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社会实践

关于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克服电力和运输紧张、严重干旱和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稳定增长。

关键词:经济 环境 旅游 发展

前言

昆明的历史背景,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总人口578万人,包含26个民族,辖5区8县1市。昆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资源丰盛,具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之中心,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气候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250小时,无霜期达230天。因温湿度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花开不绝,植物生长茂盛,故以“春城”著称。昆明交通四通八达,航空有中国五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昆明机场,另外即将建设的昆明新机场,将成为我国第四大航空港;铁路发达;公路有6条干线通过昆明辐射全省,其中四条重要国道分别向缅甸、越南、老挝和贵州、四川延伸,是云南省公路交通枢纽,目前还有“昆曼国际公路”(昆明-磨憨-曼谷)”、“昆缅国际公路”(昆明-瑞丽-仰光)、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正在建设中。昆明地区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00多种花卉,其中以茶花最为驰名。矿藏资源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总储量约46亿吨,昆阳磷矿为全国三大磷矿之一;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储量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旅游资源有石林、滇池、九乡、阳宗海、安宁温泉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及体现地方民风、民俗、民居大观的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60多处国家和省、市级文物古迹,11条国家级旅游线路,目前已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结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黄金旅游网络。

昆明在云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市和全省人民都在关注昆明的明天。

近年来昆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部署,积极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呈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

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宏观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1062 3亿元,增长11 1%;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10 5亿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 5亿元,增长12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6元,实际增长4 2%;农民人均纯收入3258元,实际增长9 3%;城镇登记 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23‰。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05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产业为支撑,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克服电力和运

输紧张、严重干旱和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从省会中心城市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稳定粮食生产,产量达113 4万吨;中上等烟叶比例占98%;蔬菜播种面积85 3万亩;花卉种植面积8 8万亩;安排资金405万元,扶持种禽基地8户、种畜基地9户,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 7%;洋蓟、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扩大,并转向精深加工。市财政安排37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140户和21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农户48万户。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达37 4万亩,蔬菜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下降2 4%。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强工业规划布局指导,扶持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促进资源及行业整合,积极为中央省属企业服务,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1 9%。抓紧制定工业园区规划,指导工业集中发展,争取省级资金1000万元,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市财政投入5200万元,扶持云内动力、云变、滇虹药业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支持卷烟、机床、钢铁、电机等行业引进合作伙伴,整合企业资产。积极为中央、省属和列入省“倍增计划”的企业协调解决电力、运输供应和用地困难。重点产业和开发区支撑作用增强,卷烟、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电力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 3%和20%。

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稳定增长。支持区域性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房地产业调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 3%。配合省做好呈贡王家营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和空港物流园区前期工作。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加大旅游与会展、文化产业结合,促进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38 5亿元。调整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出台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廉租房分配和管理工作意见,建成廉租房1800余套。加强对粮食、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开展食品、药品等市场和涉农价格收费专项整治,市场价格水平稳定,消费环境继续改善。

(二)抓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推动现代新昆明建设

围绕加快新城建设、完善主城功能和加大滇池污染治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国家、省补助资金3 1亿元,保证了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年初确定的38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其中11项完工。

新城建设初见成效。新昆洛公路朱家村至呈贡新区段基本建成。首批5所高校搬迁、信息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昆南集装箱中心站征地工作基本完成。清水海引水工程争取亚行贷款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编制通过评审。

主城功能得到提升。以改善城市供水、交通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云龙水库蓄水3 2亿立方米,输水管及隧洞掘进超过95公里,净水厂一期投入试运行、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输配水工程基本建成。官南立交、南三环二期建成通车,东、南二环改造征地拆迁基本完成,朱家村立交、东三环和国道东连接线工程进展加快,广福路改造开工建设。实施“三横四纵”、60条支路和次干道整治改造,建成西昌路公交专用线和昆明火车站公交站台;启动西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大城市道路综合管线规划建设管理,拆除违章建筑200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等卫生死角,城市面貌有较大改善。

滇池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正式评估。枧槽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大清河综合整治和滇池西岸截污工程基本完成,宝象河系统整治工程进展顺利,船房河截污综合整治工程开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二期和乌龙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展招投标前期工作。建成农村家庭生态卫生旱厕5 3万个、公共生态卫生厕所180多座,建设湖滨生态带3 3平方公里。

