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转变的原因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突出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美国经济的增长要求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生活的产生为消费观念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新阶层—新中产阶层的兴起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提供了阶级基础,而大众传媒的发展则为转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助了一臂之力。此后,美国的社会价值观由传统的清教节约观转变为奢侈的享乐消费观,对美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关键字:
美国 20年代 社会价值观
众所周知,美国现代经济主要建立在“消费”上,并不是美国建国初期的”积累”之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由产业经济到消费经济的历史转型,美国社会才逐渐步入大众消费时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美国人社会价值观转变的原因何在?下面,我从美国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和闲暇生活产生,新中产阶级出现,社会风尚以及大众传媒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需要转变社会价值观
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使得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而一战的历史机遇无疑使得美国大发了一笔战争财,由欠欧洲国家约55亿美元的债务国变为欧洲国家倒欠美国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大量的社会财富促进美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为美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美国来说,“工业革命以前,经济的发展是以生产为手段,把消费作为目的。但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生活产品极大丰富,这就为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问题。”①传统的以生产为手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美国继续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可行,不能再为美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而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必然不愿意见到这样的结果。因此,美国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通过更大程度的消费。于是,美国开始转变观念,把消费作为手段,生产作为目的,通过分期付款的方法,开拓市场,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活跃,扩大对外商品输出,占据过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正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改变一直以来奉行的节俭的清教传统价值观,转而努力进行消费,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收入的增加,闲暇生活的产生为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美国经济也异常繁荣,一度出现了柯立芝繁荣的景象。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
① 潘海林.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泰安教育学院岱宗学刊. 2006年04期
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1919年,根据生活费用调整后的国民总收入为650亿9300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20美元。1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增为828亿1000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81美元。”②作为大众社会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产业工人的社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工资增长更为明显。“1919年1929年10年中,实际工资每年增长26%,平均每小时工资增加8%,平均实际工资增加11%。”③
与此同时,他们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相应的闲暇时间在增多。20世纪初,美国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降低了劳动时间,再加上世纪之交的进步主义运动为美国工人阶级争得了许多权益,当中许多是关于工人享有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权利。康马杰称,在这一时期,美国人“从曾经耗尽他们祖先精力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工作时间从每周60个小时减为40个小时,年休假也从一周延长为一个月和一个多月。”“有史以来,如何安排空闲时间第一次成了大问题。”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清教徒的劳动伦理中注入休闲、消费的现代性内容成为必然。充裕的时间使得大众渴望轻松娱乐,他们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消遣娱乐等消费活动。就这样,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要求,逐渐被人们遗忘,新的消费享乐的社会价值观渐渐被人们所接受。所以说,人民收入的增加,闲暇生活的产生为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三、新中产阶级的出现为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阶级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同时,美国的中产阶级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以自由农场主和小企业家组成的老中产阶级为了发财致富而努力工作。”他们相对保守,清教徒严格的宗教意识和种种清规戒律在他们看来有着绝对权威。“另一部分沦落为蓝领工人之外,大多数跻身于白领阶级即新中产阶级的代表。”⑤在海明威的《在太阳照样升起》一书中,杰克作为新中产阶级的代表,在禁酒法案实施后仍然饮酒作乐,不失为抵制不合理的清教束缚和追求自由的一个标志。
和老式中产阶级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对比,在现代经济大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新中产阶级,体现着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它带有激进性、进取性、猎奇性和追求时尚的特点。它不可能将自己囿于传统文化的羁绊之中。它设法创造和享受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理性、紧张、非道德化的文化趣味来。”⑥在新中产阶级身上,既具备上层贵族的优雅,同时兼具普通大众的世俗,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社会各个阶级的消费产品。于是,新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上层阶级和普通大众之间架起了桥梁,让以前上层人士享受的文化产品通过中产阶级使得下层群众有了更多接触消费产品的可能。可以说,新中产阶级作为连接上层贵族和下层大众的纽带,他们不仅自己尝试新的消费产品,还带动了普通大众进行消费活动,为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阶级的基础。
四、消费的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到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化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高消费、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一书中这样
②
③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 一九oo 年以来的美国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④ 康马杰. 美国精神. 南木等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
