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传承。在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中,徐州梆子戏又独树一帜。它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难得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他们。 关键字:徐州梆子戏;生存状况;传承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传承。在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中,徐州梆子戏又独树一帜。他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非遗文化,我们就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徐州梆子戏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深入群众,了解了普通民众对徐州梆子戏的认知;走访了部分民间戏曲艺术家,观看了他们的表演;与剧团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讨论了徐州梆子戏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我们是对徐州梆子戏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讨论。 一、梆子戏艺术特色及历史溯源 1.梆子戏艺术特色 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徐州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在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传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仪式规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其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多采用“文戏武唱”,用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把剧情推向高潮,生、旦、净、丑分工更为精细,什么样的嗓音决定什么行当,特别是黑、红脸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壮、真假声结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刚烈的艺术特色。 2.梆子戏历史溯源 徐州梆子起源很早,《徐州府志》及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邳县县志以及许多家谱中均有陕西、山西人在明朝以后大批迁居徐州一带的记载。徐州梆子则是通过当时官员迁调、商贸流通、义军转战、灾民流奔等渠道,将传入江苏北部徐州的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再经过几代徐州梆子戏艺人潜心打磨,形成了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 二、梆子戏的现实状况 1.梆子戏传承人 按照艺人的传承谱系辈分上进行推算,丰县的蒋花架子(1745-1828)为徐州梆子戏有史可考的创始人之一。蒋花架子祖籍山西洪洞,祖上徙丰后于丰县蒋单楼落户。蒋花架子一生学戏、演戏、教戏,对梆子戏唱腔音乐的发展倾尽全力。年高后自备衣箱建戏班,逐渐形成做功优美、唱腔丰富、程式规范的蒋派。 除了蒋派,江苏梆子还形成了殷派、戴派、贾派等。殷凤哲(1845-1935),原籍山东巨野,咸丰年逃难来沛县卞庄村,14岁学戏成名。咸丰十年在庙道口一连办三期科班,共200弟子,擅演花脸,演、唱皆佳。其子殷其昌青出于蓝胜于蓝,众称“花脸王”,殷氏父子及200弟子逐渐形成了殷派。戴金山(1872-1936)铜山黄庥人,13岁学艺,擅演生、旦、净、丑,名重一时。其两个女儿大娃、二娃受其真传,艺佳名扬,加之其办科班培养数十名弟子,形成颇具影响的戴派。贾先德(1912-1993)11岁在春泉班以父为师,文武全活,各行皆通,一生致力于梆子戏唱腔、表演、脸谱、剧目,传戏教学员,德艺双优。其弟子郑文明,紧随乃师,唱做俱佳,有“苏北第一生”美誉。加之贾之女桂兰,唱表优美,形成颇受欢迎的贾派。1992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打神告庙》、《李瓶儿》晋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2000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华山情仇》晋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 2.徐州梆子剧团发展 江苏省梆子剧团于1950年成立以来,相继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剧目。《华山情仇》于1996年在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中获唱腔设计奖和优秀组织奖;1999年,在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唱腔设计奖;2003年,荣获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1992年,江苏梆子戏《打神告庙》、《李瓶儿》晋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2000年,江苏梆子戏《华山情仇》晋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2007年徐州梆子戏《三断胭脂案》在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获得一等奖。徐州地区西北部有多个梆子剧团,丰县、沛县、铜山县都曾有自己的梆子专业剧团。2009年,徐州市梆子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梆子戏《桃花庄》,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荣获“创新剧目”奖,成为徐州市首次摘得世界戏剧节的国际性奖项。 三、梆子戏传承存在的问题 1.缺乏竞争力 现代社会传媒形式多种多样,这使得梆子戏面临了空前的压力。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移使人们热衷于多种大众通俗文化,忽视了意蕴深刻的传统文化关注,特别是年轻一代和民间艺术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动画片、科幻片、武打片是中小学生喜爱的影视娱乐题材。小学生最喜欢动画片,中学生最喜欢科幻片。随着年龄增长,喜欢偶像片和言情片的逐渐增多。梆子戏是徐州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但多数中小学生不感兴趣。大学生们虽然对于我国的文化保有热情和认同感,但对于梆子戏等民间艺术却相当冷漠,大多数大学生对戏剧类艺术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流行音乐和大片。 2.缺乏发展意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忽视了对文化的关注。这一点不仅指梆子戏,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都被忽略了。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强经济建设,虽然制度上是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但就现实状况看,侧重点仍放在经济上。尽管已经开始采取了相关管理条例,但并未将其放到真正可以“看得见”的位置,致使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衰落。 