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花;
牡丹——花中之王
月季——花中皇后
杜鹃——花中西施
兰花——花中君子
山茶——花中珍品
梅花——花中魁首
桂花——秋风送爽
菊花——高风亮世
荷花——水中芙蓉
水仙——凌波仙子
绪 论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先秦"的概念,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全国各地发掘的远古遗物遗存证明,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类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①传说中三皇时代的,反映了二,三十万年到六,七千年前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形;②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生活,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从父亲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时的情形;③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相当于传说中的这个时代,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夏禹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记载,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情形.夏代文化遗存较少,文献的有关记载多属传说性质.从夏禹建国到夏桀灭亡,约四百余年(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成汤灭夏,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有六百年的历史(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奴隶主对奴隶的压榨异常残酷,统治者以人殉葬,大批奴隶被杀戮.奴隶主贵族迷信上帝鬼神,有巫和史的占卜与记录.商代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商代遗留的最可靠的文献,商代创造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周继承了殷商文化.周统治者亦敬天事神,但比商更重人事.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同姓宗室与功臣为诸侯,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典章制度,加强了王室的统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列国兼并,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战国前,中期,各国新兴势力先后取代旧贵族的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变法运动;战国中,后期,为七国争雄的剧烈战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二,先秦的思想文化概况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
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诗经》中《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周易》中的部分爻辞.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诗经》中的《小雅》,《国风》与《国语》,《左传》.
"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树一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三,先秦的文学概况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上古时代有歌谣和神话等口头文学创作,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散文.
《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期,其中记载了古代的社会情况,关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尚书》是一部分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其中《盘庚》篇是商代的重要文献,《周书》保存了周代的历史文献.《尚书》反映了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面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西周初年的诗歌,有歌颂祖先功德,追叙周部族历史之作,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祭祀,贵族宴享的作品,反映了西周初年政治安定的局面.东周的诗歌,有大量描写婚姻爱情之作,也有反映在长期战乱中人民的不满和怨恨的作品以及揭露贵族奢侈残暴,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讽刺诗,表现了东周时期各种类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期在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况,在学术上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大文学家屈原等人的相继出现,揭开了我国文化史上新一页.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兴盛的原因:
1.奴隶制的衰落,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移到士的手中,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有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
2.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的出现,使各种思想文化能够广泛地传播.
3.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术派别和思想潮流.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各
家学派游说诸侯,聚徒讲学,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为宣传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产生了九流十派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历史散文,哲学散文和楚辞.
代表历史散文成就的有《左传》,《国语》,《战国策》.我国古代有史官的设置,所谓"君举必书".春秋战国时代,错宗复杂的斗争形势要求历史家能及时把纷纭繁复的事件记录下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的借鉴,而象《尚书》,《春秋》那种原始简括的记载已不能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以记述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历史著作.
代表哲学散文成就的有《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等.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的散文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为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是在对话中杂有议论文字,初具说理文规模.
战国中叶的散文以《孟子》和《孔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庄子》突破了对话体,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孟子》和《庄子》语汇丰富,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量,文学性较强.
