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第二讲社会化
社会教化
系统的正规非系统、非教育正规教育ü学校教育ü社会风俗ü监狱、劳ü群体亚文动教养化
ü大众传媒
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地形学说”
华生“社会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化历程
Ü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ü婴儿期——信任vs. 不信任
ü童年期——自主性vs. 羞耻感
ü学前期——主动性vs. 内疚感
ü学龄期——勤奋感vs. 自卑感
ü青春期——自我同一性vs. 自我同一性混乱ü成年早期——亲密感vs. 孤独感
ü成年期——繁殖vs. 停滞
ü老年期——完成感vs. 失望
Ü婴儿期依恋研究
ü安全依恋vs.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矛盾型)Ü青少年社会交往研究
ü“认同危机”
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 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 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性别角 色的过程。 个体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 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 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 会化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Ü道德认知
ü “道德两难故事” ü “海因茨盗药” ü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水平六阶段”
Ü道德情感 Ü道德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
v 性别角色是如何获得的? Ü 生物学作用 ü 染色体、大脑半 球、性激素 Ü 社会文化定型 ü 认知发展、性别认 同、性别分化、亲 长认同 v 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Ü 能力的差异
ü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力、语言能力
Ü 行为差异
ü 侵犯与利他、支配行 为、个体差异、自信 心、成就动机、移情作 用、社会交际
政治社会化
“ 政治动物 ” “ 政治动物 ”
幼儿园的政治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途径
v 遗传物质基础
Ü 遗传是个体习得社会角色 的基础,是社会化的前提 Ü 同辈群体
ü 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 ü 负面影响
Ü 大众传播媒体
v 社会环境与教育
Ü 社会文化 Ü 家庭
ü 家庭教养方式 ü 父母类型
ü 网络
Ü 学校
思考与讨论
þ 何为社会化?社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þ 联系实际谈谈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途径。 þ 试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入手,谈谈如何看待目前 社会的留守儿童问题。
李文静
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Email :[email protected]
第二讲社会化
社会教化
系统的正规非系统、非教育正规教育ü学校教育ü社会风俗ü监狱、劳ü群体亚文动教养化
ü大众传媒
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地形学说”
华生“社会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化历程
Ü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阶段理论”ü婴儿期——信任vs. 不信任
ü童年期——自主性vs. 羞耻感
ü学前期——主动性vs. 内疚感
ü学龄期——勤奋感vs. 自卑感
ü青春期——自我同一性vs. 自我同一性混乱ü成年早期——亲密感vs. 孤独感
ü成年期——繁殖vs. 停滞
ü老年期——完成感vs. 失望
Ü婴儿期依恋研究
ü安全依恋vs.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矛盾型)Ü青少年社会交往研究
ü“认同危机”
二、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道德社会化
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 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 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性别角 色的过程。 个体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 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 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性别角色社 会化
政治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Ü道德认知
ü “道德两难故事” ü “海因茨盗药” ü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水平六阶段”
Ü道德情感 Ü道德行为
性别角色社会化
v 性别角色是如何获得的? Ü 生物学作用 ü 染色体、大脑半 球、性激素 Ü 社会文化定型 ü 认知发展、性别认 同、性别分化、亲 长认同 v 性别差异的主要表现:
Ü 能力的差异
ü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力、语言能力
Ü 行为差异
ü 侵犯与利他、支配行 为、个体差异、自信 心、成就动机、移情作 用、社会交际
政治社会化
“ 政治动物 ” “ 政治动物 ”
幼儿园的政治社会化
三、社会化的途径
v 遗传物质基础
Ü 遗传是个体习得社会角色 的基础,是社会化的前提 Ü 同辈群体
ü 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 ü 负面影响
Ü 大众传播媒体
v 社会环境与教育
Ü 社会文化 Ü 家庭
ü 家庭教养方式 ü 父母类型
ü 网络
Ü 学校
思考与讨论
þ 何为社会化?社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þ 联系实际谈谈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途径。 þ 试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入手,谈谈如何看待目前 社会的留守儿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