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研究 一、银行进行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意义

信用分析是以评估对象的偿债能力及信誉度为中心,对被评估对象进行公正审查和评价的信用分析活动。信用分析可以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保障,为融资者顺利融资创造条件,为投资者正确选择投资对象提供科学依据,为宏观金融调控者对现行金融市场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预测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资料,为金融市场向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信用评级按评估对象划分可分为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债券信用等级评估和国家信用等级评估。其中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是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经贷款银行或中介机构评定的企业信用等级是银行贷款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是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

审批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信贷审批标准与风险评级紧密挂钩,当评级低于某一级别(如CCC级)时,该贷款企业被列入非投资级别,其授信申请将遭到拒绝。准确、及时的风险评级对合理制定信贷策略至关重要。现在,国内银行通常把注意力放在AAA级贷款企业营销上,总试图对低风险企业给予更大的额度授信,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银行从这类企业身上得到的收益将会相当有限,因为他们资信等级高,资金较充裕,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变相压低价格,缩减银行盈利空间。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评级位于A到BB级之间的贷款企业往往是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应成为银行重点营销对象

(二)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为限额管理技术支持提供重要保障

它是建立在风险计量分析基础上的动态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能够反映银行的信贷政策导向,还可根据风险的最新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存在“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现象,在1995年央行取消信贷规模管理以后,这种状况也还并未彻底消除。2004年,国内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几家国有商业大银行年初制定的信贷计划几乎全部突破,助长了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限额管理和风险控制上的薄弱环节。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内银行应参照国际标准,加快建立、健全风险敞口总量的约束机制,系统化地测定各敞口风险限额,实施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的限额管理,并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实行连续监测。各敞口业务规模一旦接近或突破风险限额,银行就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如对有关分支机构提出警告、上收其信贷审批权;对某一超过风险限额的行业、区域或产品,或对某一类别的客户停止授信,实行严格退出或逐步压缩政策。

(三)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是贷款定价的重要因素

贷款定价不仅涉及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资金成本、税负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金成本等多种要素,还要充分考虑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与企业谈判地位等因素,才能最终确定贷款利率。通常,贷款定价公式为:贷款目标利率=资金成本率+经营成本率+税负成本率+预期损失率+经济资本目标利润率+/-竞争性浮动。其中,预期损失和经济资本是贷款定价中的关键和难点,需要在评级系统中计算生成,这就要求银行对所有贷款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并计算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率,再结合预期收益率、资金成本和经营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信贷产品的基准价格,从而保证每个贷款企业都能对银行实际收益有所贡献,同时淘汰风险成本过高的劣质贷款企业。在日趋集约化经营的市场条件下,优质银行和劣质银行在风险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就会通过贷款定价水平,最终反映到实际收益能力上。

(四)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提高预控能力和风险预警

近20年来,随着管理技术的日益发展,风险预警已经逐步发展为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一项基本功能。以限度作为评级关键指标的违约概率就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客户违约可能性的预测值,它通过对信用风险的前瞻性判断,而不是对客户资信情况的事后总结,最大组建和启用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根据动态的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实行贷款重组或对

风险较高和呈上升趋势的客户停止转贷,并加快本金回收;或在新合同中调整贷款期限和担保条款;而对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给予更为便利的资金支持。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系统的作用不只是局限于年度企业信用评级,而是充分利用其对信用风险的敏感性能,通过更高频率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发挥其风险预警和监控作用。

(五)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促进信贷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信贷政策越来越要求动态化、数量化和系统化,原先那种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并运用现代化的风险计量分析系统,加强信贷政策的整体规划,并注重在业务中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因此,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在建立信贷政策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了。首先,银行的评级系统要能够对全部信用风险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再应用线性最优化模型,制定出完整的信贷政策组合,确定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务领域。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国际化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中引入了基于运筹学的模型分析技术,通过对国家、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和债项等方面的自由组合与交叉分析,使风险计算精度达到了一个崭新水平,从而更好地制定信贷政策,掌控信贷风险。

(六)客户信用分析可以起到监管市场运行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大量存在公共产品,在市场环境中大量存在外在性,信息不完全对称,竞争与垄断并存,市场准入受到限制,产品非同质等。因此,无效率即市场失败与市场失灵是必然存在的。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在其制作的电视连续剧《不确定的年代》中明确提出,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无效率、宏观经济不稳定及社会不公平等方面。此后,美国经济学家科布力、奥肯都曾使用了这三个表现。1980年,萨缪尔森在修改教科书中,也引入并使用了这三个表现。从现实情况看,要矫正市场的广义失灵与缺陷,主要凭借三股外力:一股是来自政府的宏观调控;另一股是来自行业组织的监管;最后一股是来自于社会的监管管理。来自于社会的监督管理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从力度上都强于其他两股外力,因为社会的监督管理是以公平、公开、公正及客观、权威为原则,发挥着预警和监控的功能,所以它是三股外力中范围最广、弹性最大、包容性最强的力量。信用评级在市场运作中,作为一股来自社会的外力,是监管市场运行的第三只眼睛,是对债务或商业票据倒账风险的良好指示器,能够对债权人、投资人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通过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可以使银行和客户顺利实现各自的目标,双方的利益都有了信息保障,最终提高了资金以及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确保银企双赢目标的实现。

