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谈一夫一妻制下的民国"姨太太"现象

倪方六谈一夫一妻制下的民国“姨太太”现象(1)

2011-11-10 09:14:09 羊城晚报 【大 中 小】

□ 倪方六

有报道说,战后的利比亚,正在考虑恢复“一夫多妻”制。

民国时期,“姨太太”现象曾是中国“一夫多妻”的余绪……

1.“一夫一妻制”与民国的“姨太太”现象

我曾写过《中国古代男子“艳福”到底有多深》一文,谈到中国古代男人在娶妻纳妾上的“幸福”指数。

从过去的情况上来看,老婆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多妻”是有权有钱者的“福利”,一个老婆都养不起、养不好的底层男人,是没有找小老婆之本钱和机会的。

一夫一妻制其实在中国很有历史,包括所谓的“封建社会”在内,名义上都是一夫一妻制。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特权,后宫美女如云,但妻子,也就是皇后,只能有一位。

那么,多出来的女人算什么?皇帝封“妃”,民间算“妾”。

这样的婚姻家庭制度,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在性生活的权利上,妾和妻基本上是平等的,甚至妾比妻更能享有,但在家庭地位和财产上,却有天壤之别,连妾生的孩子都比妻生的命贱,家谱写的是“庶子”。

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权被提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才真正实行起来,并被写进了“婚姻法”。这是中国婚姻制度的一大进步,许多民国男人都认真地遵守、执行了,如孙中山、蒋介石当年都是这样,他们都只有一个老婆。

民国男人如果真的喜欢上了别的女人,可以与原配离婚,但不能不离婚又结婚,否则犯重婚罪。孙中山和蒋介石便都是与原配妻子离婚后,才分别与宋庆龄、宋美龄结婚的。

但是,我们不论从名人传记中,还是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民国男人身边大都不只一个女人,娶上三、五房小老婆在民国时很常见,有人甚至拥有几十房。这是民国时特有的“姨太太”现象。

鉴于此,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捐建的庐山山道旁边的石凳上,别出心裁地刻上“有姨太太的不许坐”,成为一时笑谈。

民国时期是提倡“文明婚”和法制的社会,既然“婚姻法”认定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为何又会出现这类娶小的“违法乱纪”行为?原来,问题出在民国的法规上,民国的“司法解释”和实际判决中,竟然默认了纳妾的合法性。

2.民国的婚姻司法解释,范绍增的40房妻妾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民法《亲属编》,并于次年5月施行,其针对的就是婚姻家庭。

当时,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立法原则是,“妾之问题,毋庸规定”。并认为,“妾之制度,亟应废止,虽事实上尚有存在者,而法律上不容其承认,其地位毋庸以法典及单行特别法规定。”

而早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24日,时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在演讲中便向妇女协会公开承诺:“中国女子的人格,将由本党的主张和本院的立法,提高起来,保障起来。”

在此立法精神下,《亲属编》中废除了“妾之制度”,不再规定妾与妻的关系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于中国男人婚姻生活中、并且为男人宠爱的“妾”,从法律上彻底消失了。此举在当时影响甚大,由于是“新鲜事”,社会上分歧也严重。

有的学者认为,废除“妾”,此举意在保护一夫一妻制;有的则认为,这给妾与妻争权夺利埋下了伏笔,是提倡“妻妾平等”的信号。当时,全国各地的报纸都曾就此展开了大讨论,波及了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民国婚姻立法的初衷,显然意在保护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却变味了:

“二十年院字第六四七号解释”称:“娶妾并非婚姻,自无所谓重婚。”

“二十年院字第七三五号解释”称:“妾虽为现民法所不规定,惟妾与家长既以永久公共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依民法第一一二三第三项之规定,应视为家属”。

“二十二年上字第六三六号判例”称:“民法亲属编无妾之规定。至民法亲属编施行后……如有类似行为,即属与人通奸,其妻自得请求离婚……得妻之明认或默认而为纳妾之行为,其妻即不得据为离婚之请求”。

12下页尾页共2页

倪方六谈一夫一妻制下的民国“姨太太”现象(1)

2011-11-10 09:14:09 羊城晚报 【大 中 小】

□ 倪方六

有报道说,战后的利比亚,正在考虑恢复“一夫多妻”制。

民国时期,“姨太太”现象曾是中国“一夫多妻”的余绪……

1.“一夫一妻制”与民国的“姨太太”现象

我曾写过《中国古代男子“艳福”到底有多深》一文,谈到中国古代男人在娶妻纳妾上的“幸福”指数。

从过去的情况上来看,老婆多并不是什么好事。“多妻”是有权有钱者的“福利”,一个老婆都养不起、养不好的底层男人,是没有找小老婆之本钱和机会的。

一夫一妻制其实在中国很有历史,包括所谓的“封建社会”在内,名义上都是一夫一妻制。皇帝虽然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特权,后宫美女如云,但妻子,也就是皇后,只能有一位。

那么,多出来的女人算什么?皇帝封“妃”,民间算“妾”。

这样的婚姻家庭制度,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然在性生活的权利上,妾和妻基本上是平等的,甚至妾比妻更能享有,但在家庭地位和财产上,却有天壤之别,连妾生的孩子都比妻生的命贱,家谱写的是“庶子”。

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女权被提出,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才真正实行起来,并被写进了“婚姻法”。这是中国婚姻制度的一大进步,许多民国男人都认真地遵守、执行了,如孙中山、蒋介石当年都是这样,他们都只有一个老婆。

