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张岱年先生夫妇

   张岱年先生在学界是与季羡林先生齐名的大学者。他在三十年代写成的《中国哲学大纲》是第一部分类研究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专著,至今仍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共和国五十二年夏天我进京拜谒了90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在人生与治学上受到莫大鼓舞。在北大哲学系红墙绿瓦充满浓厚古典气息的京派院落里打听到张岱年先生的住地。

   开门的是一位瘦瘦、朴素又透着书卷气的老太太,料想是张岱年先生的夫人。老夫人问明我是来拜访张先生的,就极客气地请我进屋坐。房间里装修很新,只有一两件旧家具还存留着过去的痕迹。老夫人告诉我他们才搬来不久。后来听去过张先生旧宅的人讲张先生从前的家狭小拥挤,屋里堆满了书,人要转身都很困难。

   张先生虽体弱耳背,说话缓慢,但思维是清晰的,谈到学术仍是有条不紊,有问必答。我问研习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张先生答我,是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的异同。张先生讲:不知其异,则不知中国哲学的特点,不知中国哲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知其同,则不知人类文化的共性。询问研治国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先生答我是读经。说经学是吾华一切学术之本。问及他与冯友兰先生研究哲学史之不同。先生讲冯先生重程朱之学,他则重张王之学。特别强调说他最倾服张载,并专门引了一句王夫之称赞张载的话“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张先生一生治学的核心精神就是努力发掘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创造适应当代中华民族需要的新哲学。张载、王夫之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不经意间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怕张先生太累,只能很不舍地告辞。临走我又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给张先生磕了三个头。张先生依然是连忙颤巍巍地站起来,两手合拳弯腰给我还礼,嘴里仍然是“你给我行这么大的礼,不敢当,不敢当,谢谢,谢谢。”我出门时张先生和夫人都执意将我送到楼梯口。当我下楼后转身,还看到夫人扶着张先生站在楼梯口目送我。

   走出张先生的家,我有说不出的庆幸、感动和崇敬。庆幸苍天厚我,又让我见到了一位学界泰斗、国学大师。感动两位老人的谦和平易,对一个一无所知的年轻人诚挚接待。90多岁的老夫人还给我一个20多岁、素不相识的青年烧茶,张先生更是仁厚朴直,一腔赤诚。不顾年高体弱,知无不言,答疑解惑,嘉惠后学。崇敬张先生作为一代哲学家的睿智深邃。张先生虽龙钟颤巍,但谈到每一个学术问题都是提要钩玄,简明通透,使人闻之豁然。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大师的学问智慧与老一辈学人的人格风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两位老人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中。

   回川以后,脑中时时浮现张先生夫妇羸弱仁厚的身影。殷殷担忧两位老人的身体,一边想着一定再去看望两位老人。没想到第二年春天,母亲突然从故乡给我打来电话,说报上刊登了张岱年先生逝世的消息,现在电视里《东方之子》栏目正在播放有关张先生的节目。当时我所住的地方没有电视,看不到节目,只有到处搜集报刊杂志上的追悼纪念文章来看。得知是老夫人先生病住院,张先生一人在家,不慎摔倒骨折,也住进了医院。因在医院做各种检查时又受寒,引发气管炎、肺气肿而去世。报道文章中讲两位老人没有住在同一个医院,因而彼此倍加思念,天天盼着见面,但最终两位老人也没能再见。张先生去世的消息,谁也没有告诉老夫人,老夫人却仿佛冥冥中有知,没两天就追随张先生而去了。所有纪念文章在评述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哲学理论、中国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后一致称赞张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是一位真正将儒家精神内化到自己生命的大学者。他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谦和厚道,做人则质朴木讷。读到这些,我的心中反而在悲伤中感到一种永恒的美丽。张岱年先生用自己95年的生命为人间塑造了一个智慧如海、仁德如山的崇高学者形象。冯让兰先生用自己的生命陪伴、照顾张岱年先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两位老人共同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诠释了爱情的真谛,谱写了一曲平实而动人的爱情之歌。我坚信在红尘浊世之间永远有高尚纯洁的灵魂存在,因而对人生更充满理想与希望。