二、信用评级过程中风险的衍生分析

(一)操作风险

一般而言,信用评级工作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操作过程和叠进的程序,从评级准备、实地调研、级别初评、级别审查与审定、跟踪监测,到最后的监督检查,各个环节都有规范性的操作规程,期间对于每个环节也有着明确的职责与分工,在中国工商银行的评价系统中,按职责分工分为运行管理员、专业管理员、直接评价人、评级复核人、评级审查人和评级审定人。整个评级过程由直接评价人而始至评级审定人而终,由于风险衍生的比重倾向原因,本文所讨论的操作风险更多关注于由直接评价人所产生的这一环节。

无庸置疑,实地调研和级别初评都由直接评价人完成,评级前评级人员要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实地调研,包括与有关人员的会谈,到主管部门进行访谈以及了解客户竞争对手的情况,客户主要产品的用户和服务对象,对客户的反映等;在初评过程中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输入和审核,定性指标的判定和结果的录入,评级结论的给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实地调研这一环节,往往存在调研的不全面和深度的欠缺,导致对客户情况的掌握的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对客户的判断;而对于年度评级往往忽于这一工作,认为平时一直联系客户,对

客户情况比较了解,没有再进行全面调研的必要,忽略客户情况的动态性变化特点。

在初评环节,要求直接评价人对企业进行评价前应认真检查录入报表与原始报表的一致性、行业及规模选择的准确性、基本资料及各项现金流补录资料录入的完整性。事实上,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存在报表制作的不规范和财务数据不真实性的现象,而在目前情况下,评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财务报表而进行的,由于对财务报表的审核不严或基于财务分析知识的欠缺,难以准确审核财务报表或更多由于特定的信贷目的而授意客户进行目的性的财务报表的编制,甚至可以制造基于特定目的的审计报告,对于我们后面讨论的这一问题更多应由道德风险分析来完成,而联系操作风险这层面可以用逆向操作来总结,即寄予一定的信用等级结论反方向进行评级操作。而在定性评价中,由于信贷人员的优势偏好心理,往往喜欢给自己管理的客户进行较好的评价,容易偏离客观事实,即使没有特定的信贷目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这样的操作风险,而对于定性打分较高,定性得分高于定量得分25%的提示往往不加以关注或重视不够,未按照客观公允的原则进行操作。

(二)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负背离的可能性。交易风险生成的前提条件是交易的存在,必要条件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充分条件是实际与预期收益的负背离。交易风险主要表现为成交风险、价格风险、竞争风险、质量风险、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

交易风险发生机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得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受阻及交易原则的破坏。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环境因素,交易主体因素、交易客体因素和交易制度因素的作用。而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则认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在银行内部信用等级的评定过程中,交易风险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由于贷款对象选择而产生的衍生性风险。由于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上的软约束,导致客户向银行隐瞒真实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以谋求信贷支持,使得银行无法获得真实的“完全信息”;在全社会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领导层无长远的发展战略与计划,随波逐流,使得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市场应变能力,企业发展的生命力等信息把握不准,这些都可能会导致银行作出逆向选择,把贷款借给“目前状况较好”的劣客户,而拒绝向极有发展潜力的好客户贷款。由此,在信用等级的评定中给出不准确的定性判断和结论。

此外,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所蕴涵的交易风险也往往由于纳什均衡现象而产生,纳什均衡指的是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这集中体现在对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及重组企业是否发放贷款的权衡决策中,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有一些债务负担很重的国企客户,其中有些已有重组安排或重组意向。对这些目前现金流量不足,付息困难、还本无望的国营企业,银行还能否发放新的贷款? 如果该企业无好的盈利项目或产品,银行一般不会考虑再发放新的贷款。但如果有可能会盈利的项目、银行应采取何对策?这对决定是否给予贷款的关键在于该项目是否能保证盈利,能否改善并增强还本付息能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时银行贷款就必须采用一种逆向操作模式,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的评定也就为此进行服务。

(三)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分析

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所谓道德风险,梅耶森(Myeson,1991)将其定义为“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一般认为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在得到来

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 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常将在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知情者)称为代理人,将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不知情者)称为委托人。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借贷关系中的借款者即为代理人,贷款人为委托人:在金融机构内部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业务的执行者、操作者是代理人,管理者是委托人。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知情者)所拥有的信息影响委托人(不知情者)的利益,换言之,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

1、金融风险形成机制中的信息非对称性因素

风险一般被定义为潜在的亏损,或出现亏损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一般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激化,进而对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较多的集中于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结构、期限不匹配,对借款人的资信不了解、审查不严格、以及体制与政策方面的原因。然而,经济运行的现实和实证分析的结果都证明,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管理经验的积累,的确可以降低某些风险。但是,伴随经济和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新的风险,较之经济技术低水平时期的风险更复杂、更难预测。这里仅对信用评级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

