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轩-- [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

《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会员提供    点击数: 1394    更新时间:2010-7-9    文章录入:越来越好

-

语文教材多选有苏轼的《赤壁赋》,赋中有如下几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不可乎骤得”是什么意思,其中的“骤”字怎么讲,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这里‘不可乎骤得’的,是时光、光景,而非其他。”“‘骤得’者,频数得之也,把它理解为‘忽然得到’是不正确的。”“教科书注释‘骤得’为‘数得’,是对的,但……‘数’在动词前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频率高,而不是指获得的数量大,所以,‘数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多有所得’。”(《语文建设》2004年第12期《释“骤得”》)

要想弄清“骤得”的“骤”在这里当什么讲,关键是要弄清楚“知不可乎骤得”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并不认为这种东西是时光或光景。如果是时光或光景,作者一定会在句中明确点出。然而原句并没有说“知时不可乎骤得”,在上下文中也并没有出现“时”“良辰”“景光”之类的词语,因此又不能认为这是承上或蒙下省略。从这篇赋的全文来看,这一句不可能是说时光、光景“不可乎骤得”。

此赋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写这篇赋,不是单纯为了记游、写景,而是为了借景抒愤,借景发议,借景解忧。

赋的开头写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面对清风明月,饮酒赋诗,如遗世登仙。接着写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由此引出主客问答,并通过主客问答,怀古论今,畅谈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上引“哀吾生之须臾”诸句,便是那吹箫的客人回答苏子的话。苏子问他:“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如此悲悽)他回答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段话是紧扣“何为其然也”而言的。主要意思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不是赞赏良辰美景,主张及时行乐。因而“知不可乎骤得”,不可能指时光、光景,而只能是指“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样的事。

《楚辞·湘夫人》有“时不可兮骤得”:“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汉王逸注:“骤,数。言富贵惟命,天时难值,不可数得,聊且游戏以尽年寿也。”这里“不可骤得”的主语是“时”,“时”是“得”的受事,也就是“不可骤得”的东西;而《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与此不同,“得”的受事(“不可乎骤得”的东西)是前面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此句等于说“(吾)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可乎骤得”。“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不可乎骤得”的主语,这个主语太长,因此将它置于本句的前面。这四句是个因果复句,应理解为:因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所以“托遗响于悲风”。前两句是第三句的一部分,后面应该用逗号,不能用句号隔开。

如果将“知不可乎骤得”理解为“知时光(光景)不可乎骤得”,就割断了它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联系,这两句便成了写实,而不再是一种愿望和梦想了。这显然是讲不通的。

将“知不可乎骤得”,理解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可骤得,并不是一种新解。事实上不少人都是这样理解的。例如刘祯祥、李方晨《历代辞赋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对此句的注解是:“知道上面这种想法(指“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能骤然得到。”再如田兆民主编《历代名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对这几句的翻译是:“多么向往能同飞行空中的仙人相携遨游,怀抱明月而永远长生。但深知这些都是不能轻易得到的,于是在秋风中吹出这样凄婉悲凉的箫声。”我们的看法与二书不同之处在于:二书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看成一个独立的句子,我们则将它与下句连读,看成下句的一部分。

既然“不可乎骤得”者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不是时光、光景,那么,“骤得”的“骤”也就不难解释了。

“骤”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暴疾”。《说文解字》:“骤,马疾步也。”段玉裁注:“步下曰:‘行也。’……按今字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王筠《说文句读》:“引申之为凡暴疾之称。暴疾者必频数(shuò),故又为频数之称。”“暴疾”就是突然,指发生或出现的时间短。“频数”就是频频、屡屡,指发生或出现的次数多,频率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楚辞·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的“骤”,应作“频数”解,意思是说,时机不可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则应作“暴疾”即“突然”解。二者不可混淆。有的教参和老师将“骤得”理解为“忽然得到”,并没有错。刘祯祥、李方晨《历代辞赋选》理解为“骤然得到”,也符合原意。有的教材理解为“数得,即多有所得”,则是不正确的。

《赤壁赋》中的“知不可乎骤得”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会员提供    点击数: 1394    更新时间:2010-7-9    文章录入:越来越好

-

语文教材多选有苏轼的《赤壁赋》,赋中有如下几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不可乎骤得”是什么意思,其中的“骤”字怎么讲,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这里‘不可乎骤得’的,是时光、光景,而非其他。”“‘骤得’者,频数得之也,把它理解为‘忽然得到’是不正确的。”“教科书注释‘骤得’为‘数得’,是对的,但……‘数’在动词前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频率高,而不是指获得的数量大,所以,‘数得’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多有所得’。”(《语文建设》2004年第12期《释“骤得”》)

要想弄清“骤得”的“骤”在这里当什么讲,关键是要弄清楚“知不可乎骤得”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我们并不认为这种东西是时光或光景。如果是时光或光景,作者一定会在句中明确点出。然而原句并没有说“知时不可乎骤得”,在上下文中也并没有出现“时”“良辰”“景光”之类的词语,因此又不能认为这是承上或蒙下省略。从这篇赋的全文来看,这一句不可能是说时光、光景“不可乎骤得”。

