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长纵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

2015-07-10 杨振武

编者按:

7月10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的主要领导及评论业务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经验、激荡思想,共商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大计。

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进行了主题讲话。讲话中,杨振武这样判断:“在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他还提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要增强“三个意识”:效果意识、公约数意识、共同体意识,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

下面是杨振武社长的讲话全文。

以融合激发党报评论新优势

人民日报社社长 杨振武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激荡思想,共同探讨党报评论融合发展问题。首先,我代表主办方人民日报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是我们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做好主流观点传播的根本遵循。刘云山同志强调“评论是报纸之魂”“要以高质量的评论取胜”,刘奇葆同志提出“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是报纸的思想导向”。作为主流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党报评论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在与公众的交流对话中凝聚共识,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面对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党报的价值和作用愈发凸显,党报评论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愈发艰巨。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做大做强党报评论,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更能深入人心,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思想是媒体的最高境界。如今的新闻竞争,时间上进入分秒必夺,空间上已是无孔不入,谁都不可能垄断信息来源与发布渠道。然而,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确立价值的“主心骨”。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的分析和解释就成为媒体比高下的撒手锏。浏览雨后春笋般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所有新闻时政公号推送的文章,都是以评论、观点为主。就连美国三大新闻频道也不再靠消息制胜,而是集体转型为“观点频道”,甚至有些新闻频道的评论类节目比例已高达85%。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现在,虽说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党报评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拿的是一只音量最大的金话筒。当然,在舆论场上也不是比嗓门,你握着金话筒,并不意味着你说什么别人都会听。当更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把目光转向评论,带来观点市场激烈比拼的同时,也对党报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面对风云激荡的思想舆论场,党报评论既需要传承优秀文化基因,也需要去除陈旧老套积弊;既需要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也需要开拓进取做大增量,在与时俱进中更新评论思维,在因势而动中保持核心优势。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我们深知评论变革的不易,但世间万事,唯其艰难方显勇毅,最难突破的瓶颈一旦打破,就会豁然开朗,局面为之一新。这些年来,人民日报积极创新话语体系,用强力声音打通两个舆论场;不断完善评论格局,组建党报系统中第一个新媒体评论室,让党报评论优势向互联网延伸;不避社会热点难点,寻找改变和引领网络舆论生态的突破口。正是这一系列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锻造了我们与6亿网民对话的能力,增强了我们引领社会思潮的底气和观点生产的实力。

党报姓党,在党言党。从准确传递党的声音,到密切关注各种热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党报正在经历一场传播理念、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的快速变革。党报评论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广阔的舞台,也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严峻的挑战。各种新的媒体形态出现,使党报评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现实,同时,如何发挥党报评论在全媒体时代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坚守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把握主导权,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探讨、交出合格的答卷。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一是增强“效果意识”,用传播效果体现政治立场。宣传思想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要做到“两个巩固”,更需要坚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评论作为观点的传播,不能只是表态、宣示,也要有对话、引领的能力。话说得太满,容易引起受众不适;弦绷得太紧,可能点燃“导火索”。政治立场要用政治效果来检验。如果只有立场、没有效果,只讲原则、不讲方式,声音传不出去、受众听不进去,那就只是自话自说、自娱自乐,搞不好还会引发新的负面舆情。党报评论也要放下架子,平等交流,把话讲进人耳里,把理说到人心里。这种入耳入脑的有效传播,才能凸显党报评论的特质和品格。

二是增强“公约数意识”,在多元多样中谋求最大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最大公约数”。党报评论的目的是说服和引导,持中守正是基本遵循,凝聚共识是根本方法。全媒体时代,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多样态势,党报评论要确立解释权、话语权、引领权,更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中夯实推进共识的基础。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推出了一组“增强当代中国共识度”的评论,其中提到,猫有长毛短毛,有黑色白色,但总能根据一系列特征,判断出这是一只猫,这就是展开讨论的基础,网友们称之为“共识猫论”。舆论引导也像是画同心圆,固守住价值立场这个圆心,共识越大,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凝心聚力的效果也就越好。对于党报评论,凝聚共识靠的不是你牌子硬、声音大、调门高,而是需要把握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把握社会舆论关注焦点,把握现实利益诉求热点,让评论更符合传播规律、更契合现实国情、更满足受众需求。

