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

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

高兆明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教授、博导,江苏南京210096)[摘要]本文在现代性背景中,从社会哲学的维度,:活世界根本性变革所造成的传统断裂、,基本成因。

[关键词]信任危机〔-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4-005-11

信任危机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社会的日常生活关系及其知识体系与文化-心理结经验事实。本文所说“信任危机”指社会成员相互构价值精神类型,这种新的日常生活交往、知识体交往过程中由于缺失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缺乏基本系与价值类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们带离信赖之不确定乃至不安全关系状况;所谓“现代性传统的秩序轨道。因而,虽然现代性含有时间的因理解”,则指现代性过程背景中理解这种信任危机素,但它在实质上却不是一个时间范畴,而是一种的形成、内容及其演变。历史-价值范畴,它隐含着对于传统的价值超越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性。②现代性过程,不仅仅是一场社会物质生活方式过程,对传统交往方式、人格类型、社会价值体系与日常交往方式的变更,亦

“不仅是一种事物、环与规范内容形成根本性冲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境、制度的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的转存在着的信任危机现象,从根蒂上说,首先是缘于化,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的转化———这是一种人现代性进程中对传统批判扬弃所带来的传统断裂的自身的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无根状态。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

一、现代性进程中的传统断裂实际的存在中的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断标准中现代性是一个内容庞杂且极富歧义的概念。然发生的转化。”③即,现代性过程不仅仅是人的实际而,就其内容所指乃相对于传统而言,它标识的是生存的转变,更为根本的是人的价值坐标体系、存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知识理在意义标尺的转变。

念体系、个体-群体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制度方马克斯・克勒(M.Scheler)曾极为深刻地揭示现面所发生的全面转型这一历史过程,其所表达的既代性的“价值颠覆”性质。④现代性的特质之一就是是以经济生活方式现代化为基础的经济-政治结怀疑、批判、否定,就是反传统。欧洲的启蒙运构、社会制度的现代转型,亦是人类知识理念体系动,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无一不是以挑战重新勘定与建构的价值体系的现代转换,还是个体既有偶像、权威,破除那曾不容置疑的神圣为使-群体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现代变迁。正命。尼采(F.Nietzsche)当年宣称上帝死了、偶像幻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与现代化、现代主义又是灭,鲁迅呐喊要推翻已存在了数千年的吃人筵席,内在相通、意旨相同的概念。①在一种统摄性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怀疑、批判、否定性精神。中,现代性作为一个价值概念,它所标识的是人类怀疑、批判、否定,既是思想解放的标识,亦是思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断裂,它所指示的是不同于传统想解放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解放的怀疑批判否哲学5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学术研究

定性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意义系统崩塌。反传统

的怀疑、批判、否定,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及其价

值坐标尺度的重新勘定,提供了一个可能世界。没

有这种怀疑批判否定,就不可能有现代性本身。现

代性社会是对传统的否定性产物。

现代性在怀疑批判否定传统的同时,却面临着

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一,人不能没有传统,以

及由此所引出的;其二,在对传统怀疑、批判、否

定的同时,如何使传统在断裂中获得新生。

传统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在的家园与依赖,命之根,传统

,使人感到

、有效可信。传统的价值法则与规范要求在传统生活中既充满神秘性,又富有神圣

性,令人们情感上敬畏仰慕,并转化为内心信念与

信仰。正是在这传统中,人们获得了某种存在的安

全感。现在,传统本身被怀疑、批判、否定,人们

原先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命地质层突然发生了断裂、

塌陷,生命存在处于无根基悬浮空虚状态,岌岌可

危。灵魂无所安顿,精神无所慰藉,行动无所标

准,未来无可预期,人们陷于形而上学的绝望。上

帝死了,神圣不再存在,原先作为正义与善之化身

并承负主持正义、伸张公理的超验消失了,既有的

社会公正秩序、善之美德,在被祛魅的同时,连同

公正、善本身一起消解。正义、善不再富有魅力。

人们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成了流浪儿,处于纯粹外

在偶然性支配控制之下。对生命存在的流浪无根、

无所依赖、无可预期、无可奈何的形而上学的绝望

中,孕生出信仰危机,并演化为舍勒所说的“怨

恨”情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成了自己的异

物,在冷漠无动于衷之下不自觉地怀有某种敌意。

既然生命的地质层断裂塌陷,既然偶像已经破灭,

既然一切表现为由偶然性所支配,还有什么可以信

任的?而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型及其不成熟,又从经验

层面加剧了这种形而上学的绝望。随着日常生活世

界变革进程的深入,人们在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的同时———有时甚至以不得不自由的方式面对新的

