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1、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厚重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学在文化领域里占据着统治地位,构成了文化的主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西方文化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激烈交锋面前暴露了种种局限。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统治阶级上层企图通过变法来挽救中国被动、落后的局面,反而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它在结束封建帝制的同时,也从政治上终结了儒学的合法性地位。但是,凭借其深远影响,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而儒学真正遇到冲击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里向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封建伦理纲常发起了批判。从此,儒家“独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变清政府封建专制落后面貌的呼声成为时代的强音。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之一被提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被引进。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从洋人的船坚利炮中认识到了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落后,发出了“师夷长技”的呼喊,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将中国人的视野引向世界,向西方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使清朝统治者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救国,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戊戌变法”。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大力宣扬“君民共主”的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在改良道路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了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就必须以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在革命派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多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所有这些改革、改良、革命运动都没有完成拯救中国的任务,从而宣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开始退出中国。

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政权。这给先进的中国分子以新希望,向俄国人学习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随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人中国。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的爆发,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yi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表明他已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通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中国的一批激进主义者开始变为共产主义者,从而造就了一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奠定基础。

2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接受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文化特色的具体文化形态,都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彰显了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内容的客观性与应用的实践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营养和精华。推动两种优秀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融,是产生新文化、实现文化自我超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如何评判一种新文化的先进性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坚持历史尺度、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即“一切先进文化,都必然是站在时代前列、合乎历史潮流、符合客观真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由此评判标准,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发展范式所透射出的现代性是历史尺度的体现,科学性是科学尺度的体现,而民族性和大众性即是对价值尺度的体现。可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其科学性的根本保障,承继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使其保持民族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因此,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所乐于接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换言之,在通往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诉求。

马克思主义先进于中国传统文化,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扎根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才能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两伤,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之所在。

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土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巾形成的马克思土义理论体系的本十化、民族化。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什;但是决1i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马克思土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存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脱离了中 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仝盘否定传统文化,就会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能全盘继承;要否定也不能伞盘否定。正确的方法是扬弃。因为”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宵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冈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不能偏离和背弃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需要”回到马克思去”。”回到马克思去”并不是教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精神,回到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当中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摹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实现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和保证。以马克思上义为指导,一方面叮以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特证,另一方面,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和方法评判和分割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在实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进行选择和取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从中国已有的文化基础出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虽有价值,但二者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改造传统文化,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4)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进行中圉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难以分割,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巾国化呈现交错、不和谐的现象。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 文化的两面性,避免其消极冈素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现实问题。

总之,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而传统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必须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去改造传统文化,保证两者的有

效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更加有效地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1、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厚重的历史积淀铸就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学在文化领域里占据着统治地位,构成了文化的主干。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伴随而来的是西方文化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激烈交锋面前暴露了种种局限。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统治阶级上层企图通过变法来挽救中国被动、落后的局面,反而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它在结束封建帝制的同时,也从政治上终结了儒学的合法性地位。但是,凭借其深远影响,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依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而儒学真正遇到冲击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在各个领域里向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封建伦理纲常发起了批判。从此,儒家“独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随着一系列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改变清政府封建专制落后面貌的呼声成为时代的强音。此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之一被提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被引进。以林则徐、魏源、龚自珍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从洋人的船坚利炮中认识到了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落后,发出了“师夷长技”的呼喊,主张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将中国人的视野引向世界,向西方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使清朝统治者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救国,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戊戌变法”。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技术,而且要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大力宣扬“君民共主”的西方君主立宪政体。在改良道路失败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了要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就必须以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于是,在革命派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多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而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所有这些改革、改良、革命运动都没有完成拯救中国的任务,从而宣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也开始退出中国。

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国家政权。这给先进的中国分子以新希望,向俄国人学习成为风靡一时的潮流。随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人中国。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的爆发,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是中国颂扬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在1918年著文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学说和社会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1920年9月,陈独秀发表《谈政治》一yi一文,明确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表明他已从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通过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中国的一批激进主义者开始变为共产主义者,从而造就了一批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奠定基础。

2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接受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显著文化特色的具体文化形态,都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彰显了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内容的客观性与应用的实践性,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营养和精华。推动两种优秀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融,是产生新文化、实现文化自我超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如何评判一种新文化的先进性呢?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坚持历史尺度、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即“一切先进文化,都必然是站在时代前列、合乎历史潮流、符合客观真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由此评判标准,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文化发展范式所透射出的现代性是历史尺度的体现,科学性是科学尺度的体现,而民族性和大众性即是对价值尺度的体现。可见,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其科学性的根本保障,承继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使其保持民族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基础。因此,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所乐于接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换言之,在通往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和大众化方向发展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诉求。

马克思主义先进于中国传统文化,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扎根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马克思主义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本身并不能自动地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内容到形式都真正转变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才能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两伤,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义之所在。

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土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巾形成的马克思土义理论体系的本十化、民族化。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什;但是决1i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马克思土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存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脱离了中 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仝盘否定传统文化,就会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但不能全盘继承;要否定也不能伞盘否定。正确的方法是扬弃。因为”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宵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冈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不能偏离和背弃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需要”回到马克思去”。”回到马克思去”并不是教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回到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的科学批判精神,回到马克思的基本立场当中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摹本原理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实现马克思土义中国化的前提、方向和保证。以马克思上义为指导,一方面叮以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特证,另一方面,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标准和方法评判和分割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在实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中国传统文进行选择和取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从中国已有的文化基础出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虽有价值,但二者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本改造传统文化,绝不能反其道而行之。”(4)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进行中圉传统文化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难以分割,致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巾国化呈现交错、不和谐的现象。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 文化的两面性,避免其消极冈素对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现实问题。

总之,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而传统文化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必须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去改造传统文化,保证两者的有

效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而更加有效地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文章

  • 批判封建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向 (1)
  • <"-3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4年第6期 批判封建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向+ 叶剑锋 [内容提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批判封建主义.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的影响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 会生 ...查看


  • 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引领
  • 党政干部学刊2012年第8期 政治与法津 当代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引领 胡 朝 佛山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摘 ※ 528041) 要]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以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全 球主义&q ...查看


  • 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原则或现代化事业的一些消极后果开展深刻反思而形成的新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反映的是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心理现实,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开始流行起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社 ...查看


  • 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 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武平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 1.为什么重视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查看


  •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开篇明义,新文化运动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学术界一种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作 ...查看


  •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 2013年9月6-7日高三历史作业 1.复习第七分册第一单元,下周一至五中午抽背. 2.完成第七分册练习册1.2.5课相关习题(允许有三大题不做) 3.复习知识点:第三分册:西学东渐,第五分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4. ...查看


  • 文化与生活复习提纲
  •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 ...查看


  • 2017届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 2017届高三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一.文化与生活 ㈠文化的作用 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⒉文化 ...查看


  • 2012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主观题答题要点精粹
  • 一.如何做 1.文化的影响或作用或价值或功能: A.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