三是增强“共同体意识”,在观点竞争中打造评论国家队。全媒体时代,很多“意见领袖”相互点赞、彼此呼应,在互联网上形成同声共求的声势。应对这种舆论生态的变化,党报评论就必须主动变革、植入新媒体基因、推进融合发展进程。我认为,各家党报应该也有必要成为一个“话语共同体”。党报评论要更加紧密协作,建设好这支代表主流价值、主流声音的“国家队”,以团队协作方式参与观点竞争。我们可以整合报道资源,信息共通、渠道共用、平台共享,推动评论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升级;我们可以共同设置议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传递党的声音,在舆论场中形成合力、形成声势;我们可以携手应对变化,研判舆情、探讨业务、交流思想,实现党报评论在全媒体时代的深度转型。各家党报紧密携起手来,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党报评论融合发展,是一个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的新课题。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我们能形成共同的认识、采取共同的行动、赢得共同的未来。我相信,党报评论大家庭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一定能够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中,唱响中国主旋律、传播党报好声音。

谢谢大家!

2015-07-10 杨振武

编者按:

7月10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央和全国31家省级党报的主要领导及评论业务负责人齐聚一堂,交流经验、激荡思想,共商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大计。

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进行了主题讲话。讲话中,杨振武这样判断:“在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他还提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要增强“三个意识”:效果意识、公约数意识、共同体意识,为党报评论融合发展提供了认识论、方法论。

下面是杨振武社长的讲话全文。

以融合激发党报评论新优势

人民日报社社长 杨振武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一堂、激荡思想,共同探讨党报评论融合发展问题。首先,我代表主办方人民日报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是我们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做好主流观点传播的根本遵循。刘云山同志强调“评论是报纸之魂”“要以高质量的评论取胜”,刘奇葆同志提出“评论是报纸的一面旗帜,是报纸的思想导向”。作为主流媒体的灵魂和旗帜,党报评论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多元价值中确立主导,在与公众的交流对话中凝聚共识,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面对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党报的价值和作用愈发凸显,党报评论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愈发艰巨。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做大做强党报评论,让主流声音更加响亮、更能深入人心,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思想是媒体的最高境界。如今的新闻竞争,时间上进入分秒必夺,空间上已是无孔不入,谁都不可能垄断信息来源与发布渠道。然而,众声喧哗中需要有思想的“坐标系”,乱云飞渡中需要确立价值的“主心骨”。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的分析和解释就成为媒体比高下的撒手锏。浏览雨后春笋般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所有新闻时政公号推送的文章,都是以评论、观点为主。就连美国三大新闻频道也不再靠消息制胜,而是集体转型为“观点频道”,甚至有些新闻频道的评论类节目比例已高达85%。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在全媒体时代,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现在,虽说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但党报评论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拿的是一只音量最大的金话筒。当然,在舆论场上也不是比嗓门,你握着金话筒,并不意味着你说什么别人都会听。当更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把目光转向评论,带来观点市场激烈比拼的同时,也对党报评论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面对风云激荡的思想舆论场,党报评论既需要传承优秀文化基因,也需要去除陈旧老套积弊;既需要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也需要开拓进取做大增量,在与时俱进中更新评论思维,在因势而动中保持核心优势。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我们深知评论变革的不易,但世间万事,唯其艰难方显勇毅,最难突破的瓶颈一旦打破,就会豁然开朗,局面为之一新。这些年来,人民日报积极创新话语体系,用强力声音打通两个舆论场;不断完善评论格局,组建党报系统中第一个新媒体评论室,让党报评论优势向互联网延伸;不避社会热点难点,寻找改变和引领网络舆论生态的突破口。正是这一系列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锻造了我们与6亿网民对话的能力,增强了我们引领社会思潮的底气和观点生产的实力。

党报姓党,在党言党。从准确传递党的声音,到密切关注各种热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党报正在经历一场传播理念、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的快速变革。党报评论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广阔的舞台,也从未有过像今天这样严峻的挑战。各种新的媒体形态出现,使党报评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现实,同时,如何发挥党报评论在全媒体时代的中流砥柱、定海神针作用,坚守主阵地、唱响主旋律、把握主导权,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探讨、交出合格的答卷。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一是增强“效果意识”,用传播效果体现政治立场。宣传思想工作做得好不好,关键还是看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全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要做到“两个巩固”,更需要坚持把效果放在第一位。评论作为观点的传播,不能只是表态、宣示,也要有对话、引领的能力。话说得太满,容易引起受众不适;弦绷得太紧,可能点燃“导火索”。政治立场要用政治效果来检验。如果只有立场、没有效果,只讲原则、不讲方式,声音传不出去、受众听不进去,那就只是自话自说、自娱自乐,搞不好还会引发新的负面舆情。党报评论也要放下架子,平等交流,把话讲进人耳里,把理说到人心里。这种入耳入脑的有效传播,才能凸显党报评论的特质和品格。