2、借款人与信贷人员代理委托关系层面上产生的道德风险

不诚实的借款人不将偿还贷款作为自己的义务,由于信贷员要处理许多贷款,因此可能无法揭露旨在欺诈银行而精心设计的阴谋,因此一些精通此道的不诚实的借款人就会通过虚假的表现获取银行的信任。

此外,欺诈的发生不仅是由于借款人道德败坏与蓄意疏忽。同等重要的还有借款人的资质、个人训练、管理技巧与天性,这些因素的评估要比评估诚实与否更容易,信贷员须致力于判断借款人的能力。话反过来即使本质诚实、实力较强的借款者都会在申请贷款时尽力使他们的工作计划与方案更具吸引力,虽然其目的不是欺骗银行,他们仍然不愿表露出内心对未来的担忧与疑惑,因而信贷员要努力收集更多的更客观的信息。

另一种情况是信贷员自身的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相比,银行工作人员更直接与更经常地接触到金钱,金钱交换是客户交易活动的基础,而不只是其结果,银行信贷员还经常接触到有关客户的敏感与机密的信息,于是潜在的利益冲突是十分严重的,我们虽然已经列明信贷员应该严禁的不恰当的活动与行为,如从贷款申请人或客户那接受礼物与金钱,对客户的事业进行投资,利用特权谋求个人利益与不恰当地使用客户的资信信息等,但事实上我们很难控制类似的事情发生,一旦这类事情的发生,我们就很难说信贷员不得不为贷款申请人或客户方便,反过来为其谋求利益的回报,这时由其充当的直接评价人所产生的评价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对于贷款的风险也是致命性的。

还有种情况我们也得必须在这里讨论,也就是政策性贷款,这类贷款虽然其风险贯穿于整个过程, 但也涉及了信用评级风险产生的一个侧面缩影,由于这些贷款或是“带帽”下达,或是有关领导部门打过招呼。对这些贷款,对银行信贷部门来说,由于这些贷款不是银行自主选择发放的,一旦收不回可向“第三方”——指示贷款者推卸责任,具体放贷的人员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自主发放的贷款。这可能导致信贷员疏于贷前的调查,整个逻辑和目标是争取贷款的发放,前后反过来是包装该笔贷款,争取上级行的审批,因此,从一开始的信用等级评级就很容易诱发道德风险。

3、直接评价人与审查审定人代理委托关系层面上产生的道德风险

在评级的操作规范中,要求审查人员对审查结论的准确性进行核实,对于填录不实的评级报

告要及时退回进行重新评价,对于故意扭曲审计报告结论的要严肃追究其责任。利用审核系统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核时,要认真对勾稽关系审核、重点科目审查、报表异常审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有关提示对有关问题在评级模块中作出详尽说明,对于异常情况较多而直接评价人在报告中又解释不清的客户,审查人应作退回处理等,这些对于审查人员的工作作了诸多的详细的规定,我们在这把这些详细的规定归结为技术控制要素。

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情况,在借款人故意欺诈银行时或由于信贷员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审查人员除了在技术要素上进行控制以外是很难发现和控制由此产生的风险的。直接评价人作为代理人是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的。

此外,是否在审查人员在完成上述的要素审核之外就等同于尽职,除了照章行事,由于年度的评级工作量相当大,集中于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就很难说能保证评级审查的工作质量了,因此必须考虑设置专业的评估事务部的必要性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评级结果的检验、评级工作的组织以及评级体系的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级方法偏于定量化,风险揭示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事实表明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缺陷:

1、评级的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一般来讲,我国商业银行是根据三年的财务数据和相应指标作为打分的基础,同时根据一些定性指标对打分结果进行修正。过去的情况可以作为分析的起点,但并不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将来较长的时期进行预测时,过去的数据与将来的情况相关性较小,以过去的信息为依据的评级可靠性较低。

2、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由于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状况的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对单个指标进行打分,然后加总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确定影响受评对象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系数,以剔除重复计分的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只能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指标和确定权重,使评级标准的可行性大为降低。特别重要的是,由于每一个受评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同,同一因素对不同的受评对象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评级结果自然难以准确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

3、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充分的现金流量是受评对象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是分析企业未来偿付能力的核心因素。现在,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基本上没有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因而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4、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受评对象所处行业及在该行业中的地位,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将评级对象按行业作出一定的分类,但总体来看,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和比较明显不足,评级标准不能体现行业的不同特点,评级结果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二)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评级结果有待检验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评级标准和评级结果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时间不长,相关数

据积累不足,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落后。

(三)评级结果的运用十分有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银行仅将评级结果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使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打大折扣。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管理层对内部评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相关金融政策的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大小确定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价格,提取合理的准备金的努力,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缺乏信用文化基础,企业评级情况难以真实反映

由于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缺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导致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五)评价结果不能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有关要求

评价结果没有经济含义,不能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有关要求。目前,银监会已经对建行等4家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的框架,建立更加敏感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力争在2007年实施内部评级法。按照上述要求,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具有经济含义的可以量化的贷款企业和贷款债项二维评级。现行办法中,无论是指标设置还是评价结果都没有与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PD)挂钩,无法准确的量化风险,从而影响了贷款定价、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后续工作的开展。

