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像南海局势升级的时候,每当我国边境争议地区呈现出紧张的态势的时候,很多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我们很有必要就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怎么爱国等等问题展开讨论。
有关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损害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的相关事件的时候,很多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轻则针对有关国家的各种指责批判之声四起,重则一系列爱国示威游行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人们的爱国热情如熊熊烈火,使很多人备受鼓舞,也令不少人十分担心。
一些不理性的爱国者在示威游行中做出了一些例如打砸与有关国家相关的建筑、物品等的违法行动。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在爱国浪潮风起云涌之时,打着爱国者的旗号,蓄意实施了一些打砸抢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其中,也有消极看待爱国的言论出现。有的人认为,“自己没得到国家太多好处,为什么还要那么卖力气地爱国呢?”还有人认为,由于不少的例如示威游行等的爱国行动中,存在着很多不理性的成分,甚至混杂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可见爱国没多少好处,因此爱国什么的应当被消极看待。此外,有人根本就不关心自己的小圈子以外的事情,试图把自己封闭起来。什么爱国啊,“与又我有什么关系?”还有人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对立了起来,得出了一个“从根本上来讲,爱国主义不过是一种非常自私、狭隘的情结罢了”的结论。“跟国际主义比较起来,爱国主义简直渺小的不值一提。”
这样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就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怎么爱国等等问题展开讨论。
一、国家概念分析
在我看来,这样的论调能够甚嚣尘上,是和很多人在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这两个问题上呈现出认识模糊的情况是分不开的。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对国家有如“云里雾里”一般朦胧的理解。
这样看来,既然要讨论如上所述的爱国的问题,就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从“国家”的有关概念说起。我首先就就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国家展开讨论。
什么是国家呢?虽然从古至今“国家”一词被使用了无数次,但现在人们仍然不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完全满意的定义。人们对“国家”的理解不同,对“国家”各个角度或层次的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一)“国家”的经典定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人并不认为“国家”一词有多个角度或层次的含义。马克思・韦伯就简单地把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
而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于此相似,《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家”的解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还有第二条,“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显然,上述三种对国家含义的理解都是完全地或主要地从国家机器这一角度,对“国家”的含义进行解释的。
(二)从多个角度或层次对“国家”的当代解释
在维基百科的词条中,“国家”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在这个定义中,一个国家没有具体的边界;然而,它也可以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而百度百科则给出了“具有国际公认而又有相对明确政治边界的某一国土区域”这样的定义。同时又指出“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相对于简单地从国家机器的角度对“国家”的定义,我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或层次对我们所熟知的“国家”一词进行解释的定义。但在我看来,虽然上述这两种定义的确是从多个角度或层次对“国家”进行了解释,但它们仍然有着明显的缺陷。在加拿大的因纽特人与加拿大的主流社会群体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血统不同,甚至没有多少共同的历史。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因纽特人是不是不应与加拿大的主流社会群体处于同一国家当中呢?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遭到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抵制,很长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它表示认可。那么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未受国际公认的苏俄是不是就不应该算是一个国家了呢?
