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一 年度 文 章 值得关注 的文章 《 论职业教育与劳动的关系》 劳动 是 职业 教育 的一 个重 要 相 关 “ 为本的学术规范与体系。 术” 随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 生产 、 建设 、 管理 、 研发 、 服 务等 一线 应 用 型技 术 人 才也 必 将 朝着 职业教育经费 。 同时 , 可多种方法筹资 , 废止 职业学校 交费 上学 。 周 谊 / 较 教 育 研 究 ,0 5 0 比 20— 9要素, 因为没有劳动和劳动分工就不会 有职业 , 也就无所谓职业教育。分析和 把握职业教育与劳动的互动关系, 对于 我们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 进而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不断发 展 , 有重要 的意 义和作 用 。职业 教育 具更高的层次发展。高职院校在面向市 场、 服务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进程中也会 不断召唤“ 精英型职业人才”职业技术 , 类 的硕士 、 博士 、 研究人员也一样需要 培养。这类人才在 自身领域的学习、 科 研、 实践 中也 必 然会进 行学 术研 究 。另 《 以就业为 导向发展职业教育 的理论思考》 教育部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 加 快推 进职业 教育 的改 革创新 , 一职 业 这是劳动的产物 , 二者既互相制约 , 又互 相促进。劳动的发展 、 劳动分工和劳动 组织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内容、 形式、 体 教育发展方向有其社会学 、 经济学和教 外,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 研 元” 究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的重要 一育学的深刻的理论依据。 在职业教育发 展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对毕业生就 业 的影响 ,准确 定位 人才 培养 目标 ; 认 制、 价值取 向等产生重要影响 , 而职业 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 , 促进人们的劳动就业 , 优化并提高劳动 环, 也构成高职高专 自身 的“ 学术话 方展化 ,贺武华/ 高等教育研 究, 语”并会形成 自己的“ , 学术研究” 队伍。 20 05-01 识到以就业为导 向是获取人力资本投 资收益 、寻求人才供需平衡 的有效手 的效率和效益 ,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张志增 / 北师 范大学 学报 ( 育 河 教 科 学版 )20— 2 , 5 0 0段, 以就业为导 向由职业教育本质属性 决定 , 其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社会化。职 业功能, 就无法发挥更多的功能和更大 《 国际视 野下的中国职业 技术 业教育如果不充分重视实现 自己的就 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入学率低 、经费缺 、 师资问题是最严重的3 个问题 ,要搞好 我国职业教育 ,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问 题 。在 国际视 野下 , 国职业 教 育应该 我《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摭谈》 学校分类是评价学校 的前提。 我国的发展。 尤其在 当前职业教育和社会需 求脱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 , 以就业为导 向能够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因此 , 坚持 以就业为导向 , 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 目 前的高校排名热衷于对 “ 精英型” 大 学 的评价 而 缺 乏对 高 职高 专 院 校 的必 要关注,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阶段 的实际有 些脱离 。 高职 高专 院校 的 阔斧改革 。 比如 , 提高入学率。 如果我们 不希望低素质的劳动者降低我 国的劳 动生产率 、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 增 加废 品 和劣质 品 、 多地 污 染和 破坏环 较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 也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 加快职业教育发 展 的必然选择 。 刘春 生 , 马振 华 , 张宇/ 职业技 术 教 评价应建立合乎 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 , 关乎 自 身的“ 学术话语” 在建立具有时 。最终造成国内生产和服务 的低质高 代特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性评 境 、 就应 价 体 系 中 , 该 淡 化 专业 的 “ ” 应 学 的倾 耗 , 马上 提 高职业 教育 入学 率 。入 向, 凸现专业“ 的地位 。评估 内容要 术” 以实用性、 技术性与就业前沿性以及学 习者多样化等需求为导向。 高职高专的 学率需要提高的程度和速度都不可慢 慢来。 未经足够训练的劳动者可造成的 破坏 和浪 费不 可低估 。再 比如 , 加经 增 费。