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 “表达与交流”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而我们目前高中学生的作文状况却令人担忧。缺乏文学积淀,缺少细致思考,难于尽心表达。我们的学生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情商余额不足,神经大条型学生,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熟视无睹,不善于捕捉到触动心灵的事件;还有一类是虽然敏感容易被感动,却无法表达出这种感动的学生。写人记事文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人和事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次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如何从生活中选材,如何选取不同的表达技巧获得不同的效果。为了达到此目的,针对学生心理,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必由之路。
案例描述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是“表达与交流”的第一个专题, 针对学生特点,“表达与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人叙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感动点,通过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并表达出来,以此解决的是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 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写什么,提炼素材,真心、真情、真切地表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能力目标\&学会怎么写,从细节、侧面、环境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情感目标\&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体味人间真性情,幸福生活。\&]
本课重点学会如何选材,难点是如何准确表达。按照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模仿,在模仿中创新的学习方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整体感知,话题初探
导入: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讨论结果:不知道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那今天就来学习感知如何选取适当的材料和解决如何更好表达的问题。
回归课文,整体感知:翻看课本,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归纳教材中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如何入手:
总结:发掘感动点、留意细节、提炼素材、深化意蕴、整体构思、条理清楚。
二、营造情境 初步感知
展示美国摄影师Phillip Toledano作品《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选出最触动你心灵的一张照片,并说出你选这张相片的理由。请选取最触动你心灵的一幅图片进行描绘,写一个小作文片段。
三、合作探究 提炼素材:
思考讨论:
1.选这幅图片的原因:自己对图片的描绘是否满意,是否比较真切地表现了图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2.总结作者照片分类:只有父亲一人 父亲和亲人 父亲周围的环境
小结:
提炼素材原则:提炼素材落脚点小,情感要真实。
选取素材选材角度:可以直接描写人事本身,正面描写。可以通过其他人事侧面描写。还可以通过环境烘托表现。
更能触动人心灵的方法:细节描写
四、拓展延伸 写法借鉴
知识链接:所学的课文或者诗词中,哪些通过细节真切地写出了触及心灵的人和事。
1.古诗词中的精湛细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 执手相看泪眼,琵琶女的转轴拨弦。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课本中的难忘细节:
《背影》:父亲翻过栏杆的动作,整体灰暗的色调中闪闪发亮的金黄橘子。动作细节,色彩对比。
《孔乙己》:清白脸色,花白胡子,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洗过。肖像描写。
3.高考作文中的细节:
烈日下,田野里,母亲挥动着锄头,在她那黑黑的面颊上,滚动着许多细密而晶莹的小汗珠。渐渐地,这些小汗珠汇集成一颗豆粒般大的汗珠,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往下淌,淌到下巴上挂了片刻,闪闪欲坠。这一刻的汗珠在阳光照耀下,是那样晶莹璀璨,银光四射。然而瞬间又落了下去,滴进脚下那片热土,激起一片小小的烟雾。
(节选自2009年四川高考命题作文 《妈妈的汗珠》)
五、归纳总结,细节描写
1.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等描写)――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2.对场景、事件的细节描写(开动五官,颜色 光线 嗅觉 触觉)――细致入微,如临其境
六、借鉴写法,精改短文
1.展示下水,比对方法。
初版:温暖的灯台,淡淡的光晕。父亲和母亲微笑着并肩而坐。他们,一直都不曾老去。
修改: 安静在床头的台灯,陪着我们每一个日落和日出。陪伴着父亲母亲,散发暖暖的醉人的氤氲。照着原木的相框,乏着淡淡的光。相框骄傲地翘着四角,锋利地划破时光,挑衅着右边一高一低两个黑沉沉的闹钟。它们,并肩微笑;它们不再滴答回应,静默地伴着在永恒时空中微笑的父亲和母亲。
2.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精改短文。
3.总结对比,加深感悟。
七、课外作业
心音共鸣,我手写我心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请以“离家三公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编辑:于智博)