   人的一生要遇见太多太多的人,经历太多太多的事。然而有多少人能够深深地印在心底永不能忘呢?张岱年先生夫妇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想到他们,瘦瘦朴素而有书卷气的冯让兰老夫人扶着身穿灰布旧中山服,满头白发,一脸诚厚,双手合拳,微微弯腰,不断点头的张岱年先生站在楼梯口目送我的形象就会浮现脑海,经久不去。编辑/林青雨

   张岱年先生在学界是与季羡林先生齐名的大学者。他在三十年代写成的《中国哲学大纲》是第一部分类研究中国古代哲学问题的专著,至今仍是哲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

  

  共和国五十二年夏天我进京拜谒了90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在人生与治学上受到莫大鼓舞。在北大哲学系红墙绿瓦充满浓厚古典气息的京派院落里打听到张岱年先生的住地。

   开门的是一位瘦瘦、朴素又透着书卷气的老太太,料想是张岱年先生的夫人。老夫人问明我是来拜访张先生的,就极客气地请我进屋坐。房间里装修很新,只有一两件旧家具还存留着过去的痕迹。老夫人告诉我他们才搬来不久。后来听去过张先生旧宅的人讲张先生从前的家狭小拥挤,屋里堆满了书,人要转身都很困难。

   张先生虽体弱耳背,说话缓慢,但思维是清晰的,谈到学术仍是有条不紊,有问必答。我问研习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张先生答我,是比较中国哲学与西洋哲学的异同。张先生讲:不知其异,则不知中国哲学的特点,不知中国哲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知其同,则不知人类文化的共性。询问研治国学最重要的是什么,先生答我是读经。说经学是吾华一切学术之本。问及他与冯友兰先生研究哲学史之不同。先生讲冯先生重程朱之学,他则重张王之学。特别强调说他最倾服张载,并专门引了一句王夫之称赞张载的话“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张先生一生治学的核心精神就是努力发掘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创造适应当代中华民族需要的新哲学。张载、王夫之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不经意间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怕张先生太累,只能很不舍地告辞。临走我又怀着无比感激的心情给张先生磕了三个头。张先生依然是连忙颤巍巍地站起来,两手合拳弯腰给我还礼,嘴里仍然是“你给我行这么大的礼,不敢当,不敢当,谢谢,谢谢。”我出门时张先生和夫人都执意将我送到楼梯口。当我下楼后转身,还看到夫人扶着张先生站在楼梯口目送我。

   走出张先生的家,我有说不出的庆幸、感动和崇敬。庆幸苍天厚我,又让我见到了一位学界泰斗、国学大师。感动两位老人的谦和平易,对一个一无所知的年轻人诚挚接待。90多岁的老夫人还给我一个20多岁、素不相识的青年烧茶,张先生更是仁厚朴直,一腔赤诚。不顾年高体弱,知无不言,答疑解惑,嘉惠后学。崇敬张先生作为一代哲学家的睿智深邃。张先生虽龙钟颤巍,但谈到每一个学术问题都是提要钩玄,简明通透,使人闻之豁然。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大师的学问智慧与老一辈学人的人格风范。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两位老人带给我的温暖与感动中。