⑤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年
⑥ 朱效海. 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说:“20世纪20年代这十年经济繁荣、讲究物质享受和玩世不恭盛行的时代。”⑦社会上到处充斥着享乐主义和娱乐道德观, 传统的价值观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新的消费享乐主义大行其道。这“与美国的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所提倡的节约的美德风尚不同,20年代美国人认为,节约对社会有害,消费才是一种美德。当你30岁时,你应该有1万元的财产;当你40岁时,应该有2.5万美元的财产;当你50岁时,应该是5万美元。”⑧政府公开的鼓励美国人民应该为金钱而奋斗,各行各业的企业法人想方设法地把讲究消费享乐的风气扩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还有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也在鼓励着人们去花钱消费,提前享受。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对消费的狂热,奢侈的生活和对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消费理想。
这时候,消费实际上成了一种社会价值的符号,一种身份的认同。就像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被消费的不再是物质商品,而是符号即身份象征。”⑨只有在不断的消费中人们才能找到和自己一样在消费的同伴,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同,才不会脱离社会群体,淹没在潮流之外。与此同时,崇尚节俭的风尚在城市里逐渐荡然无存。人们“消费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是对心理现象的反映,由被动的接受,成为积极主动的关系确立的行为,为的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寻找认同感、归属感。”⑩正是在消费风尚盛行的影响下,一个美国人要想证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或者想要赢得社会的普遍承认,就必须通过与众不同的炫耀式消费行为,例如买汽车、电器或者旅游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认同,从中找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因此, 消费的社会风尚促进了人们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大多数美国人正努力着通过消费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五、大众传媒的宣传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到了2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形成了产业化,促进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多姿多彩,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扩大宣传职业的服务,主要通过新闻报纸、广告、无线电和电影业等手段宣传“消费”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直接催发了娱乐业,美容业等新兴产业的兴盛,这些宣传正在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在这个时代,电台,报纸不再像以前那样,都是关于战争,经济等与国家安危密切相关的大事情,反之,大篇幅有关娱乐,美容,汽车等与大众消费和生活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报纸、杂志、电台各种大众媒介不知疲倦地向观众灌输着有关消费的信息,或者是报道体育电影明星的消费生活身先垂范,直接拨动了大众的消费神经。”由此可见,这种通过传输各种消费观念,展示各种消费行为对普通大众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和渗透力,进而逐渐被人们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所接受。当把消费本身作为一种手段时,消费在人们心态中已经意识化了,即消费概念内化到了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中去,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以电影为例,它作为文化领域诞生的巨无霸,娱乐生活的主角,既是消费文化的一种消费对象,也是一种消费文化的媒介。电影业从最初微不足道的地位上升到在美国人生活中占据较重要的地位,不可不说是20世纪巨大的传奇。在20
⑦
⑧ 康马杰. 美国精神. 南木等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 李其荣. 美国文化解读【M 】.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年
⑨ 陆扬. 消费文化与美国化问题. Academic Monthly. 2006年05期
⑩ 【美】奥利维尔·如恩斯. 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M 】.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年
年代电影吸引了无数众多的群众。传统的娱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他们走出家门,走进剧场看电影。“在1919到1929年间,每周去看电影的人估计在1.1亿人——而当时总人口却只有1.2亿人,每周出席教堂还不够6000万人;许多乡村百姓也随着这股大潮来到城市主要大道的电影院看看。”11电影这一大众媒体的运用极大地宣传了消费逐渐淡化了人们对传统清教价值观的崇尚进而转变为努力消费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大众媒体的大大宣传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推动力。
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收入的增加,闲暇生活的产生以及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导致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而消费的社会风尚,大众媒体的宣传也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民的社会价值观由传统清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反映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极大转型,促进了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消费的风尚并未普及到每一个美国民众,许多下层工人及大量农民仍然挣扎在生存线上。在消费享乐观产生带来的消费文化盛行的背后,亦潜伏着经济崩溃的危机。后来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宣告了消费文化严重的弊病。
参考文献:
1、 潘海林.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泰安教育学院岱宗学刊. 2006年04期
2、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3、【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 一九oo 年以来的美国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4、 康马杰. 美国精神. 南木等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
5、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年
6、 朱效海. 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7、 李其荣. 美国文化解读【M 】.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年
9、【美】奥利维尔·如恩斯. 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M 】.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10、海明威. 太阳照样升起. 赵静男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
11、庄锡昌. 20世纪的美国文化【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浅析20世纪初美国社会 价值观转变的原因
姓名:司云杰
学号:1116111122
班级:11级历史本一班
浅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价值观转变的原因
