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松花顶

  松花顶是乐都县境内一座几乎常年积雪且高耸入云的名山,位于乐都北山的达拉土族乡,海拔4056米,距县城约35公里。   攀登的季节,最好是农历三伏天。因为,这个季节松花顶白雪隐退,满山苍翠,水草丰饶,百花艳丽。加之气候适宜,自然是比较理想的攀登季节。今年农历六月下旬,也是初秋刚到,末伏来临之际,我们一行五六人乘车从县城出发,前去松花顶拍摄风光电视片,有幸攀登了一回松花顶,真正一饱了这座乐都名山的眼福。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越过李家昂村,走进一条名日“石板沟”的沟岔。向导说,石板沟是攀登松花顶的近路,也是李家昂人坐圈放牧的地方。我们夜宿石板沟,翌日凌晨攀登松花顶。   进入石板沟,汽车开始摇晃起来,速度也明显减慢。眼见的石板沟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原野翠染,林草茂盛。山坡宽敞,溪水流淌。的确是一个天然好牧场。这不由让人心旷神怡,情怀酣畅,淡忘了一路的车儿颠簸……   来到第一个圈窝,汽车已无路可走。于是,我们下车步行。当我们背起背包。扛起摄像机,抖起精神,准备出发之时。突然嗖嗖的冷风扑面而来,像是要有雷阵雨了。一下子我们也感到身上寒冷起来,赶紧穿上多带的衣服。显然,这里的气候与炎热的县城,与我们刚离开不久的乡政府所在地形成鲜明对比,似乎这里已经到了深秋时节。滚动的乌云迫使我们不得不停下步来“观天象”而后行了。其实这里早已不见树木,只有草坡。浓重的寒气,也说明海拔越来越高了。此时如果不是来到藏族老人拉官却放牧的圈窝,好客的夫妇俩热情招呼我们走进窝棚,说不定我们真要遭受一次高原初秋暴风雨的袭击,挨一回无处避雨的“冻肉”的。   在官却老人的热炕上,我们一边喝酥油茶,吃锅盔馍,拌糌粑,一边寒暄。官却老人告诉我们,他年已花甲。全家七口人,15亩耕地,种植着青稞、油籽、洋芋、小麦和青草。饲养着30头牦牛和50多只羊,常年在这儿坐圈。日子过得“还算可以”。看到老人做饭煨炕用的牛粪块小山似的堆满圈窝,太阳能电灯高悬在窝棚梁上,收音机摆放在窗台上,手机搁在炕桌上……这一切,无不体现出这偏远山区放牧人家的现代生活气息。从洋溢在老人脸上的喜悦中,更不难看出,他家的日子过得是多么舒心。   大约一个小时,风停了,雨也停下。我们告别官却夫妇,向石板沟脑进发。   一路行来,层层叠叠的山坡,那碧绿、青黛、黯淡和明亮的各种色彩在眼前展现,煞是好看。我们准备好摄像机,边走边拍。石头上密麻麻橘红的、黝黑的苔藓,汩汩流淌的清澈小溪,山坡上、沟滩里吃草的羊群、牛群、马群,以及空中翱翔的白鸽群,我们都不放过,一一摄入镜头……   山道越上越陡,脚步也自然越来越慢。我们每走一阵,都不得不停下步来喘口气,甚至还要坐下歇上一会儿,再继续前进。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们踏进石板沟半山腰宿营的窝棚。   和官却老人家一样,这家窝棚的夫妇也是藏族,一样的热情好客。他们先是给我们倒茶、端馍。然后又是做饭,揪上我们青海人最爱吃的面片,还再三恭请大家吃饱吃好。饭后,又煮上羊肉“手抓”……憨厚的性格,纯朴的情感,热情的款待,细心的照料,真让人感激万分。   凌晨四点,是我们既定的出发时间。伴着灿烂星空,踏着皎洁如玉的下弦月光,我们准时动身,徒步奔向通往松花顶的石板沟山顶。这时,虽然夜空通明,但仍是夜不观色。陡峭的山道不时有小石子绊脚,让人感到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费劲。