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沙漠进军]教案设计

附件2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及有关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富有现实意义的说明文。作者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介绍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接着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及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文章虽然写于六十年代初,但是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说明文内容平淡无味,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所以讲授本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电教平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自然的奥秘,自觉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本文运用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教学难点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一是第4自然段中关于“游击战”“阵地战”的说明;二是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这两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对这两处进行形象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五)教学策略设计

1.启发式教学。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灵活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用: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但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代替了学生思考、感悟、联想与想像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对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品味推敲——拓展提高 设计思路:引领——体验——升华——增效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农远资源的情况

(1) 教师应用的农远设备: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视频设备、音频设备。

(2) 教师使用的农远资源:农远信息网、教案、课件、图形图像、音视

频资源。

三、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文字描述既可以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出示几组奇怪的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借此说明沙尘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课题《向沙漠进军》。

师:本节课首先让同学们看以下几种奇怪现象:第一幅图:人们为什么戴口罩?第二幅图:不下雨为什么穿着雨衣?第三幅图:塑料袋为什么要蒙在头上啊?第四幅图:背景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黄色。师:对了,是黄色。那么以上种种奇怪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生答:沙尘暴。师:对了,沙尘暴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知道暮春时节,首都北京理应草长莺飞,风和日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三月的北京城常常漫天昏昏,大风呼呼,尘沙滚滚,请大家看看这几幅画面(图七至十一)多媒体画面配音频解说。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再看几段文字资料,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具体、准确的数据。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看完图片,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学生,心灵都会受到震撼,都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向沙漠进军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谁想破坏我们美丽的家园,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其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竺可桢先生就写了《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可惜没能引起很多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

二、明确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加深理解。

三、检查预习:利用多媒体呈现问题,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 和

2.说明顺序包括

3.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4.给加点字注音:充沛 逞强 肆虐 汲水 干涸 俨然 ......

5.解释词语:丘墟 葱茏 肆虐 干涸 不毛之地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自己综合概括。)看看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点明说明顺序。

为什么向沙漠进军 (1-3)

《向沙漠进军》 怎样向沙漠进军 (4-12) 逻辑顺序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 13)

3、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向沙漠进军?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作者是如何说明

的?

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并以地中海沿岸、我国陕西榆林地区荒漠化为例来说明。采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的多媒体画面把一些地区受沙漠危害前后的不同景象进行对比,展示沙漠对人类的种种危害,让学生深受感染,进而产生深刻的感受,认识的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

(2)我们能治理沙漠吗?人类治理在沙漠中取得了哪些成绩?人类是怎样利用沙漠造福的?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通过具体的多媒体画面展示人们通过新科技对沙漠的利用及取得的成果,增强学生战胜沙漠的信心。

五、研讨探究:

学习本课的重点——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作者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御沙漠侵袭,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呢?要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首先必须了解沙漠进行危害的特点,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才能征服敌人,只有了解了沙漠这个敌人的特点,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

1.提出问题 :

(1)沙漠对人类危害严重,他向人类进攻,所用的武器是什么? 方式主要有哪两种?分别 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 作者采用什么样说明方法作具体介绍?

(2)人类抵御沙漠袭击,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人类向沙漠展开攻势的主要武器是什么?为什么?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明确:

(1)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游击战”和“阵地战”。游击战:风沙飞扬袭击禾苗。 特点: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危害: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阵地战: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 特点:风推行动沙丘,缓缓前进。危害:沙丘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课文中提到: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如何理解?它是怎样移动的呢?我们用文字结合多媒体画面演示说出狂风推动沙丘前进的过程。 提示:阵地战

a 客观条件: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

b 沙丘移动部位:迎风面的沙粒

c 移动的沙粒数量:成批

d 移动方向:随风移动

e 移动过程:从底部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 列数字

(2)防御风沙袭击采用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它的作用是针对风的。那么防护林培植的要求是:并行排列,两列距离有要求。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培植草皮的方法, 它的作用是针对沙的,减少沙的来源。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3)向沙漠展开攻势的主要武器是水。原因见7、8段。