日常生活世界,突然感觉到过去所熟悉的那一套生

活交往方式规范法则不再有效,不再可以凭借并作

6出合理预期,过去可以依赖的那一切正在迅速隐退乃至消失;突然发现个人必须独立地面对新的正在变化了的日常生活世界,必须对自己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命运负起全部责任。自由与责任、独立与孤独,矛盾地交织在一起。既有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已失却其现实有效性,人们在,逐渐对既有的日常生(A.Giddens),,传统与习惯在剧烈荡涤中被冲刷消蚀,原有作为信任基础的安全感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改变,个人所面对的社会风险性突然增大,人们在这突然变化之下反思自己的存在及其交往方式,反思既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系统的合理性,⑤此时,社会日常生活中就会升腾弥漫起一股信任危机之雾瘴。除非一个社会在日常生活世界建立起一种稳固的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并在实践中证明这种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可以给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带

来可预期性,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否则,这个社会中总是会弥漫着某种不信任情绪的。马克思(K.Marx)所深深赝服的黑格尔(G.Hegel)否定性辩证法思想又揭示:现代性的否定性应当是辩证否定性,而不是绝对否定性,在它的否定性中包含着某种肯定性。正是这种辩证否定性,一方面使传统本身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亦使现代性拥有深厚的人类文明之根基,并使现代性本身也在人类文明历史过程中成为一个发展的环节。现代性意味着传统的被打破,但是,现代性又决不意味着绝对地抛弃传统。确实,传统与现代性有着质的区别,这是两种价值体系、存在意义坐标系统的区别,没有对传统的解构或批判否定,就不可能有现代性,更遑论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是应当且必须被解构或批判否定的。不过,传统与现代在价值意义上的对峙,是价值体系间的对峙,而不是两个价值体系所有组份间的对峙。根据舍勒的看法,一个价值体系是不同价值要求依据优先性法则所构成,不同的价值体系有着不同的优先性法则,即,不同的价值体系有着不同的价值核心,正是这价值核心成为一整套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因素,诸具体价值要求在价值优先性法则之学术研究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下通过此价值核心,获得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及出传统,更没有真正超越传统。

具体规定。⑥换言之,现代性对于传统的否定是对传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华民族在由前现代性向统价值体系、传统价值优先性法则、传统价值核心现代性过渡时,缺少西欧资本主义文明兴起之时韦的否定,而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马克思、恩格伯(A.Weber)式的新教伦理的文化积累与精神准备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宣告:“共产主义革命就(在韦伯的话语体系中,资本主义文明与现代性文明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是同等意义的范畴),缺少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及其人格类型与价值精神,彻底的决裂。”⑦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表达的,,缺少是以共产主义革命为标志的新型社会要对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及其价值体系的批判否定,而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我类文明的科学谦逊态度,,否定了传统中原本可以成为现代在现代性维度中,性精神资源的美德精神,我们成了精神“无产破,,但传统本身者”;我们虽拥有极丰富的传统精神资源,但我们却是不能轻率抛弃的。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是绝对却并没有成功地将这种传统精神资源进行现代性转的否定,那只能导致文化价值的虚无主义态度,与换。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性过程存在的无根漂泊状态。当然,彻底打破传统的价值中的信任危机,是由于对传统的极左粗暴态度而遭优先性法则,将具体的合理价值要求从传统价值体致的报复。

系尤其价值核心的阴影笼罩中剥离提取出来,并将社会转型时期的否定性冲动所造成的传统断裂其成为现代性价值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却是一引发了信任危机,然而,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个极富理性与智慧的任务。正因为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否定性冲动,所以尽管