快到石板沟尽头时,竟连小道也没有了,满山满坡都是密麻麻的草墩,就像钻进了西瓜密集的地块,简直让人无处下脚。加之这里已经有了霜冻,每踩一脚,不小心就要踩到草墩上。冷不防滑下去,不是闪脚,就是跌跤……就这样,在没有道路的石板沟山坡上,我们睁大眼睛瞅着脚下,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艰难地向上爬。大概不过两公里的路程,我们却足足爬了一个小时,才算到达石板沟山顶。   当我们站在石板沟山顶上时,啊,眼前开阔明朗起来!夜幕中的石板沟山顶平展展躺在面前,显得那么朦胧旷远,寂静安然。迎面圆圆馒头似的一座巨大山峰从地平线上拔地而起,巍然屹立,雄宏宽阔,直插云霄。山峰在晨曦映照下,青黛一色,宛如一位顶天立地的盔甲武士剪影立于天地间,像是在时刻守卫着这片神圣大地……向导对我们说,这就是松花顶!   夜幕中的松花顶,乍一看,似乎近得可以伸手触摸。然而,定睛一看,仍是遥远,若影若梦。这时,离天亮还早,我们决定在此休息,等待拍摄日出。   真是高处不胜寒。等日出,说实话,使我们饱受了一次高山秋寒的侵袭。即将破晓的天空越来越明朗,可天气越来越冷了。凛冽的寒风直刺身骨,吹得我们瑟瑟发抖,浑身打颤,手脚很快麻木了。虽说大家都穿了多带的衣服,但谁也没有料到在这风寒交错的高山顶上,多穿的衣服仍然不能御寒。但为了不失时机地拍摄到松花顶日出,大家不得不在这无处躲避风寒的高山顶上,一边忍耐,一边走动,尽量加大活动力度,无奈地痴痴等待……   清晨六点半,太阳终于出来了。啊,我们的心里豁然亮堂起来,热乎起来!苦苦等待了一个半小时日出的我们,这时顾不得浑身麻木,手脚冰凉,抓紧时间抢拍下这大好晴天的松花顶日出胜景。拍完镜头,闲暇之余,我们才清楚地看到。位于我们正东的松花顶,真的雄宏壮阔,直立突兀。整个山峰就像爆发过的火山,显得那么秀气壮美。再一看,流沙又像藏族汉子头上的条条小辫,均匀垂吊下来,更显得那么玲珑俊俏。望着眼前苍翠如玉的高高松花顶,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造物主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精妙!   从石板沟山顶到松花顶山根,之间还相隔大约一两公里宽的山坡和沟壑。小溪从山间流出,在阳光照射下,奔流南下。草场上到处是密麻麻的草墩,宛如西瓜地里一个个圆圆的西瓜,裸露出大小一致、排列均匀,且很有规律的草墩图案,显得那么明快而富有节奏感。近看脚下,栽绒地毯一样密集的小草生长着,无数各色小花盛开着。在寒风吹拂下,小草小花微微摆动,像是在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招手致意,点头微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所限,这里的花草虽然小的刚盖住地皮,再也不能长高。但在我看来,它们不是小得可怜,而是小得可爱,小得天真烂漫,真正的“小巧玲珑”。比如蒲公英,花朵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可花开得仍是那么金黄金黄,惹人喜爱。在这高寒地带,这些小草小花们不甘寂寞,不敢示弱,竞相生长,顽强地生存,用自己矮小的身体点缀这里的景色,装扮这里的大地,甚至滋养这里的生灵。   太阳高高升起,我们的身上渐渐暖和起来,我们向松花顶走去。不一会儿,身后传来人们的喊叫声。回头一看,原来是要帮送我们去松花顶的李家昂人。他们牵着一群骡马,从山下匆匆赶来。早已困乏了的我们,见有骡马骑了,不由自主停下步来等待。当然,感激之情也涌上心头!

