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诗歌中"浮云"意象的多重意蕴

  摘 要:“浮云”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表达,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它的意象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浮云”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蕴和情致。

  关键词:浮云;古代诗歌;意蕴

  一、“浮云”意象的缘起

  “浮云”作为意象,其真正的源头,当属《楚辞》。在《楚辞》中,屈原让笔下的朵朵白云都充满了仙气。如:“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大司命》) “灵皇皇兮既降,炎远举兮云中”(《云中君》)等。从此,云便被赋予了仙气,与神仙结下了不解之缘。屈原的《远游》也被认为是历代的游仙诗之祖。因为“浮云”变化多端而又如烟似雾,有时又会给人非常神秘的感觉。《易》:“云从龙。”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云:“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可见,云和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让“浮云”更加地神秘莫测起来。

  古人向往神仙世界,多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曹子建在其人生失意之时,他也只能选择生活在别处,把目光投放在虚无缥缈而又美好自由的仙幻世界。于是,他决定“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逍遥八�外,游目历遐荒。”(《五游咏》)他靠风云之翼追攀仙人,登入仙境,从而得到自由与安详,获得快乐与慰藉。傲然独得的阮籍,也依靠云进入其心所向往的神仙世界。如他的游仙诗:“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用慰我心。”(其十二)可见,“浮云”已经变成了诗人摆脱困苦进入逍遥仙境的工具了。

  二、“浮云”意象的多重意蕴

  就诗歌而言,“浮云”有着多重的意蕴。最流行的比喻莫过于“浮云蔽日”,一般多用于谗臣之蔽贤。先秦宋玉的《九辩》中最早出现了与“浮云蔽日”相关的典型诗歌情景:“…何汜滥之浮云兮,�Y壅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暗示着君主被奸邪所蒙蔽,贤士遭君主所冷落。但有时,却另有其意,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这里的“浮云”则是思妇设想丈夫另有新欢,认为这是丈夫久游不归的原因。

  “浮云”有时也用来比喻敌人或是对立的一方,如:李白的“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扶风豪士歌》)是指安史叛军,以及他的“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赠何七判官昌浩》)则是指扰乱国家清平的“浑浊”之物。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指的是阻挠改革的保守势力。

  “浮云”又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诗人多用“浮云”代指高空,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古诗十九首》)诗从“上与浮云齐”的“西北高楼”写起,一开始就把楼中人描写的那么可望而不可及,从而创造了一种缥缈空灵的艺术境界。因为“浮云”指代高空,所以也可以引申为进取向上、获得成功。出处见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例如:杜甫的“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抒发了诗人对李白仕途多舛的感慨。而现今也用“平步青云”或“青云直上”来比喻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可见,此意蕴的影响之深远。正因为“浮云”的高远、遥不可及,它同时又蕴涵着孤独、�{洁之意。阮籍的咏怀诗:“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孤思损惠施,但为谗夫蚩。�n�_鸣云中,载飞靡所期。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其五十七)便化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小人。云在这里便是一种孤寂之境的象征。

  “浮云”漂浮在空中,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有一种自由飘飞的灵动美。如:韩愈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听颖师弹琴》),形容琴声飘荡远扬,就好像是浮云柳絮在辽阔的天地间随风飞扬,使得昂扬飘荡的琴音犹如在耳旁回荡。这种意蕴,有时用来描写初恋女子的相思情态,如:徐再思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双调・蟾宫曲] 《春情》)作者以春景写春情,铺陈了相思的情态,把女主人公的一往情痴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因为浮云的轻,很多比较重视精神追求的诗人,也常常把“浮云”比喻成功名利禄,从而表达自己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最早的表达应该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霸》、严羽的“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满江红》)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在充满欲望和诱惑的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名利所诱,总有一些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文人们比起“仕途一时好”的生活,还是更希望自己能够“文章千古荣”。当我们遥望天空,看云卷云舒,便联想到那些崇尚淡泊闲适的隐士们。从伯夷、叔齐到梅妻鹤子,都是古人隐逸的佳话。诗人们都愿意用“浮云”象征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以及无心于功名利禄的隐逸精神。例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便用云与鸟表明自己无意出仕,体现了其高洁的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浮云”总是漂浮不定,就像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样,浪迹四方、居无定所。在诗歌中“浮云”常与“游子”的形象相伴前后,抒发了游子思乡、怀友的凄凉之情。以“浮云”比喻游子的最早出处应该是《昭明文选》所录的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用浮云之飘荡,喻人之客游。

  “浮云”轻盈柔美而又千姿百态,犹如妖娆美丽的女子。古代诗歌也多用“浮云”来指代美丽的女子。首先,代指美女的头发,例如,卢照邻的“片片行云着蝉翼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长安古意》)其次,用“浮云”来比喻美人优美的舞姿,如:李白的“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八首》)。最后,便是指代美人本身。如: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便是描绘和歌女分别的画面。