国际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级体系,并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评级业目前正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知名评级机构的激烈竞争,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外评级机构积极合作,结合我国的国情发展信用评级业。

四、商业银行面对问题采取的改进建议

贯彻《新巴塞尔协议》,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即运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善资产质量,增加盈利。由于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其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作出仔细的考虑和完整的计划。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

内部评级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而信息的采集又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内部评级的结果与风险是否相符。因此,我国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内部评级的顺利开展和评级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一些国际著名的专业评级机构,如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惠誉(FITCH)公司等以其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也出现了一些专业评级机构,如大公、中成信公司(中外合资)等。这些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和银行贷款偿债能力评估等领域,在信用风险揭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近期,由于银行都在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下,进行风险准备管理,

资本金分配。一些专业咨询公司纷纷与国内银行建立联系,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帮助国内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如麦肯锡公司。目前,商业银行在行业分析与研究、评级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级别的确定等方面可以借助专业技术力量,以弥补在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合理配置有限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三)建立健全评级监测检查制度

要建立健全监测检查制度,定期或随机了解评级过程,检查评级质量,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随时发现并解决评级中出现的问题;

各行在年度评级结束后要及时对辖属机构评级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增加不道德风险交易的成本,加大对于对弄虚作假,人为拔高客户打铁还须信用等级的责任人和责任行处理的力度。 此外要按照信贷档案管理规定强化对客户评级档案资料的管理,并将客户的审计报告、评级报告、评级申请及客户基本资料纳入信贷业务档案库。

(四)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信用文化

一个组织可能会设立非常复杂的政策及程序,通过检查、报告等手段来控制其风险承载,但是如果这个组织缺乏一个良好的风险文化内核,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一些组织中,信用文化是机构风险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组成部分,并在其后有一个明确而有力的目标推动着。如果信用文化真的融入了一个机构的血液,那么,这个机构的政策、程序就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使每个职员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会因什么而得到惩罚,会因什么而得到奖赏,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职员的道德风险。好的信用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信用目标,即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的安全范围;其次,还取决于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另外,一个银行的报酬系统也是营造信用文化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五)借鉴国际性银行内部评级方法

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是充分揭示风险的基本前提。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在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先进、成熟评级方法。借鉴这些国内外国际性银行评级技术和经验,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的浪费,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关键所在。

二、总之,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信贷政策越来越要求动态化、数量化和系统化,原先那种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并运用现代化的风险计量分析系统,加强信贷政策的整体规划,并注重在业务中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因此,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在建立信贷政策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了。首先,银行的评级系统要能够对全部信用风险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再应用线性最优化模型,制定出完整的信贷政策组合,确定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务领域。在研究和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同时,我们需要在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政策、以及信用文化与管理文化的建设方面加快调整,逐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研究 一、银行进行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意义

信用分析是以评估对象的偿债能力及信誉度为中心,对被评估对象进行公正审查和评价的信用分析活动。信用分析可以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保障,为融资者顺利融资创造条件,为投资者正确选择投资对象提供科学依据,为宏观金融调控者对现行金融市场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分析预测提供大量可靠的信息资料,为金融市场向规范化发展奠定基础。信用评级按评估对象划分可分为企业信用等级评估、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债券信用等级评估和国家信用等级评估。其中企业信用等级评估是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经贷款银行或中介机构评定的企业信用等级是银行贷款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是信贷审批的重要依据

审批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信贷审批标准与风险评级紧密挂钩,当评级低于某一级别(如CCC级)时,该贷款企业被列入非投资级别,其授信申请将遭到拒绝。准确、及时的风险评级对合理制定信贷策略至关重要。现在,国内银行通常把注意力放在AAA级贷款企业营销上,总试图对低风险企业给予更大的额度授信,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推进,银行从这类企业身上得到的收益将会相当有限,因为他们资信等级高,资金较充裕,往往会以各种形式变相压低价格,缩减银行盈利空间。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评级位于A到BB级之间的贷款企业往往是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应成为银行重点营销对象

(二)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为限额管理技术支持提供重要保障

它是建立在风险计量分析基础上的动态化、系统化的风险管理工具,不仅能够反映银行的信贷政策导向,还可根据风险的最新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一直存在“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现象,在1995年央行取消信贷规模管理以后,这种状况也还并未彻底消除。2004年,国内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几家国有商业大银行年初制定的信贷计划几乎全部突破,助长了新一轮经济过热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在限额管理和风险控制上的薄弱环节。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国内银行应参照国际标准,加快建立、健全风险敞口总量的约束机制,系统化地测定各敞口风险限额,实施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多维度的限额管理,并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实行连续监测。各敞口业务规模一旦接近或突破风险限额,银行就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如对有关分支机构提出警告、上收其信贷审批权;对某一超过风险限额的行业、区域或产品,或对某一类别的客户停止授信,实行严格退出或逐步压缩政策。