实行强 制 职业教 育 以后 , 不起学 交 费的学生 必然 是多数 。 国家应努 力增加 取t 艇 越 曹20 3 060 育( 教科版)20— 0 ,05 1 《 非经济因素影l 欠发 达地 区 晌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在关 注欠 发 达 地 区职 业 教 育 的 时 学术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应该考虑高职 教育 的规律 、学术特点,确立 自身以 5 6候,以往 的研究大多关注经济 因素, 主 要强调经济 因素( 经济结构调整 、 经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投 入 、 庭 收入 ) 巾等 职业 教 育 的影 家 对教育 事业 中的一 个 相对 还 比较 薄 弱 的 对教育改革作另一种具有价值的思考。 洪淑媛 / 育导- 。05 0 教 T 20— 5 I 】响, 这种观点的前提是经济学上“ 理性 人” 假设 。本课题基于“ 文化人”“ 、社会 人” 的假设 , }非经济 因素 、 提 } 5 教育偏 好、 教育选择空间等概念 , 并鲜明地指 业 教育发展 有重要 的影 响作用 。另外 , 环节 , 其发展需要各级政府 、 教育行政 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 要真正实 现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 要求我 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积极创造条 度 , 员社 会各 方 面 的力 量 , 进 民办 动 促《 技工社会角色需要 多元价值 认 同》 技 工 的角 色 困局 源 自社 会 意 识 的 出非经济因素对欠发达地 区的中等职 件 , 完善相关政策 ,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 本课题不仅停留在提出一个概念, 而且 尝 试把这个 概念进 行操作 化处理 . 用实 偏颇 , 而社会意识的偏颇又源 自培养体 制的畸形与乏力 。从培养体制的畸形 中, 我们更看到行政部门工作作风的不 足——指令性与霸王气有余 。 市场化与 服务心不足。 而又由于技工问题涉及到 多个政 府部 门 , 们彼 此 间沟通 机制 的 他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 使民办中 等职业教育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 中更好、 更充分地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涉及学 证研究的方法分析非经济因素与欠发 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问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之一令人忧思 : 在欠 校建设用地 、 办学经费筹措 、 师资队伍 发达地区的农村, 人们心 目中职业教育 建设 、 招生工作等方方面面。如果缺乏 的形 象正 在发 生 变化 。 是 向好 的方 不 面, 而是走 向极端 的反面 。 庄 西 真 /当代 教 育论 坛 ,0 5 1 20 — 0( ) 上 缺失和合作意识 的淡薄 , 更使得“ 技工 寒冬” 雪上加霜。 所谓 要治 标更要 治本 , 我们 首先要 当地政府的领导 、 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和服务 , 缺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扶持 ,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 中所面 临的上述种种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有 做的 , 便是给技校、 技工以“ 国民待遇” 。 无论上大学还是进技校 , 毕业生都应在 等的认可。欧美发达国家, 许多专门的 培训学校的级别甚至高于大学, 学生毕 业后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 这或许足以让 我们好好反思。 东方愚/ 学时报,05 1- 6 科 2 0— 2 1 《 战后世界高 等职业教育课程 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战后世界高职发展与变革 的重点 之一就是课程的演进 , 其变化路径为学 注迁 移能 力 的专 业性 —— 强 调继 续 学 效的解决 ,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 水平等同的前提下获得社会各方面同 康发展也就失去了保障。 马 思 援 /中 国 教 育 报 , 2 0 - 5 1 0 -2 0 - 3 0 5 0 -2 , 5 2, 5 2 《 身教育 : 终 改革 传统教 育的 科式普适性——岗位式专业性——关 另一种视角》 习能力的普适性。在此基础上, 可以预 见到高职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一, 仍将在专业性和普适性之 间来回震荡 运动; 其二, 进一步出现整合的趋势 ; 其 三, 实施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匡瑛/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业教 育版 )2 0 - 5 职 。0 5 0 终身教育不是单纯的时间意义上 的概 念 ,也 不是 各 种形 式 或类 型 的教 《 我国农 民培训模 式的内涵 、 结构及特点》 农民培训模式作为一个有机系统 , 其各个 构成要 素是 相互 制约 、 互联 系 相育的汇合 ,不是制度或机制的物化表 现。