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1):113—116
JournalofAnhuiAgrieuhuralUniversity
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
贾良清1一,欧阳志云1,张之源3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61;
3.安徽省环境保护局,合肥230061)
摘要: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受胁迫的过程和效应、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
生态系统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作者在生态功能区划相关概念
辨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安徽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与内容,并就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
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安徽;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2X(2005)01-0113-04
1相关概念
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o’21。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的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四大类别旧j:提供物态产品、调节生态系统过程、非物质文化效用以及地球生命支持服务,具体主要包括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淡水提供、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控制、有害紫外线防护、减轻自然灾害、美学与文化娱乐、教育等众多方面旧一。
区域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就是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害、削弱甚至丧失。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与保育既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现代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不能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一个可持续的生物圈,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省的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维持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应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4I。具体来说,也就是指如果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酸雨、地质灾害、盐碱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断流等)的概率大小。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大小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自然因子,敏感性较高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也相对较高,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极易引起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削弱。因此,在社会经济结构布局和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避开敏感区域,钝化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因子和发展方式。
收稿日期:2004旬3—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1038)和国家环保总局重点项目“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贾良清(1971一),男,博士,高级工程师。
114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钽1.3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J,即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同时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支撑潜力。生态安全是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类施加于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以致生态承载能力失衡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时而逐渐提出来的一种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安全概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组成部分M娟1。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国土安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水安全(湿地退化、水体污染、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环境与健康(有毒化学品、食品安全等)和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转基因等)等MJ。在粗放扩张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进行生态省建设,生态安全必须导人各项社会经济规划中,做到预防与控制在先,避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原本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冲击和破坏。
1.4生态功能区划
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理论为基础,以地理空间为对象,按区划要素的空间特征,将一定空间划分出具有多级结构的区域单元。
生态功能区划的对象是区域生态系统。区域内的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多样的结构,进行着各种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构成区域生态环境综合体。按照区域不同等级生态系统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探讨其生态过程的特征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和生态安全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或合并,就是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继自然地理区划和农业区划之后的一种基于对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再认识的区划。它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功能单元,根据各单元的生态过程特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综合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2.1主要区划方法
区划目的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很大差异。生态功能区划基本方法可以用“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或者“自下而上”的合并法。前者是以空间异质性为基础,按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划分最高级区划单元,再依此逐级向下划分,一般大范围的区划和区划高、中级单元的划分多采用这一方法;合并法是以相似性为基础,从划分最小区域单元开始,按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依此向上合并,多用于小范围和区划低级单元的划分。
在采用基本方法进行区划时,结合不同的技术,即形成多种多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地理相关法;(2)空间叠置法;(3)主导标志法;(4)景观制图法;(5)定量分析法。随着GIS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空间分析基础上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专家集成方法正在成为区划工作的主要方法。
2.2生态功能区划分步骤
国家已经发布了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划规程旧J。对于安徽省来说,仍需要根据生态系统特点和生态省建设要求,对相关标准和指标选择进行调整,方可形成较为合理的分区结果。
2.2.1区划依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不同,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三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地貌特点与典型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二级区划分以安徽省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及胁迫状况等指标为依据。
2.2.2分区等级根据省域生态系统特征与生态环境管理的需要,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为3个等级。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在生态亚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2.2.3生态功能单元命名方法依据三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32卷1期贾良清等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115
(1)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或地貌特征,由地名+地貌特征+生态区构成。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和丘岗等,命名时选择重要或典型者,如“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中,地名取“沿淮淮北”,地貌取“平原”,主要指安徽省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所处生态区。
(2)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亚区构成。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和农业等,命名时选择其重要或典型者,如“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的二级区“淮河中下游湿地与农业生态亚区”主要指淮河沿岸地区所处的生态亚区,其中“淮河中下游”为地名,“湿地与农业”为生态系统类型。