民国男人如果真的喜欢上了别的女人,可以与原配离婚,但不能不离婚又结婚,否则犯重婚罪。孙中山和蒋介石便都是与原配妻子离婚后,才分别与宋庆龄、宋美龄结婚的。

但是,我们不论从名人传记中,还是影视作品里,都能看到,民国男人身边大都不只一个女人,娶上三、五房小老婆在民国时很常见,有人甚至拥有几十房。这是民国时特有的“姨太太”现象。

鉴于此,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捐建的庐山山道旁边的石凳上,别出心裁地刻上“有姨太太的不许坐”,成为一时笑谈。

民国时期是提倡“文明婚”和法制的社会,既然“婚姻法”认定民国实行一夫一妻制,为何又会出现这类娶小的“违法乱纪”行为?原来,问题出在民国的法规上,民国的“司法解释”和实际判决中,竟然默认了纳妾的合法性。

2.民国的婚姻司法解释,范绍增的40房妻妾

民国十九年(1930年)12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民法《亲属编》,并于次年5月施行,其针对的就是婚姻家庭。

当时,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的立法原则是,“妾之问题,毋庸规定”。并认为,“妾之制度,亟应废止,虽事实上尚有存在者,而法律上不容其承认,其地位毋庸以法典及单行特别法规定。”

而早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24日,时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在演讲中便向妇女协会公开承诺:“中国女子的人格,将由本党的主张和本院的立法,提高起来,保障起来。”

在此立法精神下,《亲属编》中废除了“妾之制度”,不再规定妾与妻的关系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于中国男人婚姻生活中、并且为男人宠爱的“妾”,从法律上彻底消失了。此举在当时影响甚大,由于是“新鲜事”,社会上分歧也严重。

有的学者认为,废除“妾”,此举意在保护一夫一妻制;有的则认为,这给妾与妻争权夺利埋下了伏笔,是提倡“妻妾平等”的信号。当时,全国各地的报纸都曾就此展开了大讨论,波及了民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民国婚姻立法的初衷,显然意在保护一夫一妻制,但是在实际司法操作中却变味了:

“二十年院字第六四七号解释”称:“娶妾并非婚姻,自无所谓重婚。”

“二十年院字第七三五号解释”称:“妾虽为现民法所不规定,惟妾与家长既以永久公共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依民法第一一二三第三项之规定,应视为家属”。

“二十二年上字第六三六号判例”称:“民法亲属编无妾之规定。至民法亲属编施行后……如有类似行为,即属与人通奸,其妻自得请求离婚……得妻之明认或默认而为纳妾之行为,其妻即不得据为离婚之请求”。

12下页尾页共2页


相关文章

  • 冰心曾在小说中一再暗示林徽因何隐私极为可怕
  • 冰心曾在小说中一再暗示林徽因何隐私极为可怕? 2015年02月25日 08:31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耀杰 核心提示:按照韩石山的说法,这些都不算什么,即便是影射,也还在可容忍范围之内.可怕的是,小说中竟然不顾时人最为避讳的家庭隐私,一再 ...查看


  • 对女人而言,口红就是一切
  • 没有什么是一支口红解决不了的! 2016-08-20 木一贝 思想聚焦 文/木一贝 记得我的第一支口红,是大学过生日室友送我的,打开包装盒一看,简约的金属瓶,从底部慢慢拧开,旋转上升的红色映入眼帘,瞬间把我逗乐了.现在,化妆包里有不同颜色的 ...查看


  • 法硕考研复习口诀之中国法制史篇
  • 2015法律硕士考研复习口诀之中国法制 史篇 第一章立法概况 1.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家道中落) 家--家长制--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的统治方式道--道德--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中--宗--宗法氏族--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落- ...查看


  • [社会万象]实拍民国时期的一夫一妻多妾老照片(转载)
  •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中,"一夫一妻制"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给以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夫一妻制"原则遭到破坏,"一夫一妻多妾制"成为常态. 作者:sx ...查看


  • 民国时期社会对女性时尚的认知
  • 摘要:民国时期,在西方物质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妇女们在装束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为西方马首是瞻,竞相追逐.而这一现象却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不能接受,他们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发表了大量的言论来抨击这些妇女,同时国民政府也采取了强制手段来干涉这些妇女,但 ...查看


  • (1)啥都好,就是喜欢娶姨太太这点不对头
  • 鼓浪屿毓德女学校旧址(泓莹2008年6月摄)黄猷先生说,鼓浪屿的华侨应该叫"侨客",因为,像廖悦发和后来的黄奕住那样长期住在鼓浪屿的华侨毕竟是少数,他们大多数只是将在唐山的家搁在这儿了,因为当时土匪军阀横行,自己家乡不安 ...查看


  • 法硕考研之中国法制史篇复习口诀
  • 2015法律硕士考研之中国法制史篇复习 口诀 第一章立法概况 1.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家道中落) 家--家长制--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的统治方式道--道德--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中--宗--宗法氏族--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落- ...查看


  • 宋美龄的户口本你见过吗,"第一夫人"身份证号码不要太摆哦!
  • 每户人家都有个户口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户籍卡,民国时也是如此. 南京出版社曾推出<民国珍档·民国名人户籍>一书,披露了大量难得一见的民国户籍卡."石头史记"为你梳理其中一批户籍卡,讲述这些名人户籍卡背后的 ...查看


  • 中国近代婚俗文化的变革
  • [摘要]近代以来,随着民主自由观念的不断深入,现代思想观念不断突破传统婚俗文化的局限性,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开始形成.通过对近代中国婚俗变化的研究,我们发现婚俗的变化直接折射出社会巨大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代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