其真正的内涵与意义在于对以往 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力求以新的思考 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影响着其他要 方式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 改 革教育。 素, 也同时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 无论何 种农 民培训模式 ,都是 以某种培训思 想、 培训理论为依 据建立起来 的, 是可 《 关注民办中职系列报道》 终身教育提出的人性假设 , 促使我 们在教育改革 中重视对传统的人性假 供培训主体在农民培训中借以操作的简 约化 、 标准化的范型。它集 中体现了农 择、 计划实施、 过程运行 、 效益评价等一 境和条件下 , 进行优化组合 , 形成不同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要求我们 设进行反思。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终身教 必须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 重点。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拥有很大的发 展空间, 也有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实 践经验充分说明,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 性, 也具有文化性。从文化的维度上考 实在 哲学上的反映 ,绝不是封闭地孤立 育的人性假设毫无瑕疵。 人既具有动物 . 民培训的 目的规划 、 内容设 置 、 方式选 各个构成要素在一定环 虑, 人性的假设实质上是社会传统与现 整套方法体系。于社会之外形成的。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 的结构性关系, 就形成了不 同的培训模 式, 并形成了可供操作的程序。 农民培训 模式并非是包 治百病 的灵丹 妙药 ,而是 心理 、 社会文化传统 、 政治思想下政治 体制甚至经济领域中的经济主张等, 都 为人性假设的形成提供资源。我国在教 育改革中, 对人性假设的思考尚有不足, 发展, 不仅有利于促进民营资本为发展 教育 服务 ,而 且 可 以促 进 职业 教 育观 有一定的适用性 , 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 这种 适应性 至少 包括 三方 面 : 一是适 用 念、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 更好地满足经 济社会 发展对职业 教育 多层 次 、 多样化 的需求 。 这或许将不利于教育改革。终身教育思 想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 既可以提 供借鉴 , 也可以提供批评 。 以引起我们 对象 , 二是适用地区, 三是适用时期。 赵 正 洲 , 王 鹏 / 业 教 育研 究 , 职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 作为我国民办 20~4日 0505 7V C TON LA D T C IA D C TO , 0.3 O A I A N E HNC LE U A I N2 60 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一 年度 文 章 值得关注 的文章 《 论职业教育与劳动的关系》 劳动 是 职业 教育 的一 个重 要 相 关 “ 为本的学术规范与体系。 术” 随着社会 的不断发展, 生产 、 建设 、 管理 、 研发 、 服 务等 一线 应 用 型技 术 人 才也 必 将 朝着 职业教育经费 。 同时 , 可多种方法筹资 , 废止 职业学校 交费 上学 。 周 谊 / 较 教 育 研 究 ,0 5 0 比 20— 9要素, 因为没有劳动和劳动分工就不会 有职业 , 也就无所谓职业教育。分析和 把握职业教育与劳动的互动关系, 对于 我们了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 进而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职业教育的不断发 展 , 有重要 的意 义和作 用 。职业 教育 具更高的层次发展。高职院校在面向市 场、 服务社会和学生的发展进程中也会 不断召唤“ 精英型职业人才”职业技术 , 类 的硕士 、 博士 、 研究人员也一样需要 培养。这类人才在 自身领域的学习、 科 研、 实践 中也 必 然会进 行学 术研 究 。另 《 以就业为 导向发展职业教育 的理论思考》 教育部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 加 快推 进职业 教育 的改 革创新 , 一职 业 这是劳动的产物 , 二者既互相制约 , 又互 相促进。劳动的发展 、 劳动分工和劳动 组织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内容、 形式、 体 教育发展方向有其社会学 、 经济学和教 外,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 研 元” 究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的重要 一育学的深刻的理论依据。 在职业教育发 展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分层对毕业生就 业 的影响 ,准确 定位 人才 培养 目标 ; 认 制、 价值取 向等产生重要影响 , 而职业 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 , 促进人们的劳动就业 , 优化并提高劳动 环, 也构成高职高专 自身 的“ 学术话 方展化 ,贺武华/ 高等教育研 究, 语”并会形成 自己的“ , 学术研究” 队伍。 