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特色类题目:
1.内容上 a.修辞(比喻,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顶
真(回环往复))
b.其他技巧 写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声光色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诸觉结合(视 听 嗅 感 ) )
写人(心里,动作,神态,细节描写,人称,语言 )
c.其他(选取典型景物,虚实结合),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中两两结合 d.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语言上 语言效果(如生动形象,有韵味,有气势,感染力)
3.结构上 承上启下,过度,铺垫,伏笔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故事的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应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形象
5.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开头)
7.暗示社会环境(写自然环境)
8.深化作品主题(结尾)
三.标题的作用
1.把握其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的要注意表层和深层
3.题目运用修辞的,要注意分析其本意和寓意
4.作者情感的出发点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文章的线索
7.文眼,揭示中心
8.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四.关于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诗歌中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勾描、白
描工笔、反衬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
2.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回应题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
4.写作技艺
赋比兴、衬托、渲染、对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仰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象征、寄托
5.虚实结合中的“虚”: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境之景; ③设想未来之境
五.分析一个物的作用(以物为题或围绕其写)
1.情感的载体
2.文章的线索
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六怎样体会句子的作用:【结构、内容、艺术手法】
㈠.结构:
Ⅰ.位于开头: Ⅱ.位于中间: Ⅲ.位于文末:
1.点明中心,总领下文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总领全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照应前文 2.首尾呼应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3.呼应下文 3.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4.埋下伏笔会或作铺垫 4.总领全文 4.回应题目
5.回应题目 5.总结全文 5.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6.首尾呼应 6.照应题目 6.画龙点睛
㈡.内容:
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
㈢.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语言表达力量
2.文章技法:设置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仰先抑、情景交融、以小见大、深化升华、
象征寓意等
七.情景关系的题目答题思路
1.往往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进一步回答借什么景抒什么情:乐景写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反衬)
八.赏析文章语言1.修辞:夸张、比喻、排比、对偶、反衬等
2.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极富表现力的V或adj,把„写的惟妙惟肖,给
读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说明议论中的adv(很,非常),修饰词、限制词是表意明确、严
密
3.句式:设问、反问、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双重否定:加重语意
倒装句:从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感情色彩:褒扬、批判、中庸
5.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类:朴实无华、朴实自然、质朴简明、通俗易懂
生动优美类:如诗如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生动形象、优美感人
感情真挚类:意境深邃、发人深省、给人留下无尽余味
意蕴深刻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幽默诙谐类:诙谐幽默、生动风趣
口语化: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6.表现手法
7.其他画面: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
九.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 建功报国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羁旅思愁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十.炼字,炼句
释字,手法,画面,效果,情感
十一.诗从对面飞来(对写法)
不说我想他,但说他想我,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表达,而是从对方下笔,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深挚的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深沉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二、借景抒情
联想,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景,诗人由……物,联想到…情,把本来无情的….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人同具惜别.伤心之情,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
十三,化虚为实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化虚为实
将抽象的情愁化作具体的物象春水。写出了愁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多),也写出了愁如春水般绵延不绝,无穷无尽(长久),用比喻的修辞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可触可感(有了数量感),形象化,生动化。
一、表达特色类题目:
1.内容上 a.修辞(比喻,对偶,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顶
真(回环往复))
b.其他技巧 写景(写景角度,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声光色结合,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诸觉结合(视 听 嗅 感 ) )
写人(心里,动作,神态,细节描写,人称,语言 )
c.其他(选取典型景物,虚实结合),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中两两结合 d.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语言上 语言效果(如生动形象,有韵味,有气势,感染力)
3.结构上 承上启下,过度,铺垫,伏笔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故事的时代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应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形象
5.暗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
6.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开头)
7.暗示社会环境(写自然环境)
8.深化作品主题(结尾)
三.标题的作用
1.把握其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的要注意表层和深层
3.题目运用修辞的,要注意分析其本意和寓意
4.作者情感的出发点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6.文章的线索
7.文眼,揭示中心
8.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四.关于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诗歌中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勾描、白
描工笔、反衬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于景)
2.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回应题目)、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用典、对比、衬托)
4.写作技艺
赋比兴、衬托、渲染、对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仰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象征、寄托
5.虚实结合中的“虚”: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②已逝之境之景; ③设想未来之境
五.分析一个物的作用(以物为题或围绕其写)
1.情感的载体
2.文章的线索
3.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六怎样体会句子的作用:【结构、内容、艺术手法】
㈠.结构:
Ⅰ.位于开头: Ⅱ.位于中间: Ⅲ.位于文末:
1.点明中心,总领下文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总领全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照应前文 2.首尾呼应
3.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 3.呼应下文 3.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4.埋下伏笔会或作铺垫 4.总领全文 4.回应题目
5.回应题目 5.总结全文 5.照应上文、前后呼应
6.首尾呼应 6.照应题目 6.画龙点睛
㈡.内容:
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回答
㈢.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语言表达力量
2.文章技法:设置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仰先抑、情景交融、以小见大、深化升华、
象征寓意等
七.情景关系的题目答题思路
1.往往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进一步回答借什么景抒什么情:乐景写乐景、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反衬)
八.赏析文章语言1.修辞:夸张、比喻、排比、对偶、反衬等
2.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极富表现力的V或adj,把„写的惟妙惟肖,给
读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说明议论中的adv(很,非常),修饰词、限制词是表意明确、严
密
3.句式:设问、反问、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双重否定:加重语意
倒装句:从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感情色彩:褒扬、批判、中庸
5.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类:朴实无华、朴实自然、质朴简明、通俗易懂
生动优美类:如诗如画、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生动形象、优美感人
感情真挚类:意境深邃、发人深省、给人留下无尽余味
意蕴深刻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幽默诙谐类:诙谐幽默、生动风趣
口语化: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
6.表现手法
7.其他画面:图画美、音乐美、叠词、衬字
九.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2.建功报国: 建功报国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3.思乡怀人: 羁旅思愁 思念亲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盛今衰的感慨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十.炼字,炼句
释字,手法,画面,效果,情感
十一.诗从对面飞来(对写法)
不说我想他,但说他想我,明明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并不直接表达,而是从对方下笔,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深挚的感情表达的委婉含蓄,深沉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二、借景抒情
联想,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于景,诗人由……物,联想到…情,把本来无情的….写得有知有情,使它与人同具惜别.伤心之情,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为诗人情感的化身
十三,化虚为实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化虚为实
将抽象的情愁化作具体的物象春水。写出了愁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多),也写出了愁如春水般绵延不绝,无穷无尽(长久),用比喻的修辞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感情写得可触可感(有了数量感),形象化,生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