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 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② 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 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 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 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注:凝固也是一个过程,好别铁水变成铁块一样,需要慢慢的冷却,冷却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凝固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注意:在题目中如果看到上面两个图我们要迅速反应哪一种是晶体,哪一种是非晶体。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

三、经验之谈:

凝固和融化是互逆的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融化吸热,凝固固然就会放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凝固图我们要熟悉,在题目中遇到遮掩的图,我们要能正确的从中读取信息。初中常考的非晶体就俩:蜡、玻璃。

熔化和凝固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 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② 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 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 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 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注:凝固也是一个过程,好别铁水变成铁块一样,需要慢慢的冷却,冷却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凝固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注意:在题目中如果看到上面两个图我们要迅速反应哪一种是晶体,哪一种是非晶体。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

三、经验之谈:

凝固和融化是互逆的过程,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融化吸热,凝固固然就会放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融化、凝固图我们要熟悉,在题目中遇到遮掩的图,我们要能正确的从中读取信息。初中常考的非晶体就俩:蜡、玻璃。


相关文章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仪器 结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分类: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试验用温度计的使用: (1) 观察 ...查看


  • 初二上册物理知识点
  •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编 编题者:qiji5761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汇编(光.透镜.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 把.太阳):2.天然光源( ...查看


  • 八年级物理上册重难点
  •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重点:认识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难点:测量工具的选取.操作.记录.读数.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考点:科学探究七要素的考查.测量工具的选 ...查看


  •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标准试卷格式)
  •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选项中,声音不能在其中传播的是 A .真空 B .液体 C .固体 D .气体 2.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不 ...查看


  • 初中物理1对1微视频公开课11
  • 初中物理中考冲刺:测未知电阻的几种方法及典型中考题分析[中考物理微课] 金牌1对1教育 11,351 初中物理中考冲刺:电路故障判断技巧及中考题分析[中考物理微课] 金牌1对1教育 11,629 初中物理中考冲刺:特殊测量 测滑动变阻器的功 ...查看


  • 苏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 ...查看


  • 初三物理第一章教案
  • 第十一章 从水之旅谈起 概述 课标要求 对学习探究能力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有关的问题. 2.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4.能通过观 ...查看


  •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
  •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 1. 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36.90℃和38 ...查看


  • 物态变化总结
  • 温度与物态变化 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2)温度计: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其刻度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