(三)改善发展环境,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和推进落实,实行重大项目联合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严格依法行政,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481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43亿元,增长23 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7户,实际利用外资8261万美元,增长32 6%。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34 4亿美元,增长3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3 8%。

(四)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对县区的政策扶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部分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呈贡新区管委会和县(市)区,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动县区发展的积极性。出台加快北部县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设立1亿元发展专项资金。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加快,解决2000多人就业。改善县区基础设施条件,昆明至轿子雪山公路大修工程开工,15条乡乡通油路工程基本完工,改造电网4 4万户。实施各类水利工程5759项,解决6 4万人饮水困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放小额贷款2845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1项;投入国债资金1046万元,实施东川、宜良易地扶贫搬迁969人;完成省级101个、市级2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共培训近12万人,转移输出8 4万人。

(五)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关心和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增加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投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昆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6620万元,扶持重点科技项目;支持7家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完成三个试点县第一阶段改革任务。新建高中3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收杂费、课本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共3887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5 8万人。

积极发展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等社会事业。以五华、西山、石林为试点,推行文化体制改革,12家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展。基本建成市文化艺术生产基地,建成527座农村广播电视接收站。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工程和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工,建成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200个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基层公检法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平安昆明”活动。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强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劳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市劳动力市场主体工程完工;收集开发有效就业岗位7 6万多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 2万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7万余名市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获医保补助,四城区残疾人低保金标准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33万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清欠力度,完成2005年清欠任务。解决5 1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5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5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为6.8:46.7:46.5。人均生产总值达19663元。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8.75亿元,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48亿元,增长19.0%。地方财政支出159.40亿元,增长19.5%。

农业

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产值68.83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65万公顷,产量113.1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89万公顷,产量174.25万吨,分别增长3.6%和3.1%;花卉种植面积5889公顷,产量32.14亿枝;水果种植面积23879公顷,产量增长13.7%。

畜牧业产值43.20亿元。全年肉类总产量36.42万吨,增长9.5%,禽蛋产量5.86万吨,增长

1.7%,牛奶产量9.43万吨,增长7.0%。

林业产值3.90亿元。全年林地增加19.13万亩,零星四旁植树1134.53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7.24亿千瓦小时,增长12.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0万千瓦特,增长9.0%;大中型拖拉机5997辆,增长3.0%。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8.88亿元,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1.89亿元,增长17.4%。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70.78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增加值211.11亿元,增长19.3%。

重点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实现增加值122.75亿元,增长14.2%,有色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55.39亿元,增长67.6%,机电工业实现增加值34.27亿元,增长21.7%,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增长22.9%,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9.90亿元,增长45.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77.84亿元,增长27.9%;实现利税228.88亿元,增长20.5%,其中利润总额96.75亿元,增长30.2%;产品销售率98.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3.4%。

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3.91亿元,增长21.4%。增加值103.02亿元,增长16.3%。全年完成施工面积2641.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00.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20.8%。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4亿元,增长25.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亿元,增长25.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完成开发投资172亿元,增长15.2%。

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昆洛路朱家村至呈贡段建成投入使用,昆明王家营集装箱物流中心竣工试运行,中庄路、前新路等主干道和新城自来水厂等市政配套设施进展顺利,云师大、中医学院等部分高校搬迁动工建设。新机场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客货运输稳步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1752811万吨公里,增长7.9%。其中,铁路1148280万吨公里,增长2.5%,公路591256万吨公里,增长20.1%,民航13175万吨公里,增长7.2%。全年旅客周转量1552175万人公里,增长17.3%。其中,铁路178639万人公里,增长15.0%,公路708447万人公里,增长17.7%,民航663031万人公里,增长17.6%。

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75.58万辆,增长11.0%。其中汽车拥有量39.30万辆。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16.19万户,增长26.5%。电话交换机容量187.09万门,增长5.3%。全年累计订销报刊10032.85万份,增长2.3%。特快专递185.54万件,增长27.5%。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20亿元,增长16.5%。按经济成份分,非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全年非公实现零售额415.26亿元,增长14.5%,占全市比重85.8%。从城乡

市场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7.51亿元,增长16.8%,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69亿元,增长14.7%。

价格水平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扬。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6%,上涨1.6%,涨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9.7%,比上年下降0.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2%,上涨3.2%。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106.5%,上涨