  “浮云”的千变万化,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变幻不定的人世间。杜甫的“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哭长孙侍卿》)便是很好的比喻。而他《可叹诗》中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则是以“浮云”的变幻比喻人事的无常。“浮云”一会儿象白衣裳,一会儿又变得象苍狗。就如这人世间一般,变化无常。“浮云”有时与露水连用,表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如:《周书・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第景,实不愿之。”天空中的“浮云”不计其数,因此有时也借指数量之多。例如“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诗经・出其东门》)形容美女非常之多。屈原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国殇》)比喻敌人数量之多。卢照邻的“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长安古意》)则是形容游客云集的场面。

  “浮云”有时代表着晴好的天气,给人的感觉是欢畅、自在。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展现的就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浮云” 有时又与阴天、雨天紧密相连,给人以凄冷、悲伤之感。如:李白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在听闻晁衡的死讯后,洁白的云朵,也瞬即变成惨淡的颜色布满苍梧,忆念情深,语含悲悼,把“浮云”拟人化、情感化了,从而更添悲伤的色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浮云”的意蕴丰富多彩,凝聚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充实着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味和无穷的魅力,让我国古代诗歌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上海:中华书局,1983.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摘 要:“浮云”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表达,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它的意象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意识。因此,“浮云”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就有了不同的意蕴和情致。

  关键词:浮云;古代诗歌;意蕴

  一、“浮云”意象的缘起

  “浮云”作为意象,其真正的源头,当属《楚辞》。在《楚辞》中,屈原让笔下的朵朵白云都充满了仙气。如:“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大司命》) “灵皇皇兮既降,炎远举兮云中”(《云中君》)等。从此,云便被赋予了仙气,与神仙结下了不解之缘。屈原的《远游》也被认为是历代的游仙诗之祖。因为“浮云”变化多端而又如烟似雾,有时又会给人非常神秘的感觉。《易》:“云从龙。”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云:“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可见,云和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让“浮云”更加地神秘莫测起来。

  古人向往神仙世界,多是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曹子建在其人生失意之时,他也只能选择生活在别处,把目光投放在虚无缥缈而又美好自由的仙幻世界。于是,他决定“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逍遥八�外,游目历遐荒。”(《五游咏》)他靠风云之翼追攀仙人,登入仙境,从而得到自由与安详,获得快乐与慰藉。傲然独得的阮籍,也依靠云进入其心所向往的神仙世界。如他的游仙诗:“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独有延年术,可用慰我心。”(其十二)可见,“浮云”已经变成了诗人摆脱困苦进入逍遥仙境的工具了。

  二、“浮云”意象的多重意蕴

  就诗歌而言,“浮云”有着多重的意蕴。最流行的比喻莫过于“浮云蔽日”,一般多用于谗臣之蔽贤。先秦宋玉的《九辩》中最早出现了与“浮云蔽日”相关的典型诗歌情景:“…何汜滥之浮云兮,�Y壅蔽此明月。……愿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暗示着君主被奸邪所蒙蔽,贤士遭君主所冷落。但有时,却另有其意,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这里的“浮云”则是思妇设想丈夫另有新欢,认为这是丈夫久游不归的原因。

  “浮云”有时也用来比喻敌人或是对立的一方,如:李白的“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扶风豪士歌》)是指安史叛军,以及他的“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赠何七判官昌浩》)则是指扰乱国家清平的“浑浊”之物。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指的是阻挠改革的保守势力。

  “浮云”又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诗人多用“浮云”代指高空,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古诗十九首》)诗从“上与浮云齐”的“西北高楼”写起,一开始就把楼中人描写的那么可望而不可及,从而创造了一种缥缈空灵的艺术境界。因为“浮云”指代高空,所以也可以引申为进取向上、获得成功。出处见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例如:杜甫的“碧海真难涉,青云不可梯。”(《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抒发了诗人对李白仕途多舛的感慨。而现今也用“平步青云”或“青云直上”来比喻人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可见,此意蕴的影响之深远。正因为“浮云”的高远、遥不可及,它同时又蕴涵着孤独、�{洁之意。阮籍的咏怀诗:“贵贱在天命,穷达自有时。婉娈佞邪子,随利来相欺。孤思损惠施,但为谗夫蚩。�n�_鸣云中,载飞靡所期。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其五十七)便化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小人。云在这里便是一种孤寂之境的象征。

  “浮云”漂浮在空中,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有一种自由飘飞的灵动美。如:韩愈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听颖师弹琴》),形容琴声飘荡远扬,就好像是浮云柳絮在辽阔的天地间随风飞扬,使得昂扬飘荡的琴音犹如在耳旁回荡。这种意蕴,有时用来描写初恋女子的相思情态,如:徐再思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双调・蟾宫曲] 《春情》)作者以春景写春情,铺陈了相思的情态,把女主人公的一往情痴描写的淋漓尽致。