二是增强“公约数意识”,在多元多样中谋求最大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最大公约数”。党报评论的目的是说服和引导,持中守正是基本遵循,凝聚共识是根本方法。全媒体时代,社会思想呈现多元多样态势,党报评论要确立解释权、话语权、引领权,更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中夯实推进共识的基础。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推出了一组“增强当代中国共识度”的评论,其中提到,猫有长毛短毛,有黑色白色,但总能根据一系列特征,判断出这是一只猫,这就是展开讨论的基础,网友们称之为“共识猫论”。舆论引导也像是画同心圆,固守住价值立场这个圆心,共识越大,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凝心聚力的效果也就越好。对于党报评论,凝聚共识靠的不是你牌子硬、声音大、调门高,而是需要把握党和国家工作重点,把握社会舆论关注焦点,把握现实利益诉求热点,让评论更符合传播规律、更契合现实国情、更满足受众需求。

三是增强“共同体意识”,在观点竞争中打造评论国家队。全媒体时代,很多“意见领袖”相互点赞、彼此呼应,在互联网上形成同声共求的声势。应对这种舆论生态的变化,党报评论就必须主动变革、植入新媒体基因、推进融合发展进程。我认为,各家党报应该也有必要成为一个“话语共同体”。党报评论要更加紧密协作,建设好这支代表主流价值、主流声音的“国家队”,以团队协作方式参与观点竞争。我们可以整合报道资源,信息共通、渠道共用、平台共享,推动评论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升级;我们可以共同设置议程,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传递党的声音,在舆论场中形成合力、形成声势;我们可以携手应对变化,研判舆情、探讨业务、交流思想,实现党报评论在全媒体时代的深度转型。各家党报紧密携起手来,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党报评论融合发展,是一个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的新课题。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我们能形成共同的认识、采取共同的行动、赢得共同的未来。我相信,党报评论大家庭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一定能够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中,唱响中国主旋律、传播党报好声音。

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 党报评论特色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1
  • 党报评论特色分析--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为 例 摘要: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眼睛.报纸的评论有多种体裁,多种风格.<人民论坛>在人民日报的评论中,根据自身特点,发挥优势,开图创新,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 ...查看


  • 微博报道领导人调研活动探析
  • 微博报道领导人调研活动探析 作者:肖建中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1期 编者按: 一年前,有些人觉得微博不太入流:半年前,意识到另一个舆论场不应该失声:而今天,中央领导的活动进入了微博. 中央领导到哪里调研了.讲了哪些 ...查看


  • 将"命题作文"做成"特色菜"
  • 绍,在天津市的"互学互比"经济发展观摩活动中,<天津日报>每天在一版刊发消息的同时,跟进整版深度观察,通过"一区一版一亮点",从重大项目建设到记者现场感受,生动充实地展现发展成绩,更好地服 ...查看


  •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社社长给出四个方法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又恰逢人民日报创刊68周年,人民日报社今天在京举办"讲好中国故事  做好桥梁纽带"研讨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日报海外版重要指示精神,研讨人民日报海外 ...查看


  •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模拟试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 历代封建政府发行的官报是(b ) A 小报 B 邸报 C 开元杂报 D 报房京报 2. 小报在南宋时期风行并扩散到京外地区,时人隐称为"A)" A.新闻 B.进奏院状 C.朝报 D.阁抄 3.< ...查看


  • [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史]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节 中国传播活动溯源 第二节 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 第三节 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 第四节 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五节 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 ...查看


  • 外国新闻史
  • 绪论 1. 文字手写传播的意义 1).它标志着原始传播时代的结束和文明时代的到来. 2).它突破了口头传播的时空局限,使信息传播于异时异地,保存得更久远. 3).它促进了人类社会化的进程,出现了职业的传播者. 4).文字产生了一个特殊阶层, ...查看


  • 第七章 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 幻灯片1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 第二节 国共合作后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地区的新闻事业 第四节 北伐战争中的革命报刊 幻灯片2 本章关键点: ● <向导> ● < ...查看


  • 陆铿:阅尽历史沧桑的一代报人
  • [陈有为] (2007-04-07) 经过有关人士的多年努力和疏通,中国政府终于网开一面,允许被老年痴呆症缠身.88岁高龄的资深报人陆铿回国探亲.虽然为时较晚,但不失为人道之举,体现出提倡"和谐社会"的善意. 陆铿在夫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