6.5%。

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

外贸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47.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出口23.30亿美元,增长34.2%;进口23.74亿美元,增长38.6%。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2户,实际利用外资2.09亿美元,分别增长58.4%、153.3%。

旅游业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39.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其中国内游客2169.12万人次,增长10.0%,旅游收入140.56亿元,增长13.3%;海外游客70.7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0亿美元,分别增长1.6%,10.0%。旅游业总收入156.37亿元,增长12.9%。

金融

金融信贷平稳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32.71亿元,比年初增长18.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19.92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储蓄存款余额1156.07亿元,比年初增长14.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29.43亿元,比年初增长23.1%,其中短期贷款898.53亿元,比年初增长20.6%;中长期贷款1174.07亿元,比年初增长26.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999.56亿元,现金支出4845.41亿元;现金净回笼154.15亿元。 环境保护和公用事业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环保投资指数2.8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5%。 公用事业

公交运营线路167条,新增公交线路22条,年内新增公交车辆227辆,日均客运量146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由上年的18%上升至22%。全年人工煤气供气量18199万立方米。 社会事业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2所,招生6.73万人,在校生20.64万人,毕业生4.7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95万人,在校生14.07万人,毕业生1.14万人。普通中学290所,招生9.75万人,在校生27.95万人,毕业生8.04万人。普通小学1464所,招生9.10万人,在校生51.74万人,毕业生7.1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26%。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年享受免收学杂费学生52.5万人次,其中15.8万人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

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昆明基地二期、全国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全年申请专利1946件,获得授权1126件。

文化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文化文物事业机构242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站136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125千册。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站351座,年末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6.5%,广播综合覆盖率97.4%。 卫生

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7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8个;共有卫生床位2.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3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170个,覆盖人口18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0万人,参合率90.9%。

体育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1枚;获国家级金牌10枚,银牌7枚,铜牌7枚;获省级金牌210枚,银牌130.5枚,铜牌112.5枚。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39个,拥有床位6369张,其中农村敬老院93个,床位2279张。

人口、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1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7%。,城镇化率58.9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766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7746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8%。

昆明社会经济发展症结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如何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回避不了、绕不过去、亟待解决的课题。 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提出,当前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就要抓好滇池治理。以削减污染物为核心,实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和外流域引水“六大工程”。近期将从清水海引水,远期将从金沙江调水。“我们准备在‘十一五’末把滇池草海的劣五类水治理成为景观水,虽然难度很大,但要努力去做。同时松华坝、云龙水库等也要尽力保护。”杨崇勇说,“我们调查时发现,这些地区还居住着几万人,核心区还住着3000-4000人;群众种一亩花要用化肥1吨,种一亩蔬菜要用化肥600公斤,而且当年的产源布局也不合理,像滇池流域有规模的工厂就有800多个,这样怎么能不污染。如今滇池流域的工厂基本叫停,但我们正在研究怎么将核心区的群众迁出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商贸旅游等,把污染源头控制住。”

其次要加大昆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城市面山整治和保护,拆除违章建筑,改造城中村等。杨崇勇说,昆明周边的5个县原来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像东川的失业率达到了42%,19000人处于低保。那些年为了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实建了些有污染的工厂,现在这些县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关闭了所有的污染企业。还有,城市的违章建筑随处可见,下一步将逐一拆除,而且不给一分钱的补贴。至于280个城中村也要尽快进行改造。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着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文环境的改善——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建设

近十年来,昆明旅游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地位显著提高,主要旅游经济指标领先于全国。昆明市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旅行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以及旅游教育、旅游研究够组成的综合发展产业体系。

要进一步提升昆明旅游的吸引力,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民族和现代都市三大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着力突出昆明的民族歌舞、地方服饰、区域饮食、民俗建筑、乡土风俗和大众节庆等文化精髓,重点包装云南民族村、石林阿诗玛、云南映象、七彩云南、云南人家、官渡古镇、讲武堂、大观楼、翠湖、南屏步行街、昆都夜市等一批能反映地方文化的旅游精品,展现民族的文化之美;紧紧依托能反映自然生态之美的轿子雪山、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海鸥、反映春天气息之美的鲜花,精心策划包装“海鸥国际旅游节”,建设以斗南花乡、世博花园、尚义花街和景星花市为代表的“昆明花都”形象,展现昆明的自然之美。