此赋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写这篇赋,不是单纯为了记游、写景,而是为了借景抒愤,借景发议,借景解忧。

赋的开头写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下,面对清风明月,饮酒赋诗,如遗世登仙。接着写乐极生悲,“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由此引出主客问答,并通过主客问答,怀古论今,畅谈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上引“哀吾生之须臾”诸句,便是那吹箫的客人回答苏子的话。苏子问他:“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如此悲悽)他回答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段话是紧扣“何为其然也”而言的。主要意思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不是赞赏良辰美景,主张及时行乐。因而“知不可乎骤得”,不可能指时光、光景,而只能是指“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样的事。

《楚辞·湘夫人》有“时不可兮骤得”:“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汉王逸注:“骤,数。言富贵惟命,天时难值,不可数得,聊且游戏以尽年寿也。”这里“不可骤得”的主语是“时”,“时”是“得”的受事,也就是“不可骤得”的东西;而《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与此不同,“得”的受事(“不可乎骤得”的东西)是前面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此句等于说“(吾)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可乎骤得”。“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不可乎骤得”的主语,这个主语太长,因此将它置于本句的前面。这四句是个因果复句,应理解为:因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所以“托遗响于悲风”。前两句是第三句的一部分,后面应该用逗号,不能用句号隔开。

如果将“知不可乎骤得”理解为“知时光(光景)不可乎骤得”,就割断了它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联系,这两句便成了写实,而不再是一种愿望和梦想了。这显然是讲不通的。

将“知不可乎骤得”,理解为“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可骤得,并不是一种新解。事实上不少人都是这样理解的。例如刘祯祥、李方晨《历代辞赋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对此句的注解是:“知道上面这种想法(指“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不能骤然得到。”再如田兆民主编《历代名赋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对这几句的翻译是:“多么向往能同飞行空中的仙人相携遨游,怀抱明月而永远长生。但深知这些都是不能轻易得到的,于是在秋风中吹出这样凄婉悲凉的箫声。”我们的看法与二书不同之处在于:二书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看成一个独立的句子,我们则将它与下句连读,看成下句的一部分。

既然“不可乎骤得”者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而不是时光、光景,那么,“骤得”的“骤”也就不难解释了。

“骤”的本义是马快跑,引申为“暴疾”。《说文解字》:“骤,马疾步也。”段玉裁注:“步下曰:‘行也。’……按今字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王筠《说文句读》:“引申之为凡暴疾之称。暴疾者必频数(shuò),故又为频数之称。”“暴疾”就是突然,指发生或出现的时间短。“频数”就是频频、屡屡,指发生或出现的次数多,频率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楚辞·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的“骤”,应作“频数”解,意思是说,时机不可一次又一次地得到;《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的“骤”,则应作“暴疾”即“突然”解。二者不可混淆。有的教参和老师将“骤得”理解为“忽然得到”,并没有错。刘祯祥、李方晨《历代辞赋选》理解为“骤然得到”,也符合原意。有的教材理解为“数得,即多有所得”,则是不正确的。


相关文章

  • 读书会教案城南旧事
  • <城南旧事>班级读书会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 3.感受作品的人文魅力,体悟作品的生命诠释. 二.教学准备 ...查看


  • 前赤壁赋导学案
  •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六. ...查看


  • 2017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及答案doc
  • 2017年初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 27 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襁褓(qi ǎng )狡黯(xi á)怒不可遏(â)辛苦恣睢 ...查看


  • 高中教材目录
  • 2014年高中语文苏教版新教材目录(附必修一至必修五) 必修一 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相信未来(食 指) 六月,我们看海去 (潘洗尘) 回旋舞 致橡树(舒 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 子) 回旋舞(保尔•福尔) 光 ...查看


  • 读书手抄报:曹文轩推荐[朗读者]
  • "不管有没有人将它看成是经典,我不在意,但在这里,它就是经典--至少具有经典的品质."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小说<朗读者>序中这样写道.曹文轩一直在为他的朋友学生推荐<朗读者>,为别人开的书单中也无一不 ...查看


  • 浅析曹文轩成长小说的象征艺术 改
  • 象征手法体现成长真谛 --曹文轩小说浅析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成长小说",始于十七世纪德国,此后在西方文学中蔚然成风.众多作品中歌德 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被认为是这一小说类型的原始模型.成长小说 ...查看


  • 曹文轩[不可缠绕的心灵]阅读答案
  • 不可缠绕的心灵 曹文轩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 ...查看


  • 曹文轩[开讲啦]如何"折腾"出好文
  • 1月2日晚,中国首位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盐都籍作家曹文轩做客央视一套<开讲啦>栏目.节目现场,曹文轩以三个故事作为线索,分别讲述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也分享了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提出对"让孩子在快乐中 ...查看


  • 听曹文轩讲座有感
  • 听曹文轩讲座有感 2012年10月25日,这是个振奋人心的一天.之所以说它振奋人心,是因为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要来到我校进行专题讲座. 今天,万里无云.随着广播的响起,我们步入了喧哗的操场.眼望四周,操场上人声鼎沸,伴着抑扬顿挫的音乐,这个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