战国末叶的散文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它们都体制宏伟,注意文章的的结构和修辞,逻辑性强,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以来,楚国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楚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为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准备了条件.战国中期以后,楚国朝政腐败,在强秦的威逼下面临覆亡的危险.屈原以悲痛深沉的感情创作了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屈原根据楚国民歌创制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在诗歌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先秦文学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两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概 说
先秦文学是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即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学。
社会概况: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全国各地发掘出的远古遗物证明,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类生活在这里。
传说中三皇时代的生活,反映了二三十万年到六七千年前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形;传说中五帝时代的生活,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从父系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
时的情形;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
夏禹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成汤灭夏,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有六百年的历史(公元前十七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周继承发展了殷商文化。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列国兼并,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战国前、中期,各国新兴势力先后取代旧贵族的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变法运动;战国中、后期,为七国争雄的剧烈战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文学概况: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上古时代有歌谣和 神话等口头文学创作,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散文。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期,其中记载了古代的社会情况 并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尚书》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期在文化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况,在学术上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大文学家屈原等人的相继出现,揭开了我国文化史上新的一页。
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历史散文、哲学散文和楚辞。
代表历史散文成就的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代表哲学散文成就的有《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等。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著作。
春秋以来,楚国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楚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为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准备了条件。战国中期以后,楚国朝政腐败,在强秦的威逼下面临覆亡的危险。屈原以悲痛深沉的感情创作了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表现了忧国优民的爱国思想。屈原根据楚国民歌所创制的新诗体楚
辞,突破了《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在诗歌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先秦文学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两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先秦散文(一):说理散文
〈论语〉:记录孔子(丘)的言论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
思想:讲求「仁」、「礼」,提倡有教无类。
特色:大量哂每谡Z,语言简朴,并无长篇议论。
〈墨子〉:记录墨子(翟)的言论的散文,共53篇。
思想: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
特色:文字朴实无华,论证逻辑性强。
〈孟子〉:记录孟子(轲)的言论的散文,共14篇。
思想:提出「性善」、「仁政」的主张。
特色:长篇议论,善用反问,气势迫人。
〈庄子〉:反映庄子(周)思想的散文,共33篇。
思想:提出相对的观念,不被世俗所困扰。
特色:寓言生动,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荀子〉:反映荀子(况)思想的散文,共32篇。
思想:提出「性恶」、「隆礼」的主张。
特色: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用类比法。
〈韩非子〉:反映韩非思想的散文,共55篇。
思想:「法」、「术」、「势」的政治手段。
特色:词锋锐利,风格严峻,善用寓言。
先秦散文(二):叙事散文
《左传》:东汉人认为它是为了解释孔子《春秋》而作的,故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作者相传是鲁太史左丘明。书中以按年记事法编排。
特色:
a.叙事富於戏剧性:《左传》选取故事的重要环节来叙述和描写,例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过程很长但选材恰当,充满戏刻意味。
b.善於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晋公子重耳开始是一个不懂世事,只图享乐的公子,经过长期的流亡生活,终於锻炼成一个有志气的人。
c.善於描写战争:《左传》描述战斗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迫真。例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之战、齐晋鞍之战、齐鲁
d.善於写行人辞令:例如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用郑亡会使秦弱晋强来说服秦伯退兵。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所编纂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作者难考,後经汉代刘向汇集整理,共33篇。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郑史Q《战国策》。采用分国记事法编排。
特色:。
a.长於记言:《战国策》主要记录辩士的言
论,所以特别长於记言,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份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人物形象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颓丧後得意的情况,以及庸俗的人情世态鲜明地表现出来。
c.巧用比喻、寓言说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南辕北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鷸蚌相争」等故事皆出自《战国策》。
中国十大名花;
牡丹——花中之王
月季——花中皇后
杜鹃——花中西施
兰花——花中君子
山茶——花中珍品
梅花——花中魁首
桂花——秋风送爽
菊花——高风亮世
荷花——水中芙蓉
水仙——凌波仙子
绪 论
一,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
"先秦"的概念,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初期.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全国各地发掘的远古遗物遗存证明,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类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①传说中三皇时代的,反映了二,三十万年到六,七千年前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形;②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生活,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从父亲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时的情形;③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相当于传说中的这个时代,我国产生了辉煌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夏禹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和"小康"社会的记载,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情形.夏代文化遗存较少,文献的有关记载多属传说性质.从夏禹建国到夏桀灭亡,约四百余年(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
成汤灭夏,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有六百年的历史(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代奴隶主对奴隶的压榨异常残酷,统治者以人殉葬,大批奴隶被杀戮.奴隶主贵族迷信上帝鬼神,有巫和史的占卜与记录.商代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商代遗留的最可靠的文献,商代创造了灿烂的奴隶社会文化.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周继承了殷商文化.周统治者亦敬天事神,但比商更重人事.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同姓宗室与功臣为诸侯,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典章制度,加强了王室的统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列国兼并,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战国前,中期,各国新兴势力先后取代旧贵族的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变法运动;战国中,后期,为七国争雄的剧烈战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二,先秦的思想文化概况
原始社会没有文字.有些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的神话传说保存在后人的著作里,如"构木为巢","钻
燧取火"等.商朝已经有了文字,如甲骨文,钟鼎文.殷商宗教迷信之风大盛,鬼神权威至高无上,出现了歌舞娱神的巫和掌文字记录的史这两种专职人员,促进了巫文化和史文化的发展.到西周时,巫史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保存到今天的文献资料有《诗经》中《大雅》,《周颂》中的部分诗歌,《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和《周易》中的部分爻辞.周公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伟人.反映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生活的著作主要是《诗经》中的《小雅》,《国风》与《国语》,《左传》.