  骑着骡马,我们很快来到松花顶山脚下。我们稍作休息,准备登山了。从这里仰望钻入云天的松花顶,巍峨威严,雄宏挺拔,直立陡峭,险峻可畏,大有顶天立地、高不可攀之势。这在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不由叹为观止。   开始登山了。同行人中有两位是女同志,按照习惯,是不能登山的。无奈,她们只好等候在山下。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开始向上爬。我牵着自己刚骑过的小青马,因它性子急、脚步也非常快,一见到石坎还要往上跳。这不由地逼着我也快步向上跑步走,要不就会被踩到脚或被撞倒的。见此情景,李家昂人说,上松花顶不能心急,得慢慢来,一步一步走。于是,我勒紧辔头,遏住小青马,才使脚步缓慢下来。   走到山腰,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早晨我们从石板沟山顶上看到的松花顶那一湾一湾流下山坳的流沙,实际上并不是流沙,而是成堆相连的一溜溜块状大石头。这些石头就像从山顶上喷出后流下来似的,重重叠叠,层层垒垒,宽度均有好几米。真让人惊奇万分,感慨不已!   途中,我们还着实体会了一下“攀登”二字的确切含义。上山时,好多时候都要抓住山岩,迈着小步向上行。看得见山顶就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可是,走了好半天,还像原地踏步一样。越往上走,越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且有点胸闷气短。每走上三五步,不得不停下来歇歇气,深呼吸。这时,我想起比松花顶高一倍多的珠穆朗玛峰,不知勇士们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在攀登。可想而知,他们所具有的胆识、勇气和毅力,是何等的惊人!   我们终于攀上了松花顶。啊,松花顶真的是那么雄宏壮观,无可比拟。极目四顾,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延绵大山,都在松花顶脚下。我们平时从谷底、沟壑看到的巍峨山峰,在这里看来,就像丘陵一样,均显得那么低矮、渺小。茂密的森林,也像大片的绿草地,分不清哪是林,哪是草……就这样,松花顶在云烟升腾、山岚缠腰,犹如万马奔腾、海浪汹涌澎湃的千万座大山之间,昂然屹立于群峰之首,体现出了真正的大山品格!   松花顶四周都有河流发源。这些河流伴着大海波涛般的群山,蜿蜒流向远方。其中最大的一支是引胜河。极目远眺,河水俨然一棵平躺的银色大树,锦绣的枝桠伸向多座山峰之间,甚至伸向松花顶。陪衬得松花顶银光闪烁,格外秀丽。绵延的南大山、巍峨的武当山、遥远的冰沟奇峰以及近邻互助不知名的山峰,此起彼伏,如梦如幻。这一切,不由给人一种胸襟开阔、其乐无穷的美感!我为自己能有机缘登上松花顶而感到由衷高兴!   松花顶顶端极为平坦,一块约有两亩大的长方形平地,平展展躺在山顶上。登上山顶,就像登上了楼顶,平展得让人一千个放心。顶上有一大峨博,悬挂铸铁钟,又给人一种威严、神奇和神秘之感。和乡亲们一起,我们拜谒过这位“北山总神”后,席地而坐。伴着灿烂阳光、阵阵寒风,大家轮流喝着青稞酒,畅谈着松花顶。乡亲们说,松花顶是“北山总神”,也是“北山爷爷”,南山的阿伊桑迈是“奶奶”。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达拉、共和、引胜、寿乐和邻县互助的松多、红崖子沟一千余名群众,汇集在松花顶山下,举行盛大的跑马会……听着故事,看着松花顶,顿觉自己也似乎成了“神仙”,一种只可意会、不可名状的幸福感溢于心头……   走在松花顶上,不知是山晕,还是人晕,才一会儿,我突然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心好像悬浮起来了,脚下也轻飘飘的,似乎没有着实落地一样。我下意识地想到,恐怕这就是“高山反应”了!于是,我轻手慢脚,小心翼翼行走。因为,除了山顶有平地外,直立陡峭的山峰看下去,真叫人望而生畏、胆颤心惊。有生以来攀登这样的高峰,真的又惊又喜,难以忘怀。   我们下山了。一路上,有的叙说着松花顶的崇高险峻,有的叙说着松花顶的壮阔美丽,乡亲们希望我们再来……这次登山,我们自然而然享受到大自然“清荣俊茂,良多趣味”美感的同时,也实实在在经历了一次人生勇气的自我挑战和意志的磨练。

