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 八年级上册 复习导学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复习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中,时间与长度的基本单位,并制定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3、了解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4、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难点】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手表和停表测量时间。 2、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吗,参照物的实际运用。 3、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知识梳理】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__,还有卷尺、游标卡。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4、 测量时间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可____________,但是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5、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正确使用刻度尺:零刻度线要_________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___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_________;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_刻度线。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估读到___________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写上________。 【合作探究】
1、(1)1m = _______ dm = _______ cm (2)1cm = _______ mm = _______nm (3)250cm = _______ m =_______km 2、给下列各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学校学生课桌的高度80_____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_______ (3)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是2.2_______(4)一个中学生的身高1.65_______ 3、某同学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数据记录如下:26.12 cm,26.13 cm,26.1 cm,26.11 cm,26.02 cm;错误的数据是 ______;物理课本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s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知识梳理】
1、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
2、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我们首先要选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就是__________。
3、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果也可能不一样,这说明运动和静止_______。【合作探究】
1. 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 相对于树来说,人是( )的,船是( )的。 相对于船来说,人是( )的,树是( )的
2.李白在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青山”和“孤帆”运动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
A.帆船和河岸 B.河岸和帆船 C.青山和太阳 D.青山和划船的人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知识要点】
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用符号_______表示。
2、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之比叫做速度。公式:____________
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或________;交通运输中速度常用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两个速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m/s=________km/h。 4、物体沿着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____,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6、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求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要点】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要测平均速度应测________和_________,经常用到的测量工具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B= cm, tBC= s,vAC= m/s。 【达标检测】
1、小芳骑着自行车在上学的路上,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路旁的树木 B.迎面走来的行人 c.小芳骑的自行车 D从小芳身边超越的汽车 2、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第二句是选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3、运动会上,100 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 平均速度大 B.张明 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4、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5、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 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_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6、(1)如图所示,如上图所示, 木块的长度为 cm,其中准确值为 cm,估计值为
cm。
7、一列长200m的火车通过隧道用了90s。已知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6km/h,求这个隧
道的长度。
【思路拓展】
1、图为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______运动;第3 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 乙具有相同的_______。
2、暑假期间,爸爸驾车带小明去南京旅游,在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5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京,最快需要_________
3、下表记录的是小刚同学40 m跑的有关数据,请做有关计算: • (1)前6.2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2)后20 m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4、已知D92次和D9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根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信息可知:
(1)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多少min? (2)D92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
物理 八年级上册 复习导学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复习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中,时间与长度的基本单位,并制定它与其他单位的关系。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3、了解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4、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难点】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手表和停表测量时间。 2、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吗,参照物的实际运用。 3、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知识梳理】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____________,还有卷尺、游标卡。
3、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
4、 测量时间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可____________,但是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来减小误差。 5、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正确使用刻度尺:零刻度线要_________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________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_________;读数时,视线要_________刻度线。为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估读到___________的下一位。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后面要写上________。 【合作探究】
1、(1)1m = _______ dm = _______ cm (2)1cm = _______ mm = _______nm (3)250cm = _______ m =_______km 2、给下列各数据填上适当的单位:
(1)学校学生课桌的高度80_______ (2)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1.75_______ (3)一枚壹元硬币的厚度是2.2_______(4)一个中学生的身高1.65_______ 3、某同学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数据记录如下:26.12 cm,26.13 cm,26.1 cm,26.11 cm,26.02 cm;错误的数据是 ______;物理课本的长度是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___s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知识梳理】
1、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机械运动。
2、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我们首先要选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就是__________。
3、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果也可能不一样,这说明运动和静止_______。【合作探究】
1. 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船上坐着一个人,河岸上有树。 相对于树来说,人是( )的,船是( )的。 相对于船来说,人是( )的,树是( )的
2.李白在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青山”和“孤帆”运动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
A.帆船和河岸 B.河岸和帆船 C.青山和太阳 D.青山和划船的人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知识要点】
1、速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用符号_______表示。
2、在物理学中,把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之比叫做速度。公式:____________
3、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或________;交通运输中速度常用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两个速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是:1m/s=________km/h。 4、物体沿着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____________,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6、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求小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要点】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由此可知,要测平均速度应测________和_________,经常用到的测量工具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B= cm, tBC= s,vAC= m/s。 【达标检测】
1、小芳骑着自行车在上学的路上,若说她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A.路旁的树木 B.迎面走来的行人 c.小芳骑的自行车 D从小芳身边超越的汽车 2、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第二句是选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3、运动会上,100 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 平均速度大 B.张明 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4、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小张驾驶电瓶车以36 km/h的速度前进,小王以10 m/s的速度跑步前进,小李骑自行车,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0.6 km。则( )
A.小张速度最大 B.小王速度最大 C.小李速度最大 D.三人速度一样大
5、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小球每隔 s所处的位置。根据底片可以判断,_______球运动时间长,______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6、(1)如图所示,如上图所示, 木块的长度为 cm,其中准确值为 cm,估计值为
cm。
7、一列长200m的火车通过隧道用了90s。已知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6km/h,求这个隧
道的长度。
【思路拓展】
1、图为甲、乙两个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甲做的是______运动;第3 s末,甲和乙的图线相交,这说明了甲、 乙具有相同的_______。
2、暑假期间,爸爸驾车带小明去南京旅游,在南京市郊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50”表示的意思是_________,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京,最快需要_________
3、下表记录的是小刚同学40 m跑的有关数据,请做有关计算: • (1)前6.2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2)后20 m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m/s; (3)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4、已知D92次和D93次列车的运行时刻表如下。
根据上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信息可知:
(1)D92次列车从南昌到上海南所用的时间是多少min? (2)D92次列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