(三)“国家”的多重属性
虽然上述对“国家”的定义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但我可以借鉴人们从多角度去理解“国家”这个词的:“国家”至少可以从国家机器属性的角度、社会群体属性的角度、地域属性的角度以及历史文化属性的角度去理解。
1.“国家”具有国家机器的属性
从政权的角度,当把“国家”理解为“国家机器”时,我认为“国家”是一个打着国家旗号的,兼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阶级统治工具。英语中的“state”与之对应。这一点我比较认同《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家”的第一条解释。国家机器有着明确的界限。什么是它的组成部分、什么不是它的组成部分、哪里属于它的管辖范围、哪里不属于它的管辖范围,这些都会被尽量清楚地界定出来。
2.“国家”的社会群体属性
从社会群体属性的角度,我认为“国家”可以被解释为“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进一步地,这一社会群体可以被称为“民族”。在我看来,英语中“nation”的民族含义与这一角度的“国家”大致对应。显然,这个角度的“国家”没有具体的边界,因为这一社会群体的边界本身就是十分模糊的。 3.“国家”的地域属性
从地域属性的角度去理解“国家”,我认为,这里的“国家”有着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如百度百科所说的,“国家”具有国际公认而又有相对明确政治边界的国土区域。它强调“国家”是属于某个国家机器名义或实际管辖的区域。二是属于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的区域。由于这一社会群体边界的模糊性,这一层次的地域属性角度的“国家”的边界也是朦胧的。
显然,这一角度的“国家”是借助前两个角度的“国家”的含义进行理解的。当说到“在阿拉伯国家,我们应当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时,“国家”显然是在表示一个地域。
4.“国家”历史文化属性
至于历史文化属性的角度的“国家”,我们很容易理解,当我们说到历史文化意义的“中国”时,指的是一个经历了夏、商、周、秦、汉等等直至当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系列朝代和政权的连贯历史文化的整体。
(四)“祖国”概念分析
1.人们对“祖国”含义的不同认识
在不少时候,我们用“祖国”而非“国家”来表述一个“国家”的含义。而“祖国”一词像之前所述的“国家”一样,人们在它的定义上呈现出了的巨大分歧。
百度百科把“祖国”定义为“自己的一系列先祖和有着共同文化认可的一个社会群体世世代代居住的,有着一定疆域的地方。”而台湾地区的教育部认为,祖国即为祖籍所在的国家。《现代汉语词典》则把它解释为“自己的国家”。
和之前从国家机器的角度去理解“国家”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显然也是从同样的角度去理解“祖国”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没有祖国。”
在百度百科中,祖国被定义成了一个“地方”。那么“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是不是主要保卫这片地方就行了?至于台湾地区教育部所给出的定义,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祖籍所在的国家的确是自己的祖国,但就把祖国定义为“祖籍所在的国家”似乎与人们说“祖国”时的情感和语境不甚符合,而且存在着当中的“国家”一词含义似乎不甚明了的问题。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是从国家机器的角度来理解“祖国”的。“工人没有祖国”显然十分符合当时工人阶级没有自己的国家机器的史实。
2.“祖国”的多重属性
我认为在我们的语言中,“祖国”是一个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以及这一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的集合体。我的“祖国”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本身,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土地。
在我看来,“祖国”也是“国家”。像“国家”一样,“祖国”也可以从社会群体属性的角度、地域属性角度以及历史文化属性角度理解。
至于国家机器,我认为它只是一个被用来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并不应当被包含于“祖国”概念中。这个工具一般主要被社会群体中在经济上占相对统治地位的一个或多个阶级控制着,还有可能被外国的统治阶级控制着。不仅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在同一社会群体中并存着代表不同利益的多个国家机器的局面,如1933年时我国就并存着中华民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伪“满洲国”等等多个国家机器,古代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我认为这样来理解“祖国”,“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就能被轻易地理解了。我们不仅保卫我们的国土,更要保卫我们中华民族和我们的中华文明。
二、爱国的含义
(一)什么是爱国
什么是爱国?“爱国”从字面上理解,即是“热爱国家”。事实上,《现代汉语词典》就把“爱国”解释为“热爱自己的国家”。然而,由于对这其中“国家”含义的理解有着分歧,人们对“爱国”的理解也有着类似的分歧。
1.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爱国”的理解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爱国”都是指对统治工具的热爱。列宁说:“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在《列宁爱国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结论:“在列宁那里,是肯定还是批判爱国主义,关键要看现存的国家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可能是受到列宁的影响,陈独秀似乎也是把“爱国”等同于“热爱自己的国家机器”。他认为,“爱国者何?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又说:“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当这个国家机器被认为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那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爱国;而当国家机器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不相符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爱国呢。显然,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朝鲜半岛在被日本殖民的时期,由于没有一个能代表朝鲜半岛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国家机器存在,因此朝鲜半岛上不应该出现什么爱国志士。再看我国,清末的国家机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我国封建势力共用的一个统治工具,那么那时我国也不应当有什么爱国志士吧。
