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婚俗

来源: 顺畅网—珠江商报 时间: 2011-07-06 15:42:29

明清到近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在顺德地区,盛行着一种特殊的婚俗——“自梳”。所谓自梳,就是女子自行梳辫为髻,以表示自己独身终老的决心。按照当地习俗,凡未婚女子,无论年龄大小都只能梳辫而不能梳髻,只有等到结婚时,才由女长辈(比如母亲)为她代梳发髻,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后脑勺。梳髻,成为女子出嫁与否的区别标志。但是明清以来,尤其清末民国时期,大量顺德女子却盛行“自梳”风尚,这些独身终老的女子被称为“自梳女”。

关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妇女的婚姻普遍遭遇谈起。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床都话晏(迟),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老爷(公公)话蒸,安人(婆婆)话煮,蒸蒸煮煮都唔中意(不满意),拍起枱头闹(骂)一餐(番)。三朝打烂两条棍,四朝跪烂九条裙。”这首歌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严酷的宗族制度下女子的命运困境:家庭地位低,生活负担重。

比如,流传在顺德容桂地区就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故事中主人公阿绣的四姐,嫁的是一个“耕仔”,全家租田耕作,勉强温饱,但不到三十岁的她却已经面黄肌瘦,鬓发早白。其实,四姐的命运还算比较好的,另外三位姐姐就嫁得更不好了:老大为有钱人家“守墓清”,“嫁”给一个夭折男孩,为他守节,直至老死夫家;二女儿嫁给富商做妾,忍受不了大婆、丈夫的打骂和家公的调戏,不到一年就跳了井;三女儿嫁给石匠,丈夫跌断脚后,家庭的生计也断了,最后只好拖儿带女沿街乞讨。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女子的婚姻是没有自主权的:男女成婚,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到成婚前两天,姐妹们突然把她推倒在床,她才知道自己要被嫁出去。盲婚哑嫁盛行,当婚姻被视为畏途,就出现了一种命运的挣扎与妥协:女子独身现象。除了“不落夫家”或“迟落家” 的形式外,最普遍的形式就是“自梳”。 据说,故事中的阿绣父母最后是卖掉祖上传下来的基田,在村头榕树附近建了一间小屋给女儿独居。阿绣自梳起后,种桑养蚕,做针线活,帮工做佣人,每日所得,少者几角,多者一元,全年收入,有时比租地耕田收入还要多,总算可以清苦度日。后来村里的一些姐妹也看破婚姻,纷纷效仿,一起来到“孤(姑)婆屋”,共同生活,彼此照顾。

“自梳”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是和清末民初四五十年间发达的缫丝业密切相关的。

从摘桑、钳蚕到缫丝,乃至刺绣等生产环节,需要雇用大批心灵手巧的年轻(18~24岁)女工,这就为寻找自由和独立的女子创设了经济条件。有资料表明,当时容奇、桂洲、大良一带的缫丝女工每天工作十小时,收入一元二毫至三毫,还略高于男工。每月收入达到二三十元,不但可以生活自立,还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年的顺德缫丝厂就出现了大量的自梳女。当时有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单身寡女比人高,有鱼有肉自己煲,无钱不怕丈夫闹,死后不怕有人嘈,日头落山唔使挂竹篙。”女子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成为当年的一种时尚。后来,丝业衰落,自梳妇女大量流向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到富贵人家里做“妈姐”(女佣)。新中国成立后,自梳习俗基本消失,目前健在的末代自梳女,都已有七八十岁的高龄。

位于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现在已经成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上世纪40年代,均安沙头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成立了同乡会,为了年迈之时有一个养老的地方,她们决定共建一个居住的场所。1950年秋冰玉堂在沙头村外落成,凡本乡旅外姐妹,回到家乡没有依托的,均可入住,不收住宿费。此后,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自梳女聚集在此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览手工艺品。走进冰玉堂,院子里长满花草树木。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此外,冰玉堂也供奉了很多神,如观音、济公、关帝等等。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砖墙壁,显得格外冷清。

自梳婚俗,已经远逝,但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依然在乡间小河畔起伏荡漾。

来源: 顺畅网—珠江商报 时间: 2011-07-06 15:42:29

明清到近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在顺德地区,盛行着一种特殊的婚俗——“自梳”。所谓自梳,就是女子自行梳辫为髻,以表示自己独身终老的决心。按照当地习俗,凡未婚女子,无论年龄大小都只能梳辫而不能梳髻,只有等到结婚时,才由女长辈(比如母亲)为她代梳发髻,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后脑勺。梳髻,成为女子出嫁与否的区别标志。但是明清以来,尤其清末民国时期,大量顺德女子却盛行“自梳”风尚,这些独身终老的女子被称为“自梳女”。

关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先从妇女的婚姻普遍遭遇谈起。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床都话晏(迟),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老爷(公公)话蒸,安人(婆婆)话煮,蒸蒸煮煮都唔中意(不满意),拍起枱头闹(骂)一餐(番)。三朝打烂两条棍,四朝跪烂九条裙。”这首歌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严酷的宗族制度下女子的命运困境:家庭地位低,生活负担重。