  松花顶是乐都县境内一座几乎常年积雪且高耸入云的名山,位于乐都北山的达拉土族乡,海拔4056米,距县城约35公里。   攀登的季节,最好是农历三伏天。因为,这个季节松花顶白雪隐退,满山苍翠,水草丰饶,百花艳丽。加之气候适宜,自然是比较理想的攀登季节。今年农历六月下旬,也是初秋刚到,末伏来临之际,我们一行五六人乘车从县城出发,前去松花顶拍摄风光电视片,有幸攀登了一回松花顶,真正一饱了这座乐都名山的眼福。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越过李家昂村,走进一条名日“石板沟”的沟岔。向导说,石板沟是攀登松花顶的近路,也是李家昂人坐圈放牧的地方。我们夜宿石板沟,翌日凌晨攀登松花顶。   进入石板沟,汽车开始摇晃起来,速度也明显减慢。眼见的石板沟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原野翠染,林草茂盛。山坡宽敞,溪水流淌。的确是一个天然好牧场。这不由让人心旷神怡,情怀酣畅,淡忘了一路的车儿颠簸……   来到第一个圈窝,汽车已无路可走。于是,我们下车步行。当我们背起背包。扛起摄像机,抖起精神,准备出发之时。突然嗖嗖的冷风扑面而来,像是要有雷阵雨了。一下子我们也感到身上寒冷起来,赶紧穿上多带的衣服。显然,这里的气候与炎热的县城,与我们刚离开不久的乡政府所在地形成鲜明对比,似乎这里已经到了深秋时节。滚动的乌云迫使我们不得不停下步来“观天象”而后行了。其实这里早已不见树木,只有草坡。浓重的寒气,也说明海拔越来越高了。此时如果不是来到藏族老人拉官却放牧的圈窝,好客的夫妇俩热情招呼我们走进窝棚,说不定我们真要遭受一次高原初秋暴风雨的袭击,挨一回无处避雨的“冻肉”的。   在官却老人的热炕上,我们一边喝酥油茶,吃锅盔馍,拌糌粑,一边寒暄。官却老人告诉我们,他年已花甲。全家七口人,15亩耕地,种植着青稞、油籽、洋芋、小麦和青草。饲养着30头牦牛和50多只羊,常年在这儿坐圈。日子过得“还算可以”。看到老人做饭煨炕用的牛粪块小山似的堆满圈窝,太阳能电灯高悬在窝棚梁上,收音机摆放在窗台上,手机搁在炕桌上……这一切,无不体现出这偏远山区放牧人家的现代生活气息。从洋溢在老人脸上的喜悦中,更不难看出,他家的日子过得是多么舒心。   大约一个小时,风停了,雨也停下。我们告别官却夫妇,向石板沟脑进发。   一路行来,层层叠叠的山坡,那碧绿、青黛、黯淡和明亮的各种色彩在眼前展现,煞是好看。我们准备好摄像机,边走边拍。石头上密麻麻橘红的、黝黑的苔藓,汩汩流淌的清澈小溪,山坡上、沟滩里吃草的羊群、牛群、马群,以及空中翱翔的白鸽群,我们都不放过,一一摄入镜头……   山道越上越陡,脚步也自然越来越慢。我们每走一阵,都不得不停下步来喘口气,甚至还要坐下歇上一会儿,再继续前进。直到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我们踏进石板沟半山腰宿营的窝棚。   和官却老人家一样,这家窝棚的夫妇也是藏族,一样的热情好客。他们先是给我们倒茶、端馍。然后又是做饭,揪上我们青海人最爱吃的面片,还再三恭请大家吃饱吃好。饭后,又煮上羊肉“手抓”……憨厚的性格,纯朴的情感,热情的款待,细心的照料,真让人感激万分。   凌晨四点,是我们既定的出发时间。伴着灿烂星空,踏着皎洁如玉的下弦月光,我们准时动身,徒步奔向通往松花顶的石板沟山顶。这时,虽然夜空通明,但仍是夜不观色。陡峭的山道不时有小石子绊脚,让人感到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费劲。