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学院:政史学院班级:姓名:朱慧学号: 2012级历史学班 [1**********]7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征】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
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该课以前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
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三、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再分三个模块学习本课。在每一模块中通过学生自学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相关的能力,中间穿插历史小品、看图说史等环节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明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意义;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汉初统治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材料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知识迁移的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历史人物,培养其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归纳并说出东汉的历史状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景之治”的学习,结合前一课,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的统治,使学生理解“成由检,败由奢”的道理,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2、通过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期间的景象,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有所增强。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
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独学】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前给出预习方案,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归纳。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课前自学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结合具体文字资料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其措施 【难点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学生自行通过角色扮演,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六、课堂小结:(2分钟)
七、课后作业:
完成与本课配套的练习册习题
八、板书设计:
文景之治
原因
大一统的汉朝 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
意义
东汉的统治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资料二:
资料三: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linyu)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资料四: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历五十四年,是第三个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与另外两位即位最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一样,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他继承了文景之治遗留下来的富强基础,继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內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汉王朝推向极盛。
同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而且沉迷神仙方术 资料五: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资料六:
皇帝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学院:政史学院班级:姓名:朱慧学号: 2012级历史学班 [1**********]7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 教材内容:
本课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章“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课,该课向学生梳理了汉王朝兴衰的基本脉络。
本课题由三目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目:东汉的统治。从该册书来说,本课属于第三单元,该单元总体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进程,为第四单元所学的民族融合作了铺垫。从该单元来说,该课是前一课“伐无道,诛暴秦”的结果,是后一课“两汉经济发展”的基础。从课题本身来说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东汉的统治是汉朝统治的一个转折点。而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因此,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汉历史上更是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学习本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国家统一、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年龄特征】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总体而言,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形成。 【认知角度】
在班级中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以及学困生,学习成绩优等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新知识接受的较快;中等的学生,学习以感性为主,其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其学习活动效果;学困生对本课难点的理解相对有一定困难。 【已有知识经验】
通过该课以前历史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对简单的历史问题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础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该课的课堂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顾及高层次
的部分学生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及初步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技能的情况。 三、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总—分—总教学策略,先从总体介绍汉朝分两段,主要学习五位皇帝的统治。再分三个模块学习本课。在每一模块中通过学生自学思考或是小组讨论相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相关的能力,中间穿插历史小品、看图说史等环节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将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明确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意义;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了解光武中兴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汉初统治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结合材料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知识迁移的能力
2、学生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通过具体材料分析历史人物,培养其一分为二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归纳并说出东汉的历史状况,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景之治”的学习,结合前一课,比较秦始皇和汉文帝的统治,使学生理解“成由检,败由奢”的道理,艰苦朴素的意识得到加强。
2、通过对“汉武帝的大一统”的学习,使学生领略到汉朝繁盛期间的景象,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历史文明的热爱之情有所增强。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
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图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学法指导: 【学生独学】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前给出预习方案,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课本内容,对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提炼整合归纳。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重点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课前自学知道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措施及意义
结合具体文字资料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理解其措施 【难点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课的需要组织学生自行通过角色扮演,以便学生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和理解本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
六、课堂小结:(2分钟)
七、课后作业:
完成与本课配套的练习册习题
八、板书设计:
文景之治
原因
大一统的汉朝 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
意义
东汉的统治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资料二:
资料三: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linyu)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资料四: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他七岁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到七十岁驾崩,历五十四年,是第三个在位最长时间的皇帝。与另外两位即位最长的皇帝康熙和乾隆一样,汉武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明君,
他继承了文景之治遗留下来的富强基础,继位后便励精图治,对內揽人才、兴文教、振经济,对外伐四夷、通西域、显国威,把西汉王朝推向极盛。
同时,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而且沉迷神仙方术 资料五: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资料六:
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