2.从其它角度对“爱国”含义的理解
在汉语中,“爱国”的“国”一词并不单单指国家机器。《晋书・刘聪传》里有“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一句,就不是指国家机器。
近代的梁启超则是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去理解“爱国”的。他在《爱国论》中说:“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
3.“爱国”同样是多层次的概念
在我看来,“爱国”也应当是依照“国家”分的四个角度来有所划分的。
我认为,“爱国”可以被理解为对自己的国家机器的热爱、对自己的民族或复合民族的热爱、对自己国家地域的热爱、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仅仅把思维局限在国家机器一个角度,或者其它什么情况的一个或两个角度。我认为,这些都是狭隘的爱国。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国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是对自己所处的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的热爱,是对这一社会群体所处地域的热爱,是对这一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的热爱。
我们应当爱国,我们应当真正地爱国,我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对于打着我祖国旗号的国家机器,我是否热爱它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代表我国人民、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要求;我热爱它的程度取决于它是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人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要求。
(二)为什么要爱国
1.人们在爱国理由上的不同观点
很多人在作有关“爱国”的论述时,都会引用“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一名言。事实上,这一句话的俄语原文是“Патриотизм--одно нз наиболее глубоких чувств,закренных веками итысячелетиями обособленных отчувств.”1985年,这句话被重译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显然,在列宁看来,爱国是人们在历史上的地理隔绝和彼此缺乏沟通了解的产物,它的形成原因颇不值得仰慕。
那么,按照列宁的观点,人为什么要爱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像前面所述的那样,“肯定还是批判爱国主义,关键要看现存的国家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当代作家梁衡认为,爱国的原因这就是“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关心这个‘家’……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
而高等教育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指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
在百度百科中,还有这样的表述:“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可以看出,列宁还是在把“国家”等同于“国家机器”的基础上评述“爱国”这个问题的。至于梁衡的观点,表达得苍白无力。
2.爱国是对民族、民族生息地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我认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热爱,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所处的地域的热爱,就是对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的热爱。显然,这种爱国是一种关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群体性的生存环境的表现,是一种关心与自己所依存的地域性生存环境的表现,这是一种关心与自己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性的生存环境的表现。
为什么要爱国呢?第一个理由是:爱国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一切动物的生存本能。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漠不关心的人,显然是消极对待生活的人。
在我们的爱国情感中,除了“关心”,必然还有着“希望祖国好而且越来越好”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正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这就是为什么要爱国的第二个理由。
我的爱国理由的第三点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一个观点十分相似,那就是:祖国,包括代表祖国的国家机器,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家园的寄托和物质利益的寄托。同时,与百度百科中所说的相似,如果国家机器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那么人民在热爱祖国的同时,也会热爱自己的国家机器,捍卫自己的国家政权,也就是热爱我们自己,就是在捍卫我们自己的利益。
显然,生存环境有大有小。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世界,都可以被看作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积极对待生活的人必然会关心和自己有关的生存环境,并且希望这个环境越来越好,希望自己和环境里的大家都越过越好。于是,我们可以说,我们要爱家庭,要爱家乡,要爱国,要爱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爱国是热爱家乡的扩大升级版,是热爱世界的浓缩精华版,总而言之,它们都是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热爱、对环境里的大家的热爱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三者之间并不冲突。
三、理性爱国
应该如何爱国?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要理性爱国”是如何爱国这一问题的一个正确答案。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理性爱国呢?
