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答题思路

一、表达特色类题目:

1.内容上 a.修辞(比喻,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顶

真(回环往复))

b.其他技巧 写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声光色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诸觉结合(视 听 嗅 感 ) )

写人(心里,动作,神态,细节描写,人称,语言 )

c.其他(选取典型景物,虚实结合),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中两两结合 d.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语言上 语言效果(如生动形象,有韵味,有气势,感染力)

3.结构上 承上启下,过度,铺垫,伏笔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故事的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应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形象

5.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开头)

7.暗示社会环境(写自然环境)

8.深化作品主题(结尾)

三.标题的作用

1.把握其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的要注意表层和深层

3.题目运用修辞的,要注意分析其本意和寓意

4.作者情感的出发点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文章的线索

7.文眼,揭示中心

8.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四.关于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诗歌中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勾描、白

描工笔、反衬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

2.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回应题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

4.写作技艺

赋比兴、衬托、渲染、对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仰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象征、寄托

5.虚实结合中的“虚”: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境之景; ③设想未来之境

五.分析一个物的作用(以物为题或围绕其写)

1.情感的载体

2.文章的线索

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六怎样体会句子的作用:【结构、内容、艺术手法】

㈠.结构:

Ⅰ.位于开头: Ⅱ.位于中间: Ⅲ.位于文末:

1.点明中心,总领下文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总领全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照应前文 2.首尾呼应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3.呼应下文 3.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4.埋下伏笔会或作铺垫 4.总领全文 4.回应题目

5.回应题目 5.总结全文 5.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6.首尾呼应 6.照应题目 6.画龙点睛

㈡.内容:

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

㈢.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语言表达力量

2.文章技法:设置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仰先抑、情景交融、以小见大、深化升华、

象征寓意等

七.情景关系的题目答题思路

1.往往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进一步回答借什么景抒什么情:乐景写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反衬)

八.赏析文章语言1.修辞:夸张、比喻、排比、对偶、反衬等

2.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极富表现力的V或adj,把„写的惟妙惟肖,给

读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说明议论中的adv(很,非常),修饰词、限制词是表意明确、严

3.句式:设问、反问、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双重否定:加重语意

倒装句:从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感情色彩:褒扬、批判、中庸

5.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类:朴实无华、朴实自然、质朴简明、通俗易懂

生动优美类:如诗如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生动形象、优美感人

感情真挚类:意境深邃、发人深省、给人留下无尽余味

意蕴深刻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幽默诙谐类:诙谐幽默、生动风趣

口语化: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6.表现手法

7.其他画面: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

九.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 建功报国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羁旅思愁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十.炼字,炼句

释字,手法,画面,效果,情感

十一.诗从对面飞来(对写法)

不说我想他,但说他想我,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表达,而是从对方下笔,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深挚的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深沉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二、借景抒情

联想,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景,诗人由……物,联想到…情,把本来无情的….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人同具惜别.伤心之情,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

十三,化虚为实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化虚为实

将抽象的情愁化作具体的物象春水。写出了愁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多),也写出了愁如春水般绵延不绝,无穷无尽(长久),用比喻的修辞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可触可感(有了数量感),形象化,生动化。

一、表达特色类题目:

1.内容上 a.修辞(比喻,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顶

真(回环往复))

b.其他技巧 写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声光色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诸觉结合(视 听 嗅 感 ) )

写人(心里,动作,神态,细节描写,人称,语言 )

c.其他(选取典型景物,虚实结合),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中两两结合 d.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语言上 语言效果(如生动形象,有韵味,有气势,感染力)

3.结构上 承上启下,过度,铺垫,伏笔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故事的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应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形象

5.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开头)

7.暗示社会环境(写自然环境)

8.深化作品主题(结尾)

三.标题的作用

1.把握其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的要注意表层和深层

3.题目运用修辞的,要注意分析其本意和寓意

4.作者情感的出发点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文章的线索

7.文眼,揭示中心

8.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四.关于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诗歌中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勾描、白