(3)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或胁迫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功能特点(或生态系统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水土保持和景观保护等,命名时选择其重要或典型者,如上述二级区的“淮河中游南岸洪水调蓄一水禽保护生态功能区”三级区,主要是淮河南岸的城西湖、城东湖及瓦埠湖等湿地所属的生态功能区,地名“淮河中游南岸”说明了其位置,“洪水调蓄一水禽保护”则指该区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上述方法和原则,利用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区划图件及安徽省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3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从经验到科学)、管理定量化(从定性到定量)、资源开发合理化、运作过程信息化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它将在生态安徽建设过程中参与政府管理,在指导生态保护和规范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1明确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区域
生态功能区划在研究各地存在的或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驱动力的前提下,明确指出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即从空间上明确哪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重要,并以此为前提,在综合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区域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指出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任务和措施;对比区域间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避免因人类继续无度使用生态系统而导致生态资产质量的下降。
根据2003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安徽省环境保护局《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报告》,安徽省共分为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和47个生态功能区,省域生态保护重点地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主要为森林生态、湿地、地质遗迹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分布区;生态建设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发生严重的山地丘陵、生态系统脆弱的淮北地区、矿产开采区以及被破坏的湿地分布区等。上述区域在空间分布和主要保护或建设重点的确定,可为安徽生态省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2制定区域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方向
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划中各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决策和管理部门可对工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持续地发挥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同时明确区域生态建设重点任务,指出区域发展的限制因子和限制方向,以及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确定各主要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提出限制性产业、鼓励性产业和禁止性产业发展方向。
就安徽而言,五大生态区中,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需要坚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短缺这一重要限制因素,建立节水型产业体系;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则要合理高效利用配置各类资源,发展高技术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皖西大别山生态区则应积极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大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减轻大别山库区人口生态压力;沿江平原生态区则应建设以长江沿岸城市为轴线的集约型经济走廊,发挥环境容量大优势,构建沿江基础产业带,发展加工制造业;而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则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生态旅游经济,改善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限制工业特别是有污染工业的发展。
116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3.3预测区域人为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为实施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支持
生态功能区划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再认识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当前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结合预测,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方式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可持续管理途径和区域土地利用调整对策,为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有关生态环境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譬如,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预测表明,皖南的黄山及九华山地区为酸雨发生敏感地区,该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如果增加,则会导致酸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而酸雨将对该区目前良好的植被和人文景观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黄山和九华山地区应该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制定则可以依此为据,考虑这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方向。4小结
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安徽省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生态功能区划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同时还可以用于指导因地制宜地布局产业结构,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实现生态安徽的最终目标发挥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2]DailyGC.Nature’SServices:SocialDependenceonNaturalEcosystems[M].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7
[3]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Board.EcosystemsandHumanWell—being[M].WashingtonDC:IslandPress,2003[4]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1):9~12
[5]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24(3):1~4
[6]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3—5
[7]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8]郭中伟.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1(1):54—56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发[2002]117号文,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
[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RegionalizationofEcologicalFunctionandItsEffect
ontheDevelopmentofEco—Anhui
JIALiang.qin91,-,OUYANGZhi.yunl,ZHANGZhi.yuan3
(1.KeyLaboratoryofSystemEcology,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5;2.Anhui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Hefei230061;3.Anhui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Hefei230061)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someconceptsof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wediscussedi’tsmethod,contentandapplicationinAnhuiProvince.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isakindofgeographicalregionalizationonthebasisofecosystemsensitivity,processandeffectofecosystemstress,ecosystemserviceim-portanee,andintegrality,continuity,homogeneityofaregion.The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ofAnhuiProvincewouldbecarriedoutundertheguideofthedeterminationofprovincialeco—environmentalproblemsandecologicalfragileregionandtherelatedimportancelevelsofdifferentregionsintheaspectofecologicalsecurity.