快到石板沟尽头时,竟连小道也没有了,满山满坡都是密麻麻的草墩,就像钻进了西瓜密集的地块,简直让人无处下脚。加之这里已经有了霜冻,每踩一脚,不小心就要踩到草墩上。冷不防滑下去,不是闪脚,就是跌跤……就这样,在没有道路的石板沟山坡上,我们睁大眼睛瞅着脚下,深一脚浅一脚,步履艰难地向上爬。大概不过两公里的路程,我们却足足爬了一个小时,才算到达石板沟山顶。   当我们站在石板沟山顶上时,啊,眼前开阔明朗起来!夜幕中的石板沟山顶平展展躺在面前,显得那么朦胧旷远,寂静安然。迎面圆圆馒头似的一座巨大山峰从地平线上拔地而起,巍然屹立,雄宏宽阔,直插云霄。山峰在晨曦映照下,青黛一色,宛如一位顶天立地的盔甲武士剪影立于天地间,像是在时刻守卫着这片神圣大地……向导对我们说,这就是松花顶!   夜幕中的松花顶,乍一看,似乎近得可以伸手触摸。然而,定睛一看,仍是遥远,若影若梦。这时,离天亮还早,我们决定在此休息,等待拍摄日出。   真是高处不胜寒。等日出,说实话,使我们饱受了一次高山秋寒的侵袭。即将破晓的天空越来越明朗,可天气越来越冷了。凛冽的寒风直刺身骨,吹得我们瑟瑟发抖,浑身打颤,手脚很快麻木了。虽说大家都穿了多带的衣服,但谁也没有料到在这风寒交错的高山顶上,多穿的衣服仍然不能御寒。但为了不失时机地拍摄到松花顶日出,大家不得不在这无处躲避风寒的高山顶上,一边忍耐,一边走动,尽量加大活动力度,无奈地痴痴等待……   清晨六点半,太阳终于出来了。啊,我们的心里豁然亮堂起来,热乎起来!苦苦等待了一个半小时日出的我们,这时顾不得浑身麻木,手脚冰凉,抓紧时间抢拍下这大好晴天的松花顶日出胜景。拍完镜头,闲暇之余,我们才清楚地看到。位于我们正东的松花顶,真的雄宏壮阔,直立突兀。整个山峰就像爆发过的火山,显得那么秀气壮美。再一看,流沙又像藏族汉子头上的条条小辫,均匀垂吊下来,更显得那么玲珑俊俏。望着眼前苍翠如玉的高高松花顶,不能不让人惊叹大自然造物主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精妙!   从石板沟山顶到松花顶山根,之间还相隔大约一两公里宽的山坡和沟壑。小溪从山间流出,在阳光照射下,奔流南下。草场上到处是密麻麻的草墩,宛如西瓜地里一个个圆圆的西瓜,裸露出大小一致、排列均匀,且很有规律的草墩图案,显得那么明快而富有节奏感。近看脚下,栽绒地毯一样密集的小草生长着,无数各色小花盛开着。在寒风吹拂下,小草小花微微摆动,像是在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招手致意,点头微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所限,这里的花草虽然小的刚盖住地皮,再也不能长高。但在我看来,它们不是小得可怜,而是小得可爱,小得天真烂漫,真正的“小巧玲珑”。比如蒲公英,花朵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可花开得仍是那么金黄金黄,惹人喜爱。在这高寒地带,这些小草小花们不甘寂寞,不敢示弱,竞相生长,顽强地生存,用自己矮小的身体点缀这里的景色,装扮这里的大地,甚至滋养这里的生灵。   太阳高高升起,我们的身上渐渐暖和起来,我们向松花顶走去。不一会儿,身后传来人们的喊叫声。回头一看,原来是要帮送我们去松花顶的李家昂人。他们牵着一群骡马,从山下匆匆赶来。早已困乏了的我们,见有骡马骑了,不由自主停下步来等待。当然,感激之情也涌上心头!