   回川以后,脑中时时浮现张先生夫妇羸弱仁厚的身影。殷殷担忧两位老人的身体,一边想着一定再去看望两位老人。没想到第二年春天,母亲突然从故乡给我打来电话,说报上刊登了张岱年先生逝世的消息,现在电视里《东方之子》栏目正在播放有关张先生的节目。当时我所住的地方没有电视,看不到节目,只有到处搜集报刊杂志上的追悼纪念文章来看。得知是老夫人先生病住院,张先生一人在家,不慎摔倒骨折,也住进了医院。因在医院做各种检查时又受寒,引发气管炎、肺气肿而去世。报道文章中讲两位老人没有住在同一个医院,因而彼此倍加思念,天天盼着见面,但最终两位老人也没能再见。张先生去世的消息,谁也没有告诉老夫人,老夫人却仿佛冥冥中有知,没两天就追随张先生而去了。所有纪念文章在评述了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哲学理论、中国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后一致称赞张先生是一位真正的仁者,是一位真正将儒家精神内化到自己生命的大学者。他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谦和厚道,做人则质朴木讷。读到这些,我的心中反而在悲伤中感到一种永恒的美丽。张岱年先生用自己95年的生命为人间塑造了一个智慧如海、仁德如山的崇高学者形象。冯让兰先生用自己的生命陪伴、照顾张岱年先生直到生命的尽头。两位老人共同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诠释了爱情的真谛,谱写了一曲平实而动人的爱情之歌。我坚信在红尘浊世之间永远有高尚纯洁的灵魂存在,因而对人生更充满理想与希望。

   人的一生要遇见太多太多的人,经历太多太多的事。然而有多少人能够深深地印在心底永不能忘呢?张岱年先生夫妇在我心中就是这样的人。只要想到他们,瘦瘦朴素而有书卷气的冯让兰老夫人扶着身穿灰布旧中山服,满头白发,一脸诚厚,双手合拳,微微弯腰,不断点头的张岱年先生站在楼梯口目送我的形象就会浮现脑海,经久不去。编辑/林青雨


相关文章

  • 季羡林散文精品集:二月兰
  • 基本资料 季羡林散文精品集:二月兰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定价: 2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书精选了季羡林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散文佳作,主要分记事,论人.写景三个部分.季先生的散文文字质朴,思想深远但 ...查看


  •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1)
  •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1) 教学园地 06-24 0945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 庄周梦蝶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借景抒情,咏 ...查看


  • 是是非非冯友兰
  • ● 韩三洲 据说在西方大学中,凡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本必读之书.百年之前,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只有西方学术:迄今为止,外国人因有冯友兰而知中国哲学.所以,若要说起20世纪中国哲学,是不能不谈到哲学大师冯 ...查看


  • "哲学动物"金岳霖
  • 如果把逻辑学家金岳霖增补进<围城>里,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留洋的,西装革履.头发油光可鉴.戴着黑墨镜拿手杖的,恃才放旷.不近凡俗.重情重义.见棱见角又天天说着俏皮话的--当然,他不是方鸿渐不是赵辛楣也不是曹元朗或 ...查看


  •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 浅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3 .12 .3) [内容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个体),但成就了中华文明(共体).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经过无数心安天下之人.哲学家.思想家.学者的诠释和发展,也经历了外来 ...查看


  • 百年中国,谁是思想家?
  • 百年中国,谁是思想家? 2002年毕业的一位老学友,把我推荐给音频讲座的主持人陈虎先生,最初准备讲清华百年.要是进行个人年度盘点,2011年,"一个中心"--搬家,"两个基本点",便是围绕清华和辛亥百 ...查看


  • 家庭_社会_个人作为_关于_张岱家世_的前言
  • 第23卷第2期 2003年4月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ol.23No.2JOURNALOFSHAOXINGUNIVERSITYApr.2003 家庭#社会#个人作为 )))关于5张岱家世6的前言 佘德余 (绍兴文理学院 中文系,浙 ...查看


  •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宫丽艳分享到: [字体:大 中 小]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旨 "精神",在现代汉语中有"宗旨" ...查看


  • 朱子论"命"
  • 作者:赵金刚 中国哲学史 2015年11期 张岱年先生认为,"命"是人生问题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讲有命,以后儒家都主有命",孔子所谓命"大致说来,可以说命乃指人力所无可奈何者.我们做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