描工笔、反衬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

2.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回应题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

4.写作技艺

赋比兴、衬托、渲染、对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仰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象征、寄托

5.虚实结合中的“虚”: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境之景; ③设想未来之境

五.分析一个物的作用(以物为题或围绕其写)

1.情感的载体

2.文章的线索

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六怎样体会句子的作用:【结构、内容、艺术手法】

㈠.结构:

Ⅰ.位于开头: Ⅱ.位于中间: Ⅲ.位于文末:

1.点明中心,总领下文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总领全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照应前文 2.首尾呼应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3.呼应下文 3.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4.埋下伏笔会或作铺垫 4.总领全文 4.回应题目

5.回应题目 5.总结全文 5.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6.首尾呼应 6.照应题目 6.画龙点睛

㈡.内容:

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

㈢.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语言表达力量

2.文章技法:设置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仰先抑、情景交融、以小见大、深化升华、

象征寓意等

七.情景关系的题目答题思路

1.往往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进一步回答借什么景抒什么情:乐景写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反衬)

八.赏析文章语言1.修辞:夸张、比喻、排比、对偶、反衬等

2.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极富表现力的V或adj,把„写的惟妙惟肖,给

读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说明议论中的adv(很,非常),修饰词、限制词是表意明确、严

3.句式:设问、反问、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双重否定:加重语意

倒装句:从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感情色彩:褒扬、批判、中庸

5.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类:朴实无华、朴实自然、质朴简明、通俗易懂

生动优美类:如诗如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生动形象、优美感人

感情真挚类:意境深邃、发人深省、给人留下无尽余味

意蕴深刻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幽默诙谐类:诙谐幽默、生动风趣

口语化: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6.表现手法

7.其他画面: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

九.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 建功报国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羁旅思愁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十.炼字,炼句

释字,手法,画面,效果,情感

十一.诗从对面飞来(对写法)

不说我想他,但说他想我,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表达,而是从对方下笔,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深挚的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深沉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二、借景抒情

联想,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景,诗人由……物,联想到…情,把本来无情的….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人同具惜别.伤心之情,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

十三,化虚为实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化虚为实

将抽象的情愁化作具体的物象春水。写出了愁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多),也写出了愁如春水般绵延不绝,无穷无尽(长久),用比喻的修辞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可触可感(有了数量感),形象化,生动化。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备考策略
  • 小学语文毕业复习备考策略 一.复习备考的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 课标是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根据课标要求,语文水平测试主要是体现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思想情感 ...查看


  • 高三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
  •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付应全 六月的天气凉爽舒适,高考成绩已经公布,远离了朝夕相伴的学生,终于可以坐下来放松一下了.然而冷静理智地回顾高三这一年历程,除了成绩.收获.欣喜,还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本人所教高三两个班是美术班,大部分学生成绩 ...查看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1
  • 201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四大策略 施信忠整理 一.对第一轮复习的总结回顾 第一轮复习重在全面复习,夯实基础.在认真研究近两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和高考语文试题的基础上,结合多种对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我们发现语文高考试题的命制出现如下特点: ...查看


  • 2013届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选择题]
  • 2013届高考语文答题技巧:选择题 选择题 1.[字音辨析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2.[字形辨析题]答题技巧:"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生僻字一般不 ...查看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一)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 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q ...查看


  • 小学生阅读短文的答题技巧
  • 小学生阅读短文的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从小学语文升学考试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 ...查看


  •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技巧 基础试题 02-15 1105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技巧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 每小题3分) 1. [字音辨析题] 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 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 ...查看


  •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与方法
  •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与方法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逐渐的打开思路.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查看


  •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臵.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从小学语文升学考试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 ...查看


  • 2012小升初语文考试内容及答题技巧
  • 小升初语文考查的内容与小学课内所学习知识完全不同,主要分为四大块:基础知识10%.文学常识35%.阅读理解35%.作文表达20%. 基础知识与小学语文课内所学知识基本一致,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文学常识以诗词和名著为主,也涉及一些成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