3.重难点突破: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和原理。用多媒体动画给学生演示第4自然段中介绍“游击战”

和“阵地战”两种方式的进攻过程和危害。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看看防护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归纳总结本部分采用的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简要说明)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本文介绍向沙漠进军从原因到方法再到结果,在说理上采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层进式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说明文中经常运用,希望同学们今后写作说明文时要学习运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六、品味推敲

分析一篇说明文除了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外,还要从哪三方面入手? 生答: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前两者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已经解决了,那么现在我来看看本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它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其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争取的运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可以准确的说明事理,使表达严密准确。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分析其作用?(多媒体呈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

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有些绝对。

2.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去掉“不断地”就不能表明斗争次数之多,历史之久。

3.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去掉“主要”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不准确。

4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去掉“最主要的”不能表明水在诸武器中的首要地位。

5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去掉“彻底的”不能表明什么样的胜利;去掉“充足的”不能表明什么样的水源。

七、拓展延伸:

1.作家竺可桢给我们呈现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教给我们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准确的语言,我想最重要的还是给我们心灵的启示。现在,就请大家敞开心扉,谈谈自己心中的感悟。

在沙尘暴日益频繁、环境污染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者,有责任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人类。

2.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写写生活中有哪些不合乎环保的现象或行为,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八、|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同学们表现的很好,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沙漠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少用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养成环保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围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的美好家园!

九、布置作业:

1、每组收集从校园远程教育网上搜索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办一期“环境生态” 专题手抄报。

2、春天到了,在这万物萌发的大好春光里,在自家房前屋后栽几棵树或在家里

养两盆花,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吧。

2.板书设计:

为什么进军 打比方

︱ 作比较

《向沙漠进军》 如何进军 (逻辑顺序) 分类别

︱ 列数字

进军后怎么样 举例子

四、教学反思: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很有逻辑性的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着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的结构顺序应该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范文。初二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还较为陌生,学习中往往因为说明文的故事性、情节性不强而不愿意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应该是教学的关键之一。因此,在授课时我先播放有关风沙影响我们生活环境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到对沙漠的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地步,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很强,能使他们在学习上体验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快乐。 本学习的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教学难点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一是第4自然段中关于“游击战”“阵地战”的说明;二是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这两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对这两处进行形象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说明文学习必须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地方,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可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并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准确严密,也是说明文 的一大特点。

由于本文是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说明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它的时代精神,理解学习本文的重要性。我在和学生一起探讨完课文内容之后,设计了两个拓展提高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附件2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及有关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富有现实意义的说明文。作者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介绍沙漠对人类的危害,接着说明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及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文章虽然写于六十年代初,但是在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说明文内容平淡无味,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所以讲授本文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媒体电教平台,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自然的奥秘,自觉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突破:

本文运用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征服沙漠的角度说明人和自然的关系。其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教学难点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一是第4自然段中关于“游击战”“阵地战”的说明;二是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这两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远程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对这两处进行形象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五)教学策略设计

1.启发式教学。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灵活利用多媒体电教平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应用: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但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让多媒体喧宾夺主,代替了学生思考、感悟、联想与想像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对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思路:

教学流程:创设情景——整体感知——研讨探究——品味推敲——拓展提高 设计思路:引领——体验——升华——增效

3.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和农远资源的情况

(1) 教师应用的农远设备:多媒体设备、计算机、视频设备、音频设备。

(2) 教师使用的农远资源:农远信息网、教案、课件、图形图像、音视

频资源。

三、教与学的过程描述

(文字描述既可以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也可以采取叙事的方式。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1.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多媒体出示几组奇怪的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借此说明沙尘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出课题《向沙漠进军》。