(一)什么是理性
“理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形容词性解释为“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名词性解释则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而在百度百科中,理性“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MBA智库百科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人们对理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界,理性主要指向选择本身。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就认为,“一项行动是理性的,即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来说,该行动被‘正确地’设计成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而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则把理性作为“推理的特定思考过程”的同义词。
尽管人们对“理性”的理解有着如上所述的分歧,但显而易见的是,人们所认为的符合“理性”的行为,都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人处于正常的、不忙不乱的思维状态下;二是人有控制行为的能力;三是其有关行为将尽可能地有利于实现指定目标。这是我对“理性”的认识。
每当像南海局势升级的时候,每当我国边境争议地区呈现出紧张的态势的时候,很多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我们很有必要就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怎么爱国等等问题展开讨论。
有关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损害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的相关事件的时候,很多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壮怀激烈的爱国热情。轻则针对有关国家的各种指责批判之声四起,重则一系列爱国示威游行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人们的爱国热情如熊熊烈火,使很多人备受鼓舞,也令不少人十分担心。
一些不理性的爱国者在示威游行中做出了一些例如打砸与有关国家相关的建筑、物品等的违法行动。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在爱国浪潮风起云涌之时,打着爱国者的旗号,蓄意实施了一些打砸抢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其中,也有消极看待爱国的言论出现。有的人认为,“自己没得到国家太多好处,为什么还要那么卖力气地爱国呢?”还有人认为,由于不少的例如示威游行等的爱国行动中,存在着很多不理性的成分,甚至混杂了一些违法犯罪活动,可见爱国没多少好处,因此爱国什么的应当被消极看待。此外,有人根本就不关心自己的小圈子以外的事情,试图把自己封闭起来。什么爱国啊,“与又我有什么关系?”还有人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对立了起来,得出了一个“从根本上来讲,爱国主义不过是一种非常自私、狭隘的情结罢了”的结论。“跟国际主义比较起来,爱国主义简直渺小的不值一提。”
这样看来,我们很有必要就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怎么爱国等等问题展开讨论。
一、国家概念分析
在我看来,这样的论调能够甚嚣尘上,是和很多人在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这两个问题上呈现出认识模糊的情况是分不开的。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对国家有如“云里雾里”一般朦胧的理解。
这样看来,既然要讨论如上所述的爱国的问题,就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从“国家”的有关概念说起。我首先就就这其中的核心问题,即什么是国家展开讨论。
什么是国家呢?虽然从古至今“国家”一词被使用了无数次,但现在人们仍然不能给出一个让所有人都完全满意的定义。人们对“国家”的理解不同,对“国家”各个角度或层次的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一)“国家”的经典定义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有人并不认为“国家”一词有多个角度或层次的含义。马克思・韦伯就简单地把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
而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看来,“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于此相似,《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家”的解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还有第二条,“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显然,上述三种对国家含义的理解都是完全地或主要地从国家机器这一角度,对“国家”的含义进行解释的。
(二)从多个角度或层次对“国家”的当代解释
在维基百科的词条中,“国家”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了解释。“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在这个定义中,一个国家没有具体的边界;然而,它也可以指那些享有共同领土和政府的人民。”“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而百度百科则给出了“具有国际公认而又有相对明确政治边界的某一国土区域”这样的定义。同时又指出“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地理范畴,国家是指被人民、文化、语言、地理区别出来的领土;被政治自治权区别出来的一块领地;一个领地或者邦国的人民;跟特定的人有关联的地区。”
相对于简单地从国家机器的角度对“国家”的定义,我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或层次对我们所熟知的“国家”一词进行解释的定义。但在我看来,虽然上述这两种定义的确是从多个角度或层次对“国家”进行了解释,但它们仍然有着明显的缺陷。在加拿大的因纽特人与加拿大的主流社会群体语言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血统不同,甚至没有多少共同的历史。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因纽特人是不是不应与加拿大的主流社会群体处于同一国家当中呢?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遭到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抵制,很长时间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它表示认可。那么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未受国际公认的苏俄是不是就不应该算是一个国家了呢?
(三)“国家”的多重属性
虽然上述对“国家”的定义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缺陷,但我可以借鉴人们从多角度去理解“国家”这个词的:“国家”至少可以从国家机器属性的角度、社会群体属性的角度、地域属性的角度以及历史文化属性的角度去理解。
1.“国家”具有国家机器的属性
从政权的角度,当把“国家”理解为“国家机器”时,我认为“国家”是一个打着国家旗号的,兼有社会管理职能的阶级统治工具。英语中的“state”与之对应。这一点我比较认同《现代汉语词典》对“国家”的第一条解释。国家机器有着明确的界限。什么是它的组成部分、什么不是它的组成部分、哪里属于它的管辖范围、哪里不属于它的管辖范围,这些都会被尽量清楚地界定出来。