案例背景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在 “表达与交流”方面要达到的目标是: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而我们目前高中学生的作文状况却令人担忧。缺乏文学积淀,缺少细致思考,难于尽心表达。我们的学生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情商余额不足,神经大条型学生,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熟视无睹,不善于捕捉到触动心灵的事件;还有一类是虽然敏感容易被感动,却无法表达出这种感动的学生。写人记事文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人和事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次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如何从生活中选材,如何选取不同的表达技巧获得不同的效果。为了达到此目的,针对学生心理,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必由之路。
案例描述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是“表达与交流”的第一个专题, 针对学生特点,“表达与交流”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人叙事,旨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感动点,通过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并表达出来,以此解决的是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 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写什么,提炼素材,真心、真情、真切地表达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能力目标\&学会怎么写,从细节、侧面、环境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情感目标\&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体味人间真性情,幸福生活。\&]
本课重点学会如何选材,难点是如何准确表达。按照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模仿,在模仿中创新的学习方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整体感知,话题初探
导入: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
讨论结果:不知道写什么和如何写的问题,那今天就来学习感知如何选取适当的材料和解决如何更好表达的问题。
回归课文,整体感知:翻看课本,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归纳教材中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如何入手:
总结:发掘感动点、留意细节、提炼素材、深化意蕴、整体构思、条理清楚。
二、营造情境 初步感知
展示美国摄影师Phillip Toledano作品《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选出最触动你心灵的一张照片,并说出你选这张相片的理由。请选取最触动你心灵的一幅图片进行描绘,写一个小作文片段。
三、合作探究 提炼素材:
思考讨论:
1.选这幅图片的原因:自己对图片的描绘是否满意,是否比较真切地表现了图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
2.总结作者照片分类:只有父亲一人 父亲和亲人 父亲周围的环境
小结:
提炼素材原则:提炼素材落脚点小,情感要真实。
选取素材选材角度:可以直接描写人事本身,正面描写。可以通过其他人事侧面描写。还可以通过环境烘托表现。
更能触动人心灵的方法:细节描写
四、拓展延伸 写法借鉴
知识链接:所学的课文或者诗词中,哪些通过细节真切地写出了触及心灵的人和事。
1.古诗词中的精湛细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 执手相看泪眼,琵琶女的转轴拨弦。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课本中的难忘细节:
《背影》:父亲翻过栏杆的动作,整体灰暗的色调中闪闪发亮的金黄橘子。动作细节,色彩对比。
《孔乙己》:清白脸色,花白胡子,长衫又脏又破,仿佛十多年没有洗过。肖像描写。
3.高考作文中的细节:
烈日下,田野里,母亲挥动着锄头,在她那黑黑的面颊上,滚动着许多细密而晶莹的小汗珠。渐渐地,这些小汗珠汇集成一颗豆粒般大的汗珠,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往下淌,淌到下巴上挂了片刻,闪闪欲坠。这一刻的汗珠在阳光照耀下,是那样晶莹璀璨,银光四射。然而瞬间又落了下去,滴进脚下那片热土,激起一片小小的烟雾。
(节选自2009年四川高考命题作文 《妈妈的汗珠》)
五、归纳总结,细节描写
1.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等描写)――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2.对场景、事件的细节描写(开动五官,颜色 光线 嗅觉 触觉)――细致入微,如临其境
六、借鉴写法,精改短文
1.展示下水,比对方法。
初版:温暖的灯台,淡淡的光晕。父亲和母亲微笑着并肩而坐。他们,一直都不曾老去。
修改: 安静在床头的台灯,陪着我们每一个日落和日出。陪伴着父亲母亲,散发暖暖的醉人的氤氲。照着原木的相框,乏着淡淡的光。相框骄傲地翘着四角,锋利地划破时光,挑衅着右边一高一低两个黑沉沉的闹钟。它们,并肩微笑;它们不再滴答回应,静默地伴着在永恒时空中微笑的父亲和母亲。
2.学生运用细节描写,精改短文。
3.总结对比,加深感悟。
七、课外作业
心音共鸣,我手写我心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回想一下,你最受感动的人和事是什么?请以“离家三公里”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