三、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实行企业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重大项目决策机制,推行完善代建制,严格政府投资监管,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四、积极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推进和谐昆明建设。

建设平安昆明。要高度重视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的重大问题,妥善处理征地、移民安置就业、房屋拆迁改造、国有企业改革等工作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昆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R]

[2] 昆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 昆明积极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N]

[4] 昆明旅游业发展的行动与思考 [N]

关于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克服电力和运输紧张、严重干旱和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稳定增长。

关键词:经济 环境 旅游 发展

前言

昆明的历史背景,昆明位于云南省中部,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42平方公里,总人口578万人,包含26个民族,辖5区8县1市。昆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资源丰盛,具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之中心,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昆明气候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年均降雨量1075毫米。全年日照时数2250小时,无霜期达230天。因温湿度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花开不绝,植物生长茂盛,故以“春城”著称。昆明交通四通八达,航空有中国五大国际航空港之一的昆明机场,另外即将建设的昆明新机场,将成为我国第四大航空港;铁路发达;公路有6条干线通过昆明辐射全省,其中四条重要国道分别向缅甸、越南、老挝和贵州、四川延伸,是云南省公路交通枢纽,目前还有“昆曼国际公路”(昆明-磨憨-曼谷)”、“昆缅国际公路”(昆明-瑞丽-仰光)、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正在建设中。昆明地区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共有400多种花卉,其中以茶花最为驰名。矿藏资源以磷、盐矿最为丰富,磷矿总储量约46亿吨,昆阳磷矿为全国三大磷矿之一;盐矿储量约138亿吨,储量居全国内陆盐矿第2位。旅游资源有石林、滇池、九乡、阳宗海、安宁温泉等国家级和省级著名风景区及体现地方民风、民俗、民居大观的云南民族村等100多处重点风景名胜,60多处国家和省、市级文物古迹,11条国家级旅游线路,目前已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省,连结东南亚,集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黄金旅游网络。

昆明在云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市和全省人民都在关注昆明的明天。

近年来昆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部署,积极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全面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呈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

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宏观预期目标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达1062 3亿元,增长11 1%;地方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10 5亿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 5亿元,增长12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6元,实际增长4 2%;农民人均纯收入3258元,实际增长9 3%;城镇登记 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 23‰。

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05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以产业为支撑,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紧紧围绕现代新昆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克服电力和运

输紧张、严重干旱和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从省会中心城市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稳定粮食生产,产量达113 4万吨;中上等烟叶比例占98%;蔬菜播种面积85 3万亩;花卉种植面积8 8万亩;安排资金405万元,扶持种禽基地8户、种畜基地9户,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4 7%;洋蓟、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种植规模扩大,并转向精深加工。市财政安排370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140户和21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带动农户48万户。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管,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达37 4万亩,蔬菜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下降2 4%。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强工业规划布局指导,扶持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促进资源及行业整合,积极为中央省属企业服务,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1 9%。抓紧制定工业园区规划,指导工业集中发展,争取省级资金1000万元,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市财政投入5200万元,扶持云内动力、云变、滇虹药业等一批重大技改项目。支持卷烟、机床、钢铁、电机等行业引进合作伙伴,整合企业资产。积极为中央、省属和列入省“倍增计划”的企业协调解决电力、运输供应和用地困难。重点产业和开发区支撑作用增强,卷烟、有色冶金、化工、医药和电力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1 3%和20%。

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服务业稳定增长。支持区域性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房地产业调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 3%。配合省做好呈贡王家营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建设和空港物流园区前期工作。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加大旅游与会展、文化产业结合,促进旅游从单一观光型向复合型转变,全市旅游业总收入138 5亿元。调整优化商品房供给结构,出台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廉租房分配和管理工作意见,建成廉租房1800余套。加强对粮食、成品油等重要商品市场监管,开展食品、药品等市场和涉农价格收费专项整治,市场价格水平稳定,消费环境继续改善。

(二)抓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推动现代新昆明建设

围绕加快新城建设、完善主城功能和加大滇池污染治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协调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国家、省补助资金3 1亿元,保证了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年初确定的38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2亿元,其中11项完工。

新城建设初见成效。新昆洛公路朱家村至呈贡新区段基本建成。首批5所高校搬迁、信息产业园区和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昆南集装箱中心站征地工作基本完成。清水海引水工程争取亚行贷款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空港经济区概念规划编制通过评审。

