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学识的教师

  众多研究表明,好教师一定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例如,美国学者保罗·韦地博士曾经花了40年时间,通过分析9万名学生的信件,概括出了成为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十二种品质(友善、尊重学生、学识、耐心、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宽容、教育方法得当),其中,学识是重要品质之一。我国近年也有专家就“最受欢迎的老师应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对数百人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知识渊博选项排列前四。可见,学识渊博,是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素养提出的共同要求。  教师知识素养有量与质两个维度的标准。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关于教师知识素养的论述,更多强调了教师知识渊博这项标准,突出的是教师知识素养的数量规范。例如,荀子强调博习是为师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还必须达到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等要求。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后来,这个“一桶水”又发展为“长流水”  “自来水”等新要求。如此等等。渊博(博习)、“一桶水”“长流水”等提法,关注的都是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在知识掌握上的数量优势。应该说,比学生更有学问,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充分强调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总体来说,在信息不够发达的时代,教师比较容易达到知识渊博(相对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总量而言)的素质要求,终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更新非常快,信息传播方式复杂多样,教师是否还一定会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呢?这是值得观察和思考的事情。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我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建民校长主编的《阅读·求知·超越》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收录了该校10位六年级同学在学校开设的“学生讲坛”做学术演讲的文稿,以及相关的点评与感受。说实话,孩子们演讲论题之宽广深入(如匈奴的传奇、大秦统一之路、走近马可·波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等均是学生演讲的主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真可谓学富五车、博闻强记。我想,如果让自己未演讲这些论题,还真比不上孩子们。怎么来看这件事呢?小学生演讲出书,无疑是个别现象。但是,个案背后反映着时代的共性,这就是信息时代学生知识来源日益多样化,知识视野更加宽广。当学生变得见多识广的时候,原本知识渊博的教师也就不再那么知识渊博了。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里,教师原来具有的知识在掌握上的数量优势正日渐缩小乃至逐步消失,这是当前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正视这一严峻的现实!  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教师未必比学生知道得多,经历得多。或许,当老师教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时,学生说他早就去武夷山旅游过了;当老师讲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时,学生说他看到梁启超写的传记里并不是这么评价的;如此等等。在信息时代,教师会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来自学生的知识信息挑战。由于学生信息来源非常广泛,教师想要在各方面都比学生了解得多,事实上已经很不现实了。也就是说,数量取胜的知识素养战略,似乎已经失效了。怎么办呢?面对这种局面,改变教师知识素养发展的战略方向,或许就成为自然的选择了。简单地说,这种新方向就是由数量取胜转向质量取胜。所谓质量取胜,就是在不断扩充教师知识信息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改善教师知识掌握的质量,提升认识的深刻性和系统性。质量取胜不是排斥数量取胜,而是力图超越数量取胜,即量与质兼顾,追求知识的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这是对教师提出的知识素养的更高标准,也是教师应对知识爆炸的可能的路径选择。在信息时代,一个有学识的教师,是知识渊博的教师,更是见解深刻的教师。  因此,为了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必须在提高知识素养的质量上下大功夫。下面提几点建议,让我们一起共勉。  第一,促进知识结构化。结构化即在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其成为一个系统(体系)。例如,在数学课程中,有各种具体的数概念,如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等。把这些具体概念梳理为数概念系统,就是一个知识结构化过程。在一个学科中,一些不同的命题也需要整理为命题系统。通过知识的结构化,可以为具体概念、具体命题提供合理的坐标参照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和范围。教师要努力掌握各种知识,还要很好地整理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其成为结构良好的知识系统。  第二,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理解水平是衡量知识素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理解的知识,并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在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于追求信息的丰富多样而忽视信息的深入理解,结果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迷失大方向。在知识修养上,教师要注意克服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时代通病,对一些专业问题、基本问题要抱着深入钻研的态度去学习,力求深刻领会、透彻把握、融会贯通。这样,才能面对各种复杂局面而保持清醒头脑。  第三,提升方法论水平。中央台有一句广告词说:“相同的事实,不同的视角。”这句话点明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选取分析角度、价值标准和行动策略,离不开先进的方法论思想指导。有无一整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是衡量教师知识素养高低的关键标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方法论思想来武装自己,这是教师知识素养方面新的时代要求。具体说,就是学会用社会、历史、实践,具体、联系、发展的思想观念观察世界、解决问题。这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能避免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找准未来方向,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有学识、有思想的教师!  (责任编辑:朱蕴茝)

