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高考真题例解】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http://www.ix5.cn/lishi/xuexifangfa/30047.html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根本不同。(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

[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不主张废除之,而是建议清政府据理更改。他们认为:

材料一 “夫不许通商,或可借以启衅。欲行增税,断难因此兴戎……”

材料二 “每届各国修约之期,必加其税,不出十年,中国税则不亚欧洲各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中国转亏为盈,转弱为强之基,实在于此。”

——以上摘自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

材料三 “今欲顿弃前约,彼必不肯从也,是莫如存其名而去其实,使彼相忘于不觉。……此诚省事之良法也,‘利益均沾’之文不必去,而其弊(条约的弊端)自去矣。”

——薛福成《筹洋刍议》

材料四 改约是公理,必然能胜强权,改约是论理而非论势。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早期维新派建议清政府更改条约的主张。

要求:内容应包括早期维新派建议更改条约的目的、主要途径及其评价。

[答案](1)目的:克服不平等条约的弊端,富民强国。

(2)途径:据理更改对外条约,每届修约,加其税;存其名而去其实,以公理战胜强权。

(3)评价:改革是反对外来侵略的一种方式,但对外国侵略者的本性认识不足,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 资本主义 ,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 儒家思想 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高考真题例解】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http://www.ix5.cn/lishi/xuexifangfa/30047.html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根本不同。(1)问可从两者的形式、侧重点、学习的对象方面入手分析。(2)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领导者、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态度、具体执行情况、结果等方面分析差异;“实质”要突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施,维护其统治是根本目的。

[答案] (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阅读下列材料:

早期维新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不主张废除之,而是建议清政府据理更改。他们认为:

材料一 “夫不许通商,或可借以启衅。欲行增税,断难因此兴戎……”

材料二 “每届各国修约之期,必加其税,不出十年,中国税则不亚欧洲各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中国转亏为盈,转弱为强之基,实在于此。”

——以上摘自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

材料三 “今欲顿弃前约,彼必不肯从也,是莫如存其名而去其实,使彼相忘于不觉。……此诚省事之良法也,‘利益均沾’之文不必去,而其弊(条约的弊端)自去矣。”

——薛福成《筹洋刍议》

材料四 改约是公理,必然能胜强权,改约是论理而非论势。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早期维新派建议清政府更改条约的主张。

要求:内容应包括早期维新派建议更改条约的目的、主要途径及其评价。

[答案](1)目的:克服不平等条约的弊端,富民强国。

(2)途径:据理更改对外条约,每届修约,加其税;存其名而去其实,以公理战胜强权。

(3)评价:改革是反对外来侵略的一种方式,但对外国侵略者的本性认识不足,体现了早期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
  • 参考答案 1.B 2.C3.A 4.D 5.B 6.C 7.A8.A9.B10.D11.B12.C13.D15.D16.C17.B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 ...查看


  •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 ...查看


  •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 江苏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模块编写,共有三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先综述其课程目标,然后通过"内容标准--教学要求--教学建议--史论共享"四个栏目,具体解读和阐 ...查看


  • 人民版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
  • 出题意图: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进行综合考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对比中国几个改革,得出规律性认识.对外国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差别认识,得出国情不同改革的方法和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 ...查看


  • 2010届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清单]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 ...查看


  •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重大历史事件知识点总结
  •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希腊全境满是千形万态的海 ...查看


  • 北宋王安石变法
  • [模块链接]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Ⅰ专题一):北宋政治制度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Ⅱ专题一):土地制度 [学习要求] 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两积" ...查看


  • 王安石变法
  • 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测试题 选修1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测试题 班级____ 姓名_____ 成绩_____ 一.选择题(把你认为正确的一项选出来,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哪些是由于北宋过分加强中央集权所带来的结果 ( ) ①官 ...查看


  • 2013福建高考历史考纲选修部分改革
  • 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改革 1 与古代的埃及.印度和中国文明相比,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这种环境造成了什么结果? 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与埃及.印度和中国背靠大陆,腹地开阔,依托平原大河的形势具有极为显著的不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