辩证否定性是扬弃而不是抛弃。然而,遗憾的这种否定性冲动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但是冷静是,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的否地说,在这种否定性冲动背后,隐存着思想解放及定,更多的是一种无差别的彻底抛弃。由于转型时对新价值精神、人格类型苦苦追寻的合理因素,它期新价值体系对于传统价值体系的否定性主旨,由所标识的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的精神裂变、思于传统伦理内容的复杂性,乃至于同样的伦理要求想解放之过程,是社会的精神涅 、重建新的信任在不同价值体系中的不同社会功用,由于人们理性关系过程中的否定性环节。

能力有一个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提高过程,因而,人弗兰西斯・福山(F.Fukuyama)曾揭示信任的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初始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是彻础是“群体共有的伦理规范”,⑨虽然他的这种表达底否定性冲动:既有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受到根本并不十分严谨,但总体上说还是合理的。根据福山性冲击、怀疑,乃至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地被抛的这个思想,社会成员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至少弃,出现了如黑格尔所说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应当有两个基本前提:存有在共识基础之上所共享掉的现象。传统的诚信美德与人格特征,在这股怀且有实效的伦理规范,以及社会成员对这种伦理规疑否定的冲动中被轻率贬视,弃若敝履,千百年来范的自觉诚服。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德论传统原本所形成的人格美德维系的信任关系从根本上被动可以为此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人们之所以能够合摇。我们弃绝了所有传统,失缺了传统之根,我们理预期他人的行为,信任他人,就在于人们相信他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变得极为浅薄。我们似乎是彻底人与自己一样都共享某种美德规范,且会认真践履否定了传统,但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得更多之。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现象,那么的似乎是否定了传统中的一切优秀美德,继承了传至少意味着这个社会缺失有效、共享的伦理规范。统中一切腐朽没落糟粕的东西。我们并没有真正跳现在,

传统本身被彻底抛弃,且人们在抛弃传统的哲学7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学术研究

时候,亦将既有的隐藏在传统形式中的具有普遍效

力可公度性的伦理规范无情抛弃。既然如此,普遍

价值原则的失落,价值相对主义的滥觞,以及由此

进一步引发的信任危机,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传统的断裂,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孤独。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孤独,会下降到日常生活世界,

具象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孤独。

二、存在的孤独信任指的是相互承诺及其合理期待,的不只是个体间私人交往关系,,,

。信任的对立面不是不信

任,而是孤独焦虑。吉登斯认为,通常人们总是将

不信任作为信任的对立面,但是“当我们用‘不信

任’来指称与基本信任……相对应的概念时,它就

显得太软弱了。……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信任的

对立状态便是这样一种心态,它应被准确地概括为

存在性焦虑或忧虑。”⑩虽然吉登斯将信任或不信任

理解为人的“一种心态”的做法,大大削弱了其思

想的深刻性,进而成为一个有待商讨的问题,但他

以自己的方式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在

状态的做法,又不乏洞见。吉登斯曾提出“本体性

安全”概念,用以指“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

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

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它

对信任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仅构成了本体性

安全感的基础,而且在心理上信任与本体性安全也

ϖ

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

高兆明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教授、博导,江苏南京210096)[摘要]本文在现代性背景中,从社会哲学的维度,:活世界根本性变革所造成的传统断裂、,基本成因。

[关键词]信任危机〔-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2)04-005-11

信任危机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社会的日常生活关系及其知识体系与文化-心理结经验事实。本文所说“信任危机”指社会成员相互构价值精神类型,这种新的日常生活交往、知识体交往过程中由于缺失有效性承诺而导致的缺乏基本系与价值类型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我们带离信赖之不确定乃至不安全关系状况;所谓“现代性传统的秩序轨道。因而,虽然现代性含有时间的因理解”,则指现代性过程背景中理解这种信任危机素,但它在实质上却不是一个时间范畴,而是一种的形成、内容及其演变。历史-价值范畴,它隐含着对于传统的价值超越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性。②现代性过程,不仅仅是一场社会物质生活方式过程,对传统交往方式、人格类型、社会价值体系与日常交往方式的变更,亦

“不仅是一种事物、环与规范内容形成根本性冲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境、制度的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的转存在着的信任危机现象,从根蒂上说,首先是缘于化,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的转化———这是一种人现代性进程中对传统批判扬弃所带来的传统断裂的自身的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无根状态。神中的内在结构的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