  众多研究表明,好教师一定是一个有学识的人。例如,美国学者保罗·韦地博士曾经花了40年时间,通过分析9万名学生的信件,概括出了成为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十二种品质(友善、尊重学生、学识、耐心、兴趣广泛、良好的仪表、公正、幽默感、良好的品性、对个人的关注、宽容、教育方法得当),其中,学识是重要品质之一。我国近年也有专家就“最受欢迎的老师应具备哪些条件”这个问题对数百人进行了网络调查,结果知识渊博选项排列前四。可见,学识渊博,是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素养提出的共同要求。  教师知识素养有量与质两个维度的标准。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关于教师知识素养的论述,更多强调了教师知识渊博这项标准,突出的是教师知识素养的数量规范。例如,荀子强调博习是为师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还必须达到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等要求。在现代学校教育中,人们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后来,这个“一桶水”又发展为“长流水”  “自来水”等新要求。如此等等。渊博(博习)、“一桶水”“长流水”等提法,关注的都是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在知识掌握上的数量优势。应该说,比学生更有学问,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充分强调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总体来说,在信息不够发达的时代,教师比较容易达到知识渊博(相对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总量而言)的素质要求,终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是,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更新非常快,信息传播方式复杂多样,教师是否还一定会比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信息呢?这是值得观察和思考的事情。  给大家举个例子吧。我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吴建民校长主编的《阅读·求知·超越》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收录了该校10位六年级同学在学校开设的“学生讲坛”做学术演讲的文稿,以及相关的点评与感受。说实话,孩子们演讲论题之宽广深入(如匈奴的传奇、大秦统一之路、走近马可·波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场等均是学生演讲的主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孩子真可谓学富五车、博闻强记。我想,如果让自己未演讲这些论题,还真比不上孩子们。怎么来看这件事呢?小学生演讲出书,无疑是个别现象。但是,个案背后反映着时代的共性,这就是信息时代学生知识来源日益多样化,知识视野更加宽广。当学生变得见多识广的时候,原本知识渊博的教师也就不再那么知识渊博了。也就是说,在信息社会里,教师原来具有的知识在掌握上的数量优势正日渐缩小乃至逐步消失,这是当前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正视这一严峻的现实!  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教师未必比学生知道得多,经历得多。或许,当老师教课文“美丽的武夷山”时,学生说他早就去武夷山旅游过了;当老师讲解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时,学生说他看到梁启超写的传记里并不是这么评价的;如此等等。在信息时代,教师会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来自学生的知识信息挑战。由于学生信息来源非常广泛,教师想要在各方面都比学生了解得多,事实上已经很不现实了。也就是说,数量取胜的知识素养战略,似乎已经失效了。怎么办呢?面对这种局面,改变教师知识素养发展的战略方向,或许就成为自然的选择了。简单地说,这种新方向就是由数量取胜转向质量取胜。所谓质量取胜,就是在不断扩充教师知识信息总量的基础上,努力改善教师知识掌握的质量,提升认识的深刻性和系统性。质量取胜不是排斥数量取胜,而是力图超越数量取胜,即量与质兼顾,追求知识的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这是对教师提出的知识素养的更高标准,也是教师应对知识爆炸的可能的路径选择。在信息时代,一个有学识的教师,是知识渊博的教师,更是见解深刻的教师。  因此,为了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必须在提高知识素养的质量上下大功夫。下面提几点建议,让我们一起共勉。  第一,促进知识结构化。结构化即在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其成为一个系统(体系)。例如,在数学课程中,有各种具体的数概念,如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等。把这些具体概念梳理为数概念系统,就是一个知识结构化过程。在一个学科中,一些不同的命题也需要整理为命题系统。通过知识的结构化,可以为具体概念、具体命题提供合理的坐标参照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性质和范围。教师要努力掌握各种知识,还要很好地整理已经掌握的知识,使其成为结构良好的知识系统。  第二,融会贯通地理解知识。理解水平是衡量知识素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理解的知识,并不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识。在信息时代,人们习惯于追求信息的丰富多样而忽视信息的深入理解,结果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迷失大方向。在知识修养上,教师要注意克服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时代通病,对一些专业问题、基本问题要抱着深入钻研的态度去学习,力求深刻领会、透彻把握、融会贯通。这样,才能面对各种复杂局面而保持清醒头脑。  第三,提升方法论水平。中央台有一句广告词说:“相同的事实,不同的视角。”这句话点明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选取分析角度、价值标准和行动策略,离不开先进的方法论思想指导。有无一整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是衡量教师知识素养高低的关键标尺。一个优秀教师必须用先进的方法论思想来武装自己,这是教师知识素养方面新的时代要求。具体说,就是学会用社会、历史、实践,具体、联系、发展的思想观念观察世界、解决问题。这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能避免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找准未来方向,从而不断走向成功!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有学识、有思想的教师!  (责任编辑:朱蕴茝)


相关文章

  • 建设一支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 建设一支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我对初中教育内涵发展的一些思考 上城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建上城和谐教育"的战略目标.这是非常切合时代发展脉搏的,体现 ...查看


  • 扎实学识是靠山 严谨治学是手段
  • 扎实学识是靠山 严谨治学是手段 兴山县实验小学 文中华 手机:[1**********] QQ号:871603941 "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习总书记对老师们的 ...查看


  • 语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 当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他肩负着时代.社会的重托,面对着祖国的希望――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承担素质教育重任的语文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直努力追求着语文教师的境界.通过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 ...查看


  • 何以为师教师职业道德
  • 何以为师 教师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光以自己的学识培养着学生,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职业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体力行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雅斯贝尔斯说过,&quo ...查看


  • 四有教师剖析材料-副本
  • 争做"四有"教师自我剖析 通过这次中心学校组织的关于争做"四有"教师的师德师风学习活动,我感受颇深.我知道"四有"即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现在,我就如何 ...查看


  • 让青春在三尺讲台上绽放
  • 让青春在三尺讲台上绽放 -教书育人,争做"四有"好教师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青春在三尺讲台上绽放>.当你怀揣着美好的梦想走进教室时,当你走上神圣的讲台时,当你目视那一双双 ...查看


  • 做表里兼修的儒雅教师
  • <荀子>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可见宏儒硕学.文质彬彬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方针.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辞吐文雅.举止典雅.气质高雅是我们教师的追求.学校可以通过营制雅文化 ...查看


  • 学习四有教师心得体会
  • [篇一]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为此,我要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把教书放在第一位,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树立崇高追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 ...查看


  • 习近平教师节讲话感想
  • 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讲话有感 今年的9月10日,是中国第三十个教师节.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好老师"的四个标准,令人感触颇深.整篇讲话体现了中央对教师的重视.对教育的重视.对教书育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