主城功能得到提升。以改善城市供水、交通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云龙水库蓄水3 2亿立方米,输水管及隧洞掘进超过95公里,净水厂一期投入试运行、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输配水工程基本建成。官南立交、南三环二期建成通车,东、南二环改造征地拆迁基本完成,朱家村立交、东三环和国道东连接线工程进展加快,广福路改造开工建设。实施“三横四纵”、60条支路和次干道整治改造,建成西昌路公交专用线和昆明火车站公交站台;启动西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大城市道路综合管线规划建设管理,拆除违章建筑200万平方米,整治背街小巷、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等卫生死角,城市面貌有较大改善。

滇池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滇池北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通过日本国际协力银行正式评估。枧槽河综合治理工程完工,大清河综合整治和滇池西岸截污工程基本完成,宝象河系统整治工程进展顺利,船房河截污综合整治工程开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二期和乌龙河综合治理工程已开展招投标前期工作。建成农村家庭生态卫生旱厕5 3万个、公共生态卫生厕所180多座,建设湖滨生态带3 3平方公里。

(三)改善发展环境,努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和推进落实,实行重大项目联合审批,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严格依法行政,推进诚信政府建设,改善投资创业环境。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481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43亿元,增长23 8%;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7户,实际利用外资8261万美元,增长32 6%。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34 4亿美元,增长3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3 8%。

(四)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对县区的政策扶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扶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将部分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呈贡新区管委会和县(市)区,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动县区发展的积极性。出台加快北部县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设立1亿元发展专项资金。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加快,解决2000多人就业。改善县区基础设施条件,昆明至轿子雪山公路大修工程开工,15条乡乡通油路工程基本完工,改造电网4 4万户。实施各类水利工程5759项,解决6 4万人饮水困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发放小额贷款2845万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1项;投入国债资金1046万元,实施东川、宜良易地扶贫搬迁969人;完成省级101个、市级2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共培训近12万人,转移输出8 4万人。

(五)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关心和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增加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投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昆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争取国家、省科技经费6620万元,扶持重点科技项目;支持7家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完成三个试点县第一阶段改革任务。新建高中3所;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万平方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收杂费、课本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共3887万元,救助贫困学生15 8万人。

积极发展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等社会事业。以五华、西山、石林为试点,推行文化体制改革,12家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开展。基本建成市文化艺术生产基地,建成527座农村广播电视接收站。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中心工程和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工,建成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200个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启动。落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基层公检法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平安昆明”活动。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强化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劳务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市劳动力市场主体工程完工;收集开发有效就业岗位7 6万多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 2万人。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7万余名市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获医保补助,四城区残疾人低保金标准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33万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清欠力度,完成2005年清欠任务。解决5 1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二、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5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5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为6.8:46.7:46.5。人均生产总值达19663元。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8.75亿元,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48亿元,增长19.0%。地方财政支出159.40亿元,增长19.5%。

农业

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产值68.83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65万公顷,产量113.1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89万公顷,产量174.25万吨,分别增长3.6%和3.1%;花卉种植面积5889公顷,产量32.14亿枝;水果种植面积23879公顷,产量增长13.7%。

畜牧业产值43.20亿元。全年肉类总产量36.42万吨,增长9.5%,禽蛋产量5.86万吨,增长

1.7%,牛奶产量9.43万吨,增长7.0%。

林业产值3.90亿元。全年林地增加19.13万亩,零星四旁植树1134.53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农村用电量达7.24亿千瓦小时,增长12.6%。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0万千瓦特,增长9.0%;大中型拖拉机5997辆,增长3.0%。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58.88亿元,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81.89亿元,增长17.4%。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70.78亿元,增长15.3%,重工业增加值211.11亿元,增长19.3%。

重点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实现增加值122.75亿元,增长14.2%,有色冶金工业实现增加值55.39亿元,增长67.6%,机电工业实现增加值34.27亿元,增长21.7%,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18.09亿元,增长22.9%,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9.90亿元,增长45.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77.84亿元,增长27.9%;实现利税228.88亿元,增长20.5%,其中利润总额96.75亿元,增长30.2%;产品销售率98.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3.4%。

