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案设计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 冯文秀
一、教学背景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已知的内容无需重复讲解,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二、教材分析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在中国河流当中,它与前一节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能够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标理念。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激发爱国情操的良好素材。从教材体系上看,与前面学过的中国地形、中国气候有着紧密联系,又为学习后面中国区域地理提供基础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在教材处理时,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开放学生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时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探究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学习热情较高的实际,引导他们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他们表现才智的机会,我遵循的原则是“全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采用的方法有“读图分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法”等。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知黄河 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第二板块:颂黄河 了解黄河给人类的奉献。
第三板块:忧黄河 了解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第四板块:治黄河 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五、教学过程
我采用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快乐自学;师生合作,认识黄河;小组合作,探究黄河;能力拓展,治理黄河;归纳总结,深化知识;当堂演练,巩固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播放黄河不同河段的图片,配以《黄河大合唱》音乐,目的是创设情景,使学生对黄河有一感性认识,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然后引入四大板块的学习。
2、[明确目标,快乐自学] 每个板块都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导引,在目标导引下完成高效课堂作业上的“预习感知”题目。
3、[师生合作,认识黄河]
第一板块:知黄河
首先请学生说说通过“访问黄河的相关网站”,对于黄河已经了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其次给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黄河水系图”,通过学生小组活动、读图、板图(师生共画黄河水系图,展示学生所画的图)等方法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
然后进行快速知识问答。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探究黄河]把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同时进行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的学习。这两大板块通过对黄河的功与过的分析、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看待问题。
第二板块:颂黄河
1、给出“中国地形图”提问:黄河哪个河段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上游为什么修建那么多水利工程?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2、再出示“龙羊峡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图片,提出问题:黄河塑造了哪些平原?为那些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等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图像资料,用生动直观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河的奉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过渡设问: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出黄河的中游流经了哪个地形区?与黄河泥沙大有没有关系?会产生什么灾难?由此引入下一板块的学习,使内容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第三板块:忧黄河
设问:黄河为什么易泛滥成灾?黄河泛滥主要出现在哪一河段?为什么?利用情景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和忧患意识。
然后给出黄河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图片,请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主要出现在哪些河段?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播放动画课件,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案。目的是利用生动形象的演示,突破重难点。
5、[能力拓展,治理黄河]
第四板块:治黄河
请学生思考讨论:1、假如你是治理黄河的专家,你怎样治理黄河?泥沙多怎么办?出现决口怎么办?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我国对黄河采取哪些综合治理措施?举例说明。
然后播放课件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6、[归纳总结,深化知识]
(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以下板书:
滔 滔 黄 河
知黄河——河源概况及水文特征
颂黄河——富蕴水能 塑造平原 提供水源
忧黄河——饱含泥沙 地上悬河 决口之险
治黄河——修建水库 保持水土 加固堤防
从板书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2)借用黄河知识歌谣作为本节课小结。
黄河知识歌谣
青藏巴颜喀拉山,卡日曲为最上源;青川甘宁内蒙古,还有晋陕和豫鲁。
向东注入是渤海,流域面积七十五;五千五百是长度,第二长河它占住。
河口孟津来分段,汾渭中游来注入;塞上江南它奉献,龙刘三小供电足。
下游河道出奇观,地上河为最特殊;多年水患要根治,黄土高原保水土。
这则歌谣编得非常好,能达到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7、[当堂演练,巩固知识]
(1)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学生做《三峡学典•高效课堂作业》37页“当堂演练”部分,教师把这部分题呈现在电子白板上,3-5分钟后学生回答,集体更正。
六、教学反思
1、强化了地图教学。
由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本节课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水系图”,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让学生明白黄河概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画“黄河水系图”,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让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2、注重了活动教学。
秉着“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这个理念,我精心组织学生的活动。如课前的查找资料;动手画“黄河水系图”;分组探讨黄河的“奉献”和“忧患”;以及公益广告的设计等,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3、提高了新课改教学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研究了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逐步探究构建适应高效课堂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形象板画“黄河水系图”,条理清楚的板书设计等,很好的完成了该节课的三维目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冯文秀 女 中学高级教师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
邮编443000 电话 [1**********]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案设计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 冯文秀
