小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庞金殿 (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 25 ...查看


  • [促织].示例一.
  •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 ...查看


  • 聊斋志异 白话文
  • 标题 时间 评论 阅读 [聊斋志异]白话文全文目录:卷一至卷四 2012-03-06 19:00:17 0 10179 [聊斋志异]白话文全文目录:卷五至卷八 2012-03-06 18:59:12 0 3864 [聊斋志异]白话文全文目录 ...查看


  • 中南海"读书会":爱[资治通鉴],也爱金庸和普希金
  • 中国领导人喜爱读书,从他们的书单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喜好.个性,从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所读的书也影响着很多的人. 把水浒当政治看, 毛泽东读书充满颠覆性 中共领导人中,毛泽东在读书方面无人堪比. 没人能统计毛泽东一生读了多少书,包括他的图书 ...查看


  • 为什么在日本民间的妖怪传说中,"怨灵"的形象格外多见?
  • logo icon arrow-down close comment conversations like prompt vote wechat verified best_answerer verified_and_best_answer ...查看


  • 马瑞芳:蒲松龄是莫言的老师
  • 马瑞芳:蒲松龄是莫言的老师 012年11月22日 08:43:05 马瑞芳在演讲中.(邓智斌 摄)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张焱婷 "生活在海棠叶儿形黄土地上的少年,有谁不晓得向崂山道士学艺却在头上磕了一个大包的王生?有谁没听过厉 ...查看


  • 华南师大历年考研试题
  • 1999年 考试科目:当代文学 一.简答题: 1.试比较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的艺术风格. 2.请简析<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茶馆>中的王利发的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古代文学历年考研真题
  • 育 明 教 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育明教育徐老师赠言: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1997 专业一,名词解释 两都赋与二京赋 明清文学短篇小说 狭邪小说 雷锋塔传奇二 论述 1,屈原与老子作品艺术特色比较 2 ...查看


  • [聊斋]故事:好心不得好报的事儿,古已有之
  • 原图配诗:"谿壑难填秃儿(和尚)心,借将佛面乞多金.若非菩萨慈悲力,防海将军何处寻?" 布商 (善心招难) 布商某,至青州(山东地名,今属潍坊)境,偶入废寺,见其院宇零落,叹悼(叹息)不已. 僧在侧曰:"今如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