2.“国家”的社会群体属性
从社会群体属性的角度,我认为“国家”可以被解释为“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进一步地,这一社会群体可以被称为“民族”。在我看来,英语中“nation”的民族含义与这一角度的“国家”大致对应。显然,这个角度的“国家”没有具体的边界,因为这一社会群体的边界本身就是十分模糊的。 3.“国家”的地域属性
从地域属性的角度去理解“国家”,我认为,这里的“国家”有着以下两层含义:一是如百度百科所说的,“国家”具有国际公认而又有相对明确政治边界的国土区域。它强调“国家”是属于某个国家机器名义或实际管辖的区域。二是属于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的区域。由于这一社会群体边界的模糊性,这一层次的地域属性角度的“国家”的边界也是朦胧的。
显然,这一角度的“国家”是借助前两个角度的“国家”的含义进行理解的。当说到“在阿拉伯国家,我们应当尊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时,“国家”显然是在表示一个地域。
4.“国家”历史文化属性
至于历史文化属性的角度的“国家”,我们很容易理解,当我们说到历史文化意义的“中国”时,指的是一个经历了夏、商、周、秦、汉等等直至当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系列朝代和政权的连贯历史文化的整体。
(四)“祖国”概念分析
1.人们对“祖国”含义的不同认识
在不少时候,我们用“祖国”而非“国家”来表述一个“国家”的含义。而“祖国”一词像之前所述的“国家”一样,人们在它的定义上呈现出了的巨大分歧。
百度百科把“祖国”定义为“自己的一系列先祖和有着共同文化认可的一个社会群体世世代代居住的,有着一定疆域的地方。”而台湾地区的教育部认为,祖国即为祖籍所在的国家。《现代汉语词典》则把它解释为“自己的国家”。
和之前从国家机器的角度去理解“国家”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显然也是从同样的角度去理解“祖国”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没有祖国。”
在百度百科中,祖国被定义成了一个“地方”。那么“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是不是主要保卫这片地方就行了?至于台湾地区教育部所给出的定义,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祖籍所在的国家的确是自己的祖国,但就把祖国定义为“祖籍所在的国家”似乎与人们说“祖国”时的情感和语境不甚符合,而且存在着当中的“国家”一词含义似乎不甚明了的问题。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是从国家机器的角度来理解“祖国”的。“工人没有祖国”显然十分符合当时工人阶级没有自己的国家机器的史实。
2.“祖国”的多重属性
我认为在我们的语言中,“祖国”是一个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以及这一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的集合体。我的“祖国”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本身,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还包含着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土地。
在我看来,“祖国”也是“国家”。像“国家”一样,“祖国”也可以从社会群体属性的角度、地域属性角度以及历史文化属性角度理解。
至于国家机器,我认为它只是一个被用来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工具,并不应当被包含于“祖国”概念中。这个工具一般主要被社会群体中在经济上占相对统治地位的一个或多个阶级控制着,还有可能被外国的统治阶级控制着。不仅如此,历史上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在同一社会群体中并存着代表不同利益的多个国家机器的局面,如1933年时我国就并存着中华民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共和国、伪“满洲国”等等多个国家机器,古代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我认为这样来理解“祖国”,“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就能被轻易地理解了。我们不仅保卫我们的国土,更要保卫我们中华民族和我们的中华文明。
二、爱国的含义
(一)什么是爱国
什么是爱国?“爱国”从字面上理解,即是“热爱国家”。事实上,《现代汉语词典》就把“爱国”解释为“热爱自己的国家”。然而,由于对这其中“国家”含义的理解有着分歧,人们对“爱国”的理解也有着类似的分歧。
1.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爱国”的理解
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爱国”都是指对统治工具的热爱。列宁说:“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在《列宁爱国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结论:“在列宁那里,是肯定还是批判爱国主义,关键要看现存的国家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可能是受到列宁的影响,陈独秀似乎也是把“爱国”等同于“热爱自己的国家机器”。他认为,“爱国者何?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又说:“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当这个国家机器被认为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那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爱国;而当国家机器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不相符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爱国呢。显然,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朝鲜半岛在被日本殖民的时期,由于没有一个能代表朝鲜半岛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国家机器存在,因此朝鲜半岛上不应该出现什么爱国志士。再看我国,清末的国家机器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我国封建势力共用的一个统治工具,那么那时我国也不应当有什么爱国志士吧。
2.从其它角度对“爱国”含义的理解
在汉语中,“爱国”的“国”一词并不单单指国家机器。《晋书・刘聪传》里有“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一句,就不是指国家机器。
近代的梁启超则是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去理解“爱国”的。他在《爱国论》中说:“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
3.“爱国”同样是多层次的概念
在我看来,“爱国”也应当是依照“国家”分的四个角度来有所划分的。
我认为,“爱国”可以被理解为对自己的国家机器的热爱、对自己的民族或复合民族的热爱、对自己国家地域的热爱、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热爱。仅仅把思维局限在国家机器一个角度,或者其它什么情况的一个或两个角度。我认为,这些都是狭隘的爱国。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国是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是对自己所处的有着共同的、相似的或相互联系的语言、文化、种族、血统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的热爱,是对这一社会群体所处地域的热爱,是对这一社会群体的历史文化的热爱。