全市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3.91亿元,增长21.4%。增加值103.02亿元,增长16.3%。全年完成施工面积2641.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300.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4.6%和20.8%。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4亿元,增长25.0%,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亿元,增长25.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继续回落,完成开发投资172亿元,增长15.2%。

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昆洛路朱家村至呈贡段建成投入使用,昆明王家营集装箱物流中心竣工试运行,中庄路、前新路等主干道和新城自来水厂等市政配套设施进展顺利,云师大、中医学院等部分高校搬迁动工建设。新机场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客货运输稳步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1752811万吨公里,增长7.9%。其中,铁路1148280万吨公里,增长2.5%,公路591256万吨公里,增长20.1%,民航13175万吨公里,增长7.2%。全年旅客周转量1552175万人公里,增长17.3%。其中,铁路178639万人公里,增长15.0%,公路708447万人公里,增长17.7%,民航663031万人公里,增长17.6%。

年末全市拥有机动车75.58万辆,增长11.0%。其中汽车拥有量39.30万辆。

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16.19万户,增长26.5%。电话交换机容量187.09万门,增长5.3%。全年累计订销报刊10032.85万份,增长2.3%。特快专递185.54万件,增长27.5%。 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20亿元,增长16.5%。按经济成份分,非公有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全年非公实现零售额415.26亿元,增长14.5%,占全市比重85.8%。从城乡

市场看,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7.51亿元,增长16.8%,农村(县及县以下)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6.69亿元,增长14.7%。

价格水平

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扬。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6%,上涨1.6%,涨幅比上年低0.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9.7%,比上年下降0.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3.2%,上涨3.2%。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106.5%,上涨

6.5%。

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

外贸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47.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出口23.30亿美元,增长34.2%;进口23.74亿美元,增长38.6%。

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22户,实际利用外资2.09亿美元,分别增长58.4%、153.3%。

旅游业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239.8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其中国内游客2169.12万人次,增长10.0%,旅游收入140.56亿元,增长13.3%;海外游客70.75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0亿美元,分别增长1.6%,10.0%。旅游业总收入156.37亿元,增长12.9%。

金融

金融信贷平稳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32.71亿元,比年初增长18.0%,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219.92亿元,比年初增长17.5%,储蓄存款余额1156.07亿元,比年初增长14.8%;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29.43亿元,比年初增长23.1%,其中短期贷款898.53亿元,比年初增长20.6%;中长期贷款1174.07亿元,比年初增长26.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999.56亿元,现金支出4845.41亿元;现金净回笼154.15亿元。 环境保护和公用事业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环保投资指数2.8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3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5%。 公用事业

公交运营线路167条,新增公交线路22条,年内新增公交车辆227辆,日均客运量146万人次,公交出行分担率由上年的18%上升至22%。全年人工煤气供气量18199万立方米。 社会事业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2所,招生6.73万人,在校生20.64万人,毕业生4.7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3.95万人,在校生14.07万人,毕业生1.14万人。普通中学290所,招生9.75万人,在校生27.95万人,毕业生8.04万人。普通小学1464所,招生9.10万人,在校生51.74万人,毕业生7.15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26%。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年享受免收学杂费学生52.5万人次,其中15.8万人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

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昆明基地二期、全国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国家验收。全年申请专利1946件,获得授权1126件。

文化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文化文物事业机构242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站136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125千册。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站351座,年末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6.5%,广播综合覆盖率97.4%。 卫生

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7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8个;共有卫生床位2.8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3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2万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到170个,覆盖人口18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0万人,参合率90.9%。

体育

竞技体育成绩突出。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2枚,银牌1枚;获国家级金牌10枚,银牌7枚,铜牌7枚;获省级金牌210枚,银牌130.5枚,铜牌112.5枚。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39个,拥有床位6369张,其中农村敬老院93个,床位2279张。

人口、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15.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47%。,城镇化率58.99%。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766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0.2%;人均消费性支出7746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20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8%。