  骑着骡马,我们很快来到松花顶山脚下。我们稍作休息,准备登山了。从这里仰望钻入云天的松花顶,巍峨威严,雄宏挺拔,直立陡峭,险峻可畏,大有顶天立地、高不可攀之势。这在让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不由叹为观止。   开始登山了。同行人中有两位是女同志,按照习惯,是不能登山的。无奈,她们只好等候在山下。我们顺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开始向上爬。我牵着自己刚骑过的小青马,因它性子急、脚步也非常快,一见到石坎还要往上跳。这不由地逼着我也快步向上跑步走,要不就会被踩到脚或被撞倒的。见此情景,李家昂人说,上松花顶不能心急,得慢慢来,一步一步走。于是,我勒紧辔头,遏住小青马,才使脚步缓慢下来。   走到山腰,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早晨我们从石板沟山顶上看到的松花顶那一湾一湾流下山坳的流沙,实际上并不是流沙,而是成堆相连的一溜溜块状大石头。这些石头就像从山顶上喷出后流下来似的,重重叠叠,层层垒垒,宽度均有好几米。真让人惊奇万分,感慨不已!   途中,我们还着实体会了一下“攀登”二字的确切含义。上山时,好多时候都要抓住山岩,迈着小步向上行。看得见山顶就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可是,走了好半天,还像原地踏步一样。越往上走,越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且有点胸闷气短。每走上三五步,不得不停下来歇歇气,深呼吸。这时,我想起比松花顶高一倍多的珠穆朗玛峰,不知勇士们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在攀登。可想而知,他们所具有的胆识、勇气和毅力,是何等的惊人!   我们终于攀上了松花顶。啊,松花顶真的是那么雄宏壮观,无可比拟。极目四顾,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延绵大山,都在松花顶脚下。我们平时从谷底、沟壑看到的巍峨山峰,在这里看来,就像丘陵一样,均显得那么低矮、渺小。茂密的森林,也像大片的绿草地,分不清哪是林,哪是草……就这样,松花顶在云烟升腾、山岚缠腰,犹如万马奔腾、海浪汹涌澎湃的千万座大山之间,昂然屹立于群峰之首,体现出了真正的大山品格!   松花顶四周都有河流发源。这些河流伴着大海波涛般的群山,蜿蜒流向远方。其中最大的一支是引胜河。极目远眺,河水俨然一棵平躺的银色大树,锦绣的枝桠伸向多座山峰之间,甚至伸向松花顶。陪衬得松花顶银光闪烁,格外秀丽。绵延的南大山、巍峨的武当山、遥远的冰沟奇峰以及近邻互助不知名的山峰,此起彼伏,如梦如幻。这一切,不由给人一种胸襟开阔、其乐无穷的美感!我为自己能有机缘登上松花顶而感到由衷高兴!   松花顶顶端极为平坦,一块约有两亩大的长方形平地,平展展躺在山顶上。登上山顶,就像登上了楼顶,平展得让人一千个放心。顶上有一大峨博,悬挂铸铁钟,又给人一种威严、神奇和神秘之感。和乡亲们一起,我们拜谒过这位“北山总神”后,席地而坐。伴着灿烂阳光、阵阵寒风,大家轮流喝着青稞酒,畅谈着松花顶。乡亲们说,松花顶是“北山总神”,也是“北山爷爷”,南山的阿伊桑迈是“奶奶”。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达拉、共和、引胜、寿乐和邻县互助的松多、红崖子沟一千余名群众,汇集在松花顶山下,举行盛大的跑马会……听着故事,看着松花顶,顿觉自己也似乎成了“神仙”,一种只可意会、不可名状的幸福感溢于心头……   走在松花顶上,不知是山晕,还是人晕,才一会儿,我突然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心好像悬浮起来了,脚下也轻飘飘的,似乎没有着实落地一样。我下意识地想到,恐怕这就是“高山反应”了!于是,我轻手慢脚,小心翼翼行走。因为,除了山顶有平地外,直立陡峭的山峰看下去,真叫人望而生畏、胆颤心惊。有生以来攀登这样的高峰,真的又惊又喜,难以忘怀。   我们下山了。一路上,有的叙说着松花顶的崇高险峻,有的叙说着松花顶的壮阔美丽,乡亲们希望我们再来……这次登山,我们自然而然享受到大自然“清荣俊茂,良多趣味”美感的同时,也实实在在经历了一次人生勇气的自我挑战和意志的磨练。