(三)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是贷款定价的重要因素

贷款定价不仅涉及信贷业务的经营成本、资金成本、税负成本、风险成本和资本金成本等多种要素,还要充分考虑市场竞争情况以及与企业谈判地位等因素,才能最终确定贷款利率。通常,贷款定价公式为:贷款目标利率=资金成本率+经营成本率+税负成本率+预期损失率+经济资本目标利润率+/-竞争性浮动。其中,预期损失和经济资本是贷款定价中的关键和难点,需要在评级系统中计算生成,这就要求银行对所有贷款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级,并计算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率,再结合预期收益率、资金成本和经营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信贷产品的基准价格,从而保证每个贷款企业都能对银行实际收益有所贡献,同时淘汰风险成本过高的劣质贷款企业。在日趋集约化经营的市场条件下,优质银行和劣质银行在风险管理水平上的差异,就会通过贷款定价水平,最终反映到实际收益能力上。

(四)企业信用风险评级提高预控能力和风险预警

近20年来,随着管理技术的日益发展,风险预警已经逐步发展为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的一项基本功能。以限度作为评级关键指标的违约概率就是对未来一段时期客户违约可能性的预测值,它通过对信用风险的前瞻性判断,而不是对客户资信情况的事后总结,最大组建和启用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根据动态的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实行贷款重组或对

风险较高和呈上升趋势的客户停止转贷,并加快本金回收;或在新合同中调整贷款期限和担保条款;而对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给予更为便利的资金支持。企业信用风险评级系统的作用不只是局限于年度企业信用评级,而是充分利用其对信用风险的敏感性能,通过更高频率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发挥其风险预警和监控作用。

(五)企业信用风险评级促进信贷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信贷政策越来越要求动态化、数量化和系统化,原先那种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并运用现代化的风险计量分析系统,加强信贷政策的整体规划,并注重在业务中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因此,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在建立信贷政策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了。首先,银行的评级系统要能够对全部信用风险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再应用线性最优化模型,制定出完整的信贷政策组合,确定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务领域。亚洲金融危机后,许多国际化银行在内部评级系统中引入了基于运筹学的模型分析技术,通过对国家、区域、行业、产品、客户和债项等方面的自由组合与交叉分析,使风险计算精度达到了一个崭新水平,从而更好地制定信贷政策,掌控信贷风险。

(六)客户信用分析可以起到监管市场运行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大量存在公共产品,在市场环境中大量存在外在性,信息不完全对称,竞争与垄断并存,市场准入受到限制,产品非同质等。因此,无效率即市场失败与市场失灵是必然存在的。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在其制作的电视连续剧《不确定的年代》中明确提出,广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微观经济无效率、宏观经济不稳定及社会不公平等方面。此后,美国经济学家科布力、奥肯都曾使用了这三个表现。1980年,萨缪尔森在修改教科书中,也引入并使用了这三个表现。从现实情况看,要矫正市场的广义失灵与缺陷,主要凭借三股外力:一股是来自政府的宏观调控;另一股是来自行业组织的监管;最后一股是来自于社会的监管管理。来自于社会的监督管理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从力度上都强于其他两股外力,因为社会的监督管理是以公平、公开、公正及客观、权威为原则,发挥着预警和监控的功能,所以它是三股外力中范围最广、弹性最大、包容性最强的力量。信用评级在市场运作中,作为一股来自社会的外力,是监管市场运行的第三只眼睛,是对债务或商业票据倒账风险的良好指示器,能够对债权人、投资人起到预警信号的作用。通过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可以使银行和客户顺利实现各自的目标,双方的利益都有了信息保障,最终提高了资金以及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确保银企双赢目标的实现。

二、信用评级过程中风险的衍生分析

(一)操作风险

一般而言,信用评级工作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操作过程和叠进的程序,从评级准备、实地调研、级别初评、级别审查与审定、跟踪监测,到最后的监督检查,各个环节都有规范性的操作规程,期间对于每个环节也有着明确的职责与分工,在中国工商银行的评价系统中,按职责分工分为运行管理员、专业管理员、直接评价人、评级复核人、评级审查人和评级审定人。整个评级过程由直接评价人而始至评级审定人而终,由于风险衍生的比重倾向原因,本文所讨论的操作风险更多关注于由直接评价人所产生的这一环节。

无庸置疑,实地调研和级别初评都由直接评价人完成,评级前评级人员要对客户进行全面的实地调研,包括与有关人员的会谈,到主管部门进行访谈以及了解客户竞争对手的情况,客户主要产品的用户和服务对象,对客户的反映等;在初评过程中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输入和审核,定性指标的判定和结果的录入,评级结论的给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实地调研这一环节,往往存在调研的不全面和深度的欠缺,导致对客户情况的掌握的不充分,直接影响到对客户的判断;而对于年度评级往往忽于这一工作,认为平时一直联系客户,对