"士"阶层从春秋末期形成,战国时代的士人不仅在学术领域里各张一帜,各树一党,各倡一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也都各扶一主,各为一国.表面上是贵族执政,实际上起作用的乃是这些"士"人.学术上有儒,墨,道,法;政治上有合纵,连衡.秦用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三,先秦的文学概况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上古时代有歌谣和神话等口头文学创作,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散文.
《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期,其中记载了古代的社会情况,关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尚书》是一部分古代历史文献汇编.其中《盘庚》篇是商代的重要文献,《周书》保存了周代的历史文献.《尚书》反映了我国早期历史散文的面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西周初年的诗歌,有歌颂祖先功德,追叙周部族历史之作,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祭祀,贵族宴享的作品,反映了西周初年政治安定的局面.东周的诗歌,有大量描写婚姻爱情之作,也有反映在长期战乱中人民的不满和怨恨的作品以及揭露贵族奢侈残暴,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讽刺诗,表现了东周时期各种类锐的社会矛盾.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期在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况,在学术上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大文学家屈原等人的相继出现,揭开了我国文化史上新一页.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兴盛的原因:
1.奴隶制的衰落,打破了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移到士的手中,春秋战国之交,开始有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
2.各国之间的频繁交往,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的出现,使各种思想文化能够广泛地传播.
3.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化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术派别和思想潮流.代表不同阶级,阶层利益的各
家学派游说诸侯,聚徒讲学,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派为宣传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产生了九流十派丰富多彩的作品.
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历史散文,哲学散文和楚辞.
代表历史散文成就的有《左传》,《国语》,《战国策》.我国古代有史官的设置,所谓"君举必书".春秋战国时代,错宗复杂的斗争形势要求历史家能及时把纷纭繁复的事件记录下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作为统治者的借鉴,而象《尚书》,《春秋》那种原始简括的记载已不能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于是便产生了以记述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历史著作.
代表哲学散文成就的有《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等.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著作.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的散文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为简短的语录体,《墨子》是在对话中杂有议论文字,初具说理文规模.
战国中叶的散文以《孟子》和《孔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庄子》突破了对话体,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孟子》和《庄子》语汇丰富,注意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量,文学性较强.