一、教学背景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由于学生在前面中国的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并且对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已知的内容无需重复讲解,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二、教材分析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在中国河流当中,它与前一节长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能够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标理念。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忧患意识、激发爱国情操的良好素材。从教材体系上看,与前面学过的中国地形、中国气候有着紧密联系,又为学习后面中国区域地理提供基础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在教材处理时,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流域水系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努力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3.开放学生学习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时事热点,如黄河的断流等。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教学难点:探究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学习热情较高的实际,引导他们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他们表现才智的机会,我遵循的原则是“全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采用的方法有“读图分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讨论法”等。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上我设计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知黄河 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第二板块:颂黄河 了解黄河给人类的奉献。
第三板块:忧黄河 了解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第四板块:治黄河 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五、教学过程
我采用的教学程序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快乐自学;师生合作,认识黄河;小组合作,探究黄河;能力拓展,治理黄河;归纳总结,深化知识;当堂演练,巩固知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播放黄河不同河段的图片,配以《黄河大合唱》音乐,目的是创设情景,使学生对黄河有一感性认识,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然后引入四大板块的学习。
2、[明确目标,快乐自学] 每个板块都有非常具体的目标导引,在目标导引下完成高效课堂作业上的“预习感知”题目。
3、[师生合作,认识黄河]
第一板块:知黄河
首先请学生说说通过“访问黄河的相关网站”,对于黄河已经了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其次给出“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黄河水系图”,通过学生小组活动、读图、板图(师生共画黄河水系图,展示学生所画的图)等方法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
然后进行快速知识问答。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兴奋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小组合作,探究黄河]把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同时进行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的学习。这两大板块通过对黄河的功与过的分析、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看待问题。
第二板块:颂黄河
1、给出“中国地形图”提问:黄河哪个河段水能资源丰富?黄河上游为什么修建那么多水利工程?有哪些?什么河段梯级开发最密集?
2、再出示“龙羊峡水电站、三门峡水电站、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图片,提出问题:黄河塑造了哪些平原?为那些平原提供了灌溉水源等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图像资料,用生动直观的景象让学生感受到母亲河的奉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过渡设问: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出黄河的中游流经了哪个地形区?与黄河泥沙大有没有关系?会产生什么灾难?由此引入下一板块的学习,使内容环环相扣,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第三板块:忧黄河
设问:黄河为什么易泛滥成灾?黄河泛滥主要出现在哪一河段?为什么?利用情景创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和忧患意识。
然后给出黄河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图片,请学生思考讨论:这些忧患是怎样产生的?它们主要出现在哪些河段?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播放动画课件,使学生了解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案。目的是利用生动形象的演示,突破重难点。
5、[能力拓展,治理黄河]
第四板块:治黄河
请学生思考讨论:1、假如你是治理黄河的专家,你怎样治理黄河?泥沙多怎么办?出现决口怎么办?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我国对黄河采取哪些综合治理措施?举例说明。
然后播放课件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6、[归纳总结,深化知识]
(1)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以下板书:
滔 滔 黄 河
知黄河——河源概况及水文特征
颂黄河——富蕴水能 塑造平原 提供水源
忧黄河——饱含泥沙 地上悬河 决口之险
治黄河——修建水库 保持水土 加固堤防
从板书上可以清晰地看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2)借用黄河知识歌谣作为本节课小结。
黄河知识歌谣
青藏巴颜喀拉山,卡日曲为最上源;青川甘宁内蒙古,还有晋陕和豫鲁。
向东注入是渤海,流域面积七十五;五千五百是长度,第二长河它占住。
河口孟津来分段,汾渭中游来注入;塞上江南它奉献,龙刘三小供电足。
下游河道出奇观,地上河为最特殊;多年水患要根治,黄土高原保水土。
这则歌谣编得非常好,能达到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7、[当堂演练,巩固知识]
(1)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学生做《三峡学典•高效课堂作业》37页“当堂演练”部分,教师把这部分题呈现在电子白板上,3-5分钟后学生回答,集体更正。
六、教学反思
1、强化了地图教学。
由于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本节课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黄河水系图”,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让学生明白黄河概况。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画“黄河水系图”,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让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
2、注重了活动教学。
秉着“让我看,我记不住;让我听,我会忘住;让我参与,我会明白”这个理念,我精心组织学生的活动。如课前的查找资料;动手画“黄河水系图”;分组探讨黄河的“奉献”和“忧患”;以及公益广告的设计等,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3、提高了新课改教学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着重研究了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逐步探究构建适应高效课堂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凸显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形象板画“黄河水系图”,条理清楚的板书设计等,很好的完成了该节课的三维目标,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冯文秀 女 中学高级教师 宜昌市第二十四中学
邮编443000 电话 [1**********] 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