客户情况比较了解,没有再进行全面调研的必要,忽略客户情况的动态性变化特点。

在初评环节,要求直接评价人对企业进行评价前应认真检查录入报表与原始报表的一致性、行业及规模选择的准确性、基本资料及各项现金流补录资料录入的完整性。事实上,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存在报表制作的不规范和财务数据不真实性的现象,而在目前情况下,评级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财务报表而进行的,由于对财务报表的审核不严或基于财务分析知识的欠缺,难以准确审核财务报表或更多由于特定的信贷目的而授意客户进行目的性的财务报表的编制,甚至可以制造基于特定目的的审计报告,对于我们后面讨论的这一问题更多应由道德风险分析来完成,而联系操作风险这层面可以用逆向操作来总结,即寄予一定的信用等级结论反方向进行评级操作。而在定性评价中,由于信贷人员的优势偏好心理,往往喜欢给自己管理的客户进行较好的评价,容易偏离客观事实,即使没有特定的信贷目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这样的操作风险,而对于定性打分较高,定性得分高于定量得分25%的提示往往不加以关注或重视不够,未按照客观公允的原则进行操作。

(二)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负背离的可能性。交易风险生成的前提条件是交易的存在,必要条件是市场的不确定性,充分条件是实际与预期收益的负背离。交易风险主要表现为成交风险、价格风险、竞争风险、质量风险、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欺诈风险。

交易风险发生机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得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受阻及交易原则的破坏。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得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环境因素,交易主体因素、交易客体因素和交易制度因素的作用。而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则认为交易风险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在银行内部信用等级的评定过程中,交易风险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由于贷款对象选择而产生的衍生性风险。由于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上的软约束,导致客户向银行隐瞒真实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以谋求信贷支持,使得银行无法获得真实的“完全信息”;在全社会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领导层无长远的发展战略与计划,随波逐流,使得银行对贷款申请人的市场应变能力,企业发展的生命力等信息把握不准,这些都可能会导致银行作出逆向选择,把贷款借给“目前状况较好”的劣客户,而拒绝向极有发展潜力的好客户贷款。由此,在信用等级的评定中给出不准确的定性判断和结论。

此外,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所蕴涵的交易风险也往往由于纳什均衡现象而产生,纳什均衡指的是一种战略组合,这种战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成。这集中体现在对债务负担过重的企业以及重组企业是否发放贷款的权衡决策中,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有一些债务负担很重的国企客户,其中有些已有重组安排或重组意向。对这些目前现金流量不足,付息困难、还本无望的国营企业,银行还能否发放新的贷款? 如果该企业无好的盈利项目或产品,银行一般不会考虑再发放新的贷款。但如果有可能会盈利的项目、银行应采取何对策?这对决定是否给予贷款的关键在于该项目是否能保证盈利,能否改善并增强还本付息能力,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时银行贷款就必须采用一种逆向操作模式,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的评定也就为此进行服务。

(三)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分析

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前提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实际上人们早就知道,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所谓道德风险,梅耶森(Myeson,1991)将其定义为“参与人选择错误行动引起的问题”。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一般认为道德风险是指由于经营者或参与市场交易的人士,在得到来

自第三方面的保障的条件下,其所作出的决策及行为即使引起损失,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或可能得到某种补偿,这将“激励”其倾向于作出风险较大的决策,以博取更大的收益。 在信息经济学中,常常将在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知情者)称为代理人,将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不知情者)称为委托人。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借贷关系中的借款者即为代理人,贷款人为委托人:在金融机构内部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业务的执行者、操作者是代理人,管理者是委托人。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知情者)所拥有的信息影响委托人(不知情者)的利益,换言之,委托人不得不为代理人的行为承担风险。

1、金融风险形成机制中的信息非对称性因素

风险一般被定义为潜在的亏损,或出现亏损的可能性。金融风险一般指因种种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显露、激化,进而对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造成破坏与损失的可能性。

对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较多的集中于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结构、期限不匹配,对借款人的资信不了解、审查不严格、以及体制与政策方面的原因。然而,经济运行的现实和实证分析的结果都证明,经济、社会和技术的进步,管理经验的积累,的确可以降低某些风险。但是,伴随经济和技术进步而出现的新的风险,较之经济技术低水平时期的风险更复杂、更难预测。这里仅对信用评级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

2、借款人与信贷人员代理委托关系层面上产生的道德风险

不诚实的借款人不将偿还贷款作为自己的义务,由于信贷员要处理许多贷款,因此可能无法揭露旨在欺诈银行而精心设计的阴谋,因此一些精通此道的不诚实的借款人就会通过虚假的表现获取银行的信任。

此外,欺诈的发生不仅是由于借款人道德败坏与蓄意疏忽。同等重要的还有借款人的资质、个人训练、管理技巧与天性,这些因素的评估要比评估诚实与否更容易,信贷员须致力于判断借款人的能力。话反过来即使本质诚实、实力较强的借款者都会在申请贷款时尽力使他们的工作计划与方案更具吸引力,虽然其目的不是欺骗银行,他们仍然不愿表露出内心对未来的担忧与疑惑,因而信贷员要努力收集更多的更客观的信息。