战国末叶的散文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它们都体制宏伟,注意文章的的结构和修辞,逻辑性强,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春秋以来,楚国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楚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为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准备了条件.战国中期以后,楚国朝政腐败,在强秦的威逼下面临覆亡的危险.屈原以悲痛深沉的感情创作了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屈原根据楚国民歌创制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在诗歌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先秦文学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两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概 说
先秦文学是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文学,即包括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历史阶段的文学。
社会概况: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全国各地发掘出的远古遗物证明,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已有原始人类生活在这里。
传说中三皇时代的生活,反映了二三十万年到六七千年前从原始人群到母系氏族公社的情形;传说中五帝时代的生活,反映了四五千年前从父系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形成
时的情形;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情形。
夏禹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成汤灭夏,建立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有六百年的历史(公元前十七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
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灭商,建立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周王朝。周继承发展了殷商文化。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大国争霸,列国兼并,国人暴动,奴隶起义,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先后承认土地私有权,加速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战国前、中期,各国新兴势力先后取代旧贵族的政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变法运动;战国中、后期,为七国争雄的剧烈战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文学概况:
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上古时代有歌谣和 神话等口头文学创作,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和散文。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
《周易》是商周之际的一部巫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初期,其中记载了古代的社会情况 并保存了部分古代歌谣,有朴素的文学色彩,是甲骨卜辞的发展。
《尚书》一部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史料价值,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巨大深刻的社会变革,使文化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个时期在文化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盛况,在学术上有着辉煌灿烂的成就。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大文学家屈原等人的相继出现,揭开了我国文化史上新的一页。
这一时期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有历史散文、哲学散文和楚辞。
代表历史散文成就的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代表哲学散文成就的有《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孙子》、《公孙龙子》、《吕氏春秋》等。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的著作。
春秋以来,楚国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学术文化。楚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为大诗人屈原的创作准备了条件。战国中期以后,楚国朝政腐败,在强秦的威逼下面临覆亡的危险。屈原以悲痛深沉的感情创作了著名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离骚》,表现了忧国优民的爱国思想。屈原根据楚国民歌所创制的新诗体楚
辞,突破了《诗经》的格局,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领域,在诗歌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先秦文学为我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作家,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两千年来的文学创作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先秦散文(一):说理散文
〈论语〉:记录孔子(丘)的言论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
思想:讲求「仁」、「礼」,提倡有教无类。
特色:大量哂每谡Z,语言简朴,并无长篇议论。
〈墨子〉:记录墨子(翟)的言论的散文,共53篇。
思想: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
特色:文字朴实无华,论证逻辑性强。
〈孟子〉:记录孟子(轲)的言论的散文,共14篇。
思想:提出「性善」、「仁政」的主张。
特色:长篇议论,善用反问,气势迫人。
〈庄子〉:反映庄子(周)思想的散文,共33篇。
思想:提出相对的观念,不被世俗所困扰。
特色:寓言生动,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荀子〉:反映荀子(况)思想的散文,共32篇。
思想:提出「性恶」、「隆礼」的主张。
特色: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用类比法。
〈韩非子〉:反映韩非思想的散文,共55篇。
思想:「法」、「术」、「势」的政治手段。
特色:词锋锐利,风格严峻,善用寓言。
先秦散文(二):叙事散文
《左传》:东汉人认为它是为了解释孔子《春秋》而作的,故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作者相传是鲁太史左丘明。书中以按年记事法编排。
特色:
a.叙事富於戏剧性:《左传》选取故事的重要环节来叙述和描写,例如重耳出亡及返国的经过,过程很长但选材恰当,充满戏刻意味。
b.善於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晋公子重耳开始是一个不懂世事,只图享乐的公子,经过长期的流亡生活,终於锻炼成一个有志气的人。
c.善於描写战争:《左传》描述战斗过程中,情节曲折细致,生动迫真。例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之战、齐晋鞍之战、齐鲁
d.善於写行人辞令:例如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用郑亡会使秦弱晋强来说服秦伯退兵。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末年和秦汉间所编纂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作者难考,後经汉代刘向汇集整理,共33篇。因为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郑史Q《战国策》。采用分国记事法编排。
特色:。
a.长於记言:《战国策》主要记录辩士的言
论,所以特别长於记言,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充份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b.人物形象生动:如苏秦说秦不行及相赵归家,前颓丧後得意的情况,以及庸俗的人情世态鲜明地表现出来。
c.巧用比喻、寓言说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南辕北辙」、「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鷸蚌相争」等故事皆出自《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