Keywords: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eeo-Anhui;sustainabledevelopment
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
作者单位:贾良清, 欧阳志云, 张之源贾良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安徽省环境科学研
究院,合肥,230061),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 张之源(安徽省环境保护局,合肥,230061)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32(1)
9次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9条)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环发[2002]117号文,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 2002
2. 郭中伟 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1(01)
3. 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2(03)
4. 曲格平 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期刊论文]-环境保护 2002(05)
5. 陈国阶 论生态安全[期刊论文]-重庆环境科学 2002(03)
6.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0(01)
7.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Board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2003
8.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Soci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1997
9.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1999(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杜群 我国生态综合管理的政策与实践——生态功能区划制度探索[会议论文]-2007
2. 陈艳梅. 戴茜 河北省沙河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和主导功能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
3. 孙永萍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会议论文]-2008
4. 安列 建设绿色城市 打造生态合肥[期刊论文]-中国城市林业2005,3(1)
5. 丁小燕. 崔建军. 阳小兰. 栗志强 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管制方向[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
6. 胡淑恒. 汪家权 合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会议论文]-2005
7. 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汪名旵. 吴明 合肥:建设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期刊论文]-决策2011(4)
8. 赵洁. 许伟. 刘青. 钱谊 盐城沿海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建设措施[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
9. 徐会 基于主体功能框架下县域生态功能区划及配套环境政策研究——以安徽宁国为例[学位论文]2009
10. 茆长荣. MAO Changrong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2006,21(6)
引证文献(9条)
1. 白杨. 郑华. 欧阳志云. 徐卫华. 江波. 方瑜 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11(9)
2. 耿艳辉. 闵庆文. 吕爱锋. 成升魁 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9)
3. 邹长新. 燕守广. 方芳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6)
4. 刘彦平. 高俊峰 山西省怀仁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保护对策[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10(1)
5. 王光宇. 陈香. 闪辉 安徽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初探[期刊论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6)
6. 杨永强. 余新晓. 卞有生. 汤大友. 汪西林. 韩保安 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桐柏县为例[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导刊 2007(z1)
7. 曹玉红. 曹卫东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11)
8. 李晓. 张锦玲 福建省生态功能小区分类及特征说明[期刊论文]-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9. 王鹤扬 基于钻石理论的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nydxxb200501028.aspx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32(1):113—116
JournalofAnhuiAgrieuhuralUniversity
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
贾良清1一,欧阳志云1,张之源3
(1.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合肥230061;
3.安徽省环境保护局,合肥230061)
摘要:生态功能区划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受胁迫的过程和效应、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
生态系统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作者在生态功能区划相关概念
辨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安徽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与内容,并就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
其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安徽;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2X(2005)01-0113-04
1相关概念
1.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o’21。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的支持系统,形成了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四大类别旧j:提供物态产品、调节生态系统过程、非物质文化效用以及地球生命支持服务,具体主要包括有机质的合成与生产、淡水提供、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持、调节气候、营养物质贮存与循环、土壤肥力的更新与维持、环境净化与有害有毒物质的降解、植物花粉的传播与种子的扩散、有害生物控制、有害紫外线防护、减轻自然灾害、美学与文化娱乐、教育等众多方面旧一。
区域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就是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损害、削弱甚至丧失。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与保育既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现代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不能替代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生态系统管理角度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一个可持续的生物圈,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省的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维持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实现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应程度,说明发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4I。具体来说,也就是指如果在同样的人类活动强度影响或外力作用下,各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酸雨、地质灾害、盐碱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断流等)的概率大小。
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大小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考虑的自然因子,敏感性较高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性也相对较高,不合理的开发活动极易引起生态系统退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削弱。因此,在社会经济结构布局和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避开敏感区域,钝化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敏感因子和发展方式。
收稿日期:2004旬3—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1038)和国家环保总局重点项目“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资助。作者简介:贾良清(1971一),男,博士,高级工程师。