3. 缺乏资金 长期以来,民间职业团是在政府无资助扶持的状况下发展壮大的,政府对于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没有专门的财政投入,所以剧团成员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演出所得。但由于观众有限,大多人对此都兴致缺缺,导致戏曲团体工资低,生活堪忧,所以出现了行业人士不专一的现状。他们大多都开始了自己的副业,不能全心全意投身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4.缺乏观众 戏曲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人静心细细品味,而现代人心态浮躁,很难静心品味戏曲精华,所以戏曲缺少了很多观众。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其优劣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观众的反应情况。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比以往有所加快,已很难静下心来品味其内在的韵味,只有像摇滚类的乐曲才能满足当代人的口味。因此,只有部分喜欢安静的老年人才会去用心倾听戏曲所能传达的心理感受,所以观众数量就自然而然的很少了。 5.缺乏专业素质 民间职业剧团是民间戏曲市场的主体,绝大多数属于个体投资。一般由剧团的团长组织经营与管理,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艺术水平和剧团的生存发展。然而,就现状而言,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水平一般也只有中小学水平。在现代人观念里,只有在学途没有成就时,才转而学艺。这就导致许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管理能力和常识,甚至作为团长对自己的门类艺术缺乏专业知识和素质。他们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来发展比较妥当,甚至不知道到底该怎样发展自己的艺术,这就导致了包括梆子戏在内的许多戏曲的发展都停滞不前,甚至衰落。 6.缺乏人才 梆子戏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力活,不仅需要演员有一定的学习天赋,更需要的是学习的耐力。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对梆子戏一类的舞台表演艺术的充分概括。然而,当代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承受得住练戏的艰苦了,都向往轻松自在,梆子戏的传承就缺乏了专业的人才。而且由于梆子戏行业并不很景气,许多人考虑到现实的经济利益都放弃了对梆子戏的学习,对其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7.缺乏交流 梆子戏作为地方戏的一种以地方语言为基础,语言教育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使许多老话失传,间接地导致地方戏教育基础差。而且,台上唱的一些几乎失传的方言,台下的听众好多都听不懂,演员和观众之间缺乏交流,观众流失,致使梆子戏发展出现衰退现象。 四、梆子戏传承的相关建议 1.加紧制订“种子”保护规划 保护好“种子”,也就是现存完整的梆子戏艺术。这主要靠我们的政府,加大对戏曲的财政支出,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和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种子”保护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要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切实担负起主管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责任。发展改革、财政、民族宗教、经贸、建设、教育、科技、旅游和体育等行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一同做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考核机制,将保护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监督,确保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2.加强梆子戏传承人队伍建设 徐州市政府要加强对梆子戏艺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机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积极配合,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徐州市及下属各县要建立对梆子戏艺术保护工作组织。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建立完善保护工作的论证决策机制。各级都要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好、专业结构合理的梆子戏艺术保护队伍,广泛吸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开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同时,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3.加强政府领导,明确责任 为避免由于民间领导的能力缺乏所带来的弊端,民间戏曲市场应由政府文化部门主管,同时要求工商、税务、公安密切配合,共同组建统一高效的管理队伍。要明令禁止管理人员投资剧团,禁止私人承包管理;要切实解决管理队伍的编制、经费,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引导市场良性发展;要切实加强领导,争取申请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包括梆子戏在内的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4.加强创新,合理利用 相关部门要加大创作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编剧、导演、音乐方面等人才的培养;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把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用梆子戏来演绎一些与徐州有关的历史事迹,如云龙山的由来,子房山名字的由来等,挖掘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可以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在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开设民族民间艺术课程,增进青少年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情感,培养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可以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大力开发乡土文化,充分利用多种活动载体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还可以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加快形成富有徐州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民族民间艺术产品系列,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谢景良.剧影月报.2007(06). [2]韩梅.