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7期 2012年7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20 No.7 Jul,2012
临床研究・ ・
不同级别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
滕雅轩
(抚顺市中医院 心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8)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63例,应用彩色
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速度(PWV),并与2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baPWV和IMT值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的健康者(P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血管功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脉搏波速度 中图分类号:R 361.25 文献标识码:B 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但单纯测量血压无法准确评估心血管病变过程,需要直接测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了解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近来研究表明,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所反映的大动脉僵硬度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素,而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则反映动脉结构的变化。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的改变,旨在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为早期积极降压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2月我院心内科初次就诊及体检科首次发现的高血压患者63例,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27-82岁,平均(59.47±5.62)岁。所有入选的患者均符合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其中1级高血压20例,男13例,女7例;2级高血压22例,男12例,女8例,3级高血压21例,男14例,女7例。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甲亢、肾脏疾病以及系统性疾病。随机抽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0例进行对比观察。1.2方法
1.2.1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身高、体重,完善血脂、血糖、C-反应蛋白等生化检测。
1.2.2脉搏波速度的测定:使用日本Colin公司生产的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 在25℃左右室温下进行检查,检查前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臂-踝脉搏波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指标。患者平卧于检查床安静休息 15 min,四
肢缚4个示波血压袖带,连接好肢导联和心电图电极,并将1个心音图PCG传感器放置在心电图胸导联V4的位置上,4个袖带同时充放气,并监测心电图和PCG。取左右两侧的baPWV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1.2.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定:由专人应用日本产阿洛卡α-10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取颈动脉长轴切面,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远侧壁1-1.5cm处,测量IMT,若该处存在斑块,则取病变近端1-1.5cm处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9 mm视为IMT增厚,IMT≥1.3 mm视为粥样斑块形成[2]。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所有入选患者的baPWV(m/s ) 和IMT(mm)的改变(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的baPWV(cm/s ) 和IMT(mm)的改变(x±s) 例数 baPWV(m/s ) IMT(mm)1级高血压 20 1465.29±135.35 0.87±0.25* 2级高血压 22 1506.11±140.41 0.91±0.22 3级高血压 21 1627.34±145.38*# 1.15±0.24*#健康对照组 20 1282.61±130.17 0.75±0.16注:与1、2级高血压患者比较 *P
2.2一般资料:所有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见表2)
-
表2 一般资料 (x±s)
例数 年龄 TC TG LDL-C HDL-C BMI CRP 空腹血糖 (mmol/L) (mmol/L) (mmol/L) (mmol/L) (kg/m2) ( mg/ l) (mmol/L)1级高血压 20 57.98±7.39 6..11±0.17 1.47±0.14 2.65±0.41 0.96±0.15 22.93±2.14 5.06±0.12 5.13±0.21 2级高血压 22 60.41±8.41 5.97±0.22 1.51±0.13 2.60±0.46 1.02±0.12 23.84±2.47 6.47±0.11 5.51±0.33 3级高血压 21 59.94±6.19 6.07±0.22 1.49±0.11 2.72±0.47 0.95±0.11 24.02±3.01 6.82±0.14* 6.04±0.26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起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弥漫性疾病,临床研究已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壁病变发生的基础,它早于内-中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IMT的改变又早于斑块的发
收稿日期:2012-05-16
生。大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包括高血压在内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结构及功能改变,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评估大动脉弹性方法,PWV改变是主动脉结构与功能异常的总体反映,不仅和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相关性,而且对其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外周动脉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诊断
・ ・128
第20卷第7期 2012年7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20 No.7 Jul,2012
临床研究・ ・
不同级别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
滕雅轩
(抚顺市中医院 心内科,辽宁 抚顺 113008)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对动脉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63例,应用彩色
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应用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速度(PWV),并与20例健康者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baPWV和IMT值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的健康者(P
关键词:高血压;动脉血管功能;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脉搏波速度 中图分类号:R 361.25 文献标识码:B 高血压是我国心血管病的第一危险因素,但单纯测量血压无法准确评估心血管病变过程,需要直接测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了解高血压对血管的损伤。近来研究表明,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所反映的大动脉僵硬度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重要预测因素,而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则反映动脉结构的变化。本研究拟通过观察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动脉功能的改变,旨在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为早期积极降压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2月我院心内科初次就诊及体检科首次发现的高血压患者63例,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27-82岁,平均(59.47±5.62)岁。所有入选的患者均符合201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其中1级高血压20例,男13例,女7例;2级高血压22例,男12例,女8例,3级高血压21例,男14例,女7例。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冠心病、严重的瓣膜性心脏病、甲亢、肾脏疾病以及系统性疾病。随机抽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20例进行对比观察。1.2方法
1.2.1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身高、体重,完善血脂、血糖、C-反应蛋白等生化检测。
1.2.2脉搏波速度的测定:使用日本Colin公司生产的欧姆龙动脉硬化检测仪(VP-1000) 在25℃左右室温下进行检查,检查前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以臂-踝脉搏波速度(Brachial 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作为评估大动脉弹性指标。患者平卧于检查床安静休息 15 min,四
肢缚4个示波血压袖带,连接好肢导联和心电图电极,并将1个心音图PCG传感器放置在心电图胸导联V4的位置上,4个袖带同时充放气,并监测心电图和PCG。取左右两侧的baPWV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
1.2.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定:由专人应用日本产阿洛卡α-10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取颈动脉长轴切面,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远侧壁1-1.5cm处,测量IMT,若该处存在斑块,则取病变近端1-1.5cm处进行测量,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9 mm视为IMT增厚,IMT≥1.3 mm视为粥样斑块形成[2]。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
2 结果
2.1所有入选患者的baPWV(m/s ) 和IMT(mm)的改变(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的baPWV(cm/s ) 和IMT(mm)的改变(x±s) 例数 baPWV(m/s ) IMT(mm)1级高血压 20 1465.29±135.35 0.87±0.25* 2级高血压 22 1506.11±140.41 0.91±0.22 3级高血压 21 1627.34±145.38*# 1.15±0.24*#健康对照组 20 1282.61±130.17 0.75±0.16注:与1、2级高血压患者比较 *P
2.2一般资料:所有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脂、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见表2)
-
表2 一般资料 (x±s)
例数 年龄 TC TG LDL-C HDL-C BMI CRP 空腹血糖 (mmol/L) (mmol/L) (mmol/L) (mmol/L) (kg/m2) ( mg/ l) (mmol/L)1级高血压 20 57.98±7.39 6..11±0.17 1.47±0.14 2.65±0.41 0.96±0.15 22.93±2.14 5.06±0.12 5.13±0.21 2级高血压 22 60.41±8.41 5.97±0.22 1.51±0.13 2.60±0.46 1.02±0.12 23.84±2.47 6.47±0.11 5.51±0.33 3级高血压 21 59.94±6.19 6.07±0.22 1.49±0.11 2.72±0.47 0.95±0.11 24.02±3.01 6.82±0.14* 6.04±0.26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
3 讨论
高血压是引起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弥漫性疾病,临床研究已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血管壁病变发生的基础,它早于内-中膜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IMT的改变又早于斑块的发
收稿日期:2012-05-16
生。大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包括高血压在内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的血管结构及功能改变,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评估大动脉弹性方法,PWV改变是主动脉结构与功能异常的总体反映,不仅和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相关性,而且对其预后有着重要的预测价值。外周动脉IMT是早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诊断
・ ・128