114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钽1.3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J,即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能够满足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同时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环境的发展支撑潜力。生态安全是随着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类施加于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以致生态承载能力失衡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时而逐渐提出来的一种与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和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安全概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安全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和组成部分M娟1。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国土安全(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和质量下降等)、水安全(湿地退化、水体污染、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环境与健康(有毒化学品、食品安全等)和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转基因等)等MJ。在粗放扩张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进行生态省建设,生态安全必须导人各项社会经济规划中,做到预防与控制在先,避免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原本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大的冲击和破坏。
1.4生态功能区划
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理论为基础,以地理空间为对象,按区划要素的空间特征,将一定空间划分出具有多级结构的区域单元。
生态功能区划的对象是区域生态系统。区域内的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多样的结构,进行着各种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构成区域生态环境综合体。按照区域不同等级生态系统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探讨其生态过程的特征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和生态安全需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或合并,就是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区划是继自然地理区划和农业区划之后的一种基于对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再认识的区划。它是运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功能单元,根据各单元的生态过程特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综合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2.1主要区划方法
区划目的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很大差异。生态功能区划基本方法可以用“自上而下”的顺序划分法或者“自下而上”的合并法。前者是以空间异质性为基础,按区域内差异最小、区域间差异最大的原则以及区域共轭性划分最高级区划单元,再依此逐级向下划分,一般大范围的区划和区划高、中级单元的划分多采用这一方法;合并法是以相似性为基础,从划分最小区域单元开始,按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轭性原则依此向上合并,多用于小范围和区划低级单元的划分。
在采用基本方法进行区划时,结合不同的技术,即形成多种多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地理相关法;(2)空间叠置法;(3)主导标志法;(4)景观制图法;(5)定量分析法。随着GIS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空间分析基础上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专家集成方法正在成为区划工作的主要方法。
2.2生态功能区划分步骤
国家已经发布了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划规程旧J。对于安徽省来说,仍需要根据生态系统特点和生态省建设要求,对相关标准和指标选择进行调整,方可形成较为合理的分区结果。
2.2.1区划依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不同,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三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地貌特点与典型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管理的要求进行调整。二级区划分以安徽省域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及胁迫状况等指标为依据。
2.2.2分区等级根据省域生态系统特征与生态环境管理的需要,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为3个等级。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在生态亚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2.2.3生态功能单元命名方法依据三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32卷1期贾良清等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115
(1)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或地貌特征,由地名+地貌特征+生态区构成。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和丘岗等,命名时选择重要或典型者,如“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中,地名取“沿淮淮北”,地貌取“平原”,主要指安徽省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所处生态区。
(2)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亚区构成。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和农业等,命名时选择其重要或典型者,如“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的二级区“淮河中下游湿地与农业生态亚区”主要指淮河沿岸地区所处的生态亚区,其中“淮河中下游”为地名,“湿地与农业”为生态系统类型。
(3)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或胁迫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功能特点(或生态系统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水土保持和景观保护等,命名时选择其重要或典型者,如上述二级区的“淮河中游南岸洪水调蓄一水禽保护生态功能区”三级区,主要是淮河南岸的城西湖、城东湖及瓦埠湖等湿地所属的生态功能区,地名“淮河中游南岸”说明了其位置,“洪水调蓄一水禽保护”则指该区主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根据上述方法和原则,利用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形成区划图件及安徽省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3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决策科学化(从经验到科学)、管理定量化(从定性到定量)、资源开发合理化、运作过程信息化的重大基础性工作,它将在生态安徽建设过程中参与政府管理,在指导生态保护和规范生态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1明确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区域
生态功能区划在研究各地存在的或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驱动力的前提下,明确指出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布,即从空间上明确哪个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重要,并以此为前提,在综合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本底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区域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指出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任务和措施;对比区域间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避免因人类继续无度使用生态系统而导致生态资产质量的下降。
根据2003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安徽省环境保护局《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报告》,安徽省共分为5个生态区、16个生态亚区和47个生态功能区,省域生态保护重点地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主要为森林生态、湿地、地质遗迹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分布区;生态建设重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发生严重的山地丘陵、生态系统脆弱的淮北地区、矿产开采区以及被破坏的湿地分布区等。上述区域在空间分布和主要保护或建设重点的确定,可为安徽生态省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2制定区域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方向
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划中各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决策和管理部门可对工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而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持续地发挥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同时明确区域生态建设重点任务,指出区域发展的限制因子和限制方向,以及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确定各主要生态功能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提出限制性产业、鼓励性产业和禁止性产业发展方向。
就安徽而言,五大生态区中,沿淮淮北平原生态区需要坚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短缺这一重要限制因素,建立节水型产业体系;江淮丘陵岗地生态区则要合理高效利用配置各类资源,发展高技术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皖西大别山生态区则应积极调整农业用地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大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减轻大别山库区人口生态压力;沿江平原生态区则应建设以长江沿岸城市为轴线的集约型经济走廊,发挥环境容量大优势,构建沿江基础产业带,发展加工制造业;而皖南山地丘陵生态区则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推进生态旅游经济,改善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限制工业特别是有污染工业的发展。