摘要: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最突出的是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美国经济的增长要求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社会财富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生活的产生为消费观念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新阶层—新中产阶层的兴起为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提供了阶级基础,而大众传媒的发展则为转变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助了一臂之力。此后,美国的社会价值观由传统的清教节约观转变为奢侈的享乐消费观,对美国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关键字:
美国 20年代 社会价值观
众所周知,美国现代经济主要建立在“消费”上,并不是美国建国初期的”积累”之上。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由产业经济到消费经济的历史转型,美国社会才逐渐步入大众消费时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美国人社会价值观转变的原因何在?下面,我从美国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和闲暇生活产生,新中产阶级出现,社会风尚以及大众传媒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增长需要转变社会价值观
早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现代化的突飞猛进使得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而一战的历史机遇无疑使得美国大发了一笔战争财,由欠欧洲国家约55亿美元的债务国变为欧洲国家倒欠美国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大量的社会财富促进美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因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消费水平的高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为美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美国来说,“工业革命以前,经济的发展是以生产为手段,把消费作为目的。但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美国,生活产品极大丰富,这就为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问题。”①传统的以生产为手段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美国继续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旧有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可行,不能再为美国带来丰富的经济效益。而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必然不愿意见到这样的结果。因此,美国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通过更大程度的消费。于是,美国开始转变观念,把消费作为手段,生产作为目的,通过分期付款的方法,开拓市场,刺激国内消费市场的活跃,扩大对外商品输出,占据过去由英德控制的世界贸易市场。正是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改变一直以来奉行的节俭的清教传统价值观,转而努力进行消费,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收入的增加,闲暇生活的产生为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化加速推进,美国经济也异常繁荣,一度出现了柯立芝繁荣的景象。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919年至1929年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十年,它使美国人民的收入和财富达到
① 潘海林.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泰安教育学院岱宗学刊. 2006年04期
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1919年,根据生活费用调整后的国民总收入为650亿9300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20美元。10年以后,国民总收入增为828亿1000万美元,或者说每人平均681美元。”②作为大众社会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产业工人的社会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工资增长更为明显。“1919年1929年10年中,实际工资每年增长26%,平均每小时工资增加8%,平均实际工资增加11%。”③
与此同时,他们的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相应的闲暇时间在增多。20世纪初,美国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降低了劳动时间,再加上世纪之交的进步主义运动为美国工人阶级争得了许多权益,当中许多是关于工人享有八小时工作时间的权利。康马杰称,在这一时期,美国人“从曾经耗尽他们祖先精力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工作时间从每周60个小时减为40个小时,年休假也从一周延长为一个月和一个多月。”“有史以来,如何安排空闲时间第一次成了大问题。”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在清教徒的劳动伦理中注入休闲、消费的现代性内容成为必然。充裕的时间使得大众渴望轻松娱乐,他们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消遣娱乐等消费活动。就这样,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要求,逐渐被人们遗忘,新的消费享乐的社会价值观渐渐被人们所接受。所以说,人民收入的增加,闲暇生活的产生为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三、新中产阶级的出现为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阶级基础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同时,美国的中产阶级也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以自由农场主和小企业家组成的老中产阶级为了发财致富而努力工作。”他们相对保守,清教徒严格的宗教意识和种种清规戒律在他们看来有着绝对权威。“另一部分沦落为蓝领工人之外,大多数跻身于白领阶级即新中产阶级的代表。”⑤在海明威的《在太阳照样升起》一书中,杰克作为新中产阶级的代表,在禁酒法案实施后仍然饮酒作乐,不失为抵制不合理的清教束缚和追求自由的一个标志。
和老式中产阶级传统保守的价值观对比,在现代经济大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新中产阶级,体现着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它带有激进性、进取性、猎奇性和追求时尚的特点。它不可能将自己囿于传统文化的羁绊之中。它设法创造和享受适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理性、紧张、非道德化的文化趣味来。”⑥在新中产阶级身上,既具备上层贵族的优雅,同时兼具普通大众的世俗,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享受社会各个阶级的消费产品。于是,新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上层阶级和普通大众之间架起了桥梁,让以前上层人士享受的文化产品通过中产阶级使得下层群众有了更多接触消费产品的可能。可以说,新中产阶级作为连接上层贵族和下层大众的纽带,他们不仅自己尝试新的消费产品,还带动了普通大众进行消费活动,为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提供了阶级的基础。
四、消费的社会风尚促进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到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化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巨大变革,高消费、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代替了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康马杰在《美国精神》一书中这样
②