师:本节课首先让同学们看以下几种奇怪现象:第一幅图:人们为什么戴口罩?第二幅图:不下雨为什么穿着雨衣?第三幅图:塑料袋为什么要蒙在头上啊?第四幅图:背景是什么颜色?学生回答:黄色。师:对了,是黄色。那么以上种种奇怪现象是由什么引起的?生答:沙尘暴。师:对了,沙尘暴已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知道暮春时节,首都北京理应草长莺飞,风和日丽,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三月的北京城常常漫天昏昏,大风呼呼,尘沙滚滚,请大家看看这几幅画面(图七至十一)多媒体画面配音频解说。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再看几段文字资料,通过典型的事例和具体、准确的数据。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看完图片,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学生,心灵都会受到震撼,都能够深刻的认识到:保护环境,向沙漠进军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谁想破坏我们美丽的家园,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其实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竺可桢先生就写了《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可惜没能引起很多人们的重视,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希望同学们能有所收获。

二、明确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声朗读,加深理解。

三、检查预习:利用多媒体呈现问题,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为 和

2.说明顺序包括

3.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4.给加点字注音:充沛 逞强 肆虐 汲水 干涸 俨然 ......

5.解释词语:丘墟 葱茏 肆虐 干涸 不毛之地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自己综合概括。)看看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点明说明顺序。

为什么向沙漠进军 (1-3)

《向沙漠进军》 怎样向沙漠进军 (4-12) 逻辑顺序

向沙漠进军的前途 ( 13)

3、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向沙漠进军?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作者是如何说明

的?

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并以地中海沿岸、我国陕西榆林地区荒漠化为例来说明。采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的多媒体画面把一些地区受沙漠危害前后的不同景象进行对比,展示沙漠对人类的种种危害,让学生深受感染,进而产生深刻的感受,认识的向沙漠进军的必要性。

(2)我们能治理沙漠吗?人类治理在沙漠中取得了哪些成绩?人类是怎样利用沙漠造福的?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通过具体的多媒体画面展示人们通过新科技对沙漠的利用及取得的成果,增强学生战胜沙漠的信心。

五、研讨探究:

学习本课的重点——第二部分:如何征服沙漠 ?作者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沙漠既然有如此的危害,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防御沙漠侵袭,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呢?要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首先必须了解沙漠进行危害的特点,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敌人,才能征服敌人,只有了解了沙漠这个敌人的特点,才能采取针对性的科学方法,征服沙漠,向沙漠进军。

1.提出问题 :

(1)沙漠对人类危害严重,他向人类进攻,所用的武器是什么? 方式主要有哪两种?分别 给人类造成怎样的危害? 作者采用什么样说明方法作具体介绍?

(2)人类抵御沙漠袭击,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人类向沙漠展开攻势的主要武器是什么?为什么?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明确:

(1)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 风沙进攻方式主要有两种:“游击战”和“阵地战”。游击战:风沙飞扬袭击禾苗。 特点: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危害: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阵地战:狂风移动沙丘埋葬田园。 特点:风推行动沙丘,缓缓前进。危害:沙丘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课文中提到:沙丘的前进并不是整体移动的。如何理解?它是怎样移动的呢?我们用文字结合多媒体画面演示说出狂风推动沙丘前进的过程。 提示:阵地战

a 客观条件:风速达到每秒5米以上,

b 沙丘移动部位:迎风面的沙粒

c 移动的沙粒数量:成批

d 移动方向:随风移动

e 移动过程:从底部到顶部,过了顶部,由于风速减弱,在背风面的坡上落下。 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 列数字

(2)防御风沙袭击采用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它的作用是针对风的。那么防护林培植的要求是:并行排列,两列距离有要求。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培植草皮的方法, 它的作用是针对沙的,减少沙的来源。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

(3)向沙漠展开攻势的主要武器是水。原因见7、8段。

3.重难点突破: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和原理。用多媒体动画给学生演示第4自然段中介绍“游击战”

和“阵地战”两种方式的进攻过程和危害。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看看防护林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4.归纳总结本部分采用的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作简要说明)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本文介绍向沙漠进军从原因到方法再到结果,在说理上采用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层进式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说明文中经常运用,希望同学们今后写作说明文时要学习运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

六、品味推敲

分析一篇说明文除了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外,还要从哪三方面入手? 生答: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前两者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已经解决了,那么现在我来看看本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性,它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其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争取的运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可以准确的说明事理,使表达严密准确。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哪些限制性的词语,分析其作用?(多媒体呈现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1.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

