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气象物候

专题·气象物候

思索·质疑 一、《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答:我认为有价值。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几百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是先辈们留给后代的生活常识,并且具有很高的普遍性,非常适用。

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兼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答:物候是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条件,而且反映过去一段时间气象条件的累积,其下述作用尚不能为气象仪器和气候资料所全部取代:用物候资料(尤其是指示性强的动植物)来推断一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可以为小地区或丘陵山区农业气候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历史性物候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进行超长期的气候预测;根据物候现象出现先后次序,可以编制自然历,用来掌握农时;利用物候观测,还可鉴定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林木等不同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并分析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为农业增产服务。

我们应辨证的,多方面的去观察事物,并且应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对待每一个自然现象。

三、“黄沙”与“黄河”,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我国地质学家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事实上,文学作品是当时当地的政治形势、历史氛围、地理景观、乡土风物、民俗风情等在作者心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展现。

四、数学家华罗庚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提出质疑,想想他的理由?

答: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五、讨论书中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的关系。

答::①南北差异。春季树木的始花期,由南向北渐迟,每差纬度 1°,平均延迟5~3天。夏季,树木的开花期,向北每差纬度 1°,平均延迟1~2天。春季物候期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减少;夏季则相反,物候期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②东西差异。各种树木的春季开花期,内陆地区早,近海地区迟。由西向东延迟的日数,自春季到夏季的差异逐渐减少。③垂直差异。春季树木的开花期,每上升100米约延迟4天。夏季的开花期,每上升100米约延迟1~2天。由春季到夏季的差异逐渐减少。

六、请设法找出书中提到的几篇文章,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七、请写出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和谚语

答:成语: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海市蜃楼

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 乌云密布

谚语: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

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

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

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

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

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

诗句: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八、搜集资料,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答:气象观测常将全球或某个区域内的各种观测项目组建成气象观测网来进行。观测可分为两大类:①常规观测网。一种长期稳定地进行观测的全球性组织,为日常天气预报积累气候资料服务,它包括了全球的气象观测站、船舶站、气象雷达站和气象卫星接收站。②专门观测网。一种为特定研究内容设置的观测系统,例如日本的暴雨实验和 美国 的强风暴试验的观测网。它往往会使用较为特殊的仪器设备以及制定专门的观测规范。

九、

答:正: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反: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先进的科学技术探测天气。

专题·气象物候

思索·质疑 一、《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答:我认为有价值。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几百年来不断的探索和发现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是先辈们留给后代的生活常识,并且具有很高的普遍性,非常适用。

二、《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兼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答:物候是环境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条件,而且反映过去一段时间气象条件的累积,其下述作用尚不能为气象仪器和气候资料所全部取代:用物候资料(尤其是指示性强的动植物)来推断一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状况,可以为小地区或丘陵山区农业气候的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历史性物候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的规律,进行超长期的气候预测;根据物候现象出现先后次序,可以编制自然历,用来掌握农时;利用物候观测,还可鉴定农作物、果树、蔬菜、牧草、林木等不同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并分析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为农业增产服务。

我们应辨证的,多方面的去观察事物,并且应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对待每一个自然现象。

三、“黄沙”与“黄河”,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说说你的理由。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我国地质学家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事实上,文学作品是当时当地的政治形势、历史氛围、地理景观、乡土风物、民俗风情等在作者心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展现。

四、数学家华罗庚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一句提出质疑,想想他的理由?

答: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五、讨论书中三首诗词中物候现象与季节的关系。

答::①南北差异。春季树木的始花期,由南向北渐迟,每差纬度 1°,平均延迟5~3天。夏季,树木的开花期,向北每差纬度 1°,平均延迟1~2天。春季物候期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减少;夏季则相反,物候期推迟的日数向北逐渐增多。②东西差异。各种树木的春季开花期,内陆地区早,近海地区迟。由西向东延迟的日数,自春季到夏季的差异逐渐减少。③垂直差异。春季树木的开花期,每上升100米约延迟4天。夏季的开花期,每上升100米约延迟1~2天。由春季到夏季的差异逐渐减少。

六、请设法找出书中提到的几篇文章,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 “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七、请写出关于气象物候的成语和谚语

答:成语:绿草如茵 鸟语花香 鹅毛大雪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海市蜃楼

雨过天晴 电闪雷鸣 乌云密布

谚语: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

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

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

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

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

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

诗句: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八、搜集资料,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

答:气象观测常将全球或某个区域内的各种观测项目组建成气象观测网来进行。观测可分为两大类:①常规观测网。一种长期稳定地进行观测的全球性组织,为日常天气预报积累气候资料服务,它包括了全球的气象观测站、船舶站、气象雷达站和气象卫星接收站。②专门观测网。一种为特定研究内容设置的观测系统,例如日本的暴雨实验和 美国 的强风暴试验的观测网。它往往会使用较为特殊的仪器设备以及制定专门的观测规范。

九、

答:正: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反: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先进的科学技术探测天气。


相关文章

  • 走进专题--气象物候(9分)阅读答案
  • 走进专题--气象物候(9分) ①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请各写一个.(2分) A.物候成语: B.物候谚语: ②仔细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间的基本规律.(2分) A.<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 ...查看


  • 气象物候专题
  • 气象物候专题 导学案 一知识回顾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 ...查看


  • 气象物候导学案
  •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气象物候专题之<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 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 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第 1 ...查看


  • [气象物候]
  • 专题<气象物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 ...查看


  • 初三语文(苏教版)气象物候专题练习
  • 气象物候专题练习 2011-9-28 一.赏析理解 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2. 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 ...查看


  • 九年级语文练习(2)
  • 九年级语文练习(二) 2010-10-26 1.阅读下面的新闻,按要求答题. 本报海口3月1日讯: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广告在央视等媒体一亮相,就 赢得了满堂喝cǎi .短短5秒,尽显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迷人风光,让人 清晰感受到海南建设国际旅游 ...查看


  • 九年级语文课时练5[气象物候]
  • 九年级语文课时练(5) 气象物候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是芳草的荣枯 ,有一年一度 ...查看


  • 近30年北京自然历的主要物候期_物候季节变化及归因_仲舒颖
  •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 (12): 1217–1225 doi: 10.3724/SP.J.1258.2012.01217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http://www.plant-ecol ...查看


  • 广东木棉_苦楝主要物候期温度指标及其农业气候意义
  • 文章编号:1007-6190(2006)04-0049-03 广东木棉.苦楝主要物候期温度指标及其农业气候意义 黄珍珠,李春梅 (广东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广东广州 510080) 摘 要:根据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物候观测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