③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 一九oo 年以来的美国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④ 康马杰. 美国精神. 南木等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
⑤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年
⑥ 朱效海. 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说:“20世纪20年代这十年经济繁荣、讲究物质享受和玩世不恭盛行的时代。”⑦社会上到处充斥着享乐主义和娱乐道德观, 传统的价值观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新的消费享乐主义大行其道。这“与美国的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所提倡的节约的美德风尚不同,20年代美国人认为,节约对社会有害,消费才是一种美德。当你30岁时,你应该有1万元的财产;当你40岁时,应该有2.5万美元的财产;当你50岁时,应该是5万美元。”⑧政府公开的鼓励美国人民应该为金钱而奋斗,各行各业的企业法人想方设法地把讲究消费享乐的风气扩散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还有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也在鼓励着人们去花钱消费,提前享受。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对消费的狂热,奢侈的生活和对金钱的追求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消费理想。
这时候,消费实际上成了一种社会价值的符号,一种身份的认同。就像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说,“被消费的不再是物质商品,而是符号即身份象征。”⑨只有在不断的消费中人们才能找到和自己一样在消费的同伴,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同,才不会脱离社会群体,淹没在潮流之外。与此同时,崇尚节俭的风尚在城市里逐渐荡然无存。人们“消费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是对心理现象的反映,由被动的接受,成为积极主动的关系确立的行为,为的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寻找认同感、归属感。”⑩正是在消费风尚盛行的影响下,一个美国人要想证明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或者想要赢得社会的普遍承认,就必须通过与众不同的炫耀式消费行为,例如买汽车、电器或者旅游等方式,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认同,从中找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因此, 消费的社会风尚促进了人们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大多数美国人正努力着通过消费来适应社会的变化。
五、大众传媒的宣传推动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到了20年代,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已经日趋完善,形成了产业化,促进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多姿多彩,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扩大宣传职业的服务,主要通过新闻报纸、广告、无线电和电影业等手段宣传“消费”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直接催发了娱乐业,美容业等新兴产业的兴盛,这些宣传正在以无孔不入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在这个时代,电台,报纸不再像以前那样,都是关于战争,经济等与国家安危密切相关的大事情,反之,大篇幅有关娱乐,美容,汽车等与大众消费和生活相关的报道层出不穷。“报纸、杂志、电台各种大众媒介不知疲倦地向观众灌输着有关消费的信息,或者是报道体育电影明星的消费生活身先垂范,直接拨动了大众的消费神经。”由此可见,这种通过传输各种消费观念,展示各种消费行为对普通大众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和渗透力,进而逐渐被人们作为基本的生活方式所接受。当把消费本身作为一种手段时,消费在人们心态中已经意识化了,即消费概念内化到了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准则中去,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
以电影为例,它作为文化领域诞生的巨无霸,娱乐生活的主角,既是消费文化的一种消费对象,也是一种消费文化的媒介。电影业从最初微不足道的地位上升到在美国人生活中占据较重要的地位,不可不说是20世纪巨大的传奇。在20
⑦
⑧ 康马杰. 美国精神. 南木等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 李其荣. 美国文化解读【M 】.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年
⑨ 陆扬. 消费文化与美国化问题. Academic Monthly. 2006年05期
⑩ 【美】奥利维尔·如恩斯. 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M 】.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年
年代电影吸引了无数众多的群众。传统的娱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他们走出家门,走进剧场看电影。“在1919到1929年间,每周去看电影的人估计在1.1亿人——而当时总人口却只有1.2亿人,每周出席教堂还不够6000万人;许多乡村百姓也随着这股大潮来到城市主要大道的电影院看看。”11电影这一大众媒体的运用极大地宣传了消费逐渐淡化了人们对传统清教价值观的崇尚进而转变为努力消费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可以说,大众媒体的大大宣传对人们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推动力。
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人民收入的增加,闲暇生活的产生以及新中产阶级的出现导致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而消费的社会风尚,大众媒体的宣传也是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推动力。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民的社会价值观由传统清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反映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个极大转型,促进了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消费的风尚并未普及到每一个美国民众,许多下层工人及大量农民仍然挣扎在生存线上。在消费享乐观产生带来的消费文化盛行的背后,亦潜伏着经济崩溃的危机。后来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宣告了消费文化严重的弊病。
参考文献:
1、 潘海林. 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泰安教育学院岱宗学刊. 2006年04期
2、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3、【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顿. 一九oo 年以来的美国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4、 康马杰. 美国精神. 南木等译.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年
5、 马克思.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年
6、 朱效海. 大众文化研究--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
7、 李其荣. 美国文化解读【M 】. 济南. 济南出版社. 2005年
9、【美】奥利维尔·如恩斯. 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M 】.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
10、海明威. 太阳照样升起. 赵静男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
11、庄锡昌. 20世纪的美国文化【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浅析20世纪初美国社会 价值观转变的原因
姓名:司云杰
学号:1116111122
班级:11级历史本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