20 05-01 识到以就业为导 向是获取人力资本投 资收益 、寻求人才供需平衡 的有效手 的效率和效益 ,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张志增 / 北师 范大学 学报 ( 育 河 教 科 学版 )20— 2 , 5 0 0段, 以就业为导 向由职业教育本质属性 决定 , 其有助于个体的职业社会化。职 业功能, 就无法发挥更多的功能和更大 《 国际视 野下的中国职业 技术 业教育如果不充分重视实现 自己的就 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入学率低 、经费缺 、 师资问题是最严重的3 个问题 ,要搞好 我国职业教育 ,必须首先解决这些问 题 。在 国际视 野下 , 国职业 教 育应该 我《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摭谈》 学校分类是评价学校 的前提。 我国的发展。 尤其在 当前职业教育和社会需 求脱节较为严重的情况下 , 以就业为导 向能够解决许多现实问题。因此 , 坚持 以就业为导向 , 是实现职业教育服务就 目 前的高校排名热衷于对 “ 精英型” 大 学 的评价 而 缺 乏对 高 职高 专 院 校 的必 要关注,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阶段 的实际有 些脱离 。 高职 高专 院校 的 阔斧改革 。 比如 , 提高入学率。 如果我们 不希望低素质的劳动者降低我 国的劳 动生产率 、提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 增 加废 品 和劣质 品 、 多地 污 染和 破坏环 较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 也 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 加快职业教育发 展 的必然选择 。 刘春 生 , 马振 华 , 张宇/ 职业技 术 教 评价应建立合乎 自身发展的评价体系 , 关乎 自 身的“ 学术话语” 在建立具有时 。最终造成国内生产和服务 的低质高 代特征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性评 境 、 就应 价 体 系 中 , 该 淡 化 专业 的 “ ” 应 学 的倾 耗 , 马上 提 高职业 教育 入学 率 。入 向, 凸现专业“ 的地位 。评估 内容要 术” 以实用性、 技术性与就业前沿性以及学 习者多样化等需求为导向。 高职高专的 学率需要提高的程度和速度都不可慢 慢来。 未经足够训练的劳动者可造成的 破坏 和浪 费不 可低估 。再 比如 , 加经 增 费。实行强 制 职业教 育 以后 , 不起学 交 费的学生 必然 是多数 。 国家应努 力增加 取t 艇 越 曹20 3 060 育( 教科版)20— 0 ,05 1 《 非经济因素影l 欠发 达地 区 晌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 在关 注欠 发 达 地 区职 业 教 育 的 时 学术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应该考虑高职 教育 的规律 、学术特点,确立 自身以 5 6候,以往 的研究大多关注经济 因素, 主 要强调经济 因素( 经济结构调整 、 经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投 入 、 庭 收入 ) 巾等 职业 教 育 的影 家 对教育 事业 中的一 个 相对 还 比较 薄 弱 的 对教育改革作另一种具有价值的思考。 洪淑媛 / 育导- 。05 0 教 T 20— 5 I 】响, 这种观点的前提是经济学上“ 理性 人” 假设 。本课题基于“ 文化人”“ 、社会 人” 的假设 , }非经济 因素 、 提 } 5 教育偏 好、 教育选择空间等概念 , 并鲜明地指 业 教育发展 有重要 的影 响作用 。另外 , 环节 , 其发展需要各级政府 、 教育行政 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 要真正实 现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 要求我 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积极创造条 度 , 员社 会各 方 面 的力 量 , 进 民办 动 促《 技工社会角色需要 多元价值 认 同》 技 工 的角 色 困局 源 自社 会 意 识 的 出非经济因素对欠发达地 区的中等职 件 , 完善相关政策 , 进一步加大工作力 本课题不仅停留在提出一个概念, 而且 尝 试把这个 概念进 行操作 化处理 . 用实 偏颇 , 而社会意识的偏颇又源 自培养体 制的畸形与乏力 。从培养体制的畸形 中, 我们更看到行政部门工作作风的不 足——指令性与霸王气有余 。 市场化与 服务心不足。 而又由于技工问题涉及到 多个政 府部 门 , 们彼 此 间沟通 机制 的 他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 使民办中 等职业教育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 中更好、 更充分地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涉及学 证研究的方法分析非经济因素与欠发 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问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之一令人忧思 : 在欠 校建设用地 、 办学经费筹措 、 师资队伍 发达地区的农村, 人们心 目中职业教育 建设 、 招生工作等方方面面。如果缺乏 的形 象正 在发 生 变化 。 是 向好 的方 不 面, 而是走 向极端 的反面 。 庄 西 真 /当代 教 育论 坛 ,0 5 1 20 — 0( ) 上 缺失和合作意识 的淡薄 , 更使得“ 技工 寒冬” 雪上加霜。 