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这敌人”性质就模糊不清;去掉“之一”有些绝对。

2.有史以来,人类就同沙漠不断地斗争。

去掉“不断地”就不能表明斗争次数之多,历史之久。

3.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

去掉“主要”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方式了,不准确。

4征服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去掉“最主要的”不能表明水在诸武器中的首要地位。

5要向沙漠进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去掉“彻底的”不能表明什么样的胜利;去掉“充足的”不能表明什么样的水源。

七、拓展延伸:

1.作家竺可桢给我们呈现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教给我们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准确的语言,我想最重要的还是给我们心灵的启示。现在,就请大家敞开心扉,谈谈自己心中的感悟。

在沙尘暴日益频繁、环境污染和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宰者,有责任保护地球,保护环境,保护人类。

2.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写写生活中有哪些不合乎环保的现象或行为,该怎样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八、|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同学们表现的很好,老师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沙漠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少用一张纸,节约一滴水,养成环保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围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因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唯一的美好家园!

九、布置作业:

1、每组收集从校园远程教育网上搜索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办一期“环境生态” 专题手抄报。

2、春天到了,在这万物萌发的大好春光里,在自家房前屋后栽几棵树或在家里

养两盆花,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吧。

2.板书设计:

为什么进军 打比方

︱ 作比较

《向沙漠进军》 如何进军 (逻辑顺序) 分类别

︱ 列数字

进军后怎么样 举例子

四、教学反思:

《向沙漠进军》是一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很有逻辑性的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着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的结构顺序应该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范文。初二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还较为陌生,学习中往往因为说明文的故事性、情节性不强而不愿意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应该是教学的关键之一。因此,在授课时我先播放有关风沙影响我们生活环境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到对沙漠的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地步,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意识很强,能使他们在学习上体验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快乐。 本学习的重点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4—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教学难点是两个自然段解说事理的说明:一是第4自然段中关于“游击战”“阵地战”的说明;二是第5自然段关于“造防护林方法要求”的解说,这两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对这两处进行形象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说明文学习必须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地方,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可在教师启发下组织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并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准确严密,也是说明文 的一大特点。

由于本文是写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说明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它的时代精神,理解学习本文的重要性。我在和学生一起探讨完课文内容之后,设计了两个拓展提高题,目的就是让学生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相关文章

  • 8向沙漠进军
  • 8 <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说明方法的知识,进一步理解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朗读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沙漠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人们征服沙漠 ...查看


  • 初中说明文阅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
  • (一).说明文的分类: 1.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按语言的特色来分,可分为平实的 ...查看


  • 19[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比较大的变化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查看


  • 向沙漠进军
  • 宋丽梅教学目标: 1, 简介作者:2, 了解课文中采用的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顺序及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 初步学会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结构: 4,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掌握新的生字及基本词语,如竺,逞,肆虐, ...查看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目录 (人教版) 初中语文第一册目录 第-单元 阅读 1<短文两篇>教案及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课件及音频朗读 2<背影>教案及同步练习 <背影>课件及音频朗读 3&l ...查看


  • 向沙漠进军的榆林样本
  • 本报记者 刘予涵 榆林地处陕西省最北部,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北依内蒙古,西靠宁夏,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延安毗邻.万里长城由西向东北穿越而过,长城以北为风沙草滩区,以南为丘陵沟壑区.这里曾是一块悲壮的土地,人们祖祖辈辈住着土窑洞.毛柳庵, ...查看


  •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案设计2
  •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西北地区的地形图,明确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 理解我国西北地区从东部向西部的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 步探讨其形成原因. 3. 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 ...查看


  • 6和田的树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徐新强汉语教案 2015年 月 日 第六课 和田的树 总体目标 : 1.通过本课的学习,把握本文整体,使学生能够用所学词语进行发音准确的朗读课文,能自主完成练习, 2 3.搏斗的结晶. 教学理念:1 2.文. 总课 ...查看


  • 8蒲公英教案
  • 8蒲公英 三年级语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