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蝉 孤雁)教案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情感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三首诗深层次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1、字词认读

緌(ru í) 藉(ji è) 鹧鸪(zh ē g ū)

2、赏析《蝉》(唐〃虞世南)

(1)整体感知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3)分句讲解

首句中,“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与此类似,暗指显宦身份;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写蝉是“贵”与“清”的统一。

次句中,桐为高挺清拔的树,“疏”显其高又与下文的“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则把蝉声传送形象化了,让人感觉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句让人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是那么的清朗高逸。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自况。

(4)课堂练习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

“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唱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赏析《孤雁》(唐〃杜甫)

(1)整体感知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杜甫

杜甫: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3)分句讲解

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

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

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4)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4、读读背背

布臵作业

背诵并默写《蝉》和《孤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蝉》和《孤雁》

2、赏析《鹧鸪》(唐〃郑谷)

(1)整体感知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而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2)郑谷

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酃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

(3)分句讲解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调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干泪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

祭祀,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备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鹤鸩雌雄对啼上来。“相呼响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4)课堂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人。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点评: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3、朗读并背诵《鹧鸪》

布臵作业

抄写三首诗,并用白话文翻译这三首诗。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背诵、默写。

2、能力目标: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情感目标: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三首诗深层次的含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1、字词认读

緌(ru í) 藉(ji è) 鹧鸪(zh ē g ū)

2、赏析《蝉》(唐〃虞世南)

(1)整体感知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入。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3)分句讲解

首句中,“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须形状与此类似,暗指显宦身份;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写蝉是“贵”与“清”的统一。

次句中,桐为高挺清拔的树,“疏”显其高又与下文的“秋风”相应;“流响”写出了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出”则把蝉声传送形象化了,让人感觉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句让人感受到人格化了的蝉是那么的清朗高逸。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是比兴之后的议论。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居高致远,暗指自身高洁的人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势地位、他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自”、“非”两字一正一反互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高雅风度,蝉成了诗人的自况。

(4)课堂练习

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

“贵”与“ 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唱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赏析《孤雁》(唐〃杜甫)

(1)整体感知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杜甫

杜甫: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3)分句讲解

首联道破所咏之物,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一联写出了“孤雁”执着的精神。

颔联以“谁怜”二字设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落群的伤感。

颈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天际,似乎又望见了同伴的身影;追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已,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

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噪不停。这里诗人以“孤雁”自比,那么“野鸦”则是象征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4)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突出了孤雁的执着和勇敢。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

(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还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4、读读背背

布臵作业

背诵并默写《蝉》和《孤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其过程

1、背诵《蝉》和《孤雁》

2、赏析《鹧鸪》(唐〃郑谷)

(1)整体感知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而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2)郑谷

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酃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

(3)分句讲解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调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干泪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

祭祀,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备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少妇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鹤鸩雌雄对啼上来。“相呼响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

(4)课堂练习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人。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点评: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3、朗读并背诵《鹧鸪》

布臵作业

抄写三首诗,并用白话文翻译这三首诗。


相关文章

  • 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望月有感]
  • 君顾咨询整理古诗赏析之 <望月有感> 使用请咨询淘宝君顾法律咨询 <望月有感>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 ...查看


  •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 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1.<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中" , "两句 描写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环境清幽的特点: " , "两句运用了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手法, 更显环境的清幽寂静 ...查看


  • 贾汪区小学生必背古诗四年级下册
  • 贾汪区小学生必背古诗 四年级 下册 1.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春 日 宋 朱熹 胜日 ...查看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测试题
  •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默写(20分) 1. 2. 3.归来池苑皆依旧, 4.越王勾践破吴归, 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6. 7.映阶碧草自春色, 8.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9.塞上长城空自许, 10.云中谁寄锦书 ...查看


  • 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样卷参考答案详解
  • 浙江省宁波中学李克刚老师搜集整理编写 1.B  A.撒(sā)气  撒(sǎ)播  怒发冲冠(ɡuān)  冠(ɡuàn)名权  请君入瓮(wènɡ) B.谶(chèn)语: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 C.曲(qǔ)高和寡  襁(qiǎnɡ,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古诗词
  • 赵普 <宋史>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查看


  • 古典诗歌中鸿雁意象内涵初探
  • 古典诗歌中鸿雁意象内涵初探 作者:卢映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01期 古典诗歌鉴赏固然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古典诗词知识的积累,但是如果比较注重赏析的切入点,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而 ...查看


  • [转]古诗词意境
  •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转]古诗词意境 (2007-09-30 11:05:03) 转载 分类: 转载天地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查看


  • 古诗文赏析教案
  • 初三语文古诗文赏析复习教学案 (专题:) [考点要求] 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9 [指点迷津]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 型.这类题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