所谓 要治 标更要 治本 , 我们 首先要 当地政府的领导 、 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 和服务 , 缺乏相关的政策措施的扶持 , 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 中所面 临的上述种种问题就很难得到及时有 做的 , 便是给技校、 技工以“ 国民待遇” 。 无论上大学还是进技校 , 毕业生都应在 等的认可。欧美发达国家, 许多专门的 培训学校的级别甚至高于大学, 学生毕 业后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 这或许足以让 我们好好反思。 东方愚/ 学时报,05 1- 6 科 2 0— 2 1 《 战后世界高 等职业教育课程 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战后世界高职发展与变革 的重点 之一就是课程的演进 , 其变化路径为学 注迁 移能 力 的专 业性 —— 强 调继 续 学 效的解决 ,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 水平等同的前提下获得社会各方面同 康发展也就失去了保障。 马 思 援 /中 国 教 育 报 , 2 0 - 5 1 0 -2 0 - 3 0 5 0 -2 , 5 2, 5 2 《 身教育 : 终 改革 传统教 育的 科式普适性——岗位式专业性——关 另一种视角》 习能力的普适性。在此基础上, 可以预 见到高职课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一, 仍将在专业性和普适性之 间来回震荡 运动; 其二, 进一步出现整合的趋势 ; 其 三, 实施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 匡瑛/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业教 育版 )2 0 - 5 职 。0 5 0 终身教育不是单纯的时间意义上 的概 念 ,也 不是 各 种形 式 或类 型 的教 《 我国农 民培训模 式的内涵 、 结构及特点》 农民培训模式作为一个有机系统 , 其各个 构成要 素是 相互 制约 、 互联 系 相育的汇合 ,不是制度或机制的物化表 现。其真正的内涵与意义在于对以往 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力求以新的思考 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影响着其他要 方式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 改 革教育。 素, 也同时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 无论何 种农 民培训模式 ,都是 以某种培训思 想、 培训理论为依 据建立起来 的, 是可 《 关注民办中职系列报道》 终身教育提出的人性假设 , 促使我 们在教育改革 中重视对传统的人性假 供培训主体在农民培训中借以操作的简 约化 、 标准化的范型。它集 中体现了农 择、 计划实施、 过程运行 、 效益评价等一 境和条件下 , 进行优化组合 , 形成不同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要求我们 设进行反思。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终身教 必须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 的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 重点。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拥有很大的发 展空间, 也有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实 践经验充分说明,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的 性, 也具有文化性。从文化的维度上考 实在 哲学上的反映 ,绝不是封闭地孤立 育的人性假设毫无瑕疵。 人既具有动物 . 民培训的 目的规划 、 内容设 置 、 方式选 各个构成要素在一定环 虑, 人性的假设实质上是社会传统与现 整套方法体系。于社会之外形成的。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 的结构性关系, 就形成了不 同的培训模 式, 并形成了可供操作的程序。 农民培训 模式并非是包 治百病 的灵丹 妙药 ,而是 心理 、 社会文化传统 、 政治思想下政治 体制甚至经济领域中的经济主张等, 都 为人性假设的形成提供资源。我国在教 育改革中, 对人性假设的思考尚有不足, 发展, 不仅有利于促进民营资本为发展 教育 服务 ,而 且 可 以促 进 职业 教 育观 有一定的适用性 , 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 这种 适应性 至少 包括 三方 面 : 一是适 用 念、 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 更好地满足经 济社会 发展对职业 教育 多层 次 、 多样化 的需求 。 这或许将不利于教育改革。终身教育思 想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 既可以提 供借鉴 , 也可以提供批评 。 以引起我们 对象 , 二是适用地区, 三是适用时期。 赵 正 洲 , 王 鹏 / 业 教 育研 究 , 职 民办中等职业教育 , 作为我国民办 20~4日 0505 7V C TON LA D T C IA D C TO , 0.3 O A I A N E HNC LE U A I N2 6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