相关文章

  • 必修3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教学设计(人教网)
  • 必修3第二课第二框题<文化塑造人生>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于丽爽 [计划学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感悟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赏格优秀文化产品 (2) 领悟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查看


  • 我喜欢读中国
  • 我喜欢读中国 巍巍高山,莽莽草原.我奔驰在绵延盘转的公路上,阅读的正是奇秀的中国. --------题记 读万卷书哪如行万里路?自驾游引领着我行一程,读一路.江南河北,海滨内陆,每字都是历史,每页都是风情! 黎明,黑河.这是在东北看到的第九 ...查看


  • [其他]松花粉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美容效果一绝
  • 松花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植物,虽然是花粉,但是它的功效却很强大,能够治疗人体的多种不适,那么大家知道松花粉营养成分是什么吗?松花粉怎么吃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松花粉的功效与作用吧. 松花粉,功效不适一般的大,能够美容养颜, ...查看


  • 怎么吃松花粉效果更佳
  • 怎么吃松花粉效果更佳 松花粉的营养价值很高,对女性来说更是一种好食物.松花粉具有抗衰老.抑止前列腺增生.助眠.调养肠胃.提高免疫力.促进神经和心肌的修复.美容养颜.减肥.抗皱的功效,所以女性们如果想要自己的身材与皮肤永远年轻,大可以试着吃松 ...查看


  • 松花粉的作用及功效
  • 松花粉的作用及功效 松花粉是生长在海拔1100-1500米山区的马尾松的花粉,花源单一.品质纯净.成份稳定,无农药残留物,不含动物激素,堪称"花粉之王".松花粉的作用很多. 松花粉自古就是食疗.美容珍品,世界上第一部国家 ...查看


  • 破壁松花粉及破壁松花粉的鉴别
  • 破壁松花粉及破壁松花粉的鉴别 松花粉含有世界上最多.最完全.最佳搭配的营养成份,数量达200多种,且每种成份含量均极大,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之王.服用松花粉,短期内会减轻疲劳,增强体力;便秘消失,消化转好:皮肤细腻,面色红润:睡眠踏实,心情愉悦 ...查看


  • 松花粉的副作用有哪些?
  • 满意答案 黄瓜蘸酱 2008-09-04 松花粉里确实有类似于雌激素的物质,但是绝对对人体无害的. 可以放心用,因为那个是调节的,所以可能会让你食欲增加,胃口好,或者是免疫力提高. 但是不是绝对会胖的. 建议吃半年,停1一个月,好一些. 评 ...查看


  • 国珍松花粉
  • 国珍松花粉,吃出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 字体大小:大 | 中 | 小 2010-08-17 08:36 - 阅读:45 - 评论:0 "化学药品虽能救人无数,但其副作用也可杀人于无形".美国的 西医用西药,在美国每年有96万 ...查看


  • 中国珍宝:松花粉
  • 人类对花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远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就曾传说"天上的神仙不吃凡人的食物,只吃花粉".古有一位神农氏,在两千年前写了一部<神农草本经>,就把蒲黄(香蒲的花粉)和松黄(松的花粉)列为上品,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