另一种情况是信贷员自身的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相比,银行工作人员更直接与更经常地接触到金钱,金钱交换是客户交易活动的基础,而不只是其结果,银行信贷员还经常接触到有关客户的敏感与机密的信息,于是潜在的利益冲突是十分严重的,我们虽然已经列明信贷员应该严禁的不恰当的活动与行为,如从贷款申请人或客户那接受礼物与金钱,对客户的事业进行投资,利用特权谋求个人利益与不恰当地使用客户的资信信息等,但事实上我们很难控制类似的事情发生,一旦这类事情的发生,我们就很难说信贷员不得不为贷款申请人或客户方便,反过来为其谋求利益的回报,这时由其充当的直接评价人所产生的评价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对于贷款的风险也是致命性的。

还有种情况我们也得必须在这里讨论,也就是政策性贷款,这类贷款虽然其风险贯穿于整个过程, 但也涉及了信用评级风险产生的一个侧面缩影,由于这些贷款或是“带帽”下达,或是有关领导部门打过招呼。对这些贷款,对银行信贷部门来说,由于这些贷款不是银行自主选择发放的,一旦收不回可向“第三方”——指示贷款者推卸责任,具体放贷的人员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自主发放的贷款。这可能导致信贷员疏于贷前的调查,整个逻辑和目标是争取贷款的发放,前后反过来是包装该笔贷款,争取上级行的审批,因此,从一开始的信用等级评级就很容易诱发道德风险。

3、直接评价人与审查审定人代理委托关系层面上产生的道德风险

在评级的操作规范中,要求审查人员对审查结论的准确性进行核实,对于填录不实的评级报

告要及时退回进行重新评价,对于故意扭曲审计报告结论的要严肃追究其责任。利用审核系统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核时,要认真对勾稽关系审核、重点科目审查、报表异常审查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有关提示对有关问题在评级模块中作出详尽说明,对于异常情况较多而直接评价人在报告中又解释不清的客户,审查人应作退回处理等,这些对于审查人员的工作作了诸多的详细的规定,我们在这把这些详细的规定归结为技术控制要素。

但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讨论的情况,在借款人故意欺诈银行时或由于信贷员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审查人员除了在技术要素上进行控制以外是很难发现和控制由此产生的风险的。直接评价人作为代理人是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的。

此外,是否在审查人员在完成上述的要素审核之外就等同于尽职,除了照章行事,由于年度的评级工作量相当大,集中于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就很难说能保证评级审查的工作质量了,因此必须考虑设置专业的评估事务部的必要性问题。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已经逐步建立起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但是与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加工,还是在对评级结果的检验、评级工作的组织以及评级体系的适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级方法偏于定量化,风险揭示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它定性指标,并通过专家判断或其它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对应的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事实表明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缺陷:

1、评级的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一般来讲,我国商业银行是根据三年的财务数据和相应指标作为打分的基础,同时根据一些定性指标对打分结果进行修正。过去的情况可以作为分析的起点,但并不能反映未来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将来较长的时期进行预测时,过去的数据与将来的情况相关性较小,以过去的信息为依据的评级可靠性较低。

2、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由于影响评级对象信用状况的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在对单个指标进行打分,然后加总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确定影响受评对象偿债能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系数,以剔除重复计分的因素。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资料,只能根据经验或专家判断来选取指标和确定权重,使评级标准的可行性大为降低。特别重要的是,由于每一个受评对象所处的环境不同,同一因素对不同的受评对象影响不可能完全一样,根据固定权重得出的评级结果自然难以准确反映评级对象的信用风险。

3、缺乏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充分的现金流量是受评对象偿还到期债务的根本保证,是分析企业未来偿付能力的核心因素。现在,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基本上没有对现金流量充足性的分析和预测,因而难以反映评级对象未来的真实偿债能力。

4、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受评对象所处行业及在该行业中的地位,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虽然有些商业银行将评级对象按行业作出一定的分类,但总体来看,对不同行业的分析和比较明显不足,评级标准不能体现行业的不同特点,评级结果在不同行业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二)基础数据库有待充实,评级结果有待检验

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是检验评级标准和评级结果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银行开展内部评级的时间不长,相关数

据积累不足,这方面的工作明显落后。

(三)评级结果的运用十分有限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多数银行仅将评级结果用于授信管理等少数领域,使内部评级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打大折扣。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管理层对内部评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相关金融政策的影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根据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大小确定贷款和其他金融工具价格,提取合理的准备金的努力,使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缺乏信用文化基础,企业评级情况难以真实反映

由于我国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缺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较小,加上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核心作用,而且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积极去核准企业财务数据,导致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目前的真实经营状况。

(五)评价结果不能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有关要求

评价结果没有经济含义,不能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有关要求。目前,银监会已经对建行等4家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银行按照新资本协议的框架,建立更加敏感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力争在2007年实施内部评级法。按照上述要求,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具有经济含义的可以量化的贷款企业和贷款债项二维评级。现行办法中,无论是指标设置还是评价结果都没有与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PD)挂钩,无法准确的量化风险,从而影响了贷款定价、绩效考核等一系列后续工作的开展。

国际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级体系,并在现代化的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评级业目前正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知名评级机构的激烈竞争,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与国外评级机构积极合作,结合我国的国情发展信用评级业。