  正因为浮云的轻,很多比较重视精神追求的诗人,也常常把“浮云”比喻成功名利禄,从而表达自己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最早的表达应该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杜甫的“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霸》、严羽的“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满江红》)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在充满欲望和诱惑的社会,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名利所诱,总有一些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文人们比起“仕途一时好”的生活,还是更希望自己能够“文章千古荣”。当我们遥望天空,看云卷云舒,便联想到那些崇尚淡泊闲适的隐士们。从伯夷、叔齐到梅妻鹤子,都是古人隐逸的佳话。诗人们都愿意用“浮云”象征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以及无心于功名利禄的隐逸精神。例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便用云与鸟表明自己无意出仕,体现了其高洁的志趣和找到归宿的愉悦。

  “浮云”总是漂浮不定,就像在外漂泊的游子一样,浪迹四方、居无定所。在诗歌中“浮云”常与“游子”的形象相伴前后,抒发了游子思乡、怀友的凄凉之情。以“浮云”比喻游子的最早出处应该是《昭明文选》所录的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用浮云之飘荡,喻人之客游。

  “浮云”轻盈柔美而又千姿百态,犹如妖娆美丽的女子。古代诗歌也多用“浮云”来指代美丽的女子。首先,代指美女的头发,例如,卢照邻的“片片行云着蝉翼鬓,纤纤初月上鸦黄。”(《长安古意》)其次,用“浮云”来比喻美人优美的舞姿,如:李白的“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八首》)。最后,便是指代美人本身。如: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便是描绘和歌女分别的画面。

  “浮云”的千变万化,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变幻不定的人世间。杜甫的“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哭长孙侍卿》)便是很好的比喻。而他《可叹诗》中的“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则是以“浮云”的变幻比喻人事的无常。“浮云”一会儿象白衣裳,一会儿又变得象苍狗。就如这人世间一般,变化无常。“浮云”有时与露水连用,表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如:《周书・萧大圜传》:“人生若浮云朝露,宁俟长绳第景,实不愿之。”天空中的“浮云”不计其数,因此有时也借指数量之多。例如“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诗经・出其东门》)形容美女非常之多。屈原的“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国殇》)比喻敌人数量之多。卢照邻的“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长安古意》)则是形容游客云集的场面。

  “浮云”有时代表着晴好的天气,给人的感觉是欢畅、自在。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展现的就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浮云” 有时又与阴天、雨天紧密相连,给人以凄冷、悲伤之感。如:李白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在听闻晁衡的死讯后,洁白的云朵,也瞬即变成惨淡的颜色布满苍梧,忆念情深,语含悲悼,把“浮云”拟人化、情感化了,从而更添悲伤的色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浮云”的意蕴丰富多彩,凝聚着诗人的主观情感,充实着诗歌的内容,使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意味和无穷的魅力,让我国古代诗歌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独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3]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上海:中华书局,1983.

  [4]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相关文章

  • 常见古诗意象例释
  • 常见古诗意象例释 在诗歌中 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这些特定的意象 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或"象征性意象" 也有人称之为"公共意象".例如 200 ...查看


  • 美在[蒹葭]
  • 美在<蒹葭> --浅谈<诗经·秦风·蒹葭> 秦风是最早的西部诗,秦风中一部分激荡着西北边塞的慷慨悲壮的音情,一方面飘渺着男女之间绵长不尽的情思.<诗经·秦风·蒹葭>即脱尽黄土高原粗犷沉雄的气息,将人们带到 ...查看


  •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李商 ...查看


  • 有意味的云--浅析王维诗中的云意象
  • 有意味的 姚钰 ''-一.,, 石 --浅析王维诗中的云意象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610000) 一定关系的.云似乎是最虚实难测的东西.它形态万千.变化无常,恰喻多样不定的世事:它又如此的瞬间变幻,成团的实体一下子就变成雨水消失无踪,因 ...查看


  • 自我追问下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寻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我追问下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寻 作者:雷作安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 摘 要:黄翔的诗歌<独唱>,通过独特的诗行建构特征和诗歌话语系统的 ...查看


  • 京派散文的意象世界
  • 京派散文的意象世界 意象是经作者的心理.情感和意识多重综合而构成的一个或多 个词象组合,是心和概念表像与现实意蕴的统一.同时,它也是一 个充分生命化了具有质感的词语,它漂浮于感性与理性.形态与意 义之间.无论中西,尤其在西方,"意 ...查看


  • 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美
  • 摘要: 内敛.平静.重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蕴藉含蓄美是李白诗歌风格特色两极中的重要一极.在李白研究领域,往往只提李白诗歌的浪漫.外向.夸张.激越.奔放.壮阔的一极,而缺乏对于另一极的研究.李白诗歌的蕴藉含蓄之美,与李白接受的儒.道文化,前 ...查看


  •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
  • 读谚与霹斧 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 .赵梦 璃耍:文章跌比较陶濑鲷与李白诗歌"鸟"意象的形态及肉'灞入手,莰识他们建璃囊瓿人生的笨盼燎致,并探讨形成差异的原闽,陶诗中的鸟意象以无名鸟写的最为出色,李白诗 ...查看


  •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精)
  • 古诗词常用意象集锦 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作品的关键.下面这些意象就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1.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