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3]程钦.徐州文化志[M].徐州:徐州市文化局, 2011.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SCX1101234)]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传承。在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中,徐州梆子戏又独树一帜。它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难得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他们。 关键字:徐州梆子戏;生存状况;传承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传承主要依靠非遗文化传承。在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化中,徐州梆子戏又独树一帜。他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审美性,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戏曲艺术宝库中难得的宝贵财富。 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了更好地宣传保护非遗文化,我们就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徐州梆子戏进行了专题研究。我们深入群众,了解了普通民众对徐州梆子戏的认知;走访了部分民间戏曲艺术家,观看了他们的表演;与剧团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讨论了徐州梆子戏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我们是对徐州梆子戏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展开了深入的调查讨论。 一、梆子戏艺术特色及历史溯源 1.梆子戏艺术特色 徐州梆子戏,因以枣木为击节乐器,曲调的快慢节奏由一副鼓板和徐州梆子来指挥而得名,当地群众又称为“大戏”。已流行于江苏北部三、四百年,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徐州梆子戏的表演在继承中国古代戏曲载歌载舞传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仪式规律和整套完整的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融于一体。其表演以虚拟为主,虚实结合,强调感情真实,节奏强烈,程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具有淳厚、朴素、明朗的地域特色;多采用“文戏武唱”,用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把剧情推向高潮,生、旦、净、丑分工更为精细,什么样的嗓音决定什么行当,特别是黑、红脸唱腔慷慨激越、高亢健壮、真假声结合,具有激昂、淳厚、高亢、刚烈的艺术特色。 2.梆子戏历史溯源 徐州梆子起源很早,《徐州府志》及丰县、沛县、铜山县、睢宁县、邳县县志以及许多家谱中均有陕西、山西人在明朝以后大批迁居徐州一带的记载。徐州梆子则是通过当时官员迁调、商贸流通、义军转战、灾民流奔等渠道,将传入江苏北部徐州的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再经过几代徐州梆子戏艺人潜心打磨,形成了在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剧种。 二、梆子戏的现实状况 1.梆子戏传承人 按照艺人的传承谱系辈分上进行推算,丰县的蒋花架子(1745-1828)为徐州梆子戏有史可考的创始人之一。蒋花架子祖籍山西洪洞,祖上徙丰后于丰县蒋单楼落户。蒋花架子一生学戏、演戏、教戏,对梆子戏唱腔音乐的发展倾尽全力。年高后自备衣箱建戏班,逐渐形成做功优美、唱腔丰富、程式规范的蒋派。 除了蒋派,江苏梆子还形成了殷派、戴派、贾派等。殷凤哲(1845-1935),原籍山东巨野,咸丰年逃难来沛县卞庄村,14岁学戏成名。咸丰十年在庙道口一连办三期科班,共200弟子,擅演花脸,演、唱皆佳。其子殷其昌青出于蓝胜于蓝,众称“花脸王”,殷氏父子及200弟子逐渐形成了殷派。戴金山(1872-1936)铜山黄庥人,13岁学艺,擅演生、旦、净、丑,名重一时。其两个女儿大娃、二娃受其真传,艺佳名扬,加之其办科班培养数十名弟子,形成颇具影响的戴派。贾先德(1912-1993)11岁在春泉班以父为师,文武全活,各行皆通,一生致力于梆子戏唱腔、表演、脸谱、剧目,传戏教学员,德艺双优。其弟子郑文明,紧随乃师,唱做俱佳,有“苏北第一生”美誉。加之贾之女桂兰,唱表优美,形成颇受欢迎的贾派。1992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打神告庙》、《李瓶儿》晋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2000年,江苏省梆子剧团携《华山情仇》晋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 2.徐州梆子剧团发展 江苏省梆子剧团于1950年成立以来,相继产生了一大批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和优秀剧目。《华山情仇》于1996年在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中获唱腔设计奖和优秀组织奖;1999年,在第三届江苏省戏剧节中获唱腔设计奖;2003年,荣获首届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金奖、全国国花杯中青年演员戏曲表演大赛金奖和优秀组织奖。1992年,江苏梆子戏《打神告庙》、《李瓶儿》晋京演出,张虹一举夺得第九届梅花奖。2000年,江苏梆子戏《华山情仇》晋京演出,燕凌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梅花奖。2007年徐州梆子戏《三断胭脂案》在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获得一等奖。徐州地区西北部有多个梆子剧团,丰县、沛县、铜山县都曾有自己的梆子专业剧团。2009年,徐州市梆子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梆子戏《桃花庄》,在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荣获“创新剧目”奖,成为徐州市首次摘得世界戏剧节的国际性奖项。 三、梆子戏传承存在的问题 1.缺乏竞争力 现代社会传媒形式多种多样,这使得梆子戏面临了空前的压力。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观众审美情趣的转移使人们热衷于多种大众通俗文化,忽视了意蕴深刻的传统文化关注,特别是年轻一代和民间艺术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动画片、科幻片、武打片是中小学生喜爱的影视娱乐题材。小学生最喜欢动画片,中学生最喜欢科幻片。随着年龄增长,喜欢偶像片和言情片的逐渐增多。梆子戏是徐州市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但多数中小学生不感兴趣。大学生们虽然对于我国的文化保有热情和认同感,但对于梆子戏等民间艺术却相当冷漠,大多数大学生对戏剧类艺术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流行音乐和大片。 2.缺乏发展意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们忽视了对文化的关注。这一点不仅指梆子戏,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都被忽略了。近年来,国家逐渐加强经济建设,虽然制度上是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但就现实状况看,侧重点仍放在经济上。