一、现代性进程中的传统断裂实际的存在中的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断标准中现代性是一个内容庞杂且极富歧义的概念。然发生的转化。”③即,现代性过程不仅仅是人的实际而,就其内容所指乃相对于传统而言,它标识的是生存的转变,更为根本的是人的价值坐标体系、存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知识理在意义标尺的转变。

念体系、个体-群体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制度方马克斯・克勒(M.Scheler)曾极为深刻地揭示现面所发生的全面转型这一历史过程,其所表达的既代性的“价值颠覆”性质。④现代性的特质之一就是是以经济生活方式现代化为基础的经济-政治结怀疑、批判、否定,就是反传统。欧洲的启蒙运构、社会制度的现代转型,亦是人类知识理念体系动,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无一不是以挑战重新勘定与建构的价值体系的现代转换,还是个体既有偶像、权威,破除那曾不容置疑的神圣为使-群体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现代变迁。正命。尼采(F.Nietzsche)当年宣称上帝死了、偶像幻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性与现代化、现代主义又是灭,鲁迅呐喊要推翻已存在了数千年的吃人筵席,内在相通、意旨相同的概念。①在一种统摄性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怀疑、批判、否定性精神。中,现代性作为一个价值概念,它所标识的是人类怀疑、批判、否定,既是思想解放的标识,亦是思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断裂,它所指示的是不同于传统想解放的过程。正是在这种思想解放的怀疑批判否哲学5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学术研究

定性中,传统的价值观念、意义系统崩塌。反传统

的怀疑、批判、否定,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及其价

值坐标尺度的重新勘定,提供了一个可能世界。没

有这种怀疑批判否定,就不可能有现代性本身。现

代性社会是对传统的否定性产物。

现代性在怀疑批判否定传统的同时,却面临着

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一,人不能没有传统,以

及由此所引出的;其二,在对传统怀疑、批判、否

定的同时,如何使传统在断裂中获得新生。

传统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价值,在的家园与依赖,命之根,传统

,使人感到

、有效可信。传统的价值法则与规范要求在传统生活中既充满神秘性,又富有神圣

性,令人们情感上敬畏仰慕,并转化为内心信念与

信仰。正是在这传统中,人们获得了某种存在的安

全感。现在,传统本身被怀疑、批判、否定,人们

原先赖以安身立命的生命地质层突然发生了断裂、

塌陷,生命存在处于无根基悬浮空虚状态,岌岌可

危。灵魂无所安顿,精神无所慰藉,行动无所标

准,未来无可预期,人们陷于形而上学的绝望。上

帝死了,神圣不再存在,原先作为正义与善之化身

并承负主持正义、伸张公理的超验消失了,既有的

社会公正秩序、善之美德,在被祛魅的同时,连同

公正、善本身一起消解。正义、善不再富有魅力。

人们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成了流浪儿,处于纯粹外

在偶然性支配控制之下。对生命存在的流浪无根、

无所依赖、无可预期、无可奈何的形而上学的绝望

中,孕生出信仰危机,并演化为舍勒所说的“怨

恨”情绪: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成了自己的异

物,在冷漠无动于衷之下不自觉地怀有某种敌意。

既然生命的地质层断裂塌陷,既然偶像已经破灭,

既然一切表现为由偶然性所支配,还有什么可以信

任的?而日常生活世界的转型及其不成熟,又从经验

层面加剧了这种形而上学的绝望。随着日常生活世

界变革进程的深入,人们在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

的同时———有时甚至以不得不自由的方式面对新的

日常生活世界,突然感觉到过去所熟悉的那一套生

活交往方式规范法则不再有效,不再可以凭借并作

6出合理预期,过去可以依赖的那一切正在迅速隐退乃至消失;突然发现个人必须独立地面对新的正在变化了的日常生活世界,必须对自己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命运负起全部责任。自由与责任、独立与孤独,矛盾地交织在一起。既有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已失却其现实有效性,人们在,逐渐对既有的日常生(A.Giddens),,传统与习惯在剧烈荡涤中被冲刷消蚀,原有作为信任基础的安全感赖以存在的基础已经改变,个人所面对的社会风险性突然增大,人们在这突然变化之下反思自己的存在及其交往方式,反思既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系统的合理性,⑤此时,社会日常生活中就会升腾弥漫起一股信任危机之雾瘴。除非一个社会在日常生活世界建立起一种稳固的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并在实践中证明这种交往方式与行为规范可以给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带