我们应当爱国,我们应当真正地爱国,我们应当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对于打着我祖国旗号的国家机器,我是否热爱它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代表我国人民、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要求;我热爱它的程度取决于它是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人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和要求。
(二)为什么要爱国
1.人们在爱国理由上的不同观点
很多人在作有关“爱国”的论述时,都会引用“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一名言。事实上,这一句话的俄语原文是“Патриотизм--одно нз наиболее глубоких чувств,закренных веками итысячелетиями обособленных отчувств.”1985年,这句话被重译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绝而形成的一种极为深厚的感情。”显然,在列宁看来,爱国是人们在历史上的地理隔绝和彼此缺乏沟通了解的产物,它的形成原因颇不值得仰慕。
那么,按照列宁的观点,人为什么要爱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像前面所述的那样,“肯定还是批判爱国主义,关键要看现存的国家是否符合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当代作家梁衡认为,爱国的原因这就是“一句话,国家养育了你……人与国家也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第二个理由是你既在国中,就要为国效力,就要关心这个‘家’……公民如果不爱国,这公民又有何用?真这样,这个国家怎能生存?”
而高等教育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指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要在社会中生存,都要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都要寻求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这一切首先得之于祖国……道出了最深刻的爱国理由:国家是小家的寄托,更是个人的寄托;国家是物质利益的寄托,更是精神家园的寄托。”
在百度百科中,还有这样的表述:“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捍卫自己的根本利益。”
可以看出,列宁还是在把“国家”等同于“国家机器”的基础上评述“爱国”这个问题的。至于梁衡的观点,表达得苍白无力。
2.爱国是对民族、民族生息地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热爱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我认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热爱,就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所处的地域的热爱,就是对我们中华历史文化的热爱。显然,这种爱国是一种关心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群体性的生存环境的表现,是一种关心与自己所依存的地域性生存环境的表现,这是一种关心与自己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性的生存环境的表现。
为什么要爱国呢?第一个理由是:爱国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关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一切动物的生存本能。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漠不关心的人,显然是消极对待生活的人。
在我们的爱国情感中,除了“关心”,必然还有着“希望祖国好而且越来越好”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正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这就是为什么要爱国的第二个理由。
我的爱国理由的第三点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一个观点十分相似,那就是:祖国,包括代表祖国的国家机器,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家园的寄托和物质利益的寄托。同时,与百度百科中所说的相似,如果国家机器能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那么人民在热爱祖国的同时,也会热爱自己的国家机器,捍卫自己的国家政权,也就是热爱我们自己,就是在捍卫我们自己的利益。
显然,生存环境有大有小。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世界,都可以被看作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积极对待生活的人必然会关心和自己有关的生存环境,并且希望这个环境越来越好,希望自己和环境里的大家都越过越好。于是,我们可以说,我们要爱家庭,要爱家乡,要爱国,要爱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爱国是热爱家乡的扩大升级版,是热爱世界的浓缩精华版,总而言之,它们都是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热爱、对环境里的大家的热爱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以及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三者之间并不冲突。
三、理性爱国
应该如何爱国?毫无疑问的是,“我们要理性爱国”是如何爱国这一问题的一个正确答案。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理性爱国呢?
(一)什么是理性
“理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形容词性解释为“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名词性解释则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而在百度百科中,理性“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MBA智库百科则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它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人们对理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界,理性主要指向选择本身。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就认为,“一项行动是理性的,即对于指定目标及其真实处境来说,该行动被‘正确地’设计成一种能谋求最大成功的行动。”而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则把理性作为“推理的特定思考过程”的同义词。
尽管人们对“理性”的理解有着如上所述的分歧,但显而易见的是,人们所认为的符合“理性”的行为,都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人处于正常的、不忙不乱的思维状态下;二是人有控制行为的能力;三是其有关行为将尽可能地有利于实现指定目标。这是我对“理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