116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3.3预测区域人为活动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为实施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提供支持
生态功能区划在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再认识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当前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结合预测,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资源利用方式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基于生态系统功能过程的可持续管理途径和区域土地利用调整对策,为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有关生态环境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譬如,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预测表明,皖南的黄山及九华山地区为酸雨发生敏感地区,该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如果增加,则会导致酸雨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而酸雨将对该区目前良好的植被和人文景观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黄山和九华山地区应该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相关政策的制定则可以依此为据,考虑这一地区的发展模式和方向。4小结
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安徽省编制生态省建设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生态功能区划不仅可以有效整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同时还可以用于指导因地制宜地布局产业结构,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实现生态安徽的最终目标发挥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2]DailyGC.Nature’SServices:SocialDependenceonNaturalEcosystems[M].WashingtonDC:IslandPress,1997
[3]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Board.EcosystemsandHumanWell—being[M].WashingtonDC:IslandPress,2003[4]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2000,20(1):9~12
[5]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24(3):1~4
[6]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J].环境保护,2002(5):3—5
[7]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54—358
[8]郭中伟.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J].科技导报,2001(1):54—56
[9]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发[2002]117号文,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
[R].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
RegionalizationofEcologicalFunctionandItsEffect
ontheDevelopmentofEco—Anhui
JIALiang.qin91,-,OUYANGZhi.yunl,ZHANGZhi.yuan3
(1.KeyLaboratoryofSystemEcology,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5;2.AnhuiAcademyofEnvironmentalSciences,Hefei230061;3.Anhui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reau,Hefei230061)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ofsomeconceptsof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wediscussedi’tsmethod,contentandapplicationinAnhuiProvince.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isakindofgeographicalregionalizationonthebasisofecosystemsensitivity,processandeffectofecosystemstress,ecosystemserviceim-portanee,andintegrality,continuity,homogeneityofaregion.The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ofAnhuiProvincewouldbecarriedoutundertheguideofthedeterminationofprovincialeco—environmentalproblemsandecologicalfragileregionandtherelatedimportancelevelsofdifferentregionsintheaspectofecologicalsecurity.
Keywords: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eeo-Anhui;sustainabledevelopment
生态功能区划及其在生态安徽建设中的作用
作者:
作者单位:贾良清, 欧阳志云, 张之源贾良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安徽省环境科学研
究院,合肥,230061), 欧阳志云(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5) , 张之源(安徽省环境保护局,合肥,230061)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5,32(1)
9次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参考文献(9条)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环发[2002]117号文,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 2002
2. 郭中伟 国家生态安全预警系统与维护体系: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的对策[期刊论文]-科技导报 2001(01)
3. 肖笃宁;陈文波;郭福良 论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2(03)
4. 曲格平 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期刊论文]-环境保护 2002(05)
5. 陈国阶 论生态安全[期刊论文]-重庆环境科学 2002(03)
6.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 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2000(01)
7.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Board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2003
8. Daily G C Nature′s Services:Soci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1997
9.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期刊论文]-生态学报 1999(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杜群 我国生态综合管理的政策与实践——生态功能区划制度探索[会议论文]-2007
2. 陈艳梅. 戴茜 河北省沙河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和主导功能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
3. 孙永萍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会议论文]-2008
4. 安列 建设绿色城市 打造生态合肥[期刊论文]-中国城市林业2005,3(1)
5. 丁小燕. 崔建军. 阳小兰. 栗志强 邯郸市生态功能区划和发展管制方向[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
6. 胡淑恒. 汪家权 合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会议论文]-2005
7. 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汪名旵. 吴明 合肥:建设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期刊论文]-决策2011(4)
8. 赵洁. 许伟. 刘青. 钱谊 盐城沿海地区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建设措施[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
9. 徐会 基于主体功能框架下县域生态功能区划及配套环境政策研究——以安徽宁国为例[学位论文]2009
10. 茆长荣. MAO Changrong 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态城市建设[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2006,21(6)
引证文献(9条)
1. 白杨. 郑华. 欧阳志云. 徐卫华. 江波. 方瑜 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11(9)
2. 耿艳辉. 闵庆文. 吕爱锋. 成升魁 泾河流域不同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9)
3. 邹长新. 燕守广. 方芳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0(6)
4. 刘彦平. 高俊峰 山西省怀仁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保护对策[期刊论文]-林业资源管理 2010(1)
5. 王光宇. 陈香. 闪辉 安徽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初探[期刊论文]-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9(6)
6. 杨永强. 余新晓. 卞有生. 汤大友. 汪西林. 韩保安 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桐柏县为例[期刊论文]-环境科学
导刊 2007(z1)
7. 曹玉红. 曹卫东 安徽省沿江地区生态功能分区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11)
8. 李晓. 张锦玲 福建省生态功能小区分类及特征说明[期刊论文]-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7(6)
9. 王鹤扬 基于钻石理论的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ahnydxxb20050102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