来可预期性,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否则,这个社会中总是会弥漫着某种不信任情绪的。马克思(K.Marx)所深深赝服的黑格尔(G.Hegel)否定性辩证法思想又揭示:现代性的否定性应当是辩证否定性,而不是绝对否定性,在它的否定性中包含着某种肯定性。正是这种辩证否定性,一方面使传统本身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亦使现代性拥有深厚的人类文明之根基,并使现代性本身也在人类文明历史过程中成为一个发展的环节。现代性意味着传统的被打破,但是,现代性又决不意味着绝对地抛弃传统。确实,传统与现代性有着质的区别,这是两种价值体系、存在意义坐标系统的区别,没有对传统的解构或批判否定,就不可能有现代性,更遑论进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是应当且必须被解构或批判否定的。不过,传统与现代在价值意义上的对峙,是价值体系间的对峙,而不是两个价值体系所有组份间的对峙。根据舍勒的看法,一个价值体系是不同价值要求依据优先性法则所构成,不同的价值体系有着不同的优先性法则,即,不同的价值体系有着不同的价值核心,正是这价值核心成为一整套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因素,诸具体价值要求在价值优先性法则之学术研究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下通过此价值核心,获得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根据及出传统,更没有真正超越传统。

具体规定。⑥换言之,现代性对于传统的否定是对传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华民族在由前现代性向统价值体系、传统价值优先性法则、传统价值核心现代性过渡时,缺少西欧资本主义文明兴起之时韦的否定,而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马克思、恩格伯(A.Weber)式的新教伦理的文化积累与精神准备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宣告:“共产主义革命就(在韦伯的话语体系中,资本主义文明与现代性文明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是同等意义的范畴),缺少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及其人格类型与价值精神,彻底的决裂。”⑦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所表达的,,缺少是以共产主义革命为标志的新型社会要对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及其价值体系的批判否定,而不是对传统,,的彻底否定:我类文明的科学谦逊态度,,否定了传统中原本可以成为现代在现代性维度中,性精神资源的美德精神,我们成了精神“无产破,,但传统本身者”;我们虽拥有极丰富的传统精神资源,但我们却是不能轻率抛弃的。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是绝对却并没有成功地将这种传统精神资源进行现代性转的否定,那只能导致文化价值的虚无主义态度,与换。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性过程存在的无根漂泊状态。当然,彻底打破传统的价值中的信任危机,是由于对传统的极左粗暴态度而遭优先性法则,将具体的合理价值要求从传统价值体致的报复。

系尤其价值核心的阴影笼罩中剥离提取出来,并将社会转型时期的否定性冲动所造成的传统断裂其成为现代性价值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却是一引发了信任危机,然而,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个极富理性与智慧的任务。正因为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否定性冲动,所以尽管

辩证否定性是扬弃而不是抛弃。然而,遗憾的这种否定性冲动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但是冷静是,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的否地说,在这种否定性冲动背后,隐存着思想解放及定,更多的是一种无差别的彻底抛弃。由于转型时对新价值精神、人格类型苦苦追寻的合理因素,它期新价值体系对于传统价值体系的否定性主旨,由所标识的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的精神裂变、思于传统伦理内容的复杂性,乃至于同样的伦理要求想解放之过程,是社会的精神涅 、重建新的信任在不同价值体系中的不同社会功用,由于人们理性关系过程中的否定性环节。

