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 .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
答案为:
A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清明上河图》(局部)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答案为:
D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
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 .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 .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
答案为:
B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 .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
答案为:
A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
答案为:
D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 .限制君权
B .削弱相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
*****************************************************************
答案为:A
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
A .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
答案为:
B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 .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答案为:
C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答案为:
B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 .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 .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 .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
答案为:
A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
答案为:
A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 .汉朝 B.唐朝 C .宋朝 D.元朝
*****************************************************************
答案为:
C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答案为:
D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答案为:
B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
答案为:
C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 .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
答案为:
C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 .向各省宣达政令
B .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 .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 .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
答案为:
C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
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元朝行省图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
答案为:
B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倚,刘倚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
答案为:
(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为:
(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
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刺桐”是指( )
A .泉州 B.广州 C.扬州 D.庆元
*****************************************************************
答案为:
A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清明上河图》(局部)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答案为:
D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
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 .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 .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
答案为:
B
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
A .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
答案为:
A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 .《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 .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 .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
答案为:
D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 .限制君权
B .削弱相权
C .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废除三省六部制
*****************************************************************
答案为:A
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
A .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
*****************************************************************
答案为:
B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 .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
答案为:
C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答案为:
B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 .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 .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 .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
答案为:
A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
答案为:
A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 .汉朝 B.唐朝 C .宋朝 D.元朝
*****************************************************************
答案为:
C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
答案为:
D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
答案为:
B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
答案为:
C
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A .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
答案为:
C
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
A .向各省宣达政令
B .负责中央官员选拔
C .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 .掌管蒙古兵马征发
*****************************************************************
答案为:
C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
9.56%,湖广行省占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元朝行省图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
B .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 .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 .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
答案为:
B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倚,刘倚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
答案为:
(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为:
(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
(2)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