四、商业银行面对问题采取的改进建议

贯彻《新巴塞尔协议》,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变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即运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善资产质量,增加盈利。由于内部评级体系主要应用在贷款决策、资产质量管理、风险准备金管理、金融产品组合、贷款定价、授权管理以及成本利润核算等方面,其工作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我们作出仔细的考虑和完整的计划。因此,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

内部评级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方案的设计,信息的采集和信息的加工,而信息的采集又是三项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内部评级的结果与风险是否相符。因此,我国银行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受评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同时,建立和完善客户基础数据库,为内部评级的顺利开展和评级结果的检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公司的技术力量

一些国际著名的专业评级机构,如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惠誉(FITCH)公司等以其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也出现了一些专业评级机构,如大公、中成信公司(中外合资)等。这些机构积极参与企业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和银行贷款偿债能力评估等领域,在信用风险揭示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特别是近期,由于银行都在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要求下,进行风险准备管理,

资本金分配。一些专业咨询公司纷纷与国内银行建立联系,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帮助国内银行建立内部评级体系,如麦肯锡公司。目前,商业银行在行业分析与研究、评级体系的建立和信用级别的确定等方面可以借助专业技术力量,以弥补在内部评级水平不高、专业人员不足的缺陷。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合理配置有限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

(三)建立健全评级监测检查制度

要建立健全监测检查制度,定期或随机了解评级过程,检查评级质量,防范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随时发现并解决评级中出现的问题;

各行在年度评级结束后要及时对辖属机构评级工作进行总结和检查,增加不道德风险交易的成本,加大对于对弄虚作假,人为拔高客户打铁还须信用等级的责任人和责任行处理的力度。 此外要按照信贷档案管理规定强化对客户评级档案资料的管理,并将客户的审计报告、评级报告、评级申请及客户基本资料纳入信贷业务档案库。

(四)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信用文化

一个组织可能会设立非常复杂的政策及程序,通过检查、报告等手段来控制其风险承载,但是如果这个组织缺乏一个良好的风险文化内核,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一些组织中,信用文化是机构风险文化的一个固有的组成部分,并在其后有一个明确而有力的目标推动着。如果信用文化真的融入了一个机构的血液,那么,这个机构的政策、程序就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约束,使每个职员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以及会因什么而得到惩罚,会因什么而得到奖赏,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职员的道德风险。好的信用文化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信用目标,即银行所承担的风险的安全范围;其次,还取决于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另外,一个银行的报酬系统也是营造信用文化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五)借鉴国际性银行内部评级方法

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是充分揭示风险的基本前提。发达国家国际性银行在长期的内部评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先进、成熟评级方法。借鉴这些国内外国际性银行评级技术和经验,避免无谓的人力、财力的浪费,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评级方法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关键所在。

二、总之,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信贷政策越来越要求动态化、数量化和系统化,原先那种粗放、僵硬和以定性为主导的信贷政策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并运用现代化的风险计量分析系统,加强信贷政策的整体规划,并注重在业务中发挥信贷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因此,企业信用风险评级在建立信贷政策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显著了。首先,银行的评级系统要能够对全部信用风险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再应用线性最优化模型,制定出完整的信贷政策组合,确定一段时期内重点支持和退出的业务领域。在研究和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同时,我们需要在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政策、以及信用文化与管理文化的建设方面加快调整,逐步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相关文章

  •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山东财经大学
  • 山东财经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专班学姓院业级号名指导教师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制 二O一三年五月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山东财经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查看


  • 吴双开题报告
  •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湖北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研究 院 系 财经政法系 专业 经济学 学生姓名 吴双 学号 2110514236 指导教师 刘姣华 职称 讲师 2014年 9月 20 日 一.本课题的研 ...查看


  • 金融学院论文题目
  • 金融学院2012届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2.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 3.利率市场化对中资保险公司的影响 4.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二.政策性银行问 ...查看


  • 期刊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_方芳
  • 网络出版时间:2013-10-12 17:18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889.F.20131012.1718.201307.256_196.html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查看


  • 企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国民信用问题简述
  • 摘 要:信用风险是困扰经济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问题,很多商业银行以及借贷公司受到信用风险问题的影响十分严重,信用风险对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不只是针对于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了,更多的企业之间也会受到 ...查看


  • 中国征信服务行业分析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2012会计论文题目
  • 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方向 1. 基于模块化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2. 论财务会计报告的改革与发展 3. 关于会计本质.职能.对象.任务等问题的探讨 4.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探讨 5. 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探讨 6. 会计监督问题研究 7. 论会计目标 ...查看


  •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与融资渠道的匹配性研究
  •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与融资渠道的匹配性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1 一.引言2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4 (一) 问卷设计4 (二) 调查方法6 三.统计结果分析6 (一) 调查企业状况6 (二) 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分析7 (三) 小微企业资金供给渠道 ...查看


  •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论文撰写参考文献
  • 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刘昆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能够帮助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也能帮助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价值管理,提高企业的价值,同时也是资本运作的重要前提,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企业价值评估进行研 ...查看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