尽管已经开始采取了相关管理条例,但并未将其放到真正可以“看得见”的位置,致使其发展停滞不前,甚至衰落。 3. 缺乏资金 长期以来,民间职业团是在政府无资助扶持的状况下发展壮大的,政府对于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没有专门的财政投入,所以剧团成员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演出所得。但由于观众有限,大多人对此都兴致缺缺,导致戏曲团体工资低,生活堪忧,所以出现了行业人士不专一的现状。他们大多都开始了自己的副业,不能全心全意投身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4.缺乏观众 戏曲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需要人静心细细品味,而现代人心态浮躁,很难静心品味戏曲精华,所以戏曲缺少了很多观众。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其优劣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观众的反应情况。当代人的生活节奏比以往有所加快,已很难静下心来品味其内在的韵味,只有像摇滚类的乐曲才能满足当代人的口味。因此,只有部分喜欢安静的老年人才会去用心倾听戏曲所能传达的心理感受,所以观众数量就自然而然的很少了。 5.缺乏专业素质 民间职业剧团是民间戏曲市场的主体,绝大多数属于个体投资。一般由剧团的团长组织经营与管理,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决定了艺术水平和剧团的生存发展。然而,就现状而言,他们的素质普遍不高,文化水平一般也只有中小学水平。在现代人观念里,只有在学途没有成就时,才转而学艺。这就导致许多管理者缺乏基本的管理能力和常识,甚至作为团长对自己的门类艺术缺乏专业知识和素质。他们不知道从哪个方向来发展比较妥当,甚至不知道到底该怎样发展自己的艺术,这就导致了包括梆子戏在内的许多戏曲的发展都停滞不前,甚至衰落。 6.缺乏人才 梆子戏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力活,不仅需要演员有一定的学习天赋,更需要的是学习的耐力。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对梆子戏一类的舞台表演艺术的充分概括。然而,当代人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承受得住练戏的艰苦了,都向往轻松自在,梆子戏的传承就缺乏了专业的人才。而且由于梆子戏行业并不很景气,许多人考虑到现实的经济利益都放弃了对梆子戏的学习,对其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7.缺乏交流 梆子戏作为地方戏的一种以地方语言为基础,语言教育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使许多老话失传,间接地导致地方戏教育基础差。而且,台上唱的一些几乎失传的方言,台下的听众好多都听不懂,演员和观众之间缺乏交流,观众流失,致使梆子戏发展出现衰退现象。 四、梆子戏传承的相关建议 1.加紧制订“种子”保护规划 保护好“种子”,也就是现存完整的梆子戏艺术。这主要靠我们的政府,加大对戏曲的财政支出,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和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种子”保护规划。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统筹协调。要把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切实担负起主管本地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责任。发展改革、财政、民族宗教、经贸、建设、教育、科技、旅游和体育等行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一同做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建立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考核机制,将保护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加强监督,确保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 2.加强梆子戏传承人队伍建设 徐州市政府要加强对梆子戏艺术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机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积极配合,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徐州市及下属各县要建立对梆子戏艺术保护工作组织。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建立完善保护工作的论证决策机制。各级都要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素质好、专业结构合理的梆子戏艺术保护队伍,广泛吸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开展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同时,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3.加强政府领导,明确责任 为避免由于民间领导的能力缺乏所带来的弊端,民间戏曲市场应由政府文化部门主管,同时要求工商、税务、公安密切配合,共同组建统一高效的管理队伍。要明令禁止管理人员投资剧团,禁止私人承包管理;要切实解决管理队伍的编制、经费,采取有效措施,完善政府服务职能,引导市场良性发展;要切实加强领导,争取申请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包括梆子戏在内的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4.加强创新,合理利用 相关部门要加大创作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编剧、导演、音乐方面等人才的培养;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要积极创新思路和改进工作方法,把民族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与旅游业相结合,用梆子戏来演绎一些与徐州有关的历史事迹,如云龙山的由来,子房山名字的由来等,挖掘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可以与教育培训相结合,在中小学、职业学校等开设民族民间艺术课程,增进青少年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了解和情感,培养一大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可以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大力开发乡土文化,充分利用多种活动载体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还可以与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加快形成富有徐州地方特色和优势的民族民间艺术产品系列,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谢景良.剧影月报.2007(06). [2]韩梅.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3]程钦.徐州文化志[M].徐州:徐州市文化局, 2011. [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SCX1101234)]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