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一百四十一]

[原 文 ]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工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译文】

来信写道:“佛教还有常提念头的现点,这与孟子讲的‘必有事’、您说的致良知是一回事吗?这是不是‘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呢?当这个念头提起时,应付诸多事物一定会有正确的办法。但只怕这念头提起的时候少而放失的时候多,那么工夫就有间断了。并且,这念头的放失,多是因为私欲和气的萌动引起的,猛然惊醒之后又可提起,但在放失而未提起时,由于心的昏暗与杂乱自己往往不能感觉到。今天,要想念头日益精进光明、常提不放,又使用什么方法呢?只要这念头常提不放就是全部功夫了吗?还是在这常提不放中,更应该有省察

克治的功夫呢?虽然这念头常提不放,然而,若不再有戒惧克治的功夫,私欲只怕还是不能剔除。如果有戒惧克治的功夫,又成为‘思善’的事情,这和本来面目又不相符,到底怎样做才算正确呢?”

戒惧克治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就是“必有事焉”,这岂能当两回事看待?关于你这一段问的问题,前面我已说得十分清楚。这里却是你自我迷惑,言语说得支离破碎,零乱不堪。至于与本来面目不相符的疑问,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毛病引起的,剔除这个毛病,这个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评析】

中国禅宗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弟子向师父请教,“什么是佛?”“祖师西来意是什么?”等问题时,师父往往是即景发凡,应机施教,如:“祖师西来意?”答:“门前柏树子。”问:“什么是佛?”答:(竖起食持不语)等。此种教法实在是机锋作略,大阐真谛。

【Amore】

念头的出处是佛经的“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凡是起心动念都是妄心,故说“念起妄想”。而禅修里大致有五种念头: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和即静念。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阳明心学汲取了很多佛家的精髓,通过戒惧克治,常提不放,终达吾心光明。

[原 文 ]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工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译文】

来信写道:“佛教还有常提念头的现点,这与孟子讲的‘必有事’、您说的致良知是一回事吗?这是不是‘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呢?当这个念头提起时,应付诸多事物一定会有正确的办法。但只怕这念头提起的时候少而放失的时候多,那么工夫就有间断了。并且,这念头的放失,多是因为私欲和气的萌动引起的,猛然惊醒之后又可提起,但在放失而未提起时,由于心的昏暗与杂乱自己往往不能感觉到。今天,要想念头日益精进光明、常提不放,又使用什么方法呢?只要这念头常提不放就是全部功夫了吗?还是在这常提不放中,更应该有省察

克治的功夫呢?虽然这念头常提不放,然而,若不再有戒惧克治的功夫,私欲只怕还是不能剔除。如果有戒惧克治的功夫,又成为‘思善’的事情,这和本来面目又不相符,到底怎样做才算正确呢?”

戒惧克治就是常提不放的功夫,就是“必有事焉”,这岂能当两回事看待?关于你这一段问的问题,前面我已说得十分清楚。这里却是你自我迷惑,言语说得支离破碎,零乱不堪。至于与本来面目不相符的疑问,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的毛病引起的,剔除这个毛病,这个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评析】

中国禅宗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弟子向师父请教,“什么是佛?”“祖师西来意是什么?”等问题时,师父往往是即景发凡,应机施教,如:“祖师西来意?”答:“门前柏树子。”问:“什么是佛?”答:(竖起食持不语)等。此种教法实在是机锋作略,大阐真谛。

【Amore】

念头的出处是佛经的“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凡是起心动念都是妄心,故说“念起妄想”。而禅修里大致有五种念头:故起念,串习念、接续念、别生念和即静念。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阳明心学汲取了很多佛家的精髓,通过戒惧克治,常提不放,终达吾心光明。


相关文章

  • [传习录]77条疏解--佛家不二法门与儒家惟精惟一之辩
  • [77]问:"'颜子没而圣学亡'[1],此语不能无疑."先生曰:"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2].其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见破后如此说.博文约礼,如何是善诱人?学者须思之[3] ...查看


  • 阅读传习录在"新浪读书"上的全文阅读
  • 找小说网首页 => 美文 => <阅读传习录> => 全文阅读 => 在"新浪读书"网站上的全文阅读 小说首页最新章节全文阅读电子书下载 <阅读传习录>在"新浪读 ...查看


  •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语录: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 [作者:王阳明(明朝)]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 ...查看


  • 解读王阳明良知说
  • 转自百度文库 教育专区 小学教育 语文 我在拙作<略论王阳明四句教>一文中,提出在四句教中"返照明心是见体处,分别心意是起用处,而良知即体即用,是从禅到儒的转换处."这里再对良知如何成为阳明学说从禅到儒的转换 ...查看


  •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 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q ...查看


  • 五柳先生传习题2
  •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 A. 宅(zái)边 闲静(xián) 好(hào)读书 B. 欣然(xīn) 嗜酒(shī) 造饮辄尽(zhé) C.萧然(xiāo) 短褐(hè) 箪瓢(dān) D.自娱(yù) 黔 ...查看


  • 2016春节和元宵节期间的活动大全
  • 从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XX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呼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馆将邀请市民逛庙会.品非遗美食.猜灯谜.看二人台. 2月24日(正月初六)上午10:00-11:30,XX新春庙会贺新春书画笔会将在公园西门原国贸大厦三楼非 ...查看


  •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
  • 2011年第4期船山学刊 No.4,2011 (复总第82期) ChllaIlsh越JoIlr]m (rest.cotNo.82)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 敖运梅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 ...查看


  •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浙江大学电子邮件系统
  • 蒋介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秦英君,1949年生,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历史学教授.北京,100037 [内容提要]蒋介石的思想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甚巨.作者从透视蒋介石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角度,探讨了蒋介石对儒家文化的理解与其推崇儒家文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