比如,流传在顺德容桂地区就有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故事中主人公阿绣的四姐,嫁的是一个“耕仔”,全家租田耕作,勉强温饱,但不到三十岁的她却已经面黄肌瘦,鬓发早白。其实,四姐的命运还算比较好的,另外三位姐姐就嫁得更不好了:老大为有钱人家“守墓清”,“嫁”给一个夭折男孩,为他守节,直至老死夫家;二女儿嫁给富商做妾,忍受不了大婆、丈夫的打骂和家公的调戏,不到一年就跳了井;三女儿嫁给石匠,丈夫跌断脚后,家庭的生计也断了,最后只好拖儿带女沿街乞讨。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女子的婚姻是没有自主权的:男女成婚,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到成婚前两天,姐妹们突然把她推倒在床,她才知道自己要被嫁出去。盲婚哑嫁盛行,当婚姻被视为畏途,就出现了一种命运的挣扎与妥协:女子独身现象。除了“不落夫家”或“迟落家” 的形式外,最普遍的形式就是“自梳”。 据说,故事中的阿绣父母最后是卖掉祖上传下来的基田,在村头榕树附近建了一间小屋给女儿独居。阿绣自梳起后,种桑养蚕,做针线活,帮工做佣人,每日所得,少者几角,多者一元,全年收入,有时比租地耕田收入还要多,总算可以清苦度日。后来村里的一些姐妹也看破婚姻,纷纷效仿,一起来到“孤(姑)婆屋”,共同生活,彼此照顾。

“自梳”这种现象的产生,其实是和清末民初四五十年间发达的缫丝业密切相关的。

从摘桑、钳蚕到缫丝,乃至刺绣等生产环节,需要雇用大批心灵手巧的年轻(18~24岁)女工,这就为寻找自由和独立的女子创设了经济条件。有资料表明,当时容奇、桂洲、大良一带的缫丝女工每天工作十小时,收入一元二毫至三毫,还略高于男工。每月收入达到二三十元,不但可以生活自立,还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年的顺德缫丝厂就出现了大量的自梳女。当时有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单身寡女比人高,有鱼有肉自己煲,无钱不怕丈夫闹,死后不怕有人嘈,日头落山唔使挂竹篙。”女子自梳后,便自立于社会,可以走出深闺,出外耕作、经商或打工,成为当年的一种时尚。后来,丝业衰落,自梳妇女大量流向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到富贵人家里做“妈姐”(女佣)。新中国成立后,自梳习俗基本消失,目前健在的末代自梳女,都已有七八十岁的高龄。

位于顺德均安镇的冰玉堂,现在已经成为自梳女历史的重要见证。上世纪40年代,均安沙头在南洋谋生的自梳女成立了同乡会,为了年迈之时有一个养老的地方,她们决定共建一个居住的场所。1950年秋冰玉堂在沙头村外落成,凡本乡旅外姐妹,回到家乡没有依托的,均可入住,不收住宿费。此后,每年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自梳女聚集在此拜祭死去的姐妹,展览手工艺品。走进冰玉堂,院子里长满花草树木。冰玉堂为两层建筑,一楼是姑太们聚会的厅堂和神位,还有厨房。所有自梳女的牌位都放在明显的位置,死者的名字写在黑纸上,生者的名字写在白纸上。此外,冰玉堂也供奉了很多神,如观音、济公、关帝等等。二楼是姑太们的卧室,姑太们当年睡过的床铺如今已经拆除了,空荡荡的房子里只剩下木板地面和青砖墙壁,显得格外冷清。

自梳婚俗,已经远逝,但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依然在乡间小河畔起伏荡漾。


相关文章

  • 中国近代婚俗文化的变革
  •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观念的不断深入,现代思想观念不断突破传统婚俗文化的局限性,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开始形成.通过对近代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代中 ...查看


  • 汉族婚俗演讲
  • 汉族婚俗中的文化记忆和仪式价值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本次演讲小组的崔世委.传统婚俗有很强的趣味性,(从刚才大家的此起彼伏的哄笑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既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那么在这些趣味外衣之下又夹带着多少文化的信息呢?现在由我来给大家 ...查看


  • 少数民族婚俗知多少 订婚礼物选什么
  • 实名钻戒一生只送一人 www.lovenus.cn 少数民族婚俗知多少 订婚礼物选什么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各个地区的婚俗多有不同,就中国而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婚俗特色.正是这些绚丽多彩的民族婚俗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使中国文化更加的 ...查看


  •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婚俗变化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 --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 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年级:2012级2班 学号:[1**********]9 姓名:陈双 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 通过对一些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与清末民初东北的婚俗变迁相关内 ...查看


  • 富源汉族婚俗与水族婚俗的异同
  • 论富源汉族婚俗和水族婚宴习俗的异同 目录 前言.........................................................2 摘要 ................................... ...查看


  • 我家乡的婚俗
  • 我家乡的婚俗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石家庄.石家庄幅员辽阔,由于地理.历史条件的不同,各地旧有的婚姻嫁娶的风俗也不尽相同.这一带的汉族群众,旧时的婚姻多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儿女们一般是没有选择配偶权利的.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旧的风俗礼仪 ...查看


  • 中西方婚礼文化比较论文(完成版)
  • 目录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举行地点.服饰.色调.婚俗等方面的差 ...查看


  • 塔塔尔族的节日有哪些?婚俗是什么?
  • 塔塔尔族婚俗 塔塔尔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那么塔塔尔族的节日有哪些?他们的婚俗是什么? 塔塔尔族节日 塔塔尔族主要有三个节日:肉孜节.撒班节和古尔邦节.其中,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 ...查看


  • 从[诗经]婚恋诗看我国古代婚俗
  • 周南 7<关睢><卷耳><樛木><桃夭><芣苢><汉广><汝坟> 召南 8<鹊巢><草虫><行露><殷其雷> ...查看


  • 婚礼策划:了解婚俗
  • 婚礼的策划师是婚礼举办是否成功的重要决策人,一位优秀的婚礼策划可以将婚礼举办的相当精彩,那么怎样的人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呢,我就来简单说一下吧 一.具备丰富的婚俗文化的经验,精通婚俗民情,为您打造一个既传统.又极具个性的现代化婚礼. 二. 具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