能力有一个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提高过程,因而,人弗兰西斯・福山(F.Fukuyama)曾揭示信任的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初始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是彻础是“群体共有的伦理规范”,⑨虽然他的这种表达底否定性冲动:既有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受到根本并不十分严谨,但总体上说还是合理的。根据福山性冲击、怀疑,乃至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地被抛的这个思想,社会成员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至少弃,出现了如黑格尔所说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应当有两个基本前提:存有在共识基础之上所共享掉的现象。传统的诚信美德与人格特征,在这股怀且有实效的伦理规范,以及社会成员对这种伦理规疑否定的冲动中被轻率贬视,弃若敝履,千百年来范的自觉诚服。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德论传统原本所形成的人格美德维系的信任关系从根本上被动可以为此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人们之所以能够合摇。我们弃绝了所有传统,失缺了传统之根,我们理预期他人的行为,信任他人,就在于人们相信他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变得极为浅薄。我们似乎是彻底人与自己一样都共享某种美德规范,且会认真践履否定了传统,但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得更多之。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现象,那么的似乎是否定了传统中的一切优秀美德,继承了传至少意味着这个社会缺失有效、共享的伦理规范。统中一切腐朽没落糟粕的东西。我们并没有真正跳现在,

传统本身被彻底抛弃,且人们在抛弃传统的哲学7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学术研究

时候,亦将既有的隐藏在传统形式中的具有普遍效

力可公度性的伦理规范无情抛弃。既然如此,普遍

价值原则的失落,价值相对主义的滥觞,以及由此

进一步引发的信任危机,就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传统的断裂,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存在孤独。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孤独,会下降到日常生活世界,

具象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孤独。

二、存在的孤独信任指的是相互承诺及其合理期待,的不只是个体间私人交往关系,,,

。信任的对立面不是不信

任,而是孤独焦虑。吉登斯认为,通常人们总是将

不信任作为信任的对立面,但是“当我们用‘不信

任’来指称与基本信任……相对应的概念时,它就

显得太软弱了。……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信任的

对立状态便是这样一种心态,它应被准确地概括为

存在性焦虑或忧虑。”⑩虽然吉登斯将信任或不信任

理解为人的“一种心态”的做法,大大削弱了其思

想的深刻性,进而成为一个有待商讨的问题,但他

以自己的方式将信任或不信任直接归结于人的存在

状态的做法,又不乏洞见。吉登斯曾提出“本体性

安全”概念,用以指“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

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

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它

对信任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仅构成了本体性

安全感的基础,而且在心理上信任与本体性安全也

ϖ

相关文章

  • 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宁
  • 7月17日,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发生了居民集体外逃的怪事.大客车.小汽车.面包车.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在公路上,连成浩浩荡荡的逃难的队伍.出县城的路,车水马龙.情景有些像美国大片的灾难镜头.当晚,杞县城里,万户萧疏.十室九空. 既无天灾 . ...查看


  • 浅谈县级政府应对当前信任危机的措施
  • 贵州财经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县级政府如何应对当前的信任危机 --以瓮安县为例 院 (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级行政管理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致谢 在夏花盛开时节,这篇论文的修改完善也接近尾声.然而这并没有给我带来 ...查看


  • 中国信任危机
  • 中国信任危机 生活在当今中国的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存在于不同人群.阶层和行业之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社会细胞内部.不过,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的社会信任危机并是一个当代独有的问题.还 ...查看


  • 企业公关的作用
  • 浅谈公共关系对企业或政府运作的作用和意义 公共关系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其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公共关系对企业或政府显得越来越重要. 对企业来说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查看


  • ??品神魔之邪论西游:孙悟空的第二次信任危机,唐僧直面诱惑驱逐取经骨干
  • 唐僧经过了五行山.鹰愁涧.高老庄.流沙河得到了齐天大圣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和尚几个徒弟,又有了白龙马这样的坐骑,取经团队所有人员终于配置齐全.可任何一个团队要形成凝聚力需要长期的磨合,师徒四人相互间并不熟悉,一次很小的考验差点 ...查看


  • 当代中国信任危机的生成与化解
  • 作者:冯志宏 甘肃社会科学 201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3)01-0015-03 信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也是社会整合和人际关系调节的一种重要机制[1],是社会存在和发展不 ...查看


  • 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 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思想 英国著名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一) 是当代西方与哈贝马斯.布迪厄齐名的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著名社会学理论家之一,他近年来发表的<现代性的后果>(1989).< ...查看


  • 政府公共关系工作
  • 有效的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对于危机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少专门的政府危机公关机构,政府公关人员素质低下,与媒体及公众的沟通不畅等原因,不能很好的发挥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必须通过设立专职危机公关中心,切实转变政府公关理念,配 ...查看


  •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根据该理论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