昆明社会经济发展症结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如何保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回避不了、绕不过去、亟待解决的课题。 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提出,当前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就要抓好滇池治理。以削减污染物为核心,实施环湖截污、环湖生态、入湖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和外流域引水“六大工程”。近期将从清水海引水,远期将从金沙江调水。“我们准备在‘十一五’末把滇池草海的劣五类水治理成为景观水,虽然难度很大,但要努力去做。同时松华坝、云龙水库等也要尽力保护。”杨崇勇说,“我们调查时发现,这些地区还居住着几万人,核心区还住着3000-4000人;群众种一亩花要用化肥1吨,种一亩蔬菜要用化肥600公斤,而且当年的产源布局也不合理,像滇池流域有规模的工厂就有800多个,这样怎么能不污染。如今滇池流域的工厂基本叫停,但我们正在研究怎么将核心区的群众迁出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商贸旅游等,把污染源头控制住。”

其次要加大昆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城市面山整治和保护,拆除违章建筑,改造城中村等。杨崇勇说,昆明周边的5个县原来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像东川的失业率达到了42%,19000人处于低保。那些年为了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确实建了些有污染的工厂,现在这些县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就关闭了所有的污染企业。还有,城市的违章建筑随处可见,下一步将逐一拆除,而且不给一分钱的补贴。至于280个城中村也要尽快进行改造。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着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文环境的改善——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建设

近十年来,昆明旅游业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迅速壮大,产业地位显著提高,主要旅游经济指标领先于全国。昆明市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旅行交通、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娱乐,以及旅游教育、旅游研究够组成的综合发展产业体系。

要进一步提升昆明旅游的吸引力,就要充分挖掘历史、民族和现代都市三大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着力突出昆明的民族歌舞、地方服饰、区域饮食、民俗建筑、乡土风俗和大众节庆等文化精髓,重点包装云南民族村、石林阿诗玛、云南映象、七彩云南、云南人家、官渡古镇、讲武堂、大观楼、翠湖、南屏步行街、昆都夜市等一批能反映地方文化的旅游精品,展现民族的文化之美;紧紧依托能反映自然生态之美的轿子雪山、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海鸥、反映春天气息之美的鲜花,精心策划包装“海鸥国际旅游节”,建设以斗南花乡、世博花园、尚义花街和景星花市为代表的“昆明花都”形象,展现昆明的自然之美。

三、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实行企业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重大项目决策机制,推行完善代建制,严格政府投资监管,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四、积极关注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以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推进和谐昆明建设。

建设平安昆明。要高度重视容易引发群体事件的重大问题,妥善处理征地、移民安置就业、房屋拆迁改造、国有企业改革等工作中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昆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R]

[2] 昆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 昆明积极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N]

[4] 昆明旅游业发展的行动与思考 [N]


相关文章

  •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多样化特征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品质等方面,德育工作在高校教学工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 ...查看


  • 团支部三会两课一活动制度
  • 共青团××有限责任公司 支部委员会三会两课一活动制度 一.三会 (一).支部大会: 1.通过团支部工作计划. 2.讨论团员发展计划. 3.新团员发展大会. 4.讨论团员奖励和处分. 5.团员民主评议. 6.临时性重要工作. (二).支部委员 ...查看


  • 关于[音乐巨人贝多芬]同题异构课例的评析
  • 为了实现"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领略文中人物高尚的精神境界"的目标,两课例均根据微课"微而精"的需要,在"抓住人物特点的外貌描写这一精妙之处"上做足文章,为学生理解贝多芬的人 ...查看


  • 新学校新起点新征程
  • 新学校 新起点 新征程 黄蓉蓉 7月,原海门中专和原三厂职高两校合并组建"新海门中专";8月,滨江新校区正式启用,近3000名学生入驻.接踵而来的这两件大事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开启了新学校在新起点上的 ...查看


  •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学院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4 年 8 月 28 日 最早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就知道了<共产党宣言>,但当时只是平淡地记下它的诞生,它的 ...查看


  • 强化六种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 作者:卢育才郭德欣 <高校理论战线> 2001年01期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我院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 ...查看


  •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
  •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认真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按照<规程>条例,特制定本&l ...查看


  • 民办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2
  • 民办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赵元虎 摘要:民办院校的发展在于民办院校自身,民办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处理好内部整合和自身定位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制约民办院校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内部整合 组织文化 定位 职业教育 一. 现状与问题: 近 ...查看


  • 教师资格证说课步骤及技巧
  • 二.教师资格认定 (一)认定对象及条件 1.认定对象 参加教师资格"两课"考试合格并取得<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合格证>的申请人员. 2. 认定条件 (1)参加市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教育教学能 ...查看


  • 中学体育卫生教学工作计划
  •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坚持"健康第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